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告别》-中元节聊聊关于死亡

 小双叨日常 2021-12-07

今天中元节,有目的的选择了一本与生死相关的书来看,想写点与死亡相关更有深度的文字,而不仅仅是鬼故事。

其实关于死亡的话题一直以来大家都讳莫如深。记得去年我也曾经写过一篇《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关于一本叫做《端粒效应》的书评,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出奇的低,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并不喜欢碰触甚至回避此类话题吧。

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转,又必然会发生的事,人类在此面前只能接受,而毫无还手之力。死亡之路是我们不断慢慢在失去的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我们逐渐失去强壮,健康,亲人好友,对生活的掌控,甚至尊严。这不同于电影,结局都是确定而必然残酷的。

《最好的告别》听上去很美,而英文书名《being Mortal》就要直白的多,生为凡人。这本书以作者熟悉的一些病患甚至亲朋的实际案例,深度讨论了老年生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社会养老的各种模式的利弊,老年心态与生活境遇,绝症面前的选择以及临终关怀,甚至死亡援助。这是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是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白宫健康政策顾问,是2010《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我花了大概四个小时看完这本书,令我深受震撼的并不是作者在书中展现多么精湛的医术和前沿的思想,而是作为一个尚在盛年期的人,能具有这样细腻而深沉的对老年病患群体的关爱与同理心,我想他能获得如此多的殊荣,绝不仅仅是因为出类拔萃的医术,而是所具备的真正悲天悯人的医德与大爱。

书中所述人在逐渐走向衰老时的境遇和心态是那般真实,而美国不同时期养老模式的变化,从监狱式集体活动的疗养院,到辅助生活的老年之家,到居家援助的临终援助,从简单的医学角度的安全,和存活时间考虑,到更为人性化的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权,及维持更大程度的尊严角度来考虑。是只仅仅为了活的长就要牺牲当下的生活质量而全身插满管子在医院度过最后的时间,还是在确定的死亡概率面前选择更有质量的活在现在?这对患者,家人,和医生而言,都是沉重而艰难的选择。

到我这个岁数,无可避免的也经历过了数次身边人的离去。在我小学的时候,奶奶罹患癌症,最后的那段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个喜欢看书读报,举止优雅,衣着整齐的老太太,即使在最后的时光里,她依然没有因病痛的折磨而失去优雅的风度,依然对所有人保持着亲切与温和。那一次关于告别的记忆,可能更多的是美好。

而我的另一个奶奶,身体一直矍铄,直到95岁时摔了一跤。就像葛文德医生所说,摔跤是老年人最大的杀手,腿部轻而易举骨折,却因为年纪太大而很难再进行手术治疗。此时我已有了孩子,早已在上海安家,而父亲也已上了年纪,日常贴身看护对他和母亲而言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养老院不得不提上日程,而一直以来这从来不会作为家里人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送往养老院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放弃,这让他们身为子女甚感蒙羞。可是父亲在持续的照顾了一段时间后感到了无力,这已经不同于20多年前照顾另一位奶奶那时,他和我母亲还很年轻,精力体力充沛,而今,他们都老了。奶奶被送往了养老院,父亲依然坚持一天三顿送饭。我去过那里,我不想过多描述,但和葛文德医生所述的美国疗养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每天的日程表,活动时间,每个房间居住着多名老人,看似精心事无巨细的照顾下,每个人的眼睛里却都没有生的光芒。这和我在上海参加敬老院志愿者活动时所看到的情景也并没有太大不同。虽然可能疗养环境更好,但老人们依然没有隐私,遵循着护理人员们制定的课程表规律作息。奶奶所在的养老院,有更为悲惨的一些老人,从没有亲属过来探望,有的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像个婴儿一般被护士抱起,喂饭,穿衣,洗澡,死亡的气息在屋子里弥漫,去一次出来后的压抑久久难以释去。

我也同样不愿过多的去思考死亡本身,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直到17年泰国旅游,真正经历了沉船的死里逃生后,感觉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死亡,除了确定性外,还存在着不确定性。确定的是死亡本身,不确定的是死亡何时会来。人们往往以为时间还早,可却不知可能第二天清晨,可能某个温暖的午后,可能前几秒刚刚通过电话,它就突然而至。一次突发的心脏病,一场车祸,一次地震,火灾,一块从天而降的砖头,甚至可能仅仅是下班坐个地铁,通过一个看上去积水并不深的隧道,从此也就天人永隔,来不及告别。

这次以后,我明白了死亡是不确定的,所以一定要过好当下。喜欢就买,就吃,就去玩,去看,不要去想着等一等,将来再。每一秒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都可能突然离去,来不及告别。不要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放弃甚至牺牲确定的当下。同时心态慢慢由急躁而变得释然。在死亡面前,其他的坚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和必要了。

以前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在忽然思考死亡问题之时,产生排山倒海的恐惧。为短暂的人生,不知何时会来的死亡,以及终将归于永恒的沉寂,而无力,害怕,抗拒,绝望。

可是神奇的是,近几年来,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淡。并不是不再思考和回避问题,而是渐渐地在读更多书,历更多事后,看到了更多种人的人生,和他们人生的意义。于是也在逐渐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安心,沉静。我觉得自己不仅越来越能正面面对死亡的问题,甚至也越来越多考虑如何更好的老去。和几个闺蜜也已经开始半开玩笑的讨论以后一起买个养老别墅生活的事情。

突然的死亡可能并不是最可怕的。对人们来说,渐渐老去,牙齿掉了,腿脚不好,视力模糊,直到某一天没法再走路,再看得见,吃喜欢的食物,甚至没法睡个好觉。失去了对生活,对自身的掌控,而需要依赖子女甚至陌生人,离开生活了许多年的家,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度过最后的时光,可能更可怕。

有最好的告别吗?我想没有吧,谁都不想离开。离别就是残酷的,谈何最好?比起这个题目,我觉得生为凡人其实更好。生为凡人,接受死是必然的;可既然来了,那就想着怎么过好这一生。而且,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可是我也并不觉得死亡一定是一切的终点。我喜欢看小龙直播,看上去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除了猎奇的刺激感以外,每次现场出现的各种灵异现象,黑影白影,为何不能认为就是另一个世界存在的可能呢?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逃避,而是相信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和各种可能性。

今天中元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我就用这篇文来纪念吧。希望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依然美好的生活着。我的大奶奶依然可以看书写字,二奶奶腿脚灵活,我的堂哥和侄子不再受癌症的病痛折磨,我的大学同学可以在那里把没完成的博士论文写完。就算并没有这个世界吧,所有离去的人们也永远活在了爱他们的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以此获得永生。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