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泼水节》(二上17课)教学设计 注:本教学设计根据微信公众号“丁丁de笔记”整理,链接附后。 1.教师打出三组词语:它来自二年级刚刚学过的哪些课文?描绘的是哪幅画面?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方法:我们读完一些课文,可以从中挑出一些词语,组合起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画面。 1.教师用了这样一组词,记住了今天上课的画面,引出“难忘”,板书“难忘”并学习“忘”字的结构。 3.思考:为什么这个视频让我难忘?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 (2)教师强调“泼”字的写法,解释“泼”字的意义。 4.读课文中的两句话,体会“泼水”的快乐心情,教师指导:清清的水,泼啊,洒啊!人们笑啊,跳啊,是那么开心! 这一部分,许老师的设计特别巧妙,从回顾旧知到引入新课,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而且教给同学们“通过一组词语联想到画面,记住课文内容”的方法。 随文识字的方法也值得学习,比如“忘”“泼”字的写法和意义。 不过,许老师对“泼”字的解释“水泼在头上,头发就是了,所以'泼'的右边是头发的'发'”,个人觉得不太准确,值得商榷。 1.出示自读要求:(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号。(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思考:泼水节是哪里的节日?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教师用“听清楚这个要求的竖起手指”的办法强调“自读要求”的内容。 2.带着三个学习任务读书。(师提醒:自己读自己的,不受别人打扰;生自主读课文) 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们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2)教师出示代表傣族习俗和习惯的象脚鼓、银碗、柏树枝、凤凰花等四张图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猜,并说出依据。 学生答,教师依次强调,并对“白银”和“一年一度”进行扩展训练。 比如,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许老师用了“听清楚这个要求的竖起手指”的办法,效果非常好。 又如,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再如,在学习“一年一度”这个词语的时候,许老师进行了扩展训练,在特定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请欣赏许老师的课堂实录: 师:凤凰花每年四五月份开,一年只开——一次。泼水节一般也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一年只有——一次,课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凤凰花开得挺难得的,泼水节来得也挺难得的,这个词就叫——一年一度。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师:听仔细,我换啦。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朋友们干什么? 类似的训练还有下一环节的“呼唤周总理”,也设计得非常巧妙。 1.标出描述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第三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一句一句认真读。 教师评价:真流利,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会更好;最长的一句话被你读好了;一字不错;你读的声音特别像欢呼,掌声送给他们…… 3.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人读一句,一边读,一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他们做了什么让你感受到了他们在准备?除了看到,你有没有听到?除了象脚鼓的声音,还有什么? 教师归纳:就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和声音就这样呼呼地来到了你的小脑瓜里,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记住了那个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景。 4.教师找出挑出关键词,学生填空: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一( )花瓣、一( )欢呼。 林崇德教授曾经说过,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有两个,其中一个便是情境化教学。许老师非常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上一部分许老师围绕“一年一度”设计的训练便是情境化教学。在本部分,许老师同样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课堂实录如下: 师:你读到了傣族人民的心里。除了看到,你有没有听到?除了象脚鼓的声音,还有什么?
生: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师:你来欢呼—— 生:(平静)周总理来了。 师点评:你就该站在第一排;你就是那个领头的,哎呀,好激动,大家一起来欢呼——(生齐欢呼) 可贵的是,许老师紧接着总结了“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并找出挑出关键词: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一( )花瓣、一( )欢呼。 1.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哪个是周总理?你是怎么都知道的呀? 2.学生从衣着、动作等方面回答,教师强调“对襟”“褂”等字词。 4.情境设置,训练“铺”字:现在我变成了傣家银铺的老板,泼水节到了,你到我的银铺来买什么…… 课堂上“看见”学生非常重要,“看见”特殊的学生尤为重要。 哪些是“特殊学生”?所谓的“后进生”就是最特殊的学生。课堂上,如果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了、能够完成任务了,那么其他同学基本上也能够达成目标了。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关注后进生的状态,对他们多鼓励,调动他们多多参与活动。 这方面,许老师做得非常出色。在“提取画面,用关键词记录画面”部分,她请四位男生“开火车”读课文,就有这方面的思考。在本部分,她“请一个不举手的同学回答”,也是对表现不积极同学的“看见”。 在点名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许老师也充满了智慧。为了不使“不举手”这个词对这位同学产生不好的影响,她特别加上“坐得最端正”一词,言辞之间充满了褒奖和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