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北大教授的夫人陈思寇,是一位看透生死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不想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包括儿女,而是选择用断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说,她不是不珍惜生命,亦不是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她说过一句话,至今仍引人深思:“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 陈思寇 一、陈思寇的丈夫,是著名政治学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赵宝煦。他曾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材,主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理论博士生专业培养点,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赵宝煦 赵宝煦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直到十岁时才进小学,后又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多次辍学。一位天主教神父见赵宝煦交不起学费,就对他说,只要他信教,教会就可以帮他交学杂费。但是赵宝煦却拒绝了。 当时浙江有个规定:只要考了第一名,就可以免交学杂费。赵宝煦就拼命读书,从初中到高中,连年都考第一,顺利地读完了中学,家里一分钱也没花。 高中毕业后,赵宝煦考上了北京大学。就在这年,“七七 事变”爆发,赵宝煦和同学们纷纷逃出沦陷的北平,辗转来到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但是昆明也并非世外桃源。日本侵略者一度打到贵州,赵宝煦也和大多数同学们一样,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之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赵宝煦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很快被任命为国际政治系主任。 在这里,他曾主编《政治学概论》、《跨世纪的中美关系》、《国情调查与思考丛书》等 作品,撰写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中国公共政策》、《政治学与和谐社会》等著作。 二、赵宝煦教授去世后,有记者采访陈司寇:今后准备如何安度晚年?陈司寇笑了。她说,关于晚年,自己有一点心得,愿意和大家分享。 陈司寇认为 ,人到了70岁以后,身体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疾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活动空间也会逐渐变小,渐渐地与社会渐渐脱节,所以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越来越需要子女或者其他人的照顾。 所以人到了晚年,最要紧的是要尽量使保持身体健康。如果万一身体不行了,没有别人的照顾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就要争取“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 苦,也能尽量避免给子女或者其他人带来负担。 关于这一点,陈老师打了个比方:那就是老人,自己要做自己的靠山。自己的饭自己能做,自己的衣服自己能洗,自己的事自己能做。 陈司寇和赵宝煦生育了三个孩子,孩子们都很孝顺,住得离父母也不远,每周都可以回去看陈老师。父亲去世后,为了照顾母亲,孩子们多次提出将母亲接到身边和自己同住,方便照顾,但陈司寇却坚持一个人单住。 每天她自己买菜、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参加锻炼,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需要子女的帮助。虽然孩子们不放心她,为她请了保姆,但陈老师只允许保姆每周来两次,帮着打扫一下家庭卫生,其余的事,她都是亲力亲为。 赵宝煦去世后,陈司寇还是保持之前的生前习惯,每天6:00起床后,然后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吃完早饭后,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书或者报纸。她除了看新闻之外,看得最多的是《易经》,而且边看边思考,边看边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
很多人年龄越大越怕死,陈司寇认为这大可不必。她认为“死”是自然规律,是另一种“生”,一定不要怕死,要想得通,活得自在,超越死亡。事实证明,不怕死的人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有质量,去享受生活。因为你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还有什么想不开的,放不下的呢? 陈司寇认为,人的寿命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遗传,二是锻炼,三是生活习惯。所以老年人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分析自己身体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比如说,自己的身体不行,是由抽烟、喝酒引起的,那就要戒烟戒酒。 如果自己的身体问题与熬夜有关,那就要减少熬夜的次数,早睡早起。总之,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要找出原因,令行禁止,长期坚持下去。 陈老师退休后,坚持学习医学保健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去掌握自己身体状况,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一点,很值得每位老人都去学习。 三、有很多老人有着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只要身体稍微不舒服,便急着去医院打针吃药,陈老师认为这并不可取。她认为动不动就看医生,大把大把的吃药,很容易让身体产生耐药性,以后真的有了大病需要吃药时,效果反而会受到影响。 所以有一些小的不舒服,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不一定事事都盲目依靠医生。 有这么多老人盲目相信“名医”,甚至对电视广告里的那些“灵丹妙药”奉若神明,认为这些东西能让自己永葆健康,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治好自己的病,还容易上当受骗。 这些人主要是不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光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陈司寇有一个体会: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就是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身上有什么不舒服,自己是最清楚的。无论是再好的医生,也不可能时时跟着你,去了解你身体上的每一处变化。 所以老年人也要学会一点医疗常识,身体一旦出现一些小的不舒服的时候,能在第一时间自己调整,通过按摩、用药,将一些小病扼杀在摇篮中。 有一天早上,陈司寇突然发现腰部疼痛,她并没有急于去医院,而是自己躺在床上,按照学来的医学知识,按摩相应的穴位,果然过了一会儿就有了很大的好转。从那之后,她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并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痛一直没有再犯。 所以她说,有些老人遇到像她这种情况,也可以像她这样解决,既锻炼了自己,又给子女省去了很多麻烦。 关于腰疼的事,陈司寇一直不有告诉孩子们。直到她好了,有一次女儿来看自己时,她才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女儿责怪她有病不说, 她解释说,我平时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日子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每个人最怕的就是形成依赖感,从来都没有人会是你永远的靠山,靠自己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像我这样热爱生活,心胸开阔的老人,遇到小病是能顶得住的,你们不用太担心。 陈司寇也承认,老年人一般因为寂寞,大多都盼望儿女能常回家看自自己。但她和其他老人不同,她兴趣广泛,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内心平静充实,所以虽然也想孩子们,但却并不依赖孩子们。 陈司寇有一位老姐妹,丈夫去世后特别寂寞,每天都要打电话给陈司寇,聊起来就没个完。陈司寇认为这不是个办法。自己是可以陪这位老姐妹煲电话粥,但总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陪着吧? 如果这位老姐妹对自己的电话形成了依赖,那么不打电话的时候,她岂不是更加孤独难过了吗? ![]() 想清了这个问题后,陈司寇不再陪老姐妹煲电话粥了。她直接了当地告诉这位朋友,这不是解决你孤独问题的办法。你的问题不能靠外人,只能靠自己。 她告诉朋友:“你要尽量把时间安排得紧一点,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只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陈司寇还用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去开导朋友:自己每天起床后,做操、看电视、做早饭,看书看报,看到我好的东西就摘录下来,还自己琢磨:这样的文字,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去写呢?所以每天,自己哪有时间去寂寞? 陈司寇也知道,即使自己再豁达,但一样逃不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很是看得开,认为老人得病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过于紧张。 ![]() 四、2015年的时候,陈司寇检查出左肾上有个肿瘤,医生和孩子们都建议她做手术切掉,可她就是不同意。 她说:“我已经92岁了,就算动了手术切了这个肿瘤,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其他病呢?那又何必呢? 但是陈司寇也不是坐着等死,她虽然不同意手术,但却也不是对这个肿瘤听之任之。只是她有着自己的抗瘤的方法。 ![]() 陈司寇知道肿瘤喜欢酸性,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所以她就多吃碱性的东西,比如蘑菇、西兰花等等食物。对于酸性的鱼、肉,她坚持少吃甚至不吃。用这种方法,她和肿瘤实现了“和平共处”。 现在这个肿瘤一直没有发作过,至于它还在不在,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陈司寇一点也不去想它,随便它怎样。 她说:也许是自己想得开,这个肿瘤看在自己身上讨不到便宜,偷偷地逃跑了。 但是孩子们却和她的想法不同。他们坚持要给母亲找个保姆照顾,以免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 ![]() 陈司寇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她说:“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这是福气。我已经94岁了,已经赚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在中国,和陈司寇能有一样想法的老人,还是不多的。因为老人们都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可很多老人没有想过,儿女们并非不孝,只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不是每一个儿女都有时间照顾父母的。 所以陈司寇的想法,还是超前的。她认为: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 五、2017年4月,陈司寇体内的那颗肿瘤终于发作。半年后,陈司寇已经无法下地了。 可无论子女们怎么动员,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她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这次恐怕会走了。我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 2017年10月17日,陈司寇开始断食。她的头脑很清楚,面对孩子们的喂食,她坚持一口都不吃。 10月21日,四天水米不进的陈司寇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她没有留下遗言,只是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我已经赚到太多了,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 96岁的陈司寇用断食结束自己的生命,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有人赞同她,也有人反对她。对此,每个人都可以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没有对错之分。 但很多人对她的这种做法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尊重。陈老师一直选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来不想麻烦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这种胸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很敬佩陈老师的。那就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离开方式。不顾病情地用氧气和营养液来维持生命,于己用一种痛苦,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拖累,于社会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愿陈老师安息! |
|
来自: 昵称44161008 > 《养生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