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首次在北大上课,满身补丁被学生嘲笑,几分钟后教室鸦雀无声

 冬天惠铃 2021-12-07

图片

原本要立志学医,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可是面对自己心爱的祖国,鲁迅最终选择了一条从文救国的道路。他写过小说,做过讲师,无论走到何处都不忘唤醒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灵魂,带领无数先进的知识青年为祖国而奋斗。

穿着朴素身上打满补丁,身体也不太好的清瘦学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满身补丁的老师


1909年之前鲁迅一直在日本学习,他回国后立刻就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院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在第二年的时候,又成为了一名教员。他的专业知识很出色,但是却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反而在闲余的时候认真写自己的文字

图片

回国的第二年,鲁迅就写出了属于他的第一部文言文小说《怀旧》,不过这篇小说却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鲁迅几经周折担任过科长,也成为过北京教育部的佥事,后来他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不良作风愤怒离职,决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也《新青年》的责任编辑。

鲁迅的文字很尖锐,他在当时以评判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社会,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尖酸刻薄,但是实际上他对中国的学生和青年永远有着护犊情深的柔情,也有着以身作则的强烈责任感。

1920年,鲁迅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讲师,因为他当时身上还兼具有教育部的职位,所以北大并没有正式给他颁发教授的证明。

图片

北京大学的学生几乎凝聚了全中国数一数二的人才,他们好奇地等待着一位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的人是什么样子的。鲁迅不作任何打扮就走上讲台,大家在看到鲁迅本人后,不禁大失所望,甚至觉得有点搞笑。

鲁迅的身材瘦削,因为平时不注意外表就穿了一件打着补丁的陈旧衣服,这样的他显得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引来了不少学生的嘲笑。

但是站在讲台上的鲁迅格外淡定,他自动忽略了台下学生的讥讽和满堂的窃窃私语,转头认真地讲起了自己的课。他淡然不惊的样子,让许多同学的敬佩,他们渐渐地沉下心来,认真听鲁迅讲课。

他们就发现周围穿着寒酸的中年男子,讲课的时候认真又不刻板,他有着不一样的思想和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是一位别具一格的优秀老师。

图片

仅仅几分钟,刚刚还因为鲁迅打补丁的衣服而哄堂大笑的学生们就鸦雀无声,他们充满崇敬地看着讲台上的鲁迅。

有一位同学回忆说:“原本喧闹的教室顷刻间只剩下呼吸声,大家静静听着他讲中国小说史略,那时候,我们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灵魂的历史,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

从此以后,这些学生见到鲁迅都要恭恭敬敬地说一句:“先生好!”鲁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也培养了新的人才。后来只要是鲁迅先生的课,几乎每堂课都爆满,无论是否是本专业的学生,甚至那些国文系,北大的老师也专门跑过来想要看看听听鲁迅上课的风采

图片

除了在学校里面,鲁迅平时特别注重他身边青年人的思想,他在广州的时候,就曾经感化过一个男性青年并且让他和自己一起去上海工作。

鲁迅热情地让这位男青年住在自己的家中,还时不时以长辈的身份教育他要为中国做贡献,为了解决这位男青年的工作问题,鲁迅甚至还亲自去找郁达夫让他请书店报馆的名义请这位男青年工作,而工作的三十多块钱工资全是鲁迅支付的。

这样温暖又充满智慧的鲁迅却有着很坎坷的前半生。


立志救国


出生在浙江绍兴的鲁迅虽然有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但是在他出生不久之后也渐渐没落,鲁迅父亲抱有重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家中也渐渐不像以往那样富裕,父亲去世后,鲁迅的一家人前去乡下避难,在这段时光里鲁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旧社会的世态炎凉

图片

日复一日的打击,并没有消磨掉鲁迅心中的激情,他依然这个世界抱有希望,可是1897年的时候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辛酸。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出去读书,将来做一位医生,救救这个病态的国家。

1902年,鲁迅他几位同学一同踏上了前去日本留学的生活,他平时除了学习医学知识,闲下来的时候也喜欢看哲学和文艺类的书籍。

鲁迅尤其注重看待国民人性的问题,在这些书籍里,他可以看到和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美好思想和理想世界。因此鲁迅在日本的时候就剪去了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长辫子,还认识藤野严九郎这位恩师。

图片

学校的生活平淡而又美好,但是一次课间观看教育片的小插曲,却让鲁迅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

这部片子是“日俄战争教育片”,触目惊心的死亡数据和让人心惊胆战的战争思想,让一直做着从医救国美梦的鲁迅,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从自己的理想中挣脱出来。他发现能够救中国人的,并不是医术,医生可以让中国少死一个人却不能唤醒无数中国人沉睡的灵魂。

鲁迅深受感触,转头就决定弃医从文,他拜别了自己的恩师,重新回到中国,这才开始他的救国大业。

一身正气


鲁迅的一生成就斐然,就连毛泽东也曾经称赞他是中国最硬的骨头,也有人给他送了一个称号叫做“中国的高尔基”,可以在鲁迅的书中读到他对这个病态中国的无奈,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

图片

鲁迅成为北京大学教师后不久,因为支持学生正义斗争被罢免职位,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愤怒的斥责他这种是非不分的行为。

但是鲁迅的种种作为并没有让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为了让这些学生没有反抗的能力,政府加大了力度惩罚这些有着强烈斗争精神的学生,发生了一桩又一桩触目惊心的惨案。

面对这样的情况,鲁迅又恨又难过,他把自己满心的愤怒和期望都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字中,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这些文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珍贵的文献,也成为了见证那个不公平年代的最好证据。

图片

鲁迅的文字往往充满着一种愤怒和悲哀,他站在其他人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病态社会的扭曲,从另一个方面唤醒了更多中国人。

如果没有他用自己的笔写出慷慨激昂的文字,或许中国的革命斗争事业就会少一份中坚力量。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也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