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期间发生在代州的两次“雁门之围”

 xianfengdui111 2021-12-07
隋唐期间发生在代州的两次“雁门之围”

在隋唐两朝交替之际,代州发生了两次惊险的被围事件,也是预示着隋朝灭亡、大唐兴起的标志性事件。漫步在代县古城中,望着那些古老的文物、遗迹,曾经一幕幕波澜壮阔、雄浑悲壮的历史场景仿佛出现在眼前。

始毕可汗在雁门代县古城导演的两出历史大剧

两出“围困”历史大剧,一出叫“雁门之围”,这个名字是史学家早已定下的;另一出叫“陈孝意守孤城”,内容在《隋书》《代州志》等资料中均有记载。

“雁门之围”的主人公是隋炀帝和突厥始毕可汗。故事主要讲隋炀帝和大臣裴矩为了削弱突厥汗国的势力,决定和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通婚并封其为新可汗,以此打压如日中天的始毕可汗,同时裴矩还以卖珍宝为名,诱杀了始毕可汗的重臣史蜀胡悉。在这出历史大剧中,始毕可汗率军把代州城里的隋炀帝整整围困了30天。

“陈孝意守孤城”的主人公也有两位,一位叫陈孝意,一位叫刘武周。刘武周从雁门关北的马邑郡来到雁门郡,将陈孝意和他据守的孤城代州整整围了100天,直至城中粮绝,校尉张伦杀了陈孝意举械投降。据《代州志》记载,隋时代州城内修建有一座粮仓,其中贮存的食物够10万军民吃20天,而陈孝意率领部下和百姓靠这些粮食竟支撑了100天,难以想象他们当时的境况是何等艰辛。

有学者认为“陈孝意守孤城”是“雁门之围”的延续,究其原因,笔者是这样理解的。“陈孝意守孤城”中提到的雁门代州城是大隋江山社稷重地,刘武周攻打雁门代州城,其实就是在为突厥始毕可汗攻大隋的江山、灭大隋的社稷,本文重点还原的这两件事,再现了雁门关南代县古城在隋唐之际波诡云谲的动荡局面。

始毕可汗是东突厥鼎盛时期的大可汗,其父是大名鼎鼎的启民可汗。隋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逝世,其子阿史那·咄吉世继位,号始毕,是为始毕可汗。在突厥汗国中,可汗大位的继承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有一条为续娶父亲生前除生母之外所有的妻子为妻。始毕可汗要想继承大隋帝国赠予父亲的全部政治遗产,需上报隋廷,征得隋炀帝对续娶义成公主的批准。隋炀帝十分尊重突厥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政策,诏令同意续娶义成公主。义成公主被始毕可汗续娶后,不仅成为了始毕可汗的正式妻子,而且还是突厥汗国的可贺敦,即汉语中的“皇后”,而始毕可汗也名正言顺地成为突厥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始毕可汗执政的十年,突厥汗国进入鼎盛时期,有史家评价其“戎狄之强盛,实属空前”,“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

始毕可汗的“益骄踞”

那么,始毕可汗为什么一定要灭隋呢?第一回合“雁门之围”结束后,突厥汗国占了上风,隋王朝呈摇摇欲坠之势。始毕可汗开始支持一切反隋武装起义,并为他们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一直持续到隋炀帝被杀,李渊坐稳大唐龙椅。期间,他还给朔方郡鹰扬郎将梁师都封爵为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授突厥可汗的标志大旗狼头大旗;给马邑郡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封爵为定扬可汗、定扬天子,授狼头大旗;封榆林服罪左翊卫郭子和为平阳天子。此后,始毕可汗便名噪天下,在他的带领下,反隋武装起义迅速蔓延全国。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出东都洛阳巡视北部疆域,在去往榆林的途中接到义成公主密报,得知始毕可汗正在调兵遣将,密谋伏击自己和随行官员。经过与大臣的多番商议,隋炀帝决定先撤到代县,然后再返回并州。彼时,始毕可汗亲率30万大军横扫雁门郡,连占39座县城,仅剩代县、崞阳两座古城。这两座古城均位于滹沱河北岸、勾注山脚丘陵地带,隋炀帝和近臣被始毕可汗的铁骑困在代县城中,其子齐王杨暕及殿后护卫禁军则被突厥的铁骑围困在崞阳城。原本计划好的北巡变成了“雁门之围”,不禁令人唏嘘。但即便面临如此危急局势,雁门城内的军民却没有想要逃避、妥协,大家众志成城,决心与城共存亡,誓死保护帝王,表现突出并记入《代州志》的大臣有萧瑀、樊子盖、宇文恺等。

事实上,始毕可汗也面临诸多掣制,其中有来自突厥汗国核心权力圈的,亦有来自盟友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义成公主在突厥汗国的核心权力圈内构建起了自己的人脉网,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只要她振臂一呼,必然会有一些部落聚集在她的旗帜下,使得汗国分崩离析。更可怕的是义成公主作为汗国的可贺敦,还拥有与他一样的权力——调动汗国内的军队。此外阿史那·窟合真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他的地位,其作为始毕可汗父亲启民可汗的弟字辈,被始毕可汗的爷爷沙钵略可汗送至长安隋文帝身边,长期以突厥汗国太子的身份留在隋朝,拥有来自隋廷和突厥汗国双重政治力量的支持。

“雁门之围”的结局显然难以服众,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修《隋书》时,又命大臣补述了始毕可汗自动解围的原因,即义成公主修书告诉始毕可汗,“汗国边事紧急,请赶快回来”。而另一边,隋炀帝抱着儿子吓得哭肿了眼睛,试图强行突围,后在大臣樊子盖的强谏下才作罢。

刘武周与“陈孝意守孤城”

不得不承认,始毕可汗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懂得扶持反隋势力的重要性,所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实质性的支持,包括给起义首领封号划地,加强军事合作,扩大和固化反隋行政地域板块等,誓要将大隋帝国亲手埋葬。突厥汗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大多成为其附属国,如契丹、室韦、吐谷浑以及西域的高昌、龟兹等。由于始毕可汗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中原地区一些割据军阀开始讨好巴结他,以获得突厥的支持,提高与隋作战的获胜保险系数。即便是后来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起义之初对始毕可汗也很是毕恭毕敬,在信中“言辞卑屈”。

在始毕可汗的支持下,当时有三大反隋势力崛起,分别为西南的梁师都及其盟友、东北的窦建德及其盟友、北部的刘武周和李渊父子。

东北的武装起义力量主要有三支,活动在今京、津、冀一带。第一支是渔阳郡的高开道武装起义队伍。渔阳郡的高开道,古沧州阳信人,大业末年投靠河涧郡草寇格谦,后自立门户,唐初攻占渔阳郡,自号燕王。第二支是以罗艺为首,将涿州作为根据地的武装力量。罗艺,京北郡云阳县人,其父为隋廷武官、左监门将军罗荣,隋朝末年,罗艺因功升任虎贲中郎将,驻守涿郡,后自命幽州总管,唐初高祖李渊封其为燕王。第三支是乐寿郡的窦建德武装力量。窦建德,祖籍扶风平陵,于隋大业七年(611年)举兵造反,割据一方,大业十三年(617年)在乐县与河涧交界处举行典礼,自号长乐王,并按国家建制设置机构委任官吏。

西南的武装起义力量也有三支,从北到南依次为榆林郡的郭子和、朔方郡的梁师都、雕阴郡的刘迦论。郭子和原是隋末朝廷武官左翊卫,因犯罪被流放到榆林,当时榆林正逢饥荒,于是他集结地方武士杀了朝廷命官王才,开仓赈民,自立为永乐王。刘迦论,延州肤施人,隋大业十年(614年)起兵造反,自称皇王,他占据的雕阴郡在今陕西榆林东南部,历史上素有“秦汉名郅”“西北旱码头”之称。梁师都,本名梁玄莫,字师都,安定乌氏人,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他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后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即位称帝,建立梁国,年号永隆。

北部的武装起义力量以刘武周和李渊父子为代表,他们主要活动在雁门关南北以及并州、晋阳一带。隋义宁元年(617年),刘武周建立政权,自封为王。这一年中,同时存在的反隋政权有昌达、太平、丁丑、永平、天兴、永隆、正平、秦兴、鸣凤、通圣、义和、建稽等。刘武周的反隋根据地在雁门关北马邑郡,与突厥接壤,他自封为乐王后,率军挥师西进,很快拿下了隋炀帝行宫汾阳宫的所在地——楼烦郡。

刘武周是隋朝朝廷命官,曾追随隋炀帝三次东征高丽,屡立战功,晋升为建节校尉,后调任马邑郡鹰扬府郎将。刘武周夺取汾阳宫后,挑选了许多宫女和珍宝古玩送给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则封刘武周为定扬可汗,使其成为突厥汗国核心权力圈中的一员,授狼头大旗(狼头是突厥族的族徽,狼神是突厥人的信仰,狼是突厥人的祖先),并送给刘武周战马、武器等重要战略物资。

刘武周之所以敢和隋朝以及后来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叫板,除了因为其有始毕可汗的支持,也与他手下一位名叫宋金刚的大将有关。宋金刚最初是一个起义将领,活动在上谷易一带,被窦建德打败后,率兵西奔投入刘武周麾下,刘武周把自己的一半财产分给了他,并将胞妹嫁给其做夫人。宋金刚不仅在围困代县城的百日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在唐初率军横扫黄河西岸和北岸,占据了今山西的全部领土,直逼长安,给李唐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郎将”王智辩得知刘武周已与突厥联手反隋后,便率军出关讨伐他,以平息雁门关北的叛乱。陈孝意、王智辩一鼓作气打过雁门关,将刘武周围困在了桑干镇,不料突厥骑兵赶来与桑干镇内的刘武周合击围军,后王智辩战死,陈孝意率少数兵士败退回到雁门。当时雁门城内人心不稳,部分将士看到隋朝大势已去,准备缴械投降,陈孝意得到消息后,将他们全部捉拿,处以死刑,自此雁门郡内无敢反者。

过后,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率兵围攻雁门郡,即今日之代州城。陈孝意与手下将士们顽强抵抗,誓与古城共存亡。最终城内粮尽,无以炊食,时任雁门校尉的张伦为活命暗杀了陈孝意,投降刘武周,标志着陈孝意和他效忠的隋王朝以悲剧的结尾退出历史舞台。(杨继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