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钰沨的作文

 新用户76101Ls1 2021-12-06

吾更爱真理

尹钰沨

“自古以来”“书上说”“俗话说”等常见说法,体现我们在认识事物并作出判断时,常常会受古人、权威、书本上观点的影响。这具有一定合理性,可以帮我们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不迷信权威,理性思考以获得和发展真理。

为什么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常会受权威图、古人观点的影响呢?这与重视经验的传统有关。与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工业化不同,我国历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经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因此逐渐形成了重视经验的习惯与传统。以中医为例,在问诊中形成的经验以及大量科学实验,如神农尝百草中获得的经验逐渐形成一套基于经验的理论体系。这些经验对于人们处理问题与认识世界有十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平稳发展,同时也形成了重视经验,听从古人与权威观点的传统,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分听从权威和相信经验,在其后亦步亦趋,可能会犯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因此,需转变这一态度。

首先要敢于质疑和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曾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表达其敢于质疑和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得真理的态度,这一态度有利于引发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改变对于经验与权威的过度依赖与不愿独立思考的不良作风。但在敢于质疑的同时,要注意是对于矛盾和对于当前环境不适用的观点进行质疑,而非吹毛求疵,陷入不可知论的错误立场中,要对经验与权威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加以学习和发展。

其次,在敢于质疑和坚持理性思考的态度上对权威和经验中的观点多方求证,并用实践进行检验。第一步是多方求证,所谓独证不立、片面而单一的经验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无法证明其真理性与正确性,必须用其他理论进行多源辨析、相互印证已初步证明其合理性。这一步骤是将观点应用于实践的前提。若众多证据与理论均一致则可证明该经验与权威观点的正确性。在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无须再进行亲身实践,节约时间与精力的同时也防止了因自身因素所导致实践失败而得出自以为正确的错误结论。第二步是对存在矛盾和争议的观点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有利于击破谬论从而发展真理。

同时,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与上升的,因此获得真理往往是一个过程,应有坚定的信念,并不断坚持用实践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重视经验的传统使如今很多人对于古人、权威、传统的观点趋之若鹜,我们在学习借鉴其积极观点的同时也要不迷信权威,理性思考,做到“吾更爱真理”以正确和客观地态度认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尹钰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形成的正确认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不断得到证实。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联系的桥梁,只有处于主观领域与客观物质世界交界,才能作为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而实践正是唯一符合这一要求的事物。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中获得真理论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与发展理论获得真理,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正是在实践的作用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经济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生产稳步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成果,有效证实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理。

如何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

首先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所得理论,要意识到理论是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而非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英雄人物与伟大领袖提出的理论并不永远是真理。列宁曾提出由城市入手,先攻战城,先攻占城市,以夺取政权,并在十月革命中取得胜利。但当中国共产党凭借这一理论发动南昌起义时,却遭到了失败。而后通过实践发现,农村包围城市才适合于中国国情。这正是在原先的理论上发展而来,意识到这一点,便有利于将当前的真理付诸实践,以使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其次要积极研究,勇于探索。不用实践检验真理的人,大多是想坐享他人的理论成果,懒于亲身实践的人。我们应克服这种不良作风。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有责任有胆略的去研究已有理论,提出新的问题,以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正如我们说,在已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进入新时代后新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研究,勇于探索,绝不躺在马列主义上坐享其成,永葆生机与活力,这正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要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水岭,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后仍熠熠生辉!

因时而变与墨守成法

尹钰沨

自古以来,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一直视相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无数仁人志士曾为此争辩不休,各不相让。“守”派如司马光,“变”派如范仲淹、王安石,双方各执一词,无法相互妥协。站在后人的立场回溯“守”“变”之争,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因时而变。

为什么要因时而变?

时代如浪潮般不断前进,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原先的“成法”已经不再普遍适用于实际情况,因此因时而变是至关重要的。墨守成法在一些情况下的确卓有成效,能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如秦国的惠文、武、昭王延续孝公之法,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使秦成帝业。但这些成就的前提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符合“成法”的实施条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惠文、武、昭王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天下分裂之时,因此实行武力征服的“成法”可以事半功倍。但当天下局势发生巨大变化,或生产力产生飞跃所导致时代条件不再允许“成法”的运行时,就必须要因时而变了。秦始皇效仿惠文、武、昭王用武力一统天下后,仍沿袭“成法”,用攻天下的方法去收天下,但此时天下局势已从分裂走向同一,即“攻守之势异也”,仍用武力威慑与征服而不善待民众,最终必会导向速亡的结局。由此观之,由于时代在不停发展、局势在不断变化,当实际情况与条件不适宜继续推行“成法”时,就必须因时而变,不然便会逆时代潮流而行,后果不堪设想。

怎样做到因时而变?

首先要树立“变”的观念,将“变”作为常态。革命导师马克思曾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变化的,因此要随时做好变化的准备,并积极面对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遇到“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敢于进行适当的改变。不能将已有的“成法”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应用发展的眼观去看待并运用“成法”。

其次要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因时而变,重点在于“时”,即时代背景与其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变而变,更不能脱离实际。王莽新政之所以迅速失败并加剧了社会的动乱,正是因为无视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试图进行“复古”改制,企图令时代倒退。他的确认识到西汉末期“成法”的种种弊端,必须要作出改变,但他的变化脱离实际、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其破灭是必然的。反观同处汉朝的汉武帝,他洞察了西汉经济与社会在休养生息后的日益强盛,根据实际情况与巩固统治的需要,将“黄老无为”调整至“有为”之策,外平匈奴、内强集权,成就大一统的伟业。此二者同为变,一个脱离实际、为变而变,另一个以时代背景为基石,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变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只有像后者一样真正在分析实际情况后才能真正做到因时而变,并作出正确有效的改变,不然只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时代的进步决定了必须要因时而变,因此要用发展与批判的眼观去看到“成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改变,决不能墨守成法、因循守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