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没用,我是废物……”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活得究竟有多惨?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2-07


“我觉得我什么都干不成,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干啥啥不行。”


“小时候,我妈看别的孩子跳舞很好看,就给我报了个舞蹈班。我当时就觉得我不行,我根本不是这个料子。我妈不听,非得让我学。结果学了两年还是什么都不会。”

“高考,我妈觉得不考上个重点大学,人生就没戏了。一口气给我报了6个补习班,结果我还是只考上了个普通大学。其实,我本来就知道自己不行的。”

“大学毕业,我妈觉得考研是人生的第二次机会,考上个双一流大学人生就还有机会。我不同意,感觉我根本就不可能考上的。我跟她大吵了一架,搬了出来。”

“找工作四处碰壁,我妈把我叫回家说'不考研,要不考个公务员吧,稳定!’我答应了,专心备考了一年,还是没考上。看吧!我果然不行。”

朋友自嘲的笑了笑说:“毕业一年了,我还是一事无成。虽然早已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但是偶尔还是希望能出现转折。

所以我妈给我报补习班,叫我考公的时候虽然嘴上说不行,但是我还是去尝试了,我也真的有努力过。


我想也许这就是命吧!”

醒醒吧,兄弟!21世纪的命运是需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的。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你所谓的命运究竟是什么?


自我效能感是
掌握你命运的无形之手


自我效能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对自己能否成功做成某事的预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在某件事上取得成功。实际上,带着这一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信念去做事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信的人。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他们会经常性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带着这种失败的自我预期去做事情,真的会降低他们成功的概率。


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抖音的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主角余欢水自卑懦弱,遇事不断忍让,每天得过且过。

结果人到中年却无立足之地,在公司被领导训斥,被同事羞辱;在家里被妻子指责,被岳父母看不起。


人生过了一半,却没一件事能干成的。本以为人生已经差到了底,结果检查身体竟查出了癌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反正没有多少日子能活了,余欢水决定破罐子破摔。性情大变,一改往日自卑懦弱的形象,跟领导斗智斗勇,得到自己应得的尊重;手撕老赖朋友,要回属于自己的金钱;更是路见不平一声吼,面对拿刀歹徒勇救遇难小伙。

余欢水变成了一个自信勇敢、连说话都透着底气的人。随着余欢水的改变,别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之前所不敢想的金钱、名誉、成功全都蜂拥而来。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想要突破自己,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就必定得自己相信自己能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对哈利说:“并非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是谁,而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这一点。”

我想说自我效能感是会随着人的经验而改变的,我们完全有能力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

1.自身成败经验

自身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努力付出后得到的成功经验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比如,孩子在写练习题的过程中,如果习题都会做,正确率很高,那写作业就能够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也会更有学习的信心。

反之,习题难度过大,孩子认真做题后,还是错了很多,则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


2.替代性经验

看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人成功能够增加自我效能感,而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极大努力后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网友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儿子小时候不敢玩公园的滑滑梯,我刚开始怎么鼓励他都没用。直到有一天,一个跟儿子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也来玩滑滑梯了。

我就趁机鼓励儿子说:“你看,这个小朋友和你差不多大哦!他滑滑梯玩的真好,妈妈觉得你也可以的。你要不要跟他一起玩滑梯呀。”


儿子这次出乎意料的好说话,甚至还有点跃跃欲试的说:“妈妈你抱我上去,我也跟那个小朋友一样勇敢。”

看到别的小朋友滑梯玩的很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也可以跟别人一样,从而增加孩子的信心。相反,如果别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哭泣则使孩子觉得滑梯很危险,减少孩子的信心。

3.说服

缺乏事实依据的说服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大,而在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说服能够对自我效能感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小海的爸爸决定每天和他一起跑步锻炼身体,爸爸决定每天跑1000米。小海说自己是小孩子跑不了这么多,不想去。

爸爸说:“我跟你差不多大的时候每天都跑步去上学,因为天天锻炼,我成了我们班跑步最厉害的人,还当上了体育委员。小海爸爸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的。”


爸爸说服小海的时候举了自己小时候跑步的例子,让小海觉得“爸爸小时候可以,那自己也可以”增加了孩子的信心。这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说服,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小海的爸爸没有举自己小时候跑步的例子,只是单纯的鼓励小海“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每天跑1000米的。你得自信,相信自己。”小海可能会一脸无辜的回爸爸“我不行,我真的觉得我做不到。”这就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说服,很难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唤起

当考虑或开始某项任务时,对情绪唤起进行监控。研究发现,焦虑的情绪表明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兴奋则表明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把感觉到的压力、焦虑、疲惫等不良情绪,当作自己能力不行,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而如果在任务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比如顺利完成任务时感觉到的轻松兴奋,则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从而增加自我效能感。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各种生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了解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因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效能感。

1.增加孩子的成功经验

研究发现,开始一个新的尝试,如果能在最初获得成功的经验,那么今后将更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因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孩子面对挫折时更有韧性,更能够坚持下去。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显示,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挫折往往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比如,把挫折当作一种学习技能的好机会。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将生活中的挑战当成一种威胁,多采取回避的态度。

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必定要经历很多的挫折,而能够坚持不放弃,挺过这些挫折的孩子才能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家长安排孩子学习某个技能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学习任务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递增的顺序排列,当孩子掌握了一个难度梯度的任务,再开始下个难度阶段的学习。一定要保证任务的难度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

孩子成功掌握各个阶段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提高孩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为孩子在这个技能上获得成就奠定基础。

2.树立榜样

生活中优秀榜样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强调榜样需跟孩子在某些方面拥有相似的特征,比如年龄、性别、身体特征、所上的年级、要完成的任务等。

榜样跟孩子的相似度越高,对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就越大。


应采儿的儿子jasper学中文的时候,因为太难,觉得自己怎么也学不会就想要放弃。

应采儿跟儿子分享自己二年级刚开始学习中文,学习第一个字“龙”的时候也是哭着学的。

应采儿跟儿子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就是给jasper树立一个榜样,让jasper知道学习中文就是这么难,妈妈学的时候也是很痛苦,但是妈妈现在学会了,我相信你也能跟妈妈一样克服这些困难学会中文的。


应采儿说完后,jasper马上就擦干眼泪,答应妈妈以后好好学习中文。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让孩子重拾信心,获得面对挫折的力量。

给孩子选择的榜样可以是父母自己;可以是某个孩子喜欢的虚拟人物,比如蜘蛛侠等;也可以是孩子一起学习的朋友。

选择孩子的同学朋友作为榜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这么说“你看人家天天跟你一个班的咋学习那么好,你看看你,天天考这么低,你咋不多跟人家学学。”

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跟榜样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举例要具体,比如“我看天天每天回家都先写完作业才去玩的,妈妈觉得你要是跟天天一样回家先写作业的话,成绩也会变好的。”

3.适当鼓励

适当的鼓励能够增加孩子的信心,能够增加孩子的努力和毅力,尤其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合适的鼓励能够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鼓励表扬都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表扬应具体真实、针对孩子可控的因素进行。

合适的表扬应该是“你今天真的很棒,练琴的时候特别认真。”“你这次真的很努力,能够这么努力真的非常厉害。”


批评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如“你真笨,跟个猪一样。”“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蛋啊。”


建设性的批评反而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如“你这个颜色不太好,你试试绿色的会不会更好看一点。”“随便打人是不对的,被打的人会很伤心的。”

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方法,合理运用鼓励和批评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很难过好这一生,他们总有些本可以做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还以为是命运给自己的苦难。

借用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在《青春寄语》里的话,不要逃避人生,不要妄自菲薄,要拿出勇气,奋进不止。

参考资料
[1]Bandura, A. , &  Watts, R. E. . (1996).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0(4), 313-315.
[2]Bandura, & Albert.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张鼎昆, 方俐洛, & 凌文辁. (1999).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心理学动态, 17(1), 39-431.
[4]周文霞, & 郭桂萍. (2006). 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1), 91-97.


作者:Lis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