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节崩漏】卓雨农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2-07

总的来说,崩漏属于血病,尤其与肝脾二脏有密切关系。因为脾统血,肝藏血,血之能统全赖于脾,血之能藏全赖于肝。由此可知,脾虚肝热,均可导致崩漏。崩漏原因虽多,仍不外寒热虚实四端。临床上,要善于掌握病情,辨别证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

上述崩漏的原因很多,临床必须根据症状,分别寒热虚实,才能得出处方用药的可靠依据。鉴别病情时,古人有漏轻崩重的看法,这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证型的虚实、病程的新久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属实属热的新病,正气未伤,虽来势汹涌,但易治疗,应列为轻证;属虚而病久的,元气亏损,虽然病情缓和,但治疗比较困难,预后多不良,这就应该列为重证。临床时,要注意具体分析,才不致轻重倒置,贻误病情。

治疗崩漏的步骤,应本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

塞流就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血崩。因为在大出血的情况下,如不迅速止血,就会造成虚脱。叶天士说得好:“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一分上升之火。”凡是血证,能使血少流一分,则增加一分抵抗力量,减少一分虚火上升的症状。由此可见,止血是相当重要的。至于用什么方法止血,要看证型的寒热虚实来决定。虚证宜补而止之,实证宜泻而止之,热证宜清而止之,寒证宜温而止之,并非专事止涩所能收效。

澄源,就是澄清本源的意思,是治疗崩证重要法则。因为止血旨在救急,止血以后,就必须澄源,以清其本。这和治水的道理一样,如果只把洪流堵住,而不疏浚河床,以后还会泛滥成灾。其具体治疗方法仍应根据病情决定,血热宜清热凉血,虚寒宜温经补血,劳损宜固气摄血,气虚宜补中益气,气郁宜行气舒郁,血瘀宜活血通瘀。切忌不问原因,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引起不良后果。

复旧,就是调理善后的方法,宜用于澄源之后。此时病已向愈,只是气血未复,还需培补气血,以促其早日恢复健康。以调理脾胃为主,滋补气血次之。因为身体健康的恢复,主要依靠饮食营养,而食物又靠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如果因病影响脾胃的功能,则受纳运化的力量减弱,饮食、药物都不能发挥其作用,体力就不能早日恢复,在治疗上亦不能收到全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东垣曰:下血症须用四君子补气药收功。”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上述诸法是治疗崩漏的基本原则,而其中尚有偏热、偏寒、偏虚、偏实等兼证,仍需根据病情的变化,详细审察体质的虚实和病势的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严格掌握剂量,才不致产生不良后果。根据临床经验证明,在出血较多的时候最好不用当归、川芎等辛温之品行血,如病情需要,亦应多加考虑其用量。

1.血热型

症状:经血骤然下崩,或淋沥不断,色深红;烦热口渴,精神不衰,头眩,睡眠不安;舌红而干,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清经止崩汤(自制方)。

生地黄18g 牡丹皮6g 黄芩9g 黄柏12g 白茅根15g 地榆9g 炒蒲黄9g 益母草12g 棕榈炭6g

服法:水煎,温服。

加减法:如气短心累者,加泡参15g,麦冬9g。

兼证:

(1)如体实血热,上证亦可用十灰散(《十药神书》)。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荷叶 茜草根 白茅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烧灰存性,纸裹,置地上一宿,研为细末。每服9~15g,空腹用藕汁或莱菔汁半盅调下。

(2)如血热阴虚,经血暴下,色鲜红;两颧发赤,头目眩晕,口干心烦,手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宜养阴清热,小品生地黄汤或独地汤主之。

①小品生地黄汤(《小品方》)

生地黄30g 侧柏15g 黄芩9g 阿胶15g 甘草9g

水煎服。

②独地汤(自制方)

生地黄60g

煎浓汁服。

2.虚寒型

症状:暴崩不止,或漏下不绝,其色黑多红少,状如屋漏水;脐下寒冷,时作疼痛,得热则减;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治法:温经补虚,佐以止血。

方药:加减断下汤(自制方)。

党参30g 熟地黄30g 艾叶30g 乌贼骨60g 炮姜15g 阿胶22g 附子9g

服法:共研粗末,每次15g,水煎服。

兼证:

(1)脾阳虚弱:暴崩或漏下,色淡,质清稀如水;少腹胀痛,有冷感,喜热熨,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迟。宜补脾摄血温经,温经摄血汤(自制方)主之。

泡参30g 党参15g 白术18g 炙甘草9g 吴茱萸4.5g 姜炭9g 焦艾15g

水煎,温服。

腰痛者,加杜仲12g,补骨脂9g;血多者,加乌贼骨60g;漏下者,加延胡炭6g。

(2)偏血虚者,崩漏日久不正;面色苍白,少腹疼痛,大便干燥;舌淡无苔,脉细迟。宜补血滋液,胶艾汤(《金匮要略》)去川芎主之。

干地黄12g 阿胶12g 当归3g 芍药9g 艾叶3g 甘草3g

水煎服。

3.劳伤型

症状:劳倦过度,骤然下血不止,继则淋沥不断,颜色鲜明;肢软神疲,心悸气短,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大无力。

治法:补中固气摄血。

方药:益气补元汤(自制方)

党参15g 白术12g 茯神12g 熟地黄12g 酒白芍9g 黄芪9g 肉桂1.5g 甘草(炙)6g

服法:水煎服。

加减法:口干咽燥者,去肉桂,加阿胶9g,艾叶4.5g;血久不止者,加广三七粉1.5g(冲服)。

兼证:如劳伤冲任,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宜补气固冲,龟鹿补冲汤(自制方)主之。

党参30g 黄芪18g 龟板12g 鹿角胶9g 乌贼骨30g

水煎,温服。

加减法:腹痛者,加广三七粉1.5~3g(冲服)。

4.气虚型

症状:骤然下血甚多,或淋沥不断,色淡红;精神疲倦,气短下陷,懒于言语,饮食不思,畏风怕冷,发热自汗;舌淡,苔薄而润,脉虚大。

治法:补中益气,佐以摄血。

方药:加味补中益气汤(自制方)。

黄芪18g 白术18g 广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党参60g 秦归6g 乌贼骨60g 茜草根(炒炭)12g

服法:水煎服。

兼证:

(1)如虚甚如脱者,暴下不止;两目昏暗,甚或跌仆,不省人事;舌淡,脉大而芤。宜补气血以固脱,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主之。

党参30g 黄芪18g 大熟地30g 白术(土炒)18g 秦归6g 黑姜炭3g

水煎,温服。

头晕目眩甚者,加龙骨15g,乌贼骨30g,茜草根6g;腹痛者,加焦艾9g。

(2)如兼有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乃气随血脱之象。急宜补气固脱,独参汤(《景岳全书》)主之。

潞党参60g(如用人参或西洋参、高丽参效尤佳,用量减少至15g)

煎浓汁,顿服。

(3)如已呈厥脱的,宜回阳救逆,参芪救逆汤(自制方)主之。

党参24g 黄芪24g 龙骨24g 黑附片24g 炙甘草9g 浮小麦24g 炮姜9g

水煎,温服。

5.血瘀型

症状:阴道出血,淋沥不止,或忽然大量下血,色乌红,时夹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苔正常,或舌质略紫,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瘀,佐以调气。

方药:泽兰丹参饮(自制方)。

泡参24g 酒丹参12g 泽兰9g 香附6g 延胡索6g 焦艾9g 赤芍6g 楂炭6g 炒黑豆15g

服法:水煎,温服。

兼证:如兼有少腹胀痛,如有物刺者,宜行血逐瘀,失笑散(《和剂局方》)主之。

蒲黄(筛净,半生半炒熟)6g 五灵脂(净好者,酒研澄去砂后干炒)9g

共研为末,每服6~9g,水调服。

6.气郁型

症状:郁怒伤肝,暴崩下血,或淋沥不止,色紫,兼有血块;少腹胀痛,连及胸胁,性急易怒,时欲叹息;舌质正常,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解郁,佐以止血。

方药:加减丹栀逍遥散(自制方)。

白芍9g 柴胡6g 茯苓9g 白术9g 牡丹皮6g 山栀子9g 甘草3g 艾叶9g 益母草12g

服法:水煎服。

加减法:血色深红,量多如泉涌者,加泡参30g,乌贼骨30g;如自觉出血有热感,心烦躁者,加生地黄15g。

兼证:如兼脾虚,前症兼见气短神疲,食少,消化不良。宜培土抑木,佐以止血,扶脾舒肝汤(自制方)主之。

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柴胡6g 白芍(土炒)9g 炒蒲黄9g 血余炭6g 焦艾9g

水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