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常焦虑又舍不得花钱看医生?那就多活动活动呀

 春雨医生 2021-12-07
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或处于巨大压力下,经常会感到烦躁、头晕、心慌、食欲下降、入睡困难、注意力无法集中……若这些症状持续6个月及以上,就要怀疑是否患有焦虑症。
 

(图源:图虫创意)

焦虑症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将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惊恐障碍)和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它是所有精神障碍中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症的全球患病率高达7.3%,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慢性焦虑。临床上对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此外,一些生活方式上的调整,也可以帮助改善焦虑症状。
 
近期,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研究人员发表于《Affective Disorders》(情感障碍杂志)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运动可以有效减轻焦虑症状,即使是低强度的运动也可以改善慢性焦虑情况。
 

(图源:ScienceDirect)

在此项试验中,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哥德堡和哈兰德县北部的初级保健服务机构招募了286名焦虑症患者,他们当中有一半的病人已经与焦虑症生活了至少十年,其平均年龄是39岁,70%是女性。
 
通过抽签,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组:两个治疗组,一个对照组。
 
两个治疗组的运动内容相同,都是持续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训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心肺运动(如左右踏步、弓步、跳绳、波比跳等)和力量训练(如深蹲、腹部平板支撑、提臀、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图源:图虫创意)

但两组的运动强度不同,低强度运动组的成员在训练时需要达到个人最大心率的40%~60%;剧烈运动组的成员,目标是达到个人最大心率的75%。
 
除了监测心率外,研究人员也采用了其他评估体力消耗的量表来确认参与者的运动强度。
 
在12周的运动计划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的大多数人都从中度到高度焦虑的基线水平变成了低度焦虑水平。
 
通过数据分析,低强度运动组的患者,其焦虑症状改善的机会上升了3.62倍,中/高强度运动组的患者上升了4.88倍。
 
该研究第一作者Halland Region表示:“改善呈现出明显的强度趋势,也就是运动强度越大,焦虑症状缓解得越明显。”
 
在论文的最后,研究人员表示,运动几乎没有副作用,而且价格低廉,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该更频繁地应用于焦虑症治疗当中。
 
实际上,除了对焦虑症的治疗益处,适当运动对健康还有诸多好处,包括改善睡眠、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医)”的说法,所以说,与其一天一个苹果,不如每天多运动一下。
 

(图源:图虫创意)

话说回来,适度焦虑对健康是有好处的,它是我们的一种本能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适应环境,但持续的、长期的焦虑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并容易合并多种疾病。
 
研究表明,焦虑症的共病率较高,可合并抑郁、物质滥用等多种疾病,患者常会出现社会功能障碍、自杀意念及卫生保健过度使用。
 
适度的、暂时的焦虑可以通过调整心态、释放压力、解决突发事件来缓解,但是,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则要怀疑是否已患有慢性焦虑,并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过度焦虑持续6个月以上,针对一些事件和活动

难以控制的担心

焦虑和担心至少伴有以下3个或以上症状:

坐立不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紊乱

焦虑和担心不是由于物质滥用或其它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导致临床显著的苦恼、社会功能受损、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受损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TR)的慢性焦虑诊断标准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清伟,吴文源. 加拿大精神病学学会"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诊疗指南[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2):103-107.
[2]李玉娇.焦虑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相关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OL].医学争鸣:1-13[2021-12-07].https://kns-cnki-net.webvpn./kcms/detail/61.1481.R.20210922.1159.004.html.
[3]高俊. 科学认识焦虑症[N]. 医师报,2021-08-19(C15).DOI:10.44211/n.cnki.nysbz.2021.000978.
[4] Malin Henriksson et al., (2021) Effects of exercise on symptoms of anxiety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Doi: https:///10.1016/j.jad.2021.10.006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