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告别: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成靖 2022-01-20

2022-01-16 09:36

我是瞎读的

本书作者

作者阿图.葛文德,美国长大的印度裔医生。他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也是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2003年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奖,2002年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并在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最好的告别: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本书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提出了人类面对的永恒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衰老病重无法独立照顾自己时,我们该如何抉择?选择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及医疗设备,还是在生命的最后旅程,选择优雅而有尊严地度过?

作者作为一名医生,见惯了生死,但他仍然选择在这本书中,和我们共同探讨这个常人不愿意提及的话题:衰老和死亡。在书里,作者更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而不仅仅局限于健康而已。

最好的告别: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进入这本书的核心话题:在印度孟买市大约500公里的地方,住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斯塔拉姆.葛文德。他很老了,每天拄着拐杖,佝偻着腰,基本上听不见别人说话,通过一根橡皮管子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话,他才可能知道对方说了什么,虽然如此,斯塔拉姆.葛文德却一直保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一种尊严,他虽然老了,但是他不像其他很多老人一样,在临死之前是没有尊严的。

斯塔拉姆.葛文德活了110岁,娶了三位夫人,生育13个儿女,他生前一直掌握着整个家庭的财产大权,当村子里的人们遇到结婚、纠纷等问题时,他们都会首先来找这位长者,听取他的意见。正因为如此,斯塔拉姆.葛文德在家庭和村子里的地位非常高,到了晚年更是如此,虽然行动不便,但可以得到子女和其他晚辈很好的照顾。

在他漫长的生命里,一直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有家人陪伴在身边。这个人,就是本书作者的爷爷。

在这样一个家庭结构中,我们会发现养老不是问题,这个村子里的老人老了的时候,会有很多孩子和家庭在赡养他,他可以安享晚年,甚至可以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为什么他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呢,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他一直掌握着家庭中的财富;第二:他的经验和知识是丰富的;第三:他有子女一直照顾他。

斯塔拉姆.葛文德的晚年生活体现了传统社会老人的普遍状态,在传统社会里,赡养老人其实是几代人的通力合作。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变了,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赡养老人需要少数子女独自承担。我们看西方社会,包括现在中国的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没有大家庭的存在了,人们来到城市都是各自生活,我们和邻居可能都不会见面,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孩子不在父母身边生活完全是有可能的。

而且,现在的生活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子女的经济变得独立了。子女比父母还要有钱,他们不再在乎老人的遗产,当老人的遗产不再是子女们安全感的来源时,子女们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此同时,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第二,社会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原来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向老年人请教该怎么办。现在则不同,是父母反过来问我们怎么用支付宝、怎么滴滴打车,当我们有了疑问,上网一查就能解决,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知识边界被打破了。

第三,医学条件改善了。现在这个时代,老人可以靠着各个国家的保险制度以及退休金,衣食无忧。按理来说,一个人六十岁开始领退休金,接下来的晚年生活可以过得非常好,医学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

因为这些原因,形成了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这个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钱养活自己;第二,没有子女的陪伴;第三,面临着健康状况的恶化,但是是在很缓慢的过程中。

我们未来很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我们现在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小姑娘,我们也一定会长大变老,和在这个时代遇到的问题会是一模一样。在上个世纪,我们诞生了养老院,养老院已经成为有些老年人度过晚年生活的主要方式。

养老院在西方非常普遍,这样的养老方式,第一它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第二老人还可以交新朋友,他们的老年生活刚刚开始,这种优势是很明显的。

对比刚才讲的斯塔拉姆.葛文德老人而言,生活在养老院里的老人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能力很低,他们没有办法直截了当指挥护士帮忙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该怎么去面对生命的最后阶段呢。

接受衰老与死亡

作者完全站在西方视角和医疗视角告诉我们,接下来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话题虽然有点沉重,但是我们要明白衰老与死亡是我们这辈子都没有办法逃避的话题。我们非常害怕死亡,更害怕衰老,我们总是回避这个话题,可这又是回避不掉的。

其实衰老是很正常的,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机器,任何一个机器都是消耗品,任何一个机器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磨损,人体也是一样的。

书中说,人到40岁的时候,整个肌肉状态开始走下坡路,原来练出来的肌肉在40岁之后可能越来越少;50岁之后骨头会走下坡路,骨密度大约会降低1%;60岁的时候牙齿掉1/3是很正常的;70岁的时候最明显的是大脑,它会发生很明显的萎缩;80岁的时候基本上肌肉已经减少了1/4或者一半;到了85或者90岁的时候,牙齿可能掉光了,这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这个数据随着医疗科技越来越发达,可能会发生变化。无论如何,人越老越容易出现障碍这件事,是没有办法回避的,衰老与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

我们把眼光向后移,看看未来年轻人衰老的时候,会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和遇到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伴随着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会逐渐下降,人在中年的时候,记忆力和能力处于巅峰时期,科学统计它们会在40岁开始降低,随着衰老的到来,人体大脑中会有两个部位开始萎缩,一个是负责思维和判断的额叶,另外一个是负责组织记忆的海马体,其他部分也会慢慢的紧随其后。年纪越大,记忆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会越来越差。

不过,不同的人在衰老过程中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好像60多岁感觉脑子不够用了,智力会发生巨大的衰退,但有些人到了90岁脑子还是很清楚。像袁隆平和钟南山也是老人,但是他们的脑子很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锻炼身体;老二是他们经常阅读,多读书可以延缓衰老。

虽然现在的医学进展让我们了解到,在衰老并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人的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我们中国社会,还没完全学会该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做好面对老龄化的准备,我们的文明时间太短,而我们的医疗发展速度太快。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里提到,人类历史到现在是300万年,而我们开始种粮食、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到能填饱肚子,才1万年左右,至于有文字记载历史才几千年而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和其他动物几乎是没有区别的,都在经历达尔文自然选择下的优胜劣汰,在极端环境下苦苦挣扎,能活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在古代,很多时候我们的祖先都不是老死的,都是意外死亡,那时候被老死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我们今天这个年代很有意思,人的生命时间更长了。古罗马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28岁,20世纪初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虽然我们现在谈百岁人生,但是人类的文明时间太短了,人类文明中大多时候,我们都很难看见长寿的老人。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的医学发展太快,医学能够让人越来越延缓衰老。比如现在日本开始集体打干细胞针,估计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寿命会飙升,干细胞针会促进细胞分泌,很多人说打了干细胞针之后人的睡眠时间在三四个小时就够了,矛盾集中在医学发展太快和人类文明太短,导致我们没有办法接受死亡和衰老这些事情。

在19世纪以前,医生给患者的治疗实际上都没什么用,现代医学出现之后,我们不仅可以给患者真正意义上的治疗,而且整个治疗方式发展非常迅速。在200年前很多人得阑尾炎就死掉了,还有肺结核、感冒、贫血等死亡司空见惯,但现在这些病早就被医学治愈了,医学的飞速发展迅速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现在世界上多数地方人的平均寿命可以到80岁以上,当你看《百岁人生》这本书时,我们会发现这个数据其实是保守的,尤其是文明程度越高的地方寿命就越长,这就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的老人活这么大年龄,当然他们很可能会面临老死和病死。那么年轻时一定要正视死亡和衰老,因为人类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老年化社会。

从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化的社会,人们寿命增加,医学条件开始变好,人们有一个心理层面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人们开始不能接受衰老了,尤其是女人,一看到脸有上皱纹,就会不惜重金消灭它,一位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衰老经济。

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

没有人可以拒绝衰老与死亡的到来,我们还是会死亡,还是会衰老。作者讲了一个例子,有一名医生接待了一位衣冠楚楚的老先生,他很注意自己的仪表,打着蝴蝶领结,看起来又帅又年轻。

直到开始聊天的时候,作者才发现这位老人的脚有问题,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年病医生说,我能看一下你的脚吗?对方说不方便,作者坚持了好几次,最后老人把脚拿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脚几个月没洗过了,不是他不爱干净,而是因为他弯腰的时候够不着他的脚。不管我们看起来如何年轻,时光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就是够不着自己的脚。

脚的问题不仅是容易被忽略,而且它还隐藏着老人容易摔倒的风险,每年因为摔倒后骨折的美国人有35万,其中40%都住进养老院了,20%的人此生再也不能行走,还有很多人直接就死了。

摔倒的三个主要危险的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四种处方药及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摔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百分之百会摔倒,摔倒之后很可能颅内出血,最后死亡。

我们开头提到的斯达拉姆老人也是因为摔了一跤之后离开了人世,老人是最怕摔倒的,防止老人摔倒的方法只有一个:儿女时刻在身边扶着他,陪在他身边,但我们知道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两个儿女要照顾四个老人,还要照顾孩子,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

最好的告别: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图片来自网络)

养老院的发展史

美国养老院的建立,得益于1935年《社会安全法案》的通过,才有了养老院制度。到1965年,美国又通过了联邦医疗保险的法律,养老院的数量开始增加,到1970年,美国的养老院开办了13000多家,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养老院一直是美国赡养老人的主力军。

不过,美国家长和中国家长对赡养这件事的思考是不一样的,中国家长总觉得孩子赡养他们理所应当,因为他们对孩子有养育之恩。

美国家长则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养老院很发达,养老院过得特别舒适,他们不认为自己对孩子有恩,反而是对孩子有愧疚感,因为他们在没有通知孩子的前提下就把孩子生了下来。

美国人有了养老院之后,看似是平静的,养老院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事实上它一直存在巨大的缺陷,就是无论条件好还是不好,至少这都不是爱,子女和父母在一起是天伦之乐,养老院始终无法替代。

在养老院里,老人的健康才是首要的,换句话说,医生只在乎你健不健康。早期的养老院,护工看到老人吃零食,会把它没收,因为他们要帮助老人控制血糖,老人们开始藏零食,护士就会抢他们的零食,为这种事,经常发生争吵。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医生这么做没问题,要控制老人的血糖,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尤其是老人)而言,他同样需要自由、尊严、隐私和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

如果你藏两块饼干都会被人拿走,你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坐牢,还会感觉到自己被侵犯,养老院过分关注老人健康的各项指标,只要指标正常养老院就是合格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新形式的养老院出现了,比如养老院改名了,叫辅助生活中心。在这里,老人不再是病人,而是房客,首先老人有独立的浴室、厨房,有自己的家具、宠物和食物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与其他养老院相比,老人有了自己的锁和门,有锁说明老人不再是房客,而是主人。就这样,养老院的权利关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美国很大程度的改变,其实,老年人最重要的需求可能不仅仅是健康,可能是尊严,要让他有一种尊严感。

果然,在这里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高了,抑郁症的发病率下降了,政府支出减少了20%,这种改进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最好的告别

衰老与死亡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有尊严地度过,其中包括死亡。

死亡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书中有一个关于阿图医生的父亲的故事,阿图医生的父亲当时被检查出患了非常严重的肿瘤,阿图医生的第一反应是寻找治疗方案,但这个癌症是很恶劣的癌症,没法根治,在经历了漫长的治疗之后,他的父亲非常痛苦,这时候,阿图医生的父亲与儿子阿图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进行了一场谈话,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他们俩在一个房间里聊天,主题是一个临终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这场谈话之中,阿图医生和他的父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希望自己善终,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我们是怎么来到世界上的,包括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家庭,可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怎么离开。

这次谈话他们并不是谈论怎么去接受死亡这样的话题,而是讨论我们如何好好走完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

阿图医生父子都很清楚,死在医院里的患者往往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承受大量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对身体可能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是有创伤的,比如很多人把气管打开,就这样去世了。医生很清楚,这些治疗并不能让患者痊愈,甚至可能会加重他的痛苦,现代医学总是会把延长生命当成第一目标,医护人员总会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他不管患者痛苦与否,在这种医疗思维下,人们没有考虑到除了安全与长寿之外,临终之人可能还有更多的诉求,希望能够在最后的生命里见到自己最亲的人、去自己想去的岛和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完全交给医生。

医生其实有很多选择,比如癌症可以不给患者治疗,你可以仅仅给他提供一些减轻痛苦的药,而不是维持生命的药,这种方式作者给了一个名词,叫有尊严的死亡。我们终于理解什么是最好的告别,就是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能够非常坦然而幸福的和每个人说再见。

阿图医生的父亲在经过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那天下午他回到家,很细致地看了孙子孙女的照片,笑得很开心,后陷入了昏迷,几个小时之后停止了呼吸,他的儿子就陪在身边,他的妻子一直握着他的手,就这样看着他离去。

阿图医生的祖父在传统社会里一直保持他的尊严,保持对生命的掌控。他的父亲在现代社会中同样也做了这一点,这是很不容易的。

医学界看到了目前养老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作者阿图.葛文德也在尽力推进美国医保政策的变化,大家都希望能够把医疗条件变得更好,而所有努力的动力就是希望每个人能和这个世界更好的告别。

希望这本书能让你思考一点点关于生命结束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本书最好的福报了。

最好的告别: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