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二)

 神经病学医学网 2021-12-07

二、脑出血

病因: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肿瘤;

常见部位:内囊-基底节、丘脑,其次是小脑、脑干,蛛网膜下腔;

病理分期:急性期(1周内)

             吸收期(第2周~2月)

             囊变期(>2月)

影像分期:MRI出血各期变化示意图


   慢性期 -- 血肿缩小+周围水肿消失+灶周含铁血黄素沉积

长T1、长T2,液体信号+黑环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动脉瘤破裂最常见、高血压、血管畸形、外伤等;

男,70岁,意识不清1h

前纵裂、双侧外侧裂、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内均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出血量较大;


同一患者,T2WI可见前纵裂略高信号影,T1WI等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相仿,DWI也是等信号,符合脑出血急性期影像改变;注意观察,T2WI红色方框内可见一结节样或囊袋样异常低信号影,与血管流空影接近,结合患者CT表现大量的蛛网膜下腔出现,考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同一患者,加做MRA,可见前交通动脉区有一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AVM)

AVM由脑动脉与静脉直接交通及两者间结构紊乱的畸形血管团构成;

常在20~40岁发病;

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高,其次大脑前动脉,累及脑皮质(50%);

AVM并发脑出血发生率40~78%;

典型影像学表现:供血动脉、中心瘤巢、粗大引流静脉;

男,28岁,突发头痛伴全身抽搐3d

右侧额叶可见一异常信号团,中心以低信号为主,边缘可见到高信号的水肿带,注意,病灶偏后缘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影表现;结合MRA,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向病灶处延伸,与病变关系密切(红色箭头指示),结合MRV,可见病变区延伸出一条静脉,并引流至上矢状窦(蓝色箭头指示);具备供血动脉、瘤巢、引流静脉,AVM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

病灶特点: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散发型、遗传型;

占所有血管畸形的5%~16%;

多发生于20~50岁,女性多见;

64%~80%发生于小脑幕上,主要在皮质下;

20%~36%发生于小脑幕下,脑干、小脑蚓部多见;

病理表现:大量不规则网状空间,单层血管壁,缺少肌层及弹力层,内有血栓,其间无脑组织;

反复出血、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病灶逐渐增大;

临床表现:无症状,出血,癫痫

影像特点:

CT 30%~50%不显示,可表现<3cm等密度结节,常见钙化;

MRI 爆米花样、桑葚样肿块,中心信号混杂,周围低信号环,亚急性期出血常见液液平面,小病灶表现为点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女,29岁(海绵状血管瘤,幕上)

左侧额叶可见一异常结节影,T2WI病变中心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T1WI呈略低信号,DWI呈低信号

男,46岁,头晕1周(海绵状血管瘤,幕下)

病变在左侧小脑,余影像特点基本同上

女,51岁,间断头痛头晕1月(侧脑室海绵状血管瘤,少见)

该患者于2年前因脑出血住院治疗,当时CT如下图

左侧侧脑室后角可见一类圆形的高密度出血灶,边界相对清晰,按脑出血给予对症治疗;

2年来症状间断发作

本次CT如下图

侧脑室高密度灶较前增大,邻近脑实质有低密度的水肿,个别层面可明显看到病灶中心高低密度混杂;

左侧侧脑室三角区扩大,有一占位性病变,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略可见低信号,与邻近侧脑室壁及脑实质界限相对清晰,邻近脑实质有一定受压水肿;

T1WI显示病灶边界清晰,以略低信号为主,内部可见少许略高信号(出血灶);

DWI呈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T2WI信号较混杂,反复出血,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该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需要与其他肿瘤(如:室管膜瘤、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相鉴别。

最后病理诊断:侧脑室海绵状血管瘤

资料来源:马园 新乡市中心医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