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 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 《遵义章第五》悟读【10】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译文】 怠慢其所敬重者,必然会招致不幸。 【悟读】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人生在世,切忌随心所欲,须常存敬畏之心,这是先贤们的反复告诫。 所谓敬畏之心,是指人类在规律面前所持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持有如此心理,能使人自警自省,有助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举止,有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常存敬畏之心,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知言”等三畏之说;道家强调天人合一,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贤良之人乃世之楷模,人须恒敬之,否则会招致不幸,此《素书》本句之核心。 圣君有诚化天下之德,父母有养育栽培之恩,贤良有矜孤恤寡之善,豪杰有救急拔困之义。敬之合理合情合道和义,敬中方显人之诚服与忠贞;若骄横粗野,居傲强行,亵渎所尊,轻慢所敬,上不合天理,下不顺人情,道义尽失,凶将加身。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凡百事之败也,必在慢之。世人之所以会生怠慢之心,往往在于“我心”太重。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代众问法,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谁为师?佛曰“以戒为师”,又言“以苦为师”,主要目的是劝诫世人破除我执我见。“以戒为师,度人度己度世”,弘一法师在这一方面有诸多的名言警句。比如,放宽肚皮容物 ,立定脚跟做人;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心生喜庆存敬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行稳致远,天必佑之。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