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晓读夜话 2021-12-06

1937年10月初,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舍门口,突然跑进来了一个脏兮兮的乞丐。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脚踩一双破鞋,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抱着一个咸菜坛子,急切地表示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见梅校长。

门卫认为此人精神不太正常,本想将他轰走。适逢校长梅贻琦送客出来,只见这个“乞丐”竟猛扑了上去,一把抓住了梅贻琦的衣袖。在喊了一声“梅校长”后,他放声大哭了起来。

梅贻琦起初还没认出来人是谁,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乞丐”正是物理系的赵忠尧教授,不由得热泪盈眶,上前握住了他的手……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你怎么变成这副模样了?”梅贻琦难以置信地问他。

赵忠尧含泪说道:“一言难尽,我终于找到你们了”

梅贻琦急忙将他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直到这时,赵忠尧才将那个他一直不肯离手的咸菜坛子,小心翼翼地放到桌上,长舒了一口气。

原来赵忠尧独自南下,一路风霜,甚至沦为“乞丐”,全是为了眼前这个咸菜坛子。谁能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坛子里其实藏着一个铅筒,而筒里边竟放着50毫克的放射性实验镭。

上世纪30年代,其实距离居里夫人发现镭不过三十载。由于镭元素放射性极强,提炼难度极大,属于极贵重的元素。1克镭在当年的价值,相当于今天的150万美元。那么,赵忠尧手里为什么会有如此珍贵的稀有物质呢?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01-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

1902年,赵忠尧出生浙江诸暨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早年当过私塾先生,也做过医生,见证过贫弱旧中国的许多苦难,因此一直寄希望于子女有朝一日成为祖国栋梁。

赵忠尧后来不负父亲所望,踏上了一条科研救国之路。

1925年,刚从东南大学毕业不久的他就作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助教,担任了实验课程的一名教员。

这份工作之于23岁的赵忠尧,是莫大的肯定,却并不让他兴奋。因为在教学经历中,赵忠尧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国内无法接触到世界科技前沿的事实,让他焦虑万分。

1927年夏,赵忠尧等不及公费出国名额,决定自费去美国留学。在申请了清华的半费补助金后,又向老师、同学借了一笔钱后,他就远渡重洋,去了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密立根教授。

但是对于这个求知若渴的中国留学生,密立根教授却大为恼火。原来新来的赵忠尧竟不知天高地厚,嫌弃导师给他的课题过于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密立根教授只好给了赵忠尧一个新课题——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在给出这个课题的时候,密立根教授自己都没想到,这个题目会将赵忠尧推向一个伟大的物理科学发现。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1930年,赵忠尧在完成实验后,得出了一个震惊学界的结论——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了正电子,后来的实验更是让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这一年,赵忠尧年仅28岁,而这个实验成果已经足以让他问鼎诺贝尔奖!遗憾的是,这个奖项却在1936年被颁发给了比赵忠尧晚了两年才发现了正电子轨迹的安德逊。

安德逊在1983年也写出了这背后的故事:在加州理工学院时,我与赵忠尧同为研究生,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我的研究是受赵的启发才做的。

当年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任的爱克斯朋教授对此也坦言:“这是一个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弥补的疏漏。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世界欠了中国人一个诺贝尔奖,更是欠了赵忠尧一个诺贝尔奖!但是对于赵忠尧本人来说,这些身外的荣誉似乎并不重要,他始终不忘为国为民学到最前沿科技的初心。

1931年,赵忠尧又远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著名科学家卢瑟福一起工作。卢瑟福被赵忠尧勤奋求学的精神打动,于是在他归国的时候,特意将50毫克放射性物质镭赠送给他。

作为研究原子核物理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这份礼物的价值可想而知。赵忠尧后来历经千辛万苦才将这50毫克被全世界禁运的镭带回了中国,并存放在清华大学的保险箱里,要求校方保密管理。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02-冒生命危险送出50毫克镭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一时之间,日军如过境蝗虫般,对古老的北平城进行了烧杀劫掠,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为此,当局要求北平和天津两地的大学尽快内迁至长沙和西安。

在炮火的威胁中,北平的师生们都在紧锣密鼓地抢运一些珍贵的书籍、仪器,想着尽快逃出城外。可是由于时间紧迫,加上知道内情的人太少,赵忠尧存放在清华实验室里的50毫克镭竟被生生落下了。

当时的赵忠尧身在外地,得知这个情况后,他毅然又“逆流北上”,回到了北平。

为了加大拿回东西的把握,赵忠尧找到了拥有轿车的梁思成。梁思成想也没想,当即答应冒险一试。

黄昏时分,梁、赵二人驱车出城,他们冒着被日军和高丽浪人打劫的危险,避开一波波岗哨,一路疾驶,悄悄潜入了清华园。

赵忠尧在散乱不堪、已经经历过一轮抢掠的实验室里,从一个特殊伪装过的角落里取出了那个装着镭的铅筒。拿到东西后,他便与梁思成匆匆告别,独自离去。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为了保证这50毫克镭能够安然南下,赵忠尧混进了最不易惹人注目的难民队伍。他脱掉了一身笔挺的西装,和难民换了一身褴褛的破衣。想到铅筒拿在手上太引人注目,他又换来了一个逃难的人经常带在手边的咸菜坛子,把这50毫克镭装了进去。

一路上,为了能够尽快抵达长沙,赵忠尧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唯独把这个咸菜坛子紧紧抱在怀里。睡觉的时候,他就把铅筒从坛子里取出压在身下。因为要保持随时的警惕,他很少真正合过眼。

因为担心和日军正面撞上,赵忠尧只在晚上赶路,白天就找一个地方躲起来。他不敢走大路,只走人迹罕至的荒野小径,走来走去,鞋底也磨破了。

当然,十次里不免有一次也会遇上日军盘查,每每这时,他就将自己说成是一个逃难的难民。

由于路上提心吊胆、晓行夜宿,长时间吃不上饭也睡不好觉,一路风尘早已让赵忠尧变得骨瘦如柴、一脸沧桑。从外表上看,他早已和难民、乞丐无异,谁也无法将他与一个风度翩翩的教授联系在一起。

就这样,赵忠尧一路南下,倒也没有引起日军的怀疑。在整整走了一个多月后,赵忠尧终于从北平走到了长沙。因为长期抱着咸菜坛子,他的胸口被磨出了两道鲜红的血印子。

后来事实证明,赵忠尧没有白白带回那50毫克镭。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03-无论如何要为国家争口气

1942年初,昆明城北,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师生曾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利用这50毫克的镭做了些中子放射性元素实验。但是因为造不出一台像样的静电加速器,这个实验以失败告终。然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却激励了后来一代代的中国核物理学家。

其间,赵忠尧和他的老师叶企孙一起,培养出了一批后来为中国原子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这才人当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李政道、王淦昌、彭桓武等。

1946年6月30日,美国继在日本扔下原子弹之后,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小岛上试爆了一颗原子弹。赵忠尧作为盟国代表,应邀观“战”,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亲眼见证原子弹爆炸的人。

在其他国家的代表情不自禁地为核爆炸的威力惊呼时,赵忠尧默默注视着那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不禁感慨,中国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作为一名核物理专家,赵忠尧深知核爆炸的关键技术就是加速器,有了加速器,就相当于找到了揭开原子弹奥秘的钥匙。但是当时中国羸弱的科研条件却还造不出一台自己的加速器。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为此,赵忠尧选择“滞留”在了美国,他的目的也很明确——设法买到加速器。当时国民政府也给他汇了5万美元作为经费,但一台加速器起码要40万美元,这点钱根本不够。况且,当年的美国政府严禁将此类尖端技术设备出口,赵忠尧即使买不到了设备也拿不到出口许可证。

于是赵忠尧又盘算着将最精密核心的部件在美国秘密定制,再想方设法托运回去,自己再将其他部件的技术参数默背下来,然后再回国自制,5万美元也许就够了!

怀揣着一定要给贫弱、落后的中国装一台加速器的信念,赵忠尧回到了自己在加州理工的母校。他利用一切设备,对加速器的设计和制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每天废寝忘食,把16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全部留给了实验室。

在那之后,赵忠尧又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地磁研究所等美国的几个加速器及宇宙线实验室做义工,只为能换取一些零件。生活中,赵忠尧更是舍不得吃穿,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全部用在了找工厂定制加速器零件上。

艰苦卓绝的科研奋斗一直持续到了1948年底,赵忠尧才完成了静电加速器的核心器件订购。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04-拓荒者的信仰薪火相传

1949年秋,赵忠尧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知道加速器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设备,于是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归国研制工作。

为了躲开联邦调查局和海关的严密检查,赵忠尧将多年来收集到的加速器零件分别装进了30多个箱子,和自己购买的教学设备混在一起,分批运回了祖国大陆。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此时的中美已经不再通航,赵忠尧本人的回国路受到了重重阻挠。

一直到1950年,他才侥幸获得了一份过境香港的签证。同年8月29日,赵忠尧和钱学森、邓稼先等100多名留学学者一起登上了“威尔士总统号”回国。

1950年11月28日,赵忠尧终于劫后归来,踏上祖国的土地。回国后,他将事关中国核事业命运的加速器核心元件全部交给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加上当时被认为“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也回了国,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才得以正式展开。

乞丐抱着“菜坛”要见清华校长,门卫欲轰赶,却见梅贻琦热泪盈眶

后来在赵忠尧的主持下,中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问世,为在国内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赵忠尧亲自参加了划时代的中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的研制工程,并取得了成功。

而后赵忠尧教授一直活到96岁的高寿,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的爆炸,亲眼看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亲眼看着中国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问世、第一个核电站破土动工……而这些成功的背后,有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

说赵忠尧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拓荒人,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这个领域的巨人们,赵忠尧的学生们也一直追随老师的精神和信仰,他们一生始终牢记当年西南联大的四字校训:刚毅坚卓,一如赵忠尧当年拼死也要守住那50毫克镭的气魄!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