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臣张之洞,14岁中秀才,还有一手对对子的绝活

 真游泳的猫 2021-12-07

对联俗称对对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古代有许多关于对对子的民间故事,流传千百年,让老百姓们津津乐道。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爱对联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清代名臣张之洞的趣味对联故事:清代名臣张之洞,14岁中秀才,还有一手对对子的绝活!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号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

从口碑和评价来说,张之洞没有李鸿章、曾国藩那么多的负面声音。

相反,现代人都比较感激张之洞对工业以及教育业的贡献。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张之洞是探花出身,也就是进士第三名,这考试水平真是绝了!

而且更神的是,张之洞年纪轻轻就是一个神童,14岁中秀才。相比那些七老八十还考不中秀才的“老童生”,张之洞的才华可想而知。

张之洞特别喜欢对对子,他成名之后,特别喜欢举办“诗钟”活动,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对对子高手予以奖励。

我们听到过不少和张之洞有关的名联,比如“张之洞;陶然亭”,比如“树已千寻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张之洞小时候的趣味对联故事,虽然可能是附会之言,不一定真实。

但这些民间故事,无不说明张之洞有一手对对子的绝活。

有一次,私塾老师带着小张之洞和一群学生出去游玩。

私塾老师看到“黄莺”飞来飞去,来了灵感,给学生们出了一个上联:“柳丝莺梭,织就京南三春景。”

同学们还在思考呢,张之洞已经抢答了:“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春秋相对,数字相对,小小年纪的张之洞已经显示出他在对联上的才华敏捷。

还有一次,张之洞老爹的朋友来到张家做客。

这时候张之洞还是只有八岁,但是神童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这个朋友忍不住想要考一考张之洞,就出了一个上联:“鼎甲一二三。”

这是科举考试的前三名,朋友以此考验张之洞,顺带着还有祝福的意思。

张之洞也不含糊,立刻想到了古书《尚书》里面的《盘庚》有三篇,脱口而出:“盘庚上中下。”

盘和鼎都是古人所用的器皿,庚和甲都是天干地支,真是对得妙极了。

朋友大加赞赏:“奇才,奇才!小小年纪这么博学,而且这么敏捷,太厉害了!”

张之洞的老爹在一旁,觉得不能让儿子那么骄傲,于是也对张之洞出了一个上联:“墨兰数枝宣州纸。”

张之洞还是轻松对出下联:“绿茶一杯成化窑。”

宣州是地点,成化是年代,出对很雅致,对句很机智,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此联又有说是郑板桥所对:“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可见民间故事不能深究。)

还有一次,有个朋友对张之洞出上联:“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未动。”

这个上联运用了谐音的手法,相当有趣味,也颇有难度。

而张之洞毫不犹豫,立刻对出下联:“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当然,这些对联都只是反映张之洞的敏捷,也就是思维迅捷,算不上真正高水平的对联。

真正要赏析张之洞的对联水平,还是要看张之洞自己写的对联。

比如,张之洞写洞庭君山的长联,一气呵成,真正让人拍案叫绝。

上联是:“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一个个头顶竹蓑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闇、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怀屈子。”

下联是:“三终聆帝乐,纵亲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竞响沨沨,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琼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拔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曒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上联主要写景,把洞庭湖以及长江一带的风景结合了古代楚地的历史,酣畅淋漓道出,气势磅礴,格局宏大,用词文雅,栩栩如生,可见安排之巧妙,文采之飘扬。

其中作者特意点出了靳尚、张仪、楚怀王、宋玉、贾谊、屈原等一系列古人的事迹,表示在这潇湘之地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

下联则主要是写张之洞眼前的内容,重点在于“音乐”两字。

下联把众多关于音乐的典故熔于一炉,让人感受文采飞扬的同时,也遥想古代的一件件往事,真是妙极了。

比如“岳阳铁笛”,引用了吕洞宾横吹铁笛飞越洞庭的典故,“俞伯瑶琴”就引用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而“手拔铜琵琶,唱大江东去”用的是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典故。

所以说,张之洞在对联上面是真的挺有才的,果然是“对对子”的“绝活哥”啊,想要不服都不行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