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笔记是我最重要的写作练习,我的读书笔记是从flomo中写起,在Obsidian中整理成篇。 本文结合一些读书笔记实例,反思这个写作过程。 一般来说,我读一本书要读两遍,才会对全书有个整体的把握,才敢做适当的重构或评论。为了提高效率,我第一遍读原书,第二遍读笔记,分别对应以下两个阶段。 1. 海绵式思维阶段有个前提,读的书肯定是自己需要的和感兴趣的,否则也没有动力读下去了。一般在读了书评、目录和序言之后,要有基本的判断。 这也是 经常逛图书馆或阅览室,留意自己对哪些书或作者感兴趣,也是一种 就像以前读书会划线一样,我一边读一边在flomo里记录书摘,不再破坏书本的纸张,而是即时将想划线的内容转变为数字笔记。一旦翻开书,我就开始尽情追随作者的思路,记录 我速读的心态或方法来自《快速阅读术》、《如何高效阅读》和《高倍速阅读法》,但并没有完全遵守。与这些书不赞成一字一句读相比,我很贪婪,遇到喜欢的内容会记很多,以至于看起来不像书摘, 话虽如此,我还是有扩大阅读量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我要 所以我称这个阶段为
我基本只读纸质书。纸书拿在手上有种份量感,可以跟随手指一行行地读,可以随意前后翻阅,不用担心有没有电,更加不会有干扰。 我是对着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朗读要记录的内容,把 flomo里的笔记,是在第二个阶段进行 2. 淘金式思维阶段既然贪婪地做了足够多的笔记,总算可以放心地放下笨重的纸书了。必须承认,就算是读喜欢的书,如果长时间不完成,难免会厌倦或沮丧。 放下纸书之后,我在flomo里反复阅读书摘,感受那些曾经击中我的文字,思考那些段落为何得以记录下来。如果笔记实在太多,就要判断哪些才是最值得记录,哪些其实是冗余的或者较为次要的。相比读原书,读笔记会快很多。随着不断重复阅读,我对作者的思路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产生了自己的逻辑。 这个阶段就像淘金,依然借用《学会提问》中
不过我基本上是只选择,不批判。 根据再次挑选的笔记,我通常会重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很多时候,我发现作者无非是在回答一些与
或许是因为这些书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就算读其他类型的书籍,我也喜欢提炼其中的
在感悟作者心态或提炼其方法的过程中,人很容易想起以前曾经读过相似的内容。于是,在Obsidian中,我会链接不同的作者的类似观点。例如,读《写出我心》时,自然会想到《成为作家》和《作文七巧》。读《双脑记》时,借机回顾了《全脑教养法》和《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深度工作》时,也不难想到《为什么精英都有超强专注力》、《原则》、《寻找内在的自我》和《刻意练习》。 通过链接,我又有了在Obsidian中温习旧笔记的机会。 在阅读和整理的过程中,个人经验几乎会自动浮现上来,例如,《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让我很自然想起生活中的故事,《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想起和父亲的对话,《知识管理战略致胜》和《深度工作》就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法或追求。 在《七堂极简物理课》的读书笔记中,我借机反思读过的一些书籍,并总结了“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两大目标,以及两个目标各自的两个方面:
这些链接、经历或反思,会构成读书笔记的 早期的读书笔记,我还有个 最终,我的读书笔记有一个简单的框架:
通常,这样的读书笔记篇幅较大,特别是我喜欢在笔记环节引用大量原文。因此,我还希望做到,移除笔记环节之后,前言加后语能够构成篇幅较短的个人书评。 我认为这是一种模块化写作,也可以理解为给文章分了小节,让作者写起来有一定的逻辑,让读者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和预期。如果你注意到,本文也分了小节的。 结语
这么做其实一直挺困难的,在没有探索笔记法之前,我整理完《科学学习》的笔记用的时间最长,用了一年,《失控》次之,用了半年。 今年的读书笔记虽然多了一些,达到19篇,但笔记数量还是跟不上阅读量,目前有5本书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阅读和书摘,例如《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学会提问》和《小狗钱钱》。更有《巨人的工具》根本没法整理,因为该书本身就是作者根据访谈所作的笔记。如果能顺利完成,2021就做到了平均每月两篇读书笔记。 这么写读书笔记,是希望能加深印象并做到学以致用。正如我的读书笔记的Slogan:读一本,记一篇,用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