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最近头疼女儿的“玻璃心”问题:12岁的女儿十分敏感,受一点委屈,眼泪就在眼眶打转,弄得家里大人都不敢对孩子说重话。 她十分担心:女儿这样下去,将来很难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 不得不承认,如今孩子的心理脆弱程度让家长和老师甚是担忧。 何为“玻璃心”? 顾名思义,就是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 不能听重话,别人还没开始凶,自己就先难受起来;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听完既生气又难过; 不能面对失败,遇到点困难就自暴自弃; 这样的孩子喜欢胡思乱想,敏感,太过在乎别人的情绪和评价,极易受到伤害。 很显然,太过玻璃心,并不是孩子应该拥有的适宜的心理基础。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来的 第一,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太高,平时遭遇的拒绝太少。 孩子的玻璃心,源于过高的期待 过高的期待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曾经与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聊天时,他告诉我:在他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十分优秀的孩子,其中,有相当多的孩子比普通的学生更加脆、敏感。 他们班上有个孩子,品学兼优,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而且在小学几年里,一直都是班长。 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新学期的班长竞选,没想到以两票之差落选。 这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在家哭了一宿,第二天甚至不想去学校上课。 有句名言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优秀”的孩子们,是家长心中的希望,是老师口中的榜样,然而在背后,孩子们内心的压力、痛苦和纠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孩子的玻璃心,还有可能只是一种性格特质 玻璃心也不完全孩子抗挫力问题 玻璃心最关键的特征,是敏感。 美国伊莱恩·阿伦博士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词语叫“高敏感”: 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反之,一般人则不会注重太多细节,容易迅速采取行动甚至显得冲动。 因此敏感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他们小心谨慎,因为能思量行为的后果,所以较少犯错。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因此显得胆小羞怯,不太合群。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时,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 也就是说,这种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观察,做事谨慎,同理心也比较强。 当然,这种特质伴随而来的痛苦就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格外在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绪也跟着起伏。 比如有的小孩会因为同伴不跟自己玩而无比难过,会因为朋友一句无心之语而痛苦,会因为妈妈一个警告眼神而怀疑妈妈的爱...... 他们过于关注别人的情绪,并且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不自觉将小事放大化、严重化,内心更容易受伤。 这样的小孩需要父母适当引导,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切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与此同时,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别人的眼光。 当孩子因为别人感到受伤时,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别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种分析和复盘,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拒绝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时间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自己走出来。 总之,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的心态强大了,孩子的心理韧性也会渐渐培养起来。 |
|
来自: 昵称30176927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