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eing mortal,读《最好的告别》随记

 我思故我在hyp 2023-02-19 发布于北京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一位设计了手术清单而降低了47%死亡率的医生。(他有一本叫《清单革命》的书似乎是讲这件事情和简化流程的,仅凭此一项就可以称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最好的告别》主要讲了人们在衰老和临近死亡时会发生的一些情况,以及有关过度医疗和临终关怀方面的一些调查和思考。

面对衰老和死亡,人们会有本能的焦虑和恐惧,而医学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唯一能让人在肉体上获得救赎的一种希望。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命的进程以及生物进化的方式,不论是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还是世界人均寿命的延长,医学的理念和方式在其中都是居功甚伟。
然而,人们对医学的期望比医学目前能做到的要多得多,尤其是当人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时候。人们(和家人们)希望通过手术、化疗、ICU回到生病之前的健康状态,至少也是延续10年、20年的生命,然而医学所能做到的十不存一。人们本身的期望与事实之间产生的巨大差距使得人在医院里做出的决定并没有多少理智可言(特别是在人们对事实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而医生自身也不能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中,随意地否决一项看起来还有可能性的治疗方案(不论其可能性究竟有多少)。这样一来,过度医疗就会经常发生了。人们希望通过新技术满足他们的希望,而医生也希望见证医学和生命的奇迹(或者说,他们不敢否认),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通向身体内外的管子、各种副作用巨大的药物、各种破坏了身体原有结构的手术……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人可以自己选择死亡的地点,是会选择在手术台上还是会选择在家里面、在家人的陪伴中?这看上去并不难选。然而人所希望的总是更多。有时候理性的表现是一种为了更长久的利益而忍受短暂痛苦的行为。然而人们预想中的短暂痛苦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短暂,随时随刻可感知的痛苦甚至会代替他们原有的生活内容。如果人们事先预知这样的境遇,还会做相同的选择吗?事实上,人们做选择的前提并不是实际年龄的大小而是对未来时间的预计,书中讲了一个实验,当年轻人预计剩下的生命和老年人一样所剩无几时,会选择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而不是有野心地追求其他东西。
从这位葛文德大夫的描述中,我感到,让医生如实地对病人描述这些痛苦的结局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假如你是医生,在你不能确定奇迹绝对不会发生的情况下,你能告诉你的病人,再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这种事吗?医生的信念确实影响着患者的求生意志,对疾病的断言无异于宣判死刑。但是告知所有可能的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能更了解自己可能的遭遇,从而帮助他们尽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尽管人在恐慌之中所做的决定经常是朝令夕改,但仍然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帮助的。
比如书中苏珊·布洛克(和作者同一家医院的姑息治疗专家)问自己父亲(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荣誉教授):“我需要了解,为了博取一个活命的机会,你愿意承受多少,以及你可以承受的生存水平。”
她的父亲回答说:“如果我能够吃巧克力冰激凌,看足球电视转播,那我就愿意活着。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意吃很多苦。”
我在想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对话,我深受触动。

这本书的译名叫最好的告别,可是Being Mortal还有更深刻的意蕴。Being就是存在,以凡人的形式在世间存在。认识到我们都是凡人,正是“认识你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人必须要明白,生命旅程必有终结的时候。而当人在面临死亡时,求生的本能压过了一切理性,大多数人们会选择不惜代价拯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死亡简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从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开始,对生与死之间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除了可朽的生命以外,我们是否还有什么不朽的东西?除了对生命时间的无尽追求,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吗?
人除了追求活着,还追求活得好;除了追求活得好,还要想想为什么活着。通常来说,大部分人不会想这种问题,极少数人则想得太多。
“为什么活着”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在世间并不是一个人,而总是一个家庭或者团体的成员。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有着超出自身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之下,人们面临死亡时选择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当然,在集体中,人的意义究竟是建构了还是消解了?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除了死亡,书中还谈到衰老的问题。在老龄化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的时候,人们做了一些乌托邦式的探索。什么样的地方能满足养老的需要?对老人来说,基本需要是不让家人担心?是安全?还是自由?
如果是安全,是否能够通过让老年人集体生活,严格控制作息、服药、体检来保证健康?
如果是自由,人们是否能够承担因此发生问题而得不到及时救助的后果?
从书中关于救济站、养老院和老年社区的描述来看,老年人宁愿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而他们的子女经常会为了不让自己担心而选择牺牲老年人的自由度)在这种选择的痛苦中,人们开始有了一些新型老年社区的构想:比如在养老院里养猫、狗、鸟这样的动物增加老年人对人世的牵挂和责任;比如在集体配备医护人员的情况下,让老年人像住在自己家里一样生活;比如老年人们自己集资住在一个共同的社区里面,购买相关的服务。人老了以后需要的很可能只是有社交活动,自由看电视,吃想吃的东西,自己住、有隐私,而不是住在医院一样的养老院里和陌生人之间拉上帘子。这样的需求真的不高,但是在实现的时候却非常不容易。所以很多老年社区的项目可以称得上现代式的乌托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