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有意思》1即便你穿越回过去,你也改变不了命运

 信息熵 2021-12-06

─── 历史有意思 ───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到十年前,你会因为买茅台而发家致富么?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过去,你就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和伴侣吗?

如果你有现代知识,回到古代,你就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吗?

我们都幻想有机器猫的时光机器,可以回到过去,所以穿越小说盛行。

但是,即使回到过去,你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要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出自2500年前的晋国,这是《资治通鉴》的第一个故事。

文章图片1

穿越过去就能成功赢取白富美吗?

《资治通鉴》开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任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在此50多年前,晋国还有一家,比这三家势力都大的家族——智氏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资治通鉴》周纪一

智氏族长智宣子,最喜欢小儿子瑶,打算立他为家族继承人。

智果劝谏说,应该立宵为继承人,瑶虽然有五大优点,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仁。

有才无德,必害智族。

智宣子不听,立瑶为后。

智果为了躲避未来的祸患,带领一部分族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


智族的事暂且按下不表,话说另一家族赵氏,也打算立后。

赵氏族长赵简子,有两个儿子,长子伯鲁、幼子无恤。

赵简子把自己治国理政的话写在竹简上,交给两位儿子,以此考察哪一个更适合作为继承人。

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伯鲁,一问三不知,书简也弄丢了。

问无恤,倒背如流,而且直接从袖中抽出来竹简,说明时刻带在身上。

领导讲话,你应该拿个小本本记上,自己发言时,经常引用,表示“领导的话语记心间,自己坚决不跑偏”。

这样的下属谁不爱?

尤其是,竹简可不是现在的小抄纸啊,是很沉的东东,他能随身携带,说明他“文能背家父语录,武能用竹简砸人”,文武双全啊。

赵无恤为啥这么拼命?因为他母亲是妾啊,他又是庶子、又是小儿子,自己不拼命学习,怎么改变命运啊?

他对于父亲的谆谆教诲勤学苦读,尤其和那个一问三不知的长子对比,就更显得温良恭俭让了。

自己做得好,也要有草包陪衬。

所以,赵简子认为他很贤,立无恤为后。

而这个赵无恤,后来将成为智瑶的劲敌。

你想想,一个不占优势的庶子,能够在夺嫡之战中胜出,肯定也是个狠人。

文章图片2

几千年后又一狠人,四爷

话说智瑶(又称智伯、荀瑶、智襄子……昵称太多,差不多知道就行了)成为智族族长之后,也同时成为晋国最重要的权臣。

在其执掌朝政的22年中,不断东征西讨,智族的实力确实大大增强。

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史记》晋世家

当时晋国一共有六大家族,智伯联合赵、魏、韩,瓜分了另外两家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

国君晋出公看不下去:反了你们了,拿我村长不当干部啊。于是打算联合齐、鲁两国来征讨自己的家臣。

哎,一个国君,居然要依靠外部势力,来收拾自己下属,可见他是多么衰。

结果呢,这四家联手搞死了晋出公,另立新君。

啥叫礼崩乐坏?这是春秋常态。

当然,胜利会冲昏头脑,智氏家族在智伯的带领下马上起飞,智伯骄横跋扈的行为也日益表现出来。

何以见得呢?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资治通鉴》

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开party,居然当众戏弄韩康子,还侮辱其家臣段规。

历史没有详细记录,如何戏弄?但想来也就是言语轻慢、举止轻浮。比如,哎阿段啊,给大爷唱支歌。

要知道,玩笑不能乱开,尤其对方身份明明跟你一样,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嘛。

哈姆雷特不是说过么:大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听其自然的

智国来劝谏说:“你要多防备了,要不然大难临头。”

智伯的回答真有种:“什么玩意?从来都是我为难别人,谁敢为难我!”

正所谓,霸气侧漏,死到临头

智国说,连蚊子蚂蚁这种小虫都能害人,更别说你一下就得罪了他们君相两人,又不准备,还口出狂言,怎么可能没有祸患呢。

结果怎么样?

智伯跟他老爹一个脾气,不听、不听、就不听。

当面diss完别人,还毫不在意,你当是参加吐槽大会呢?

文章图片3

智伯不但不听,还变本加厉,向韩康子索要土地。

这是光侮辱人不过瘾了,开始明抢了。

明火执仗,欺人太甚。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韩康子当然不想给了。

但是那个被智伯侮辱的段规,是个狠角色,他劝谏说: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段规的意思是捧杀智伯。

他不是刚愎自用吗?到咱们这儿求地得地,下一步必然向其他家索取,等到把大家都逼急了,咱们联合起来找机会干他。

这既算是智谋,也是无奈,毕竟自己一家势力暂时不占优势。

智伯这么容易地获得了韩康子的土地,灰常开心,于是照方抓药,求地于魏桓子。

人家老韩头出了半斤,你老魏头也拿八两吧。

魏桓子也不想给,结果也有个家臣任章,跟段规的想法一样,劝了魏桓子一通: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任章看来是熟读《道德经》啊。

于是魏桓子也痛痛快快的赠送土地给智伯。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智伯连着两次得手,真当自己是万人迷了,又向赵无恤要地,这回碰到了真正的硬茬。

前面说了,赵无恤可是好不容易才获得赵氏家族的继承权,家业都是自己勤学苦读挣下的,凭什么白白送给你,你背过“赵氏语录”吗?

赵无恤脖子一横,就回了两个字,看我嘴型:“玩去”。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前两家要地就给,痛痛快快,你赵无恤这个庶子,竟敢违抗我的命令?干他。

于是智伯联合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氏。

三家把赵氏围在晋阳城中,然后引来河水灌晋阳城,眼看着赵氏就要支持不住了。

文章图片4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人驾着马车、唱着歌,来到前线视察。

智伯看着自己的壮举,兴之所至,冒出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魏桓子用手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没言声,用脚踢了一下魏桓子,两个人眉来眼去,心照不宣。

他俩心想:你智伯说水攻可以灭国,这是什么意思啊?那岂不是说以后你也照方抓药,可以用汾水灌魏的都城安邑,引绛水灌韩的都城平阳咯?

言多必失,得意忘形。

那两个人都开始暗通款曲了,智伯还在那儿做着春秋大梦呢。

智伯的家臣絺疵却给他提醒了,说:“韩、魏必反。”

智伯说:此话怎讲呢?

絺疵说:“主公和韩魏约定攻打赵氏,赵灭亡之后就可以瓜分土地。眼看着城池马上就要陷落了,但是我观察他们两个的表情,不是高兴,而是面露忧色,肯定心里憋着要造反啊。”

要说科学知识,古代人比现代人差远了,但是察人观色的本事,古人真是一流。

那时候没啥别的娱乐活动,不能刷抖音、玩微博,天天就是琢磨人。

所以那时的聪明人,比现在的心理学家,看人可准多了。

絺疵就是晋国的福尔摩斯,能够发现正常中的反常现象。

“在那天夜里,狗的反应是奇怪的。”
“那天晚上,狗没有什么异常反应啊。”
“这正是奇怪的地方。”福尔摩斯提醒道。

《银色马》

狗见到陌生人应该叫,但是没有叫,说明这个凶手一定是熟人。

同样,能够瓜分赵氏的土地,他们应该高兴才对,毕竟之前咱们四家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的时候,他们笑得挺开心的啊。

但是现在韩、魏两家并不高兴,还面露忧惧之色,絺疵猜到,他们俩家一定是憋着搞偷袭。

你看看,都有人给他提醒了,智伯听了会怎么做?

真是迷之自信啊。

文章图片5

第二天,智伯竟然当着韩康子、魏桓子的面,竟然问他们:“你们是不是打算造反啊?”

当时这俩人估计吓了一激灵,然后赶紧解释说:“这肯定是赵氏派出的说客,要离间咱们,您可千万别信他们的鬼话啊。”

他俩说完,背后一身冷汗,当然就更加有了杀心。

智伯真是蠢得可爱,就算这两家真想造反,难道他们还会当面承认不成?

要么就是智伯就想体会那种“我知道你们很烦我,但就是拿我没招”的快感?

但不管怎么说,他卖了絺疵,还打草惊蛇。

如果你是下属,记住了,这样的领导是千万不能跟的。

他分不清里外,随便卖了自己人。

就像当年鸿门宴上,项羽当着刘邦的面,就把曹无伤给卖了,刘邦回到军营就把曹无伤给宰了。这样的领导,以后谁给你卖命啊?

絺疵进来就问智伯:“你怎么把我跟你说的心腹话,都告诉韩魏两家呢?”

智伯很诧异,问:你怎么知道的?

絺疵说:“我进来之前正好碰到他俩出来,他俩看到我,端着个臭脸疾步走开,我就知道他们知道了。”(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絺疵这两次神预测,明明可以挽救智伯,但是智伯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好心当成驴肝肺,也罢,絺疵既然能够看懂韩魏两家,当然也能看懂智伯。

他发现自己跟错了人,所以主动请求出使齐国,跟智果一样避祸去了。

其实历史上很多昏君的身边,都会有一些明臣,他们能够见微知著,早知道这些昏君油盐不进,但为什么还要出主意呢?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如果应该跟你说,我却没说,我失人了;如果跟你说了你不听,我失言了。

很多臣子都有一颗忠心,宁可失言,不要失人。

我们作为父母有一个爱心,宁可失言,不能失人。

当然,如果我说过了,你还不改,那就不赖我了,我就明哲保身了。


忠言不听,智伯也就死到临头了。

赵无恤派出张孟谈,悄悄出城游说韩、魏两家。

“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资治通鉴》

唇亡齿寒,只有两家和赵氏联手,一起攻打智伯。这其实也正是韩、魏两家所期盼的。

所以三家一拍即合,约定一个日期,赵无恤派人杀了守堤的兵士,决水反灌智伯的军营,然后韩魏两面夹击,大败智伯,尽灭智氏之族,瓜分智氏之地。

你看出来没?智伯不但不听忠言,还很狂,完全没有做准备,所以才会被这么快的反水。

文章图片6

智伯和赵无恤的谥号都是“襄”,所以他们也被称作智襄子、赵襄子。

在古代谥法中“襄”的意思是:“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

也就是说,智伯和赵无恤都是为家族开疆扩土、建功立业的一代霸主,但为何智瑶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呢?

对于这段历史,司马光叹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司马光将人分为四等——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资治通鉴》

他说,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有才无德的小人。

如果一定要用人的话,在没有圣人和君子的时候,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

现在流行的词儿是“忠诚大于能力”,价值观不符的人不能用。

如果你没有德,或者对我不忠诚,才能越大,破坏力越大。

智宣子不听智果的谏言,选择了有才无德的智瑶作为继承人,因其狂妄自大,葬送了智氏一族的命运。

选接班人,要慎重啊。

文章图片7

故事讲完了,回到本文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说给你一个穿越的机会回到过去,你也无法改变命运?

其实,你细想一下,智伯其实有数次机会,可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智果已经预见了未来,穿越到智宣子身边,劝他不要立智伯为后,这个有才无德的人会让智族灭族。

结果,智宣子不听。

当智伯侮辱韩康子君臣之后,智国也像是穿越到他身边,劝他早做准备,时时自省,避免之后的灾难。

智伯不听。

絺疵这个大神,更像是来自未来的先知,穿越到智伯身边,已经明确的告诉智伯,韩魏要反,而且通过他二人的神色就猜出来智伯已经打草惊蛇,劝智伯先下手为强。

有这么多次的提醒,还是没有阻止智伯的灭亡命运,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

你可能会说:如果我已经知道了今天的结局,我自己再穿越回过去,改变当时的一些关键决策,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剧的命运了呢?

比如智伯加强堤坝的防守,或者先下手除掉韩、魏两家……

即便如此,按照智伯的性格,还会做出其他的蠢事,还会因为他的狂妄自大而招致灾祸,没有赵、魏、韩三家,也有齐、楚、燕、秦,甚至可能就是他身边的家臣。

换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智伯的命运之坑是自己亲手挖的。

所以,即使你穿越回十年前,全仓买入茅台,财富翻了几十倍。如果你的德行、能力和自己的财富不匹配,你也会因为之后加杠杆投机把钱都赔掉。

看看历史,很多中了彩票大奖的人,都不得善终,还不如他们以前普普通通的日子过的安稳。

老话讲,外财不富命穷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即使你回到过去,如果你的德才不够,即使利用所谓的时间差和信息差,赚到一些红利,这些凭运气挣来的钱,都会凭实力亏掉。

那怎么办?如果我改变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再回到过去,是不是就能改变命运?

如果你真能改变,为什么还需要回到过去呢?

如果你格局提升了、见识改变了,你无需回到过去,现在就可以改变你未来的命运。

就像老喻说的:在你抱怨错过了十年前的某个机会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略,你身边就有某个机会,是十年之后的人们羡慕的。

只要你足够聪明,身边一直有机会。

只要你当下改变,你的人生也会走向不同的结局。

智果、絺疵就是那个有远见的聪明人,你也可以做到。

少做白日梦,做好眼前事。

与诸君共勉。

文章图片8

话说智伯有才无德,但是他却让一个人甘愿为其而死,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下回分解。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