分享

苏轼的话,说尽了人生酸甜苦辣

 走读生日记 2021-12-06

历时将近四个月,累积用时131个小时,终于读完《苏东坡全集》,其中《东坡志林》及《苏沈良方》部分,因为之前读过单行本,在此只是粗略翻阅,个别段落重有感慨。

把之前没有分享的读书随手记分最后两期整理在这里,仅供同样喜欢苏轼的读友们参考。

P s:灰色字体为原文,正常字体为阅读时候随手记录下来的感触。

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

苏轼对忘年交老朋友辩才的评价,情真意切,朴实精当。辩才有知,自当会心一笑。

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踪,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法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接引亡魂,早生净土。不论幽显,凡在见闻。俱证无上之菩提,永脱三界之火宅。

苏轼对王朝云的感情,虽然也真,但还是显得无足轻重。这恐怕归因于时代的局限。在那个局限中,苏轼有这种对侍妾的感情,也实属难得了。

罪莫大于杀命,福无过于诵经。某以业缘,未忘肉味;加之老病,困此蒿藜。每翦血毛,以资口腹。惧罪修善,施财解冤。爰念世无不杀之鸡,均为一死;法有往生之路,可济三涂。是用每月之中,斋五戒道者庄悟空两日,转经若干卷,救援当月所杀鸡若干只。伏望佛慈,下悯微命。令所杀鸡,永离汤火,得生人天。

苏轼不亲自杀生,然而见肉依然大快朵颐的做法,让我看到苏轼矫情的一面。这有点与苏轼对佛法的理解不符。当然,人无完人,也正是因此,苏轼才是丰满的。

木铎传音,官师相儆;土牛示候,稼穑将兴。敢徼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

苏轼那个时代为官一方太不容易了,旱了要向上天神灵求雨,雨多了又要求天晴。除雨之外,大雪、水灾、蝗害……都要祈求上天的眷顾。

神之聪明,其忍以吏不称职之所致而不卒救之欤?

苏轼这一问,也直接撕掉了那些善于投机取巧嫁祸甩锅之流的底裤。如今,这种货色更是遍布每一个角落。

贞,正也。方其变化,各之于情,无所不至。反而循之,各直其性以至于命,此所以为贞也

三苏对《易经》的见解,在开篇论述“性”与“命”这个论题上就显示出不凡。读过多个版本对《易经》的解读,印象泛泛,读三苏这个版本,开篇即耳目一新。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强则日长,偷则日消。

这里,三苏提出“健”的底层基础是“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可以简单理解为“天行健,君子以不息自强”。

展开思路,单纯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领会这句话,大意就是,身体健康,来源于坚持不懈的自我强化,包括饮食起居有度,包括适当的运动锻炼,包括良好的心态,等等。

这是一个喜欢读书人的“附会”,没有学术探讨的意思,想到就随手记录下来而已,仅供喜欢读书的人参考。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履行义务,履行责任。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个人既要看到势的存在,又要顺势而为,然后竭力履职,才可以得到拥护。志向亲民,民志才可以定!否则,再光亮的话再“正能量”的话,都无非是忽悠老百姓的说辞。

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养生保健之道,也蕴于其中。正所谓大道至简,条条大道通罗马,洞见事物本质,则一通百通。读书,除了净化美化自己之外,还可以捎带着明白通达生活与生命的本质。

小人之可用,惟其勇者。荒者,其无用者也。有用者用之,无用者容之,不遐弃也,此所以怀小人尔。以君子而怀小人,其朋以为非也,而或去之,故曰“朋亡”。

这段话中对“朋友”的分析耐人寻味。好朋友也未必志同道合,好朋友也未必成为彼此肚子里的蛔虫。由此想到,好朋友之间也需要恰当通畅的交流,从而更深一点了解彼此的志向和想法,否则难免分道扬镳。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子的很多话,是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根脉。在这些根脉上衍生出后世很多思想者的言论和观点,三苏父子也不例外。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这就是洪秀全李自成之流“革命”不能成功的底层原因。顺乎天而应乎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领袖的个人思想和魅力!

大器非器也,大亨非亨也。取鼎之用而施之天下谓之大亨。鼎之用,极于享帝而已。以其道养圣贤,则亨之大者也。国有圣贤,则君位定而天命固矣。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尊师重教”的真意。作秀化的“尊师重教”,必然导致师道尊严的沦丧。

凡人知生于忧患,而愚生于安佚。丰之患常在于暗,故爻皆以明暗为吉凶也。

三苏这种观点可以当做研读《易经》的一把钥匙。作为群经之首,从古至今对《易经》的解读堪称见仁见智。如果喜欢,就用心品味,并不需要借助太多他人的注解。

凡阴阳各安其所,则静而不用。将发其用,必有以蕴之者。水在火上,火欲炎而不达,此火之所以致其怒也;阴皆乘阳,阳欲进而不遂,此阳之所以奋其力也。火致其怒,虽险必达;阳奋其力,虽难必遂,此所以为既济也。

三苏对《易经》的阐述,处处可见这种辩证而又缜密的条分缕析,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又有春雨润物的体会。这才是一本好书应该具备的力量,一本好书背后必然是一位思想超拔思维严谨且善于表达的作者。三苏,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作者。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我们寻常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显然与此迥异。学问学问,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可能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则几矣。是以圣人既明吉凶悔吝之象,又明刚柔变化本出于一而相摩相荡至于无穷之理。

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对待键盘侠和喷子的方法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就像对待一坨屎一样对待这些单细胞生物。

人所以不知死生之说者,骇之耳。故原始反终者,使之了然而不骇也。

对死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在这一点上,人并不比其它动物更高明。因此,我们可以随处可见那些苟延残喘的人。

变化莫大于幽明,祸福莫烈于死生,所不可知者莫深于鬼神。知此三者,则其他莫能蔽之矣。夫苟无蔽,则人固与天地相似也。

变化,祸福,不可知,人生三大困惑,看清了这一点,就会越来越通透,很多事自然也就容易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了。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想起白居易,字乐天,就是这“乐天知命”的乐天。自然又想起他病中曾经写过的一首《枕上作》: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
回思往事纷如梦,转觉馀生杳若浮。
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飙何必荡虚舟。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
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

无非是表达了一种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或者说,表达了人生落幕之前的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过去的时间永远不会再回来,曾经的青春年少永远不会再重来。

想喝酒就赶紧喝一杯,冷了就多穿点。余生苦短,看透了也就没啥可顾虑忧愁的了。这样的格调符合白居易,更符合老年的白居易。这样想来,白居易还是配得上“乐天”这一字号的。

仁者,其已然之迹也;用者,其所以然也。

寻常所犯的错误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才强调“学以致用”。一本书,一段话,一句话……不知道会给阅读者带来怎样的启发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一本书,就像进行一场赌大小多少输赢的游戏,没阅读之前不可能知道游戏结果。

比单纯赌博更有意义的是,阅读一本书,即便结果是“小少输”,实际上也是阅读者通“赢”。

当然了,前提是这本书确实有阅读的价值,而判断辨别一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确实需要参考一些达人大咖的推介和书评。这又涉及到如何甄别这些达人大咖是不是江湖骗子或者垃圾图书的二道贩子,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天地鬼神不能与人接也,故以蓍龟为之介绍。

在那个人们意识受制于时代局限性的时代,相信蓍龟占卜可以与鬼神对话,是很自然的事。诡异的是,在这个据说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却也有众多依然相信蓍龟占卜之术的人。

历史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文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凡八卦之所为,至于俚俗杂乱,无所不有,其说固不可尽知,盖用于占筮者而已,意不止于此,将使人以类求之欤!

八卦,包罗万象,所以三苏的观点才立足与“意”与“神似”,而不是“象”与“实体”。见仁见智,存乎一心。

★★★★★ 推荐 ↓


◆关于苏轼的文字 

酒逢知己,酒菜只是道具

苏轼记录这件事,对富二代和伪劣画家是近似剥光底裤一般的嘲讽

苏轼如果活在当世,后世还会有苏轼吗?

白露过去,才想起这个和尚

苏轼,1000年前就看穿了这个人世

随便聊几句罗振宇对苏轼的看法

苏轼这些话,就像刚刚说过

苏轼,在杭州没有一个亲戚

杭州市委书记落马,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在的话,热点哪里轮得到戏子

突然想起苏轼两句诗,想起大理

2021年12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