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佛教徒吃肉,最早是梁武帝萧衍定下的佛门戒律。 定下规矩后,对佛教十分虔诚的萧衍,也同样身体力行,不吃酒肉、不穿好衣、不近女色,以皇帝的尊贵,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僧侣们是可以吃肉的,喝酒也没啥问题。 就跟咱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唐僧,每到肚子打鼓,就会说“悟空,你去化些斋饭来”一样,云游在外的和尚与尼姑,不一定能赶上现成的寺庙挂单,所以都是靠“乞食”解决吃饭问题。 “乞食”,光字面理解,就是乞讨食物的意思。 既然是乞食了,难不成还挑挑拣拣,硬要施舍的人家给做素菜才能吃?一般情况下,都是给啥就吃啥。 况且,在小乘佛教的教义《十诵律》中,佛教徒是允许吃“三净肉”的。 什么叫“三净肉”? 第一:眼不见杀,没有亲眼为了给自己吃肉,而杀死动物或看到杀死动物的惨相; 第二:耳不闻杀,没有亲耳听到动物被杀死的声音,或从可信处听闻是为了自己而杀的; 第三:不为己所杀,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 也就是讲,佛教教义在僧侣摄取动物蛋白的问题上,留了一扇窗户。理论上,鲁智深啃狗腿,济公叼着个猪肘子,都不算违反佛门的清规戒律。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初,就面临着与本土道教、儒教等传统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 作为一个外来者,佛教的传播,经历了一波三折。 在北方,眼看佛寺所属的土地、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夺回财富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倒是在道教、儒门盛行的南方,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门盛况。 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在他代齐立梁的改朝换代过程中,也有道教的支持。 可在登基的两年后的公元504年,梁武帝突然“过河拆桥”,下诏舍道归佛,正式成为一名佛教徒。 可以想象,这项决策的背后,或许也有梁武帝拿佛教当工具,来平衡道教势力不断增长的考虑。 不过,单就梁武帝后来所表现出的极度虔诚来看,这位九五之尊,是真的把佛教当成了信仰。 为迅速提升南传佛教的形象,梁武帝可谓是不遗余力,亲自主持开办了多场大型的水陆大斋、无遮大会,使得佛教救苦救难的形象,很快就在民众心中树立了起来。 为了表达自己敬佛之心,梁武帝还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奴,甘愿为僧众服务: 第一次在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住寺出家4天; 第二次在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住寺出家13天; 第三次在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住寺出家37天; 第四次在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住寺出家39天。 每次都是群臣花了一亿制钱,才把皇帝给请回去工作。四次舍身,给同泰寺带来了四亿制钱的巨额收入。 除浪费国库给佛教造势外,梁武帝还热衷于修建佛寺。 由他本人监造的大型佛寺,就多达10座。钟山大爱敬寺、智度寺、以及鸡笼山同泰寺,都是当时香火最鼎盛、规格最大的寺院。 佛教徒还有不用缴税、不事劳作的特权,寺院的土地也全由国家提供,一分钱都不用交。 梁武帝此举,是让佛教不用为了金钱和土地烦恼,可以专心传教。 正是因此,南朝在梁武帝舍身入寺的十几年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建起2800多座寺院,仅首都建康就有500多座,建得富丽堂皇,入编制的僧尼10多万人。 然而,物极必反,北方佛寺过度占据土地、财富和人口的情况,在梁武帝治下的南朝,矛盾也日渐凸显了起来。 对于当时佛寺势力日渐膨胀的情形,《南史》记载:
也就是说,由10万僧尼辐射开来,加上和寺院有关的勤务人员,包括奴仆奴婢,几乎占去了南方人口的一半! 佛寺有免税的经济特权,国家50%的人口依附在寺庙名下,那么对南朝政府的税收压力,可想而知。国家的财富、土地都是有限,对佛教的过度偏重,势必造成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梁武帝的幕僚郭祖深,对此情况忧心忡忡,上书建议精简寺院人员配置,凡四十岁以下、道行不高的僧尼皆还俗务农,罢免寺院编外人员。并且限制佛寺的奢靡风气,严格要求僧尼的衣着和饮食:
梁武帝把这点记了下来,在最后一次舍身出家时,发布《断酒肉文》,严禁全国佛教徒喝酒吃肉! 禁止佛教徒喝酒吃肉,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一来,要求人口占比极大的僧尼及信徒统统吃素,而禁止吃花费更大的肉食,一人一片肉,几百万人就是几百万片肉,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社会财富。 二来,酒要用粮食来酿,按照比例,三斤粮食才能出一斤酒,这在粮食普遍短缺的古代,可以杜绝严重的浪费,降低战争、灾荒带来粮食危机的风险。 除经济上的原因,梁武帝禁止佛教徒吃肉,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南朝当时佛教的奢华,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不加以禁止,南传佛教发展成西晋那种腐败、空谈的玄学道教,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最简单的一点,佛教徒生活这么好,有寺院住,又有奴婢使唤,不用缴税、不用工作,每天念念经、打打坐就能享受有钱人的快乐,傻子才会不入佛门,反正又不用考核的,剃个头就行了。 到时候全国到处都是寺院,人人都去出家做和尚去了,不事农务,坐谈彼岸,国家气数也就完了。 梁武帝之所以一手把南传佛教给立了起来,就是要用佛法来教导百姓,用来世轮回、前世今生来平息他们对生活的怨气,自己可以坐享太平。 可佛教发展到这种程度,也是梁武帝不愿看到的,又不能一下子就禁止佛教。 一方面佛教盛行已久,贸然取缔对自己的形象有损;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乱世下,老百姓急需一个可以依靠的宗教信仰,保持对生活的希望,佛教是一碗有效的心灵鸡汤, 如果连这碗汤都端走,百姓失去了心灵依靠,新起宗教替代,吸收百姓,万一撺掇起来要造反,那可就危险了。至少现如今佛教的权柄,还在梁武帝手里紧紧握着。 所以梁武帝必须设立一些条条框框,来压制百姓对入教的趋之若鹜,以及提升佛教徒的修行困难。禁止吃肉、喝酒就是最立见成效的手段了,比单纯的教诲要有效得多。 梁武帝此举,就是要让社会上看看,不是做了佛教徒就衣食无忧的,他们可不止打坐、念经,还得遵守吃素、不能喝酒吃肉的戒令,以后可别再说我老萧给佛教特权了。 从这点看,梁武帝在佛教的态度上,并非只是简单的奉行教义,而是做了许多本土化的改造。单就禁止喝酒吃肉一项,就是梁武帝主动引导佛教,向传统的道教规则靠拢。 说白了,梁武帝是个清醒的统治者。在他看来,任何宗教是要为政权服务的,教义的最终解释权,最终被他牢牢握在了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