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沧浪亭文徵明小像碑后的传奇佳话

 吴越尽说 2021-12-08

吴中今古老人科

比似徵明定若何


“书画虽输诗胜彼,功名已过寿如他”

——文徵明与沈德潜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42岁起以字行。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二月,受工部尚书李充嗣举荐以贡生入京,四月至京师,经过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参与《武宗实录》《宪皇帝实录》编纂,并任皇帝侍讲。嘉靖五年(1526)十月,获得朝廷批准辞官归乡。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卒,年九十。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绘画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学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图片

沧浪亭仰止亭壁,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有文徵明小像和乾隆御制《题文徵明小像》诗。《题文徵明小像》诗并序为:

沈德潜持明人画徵明小像乞题句,徵明,故正士也,怡然允之。

飘然巾垫识吴侬,文物名邦风雅宗。

乞我四言作章表,较他前辈庆遭逢。(德潜更为徵明祠乞额,因以“德艺清标”四字赐之。德潜额手称庆,且自谓若非遭际之隆,将同徵明沉滞终身云。)

生平德艺人中玉,老去操持雪里松。

故里遗祠瞻企近,勖哉多士善希踪。

      此诗,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收录于《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一。

图片

仰止亭内文徵明小像碑

      沈德潜《归愚自订年谱》对其进呈文徵明小像和乾隆题诗、赠匾额一事有记载。

      沈德潜之所以进呈文徵明小像,是受文徵明六世孙文含之托。《文氏族谱续集·苏州世系表》记载,文含,原名敬持,字书深,号西庄,又号晴云,文徵明之子文嘉五世孙,长洲县庠生。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江浙。二月,沈德潜至清江接驾,乾隆将其召见于帷帐中,认为他“能诗文而多寿”与文徵明相似,而人生际遇胜过文徵明。文含得知乾隆谈及其先祖文徵明,故在沈德潜进京祝贺皇太后六十寿辰之际,托他将文徵明小像进呈御览。

      文徵明小像碑,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立,原在文待诏祠。文待诏祠,在苏州府学东、沧浪亭北,乾隆十七年(1754)建成,与其前韩雍祠交相辉映。建造文待诏祠的目的,是供奉乾隆御书匾额、御赐《题文徵明小像诗》。

      乾隆《长洲县志》卷六《坛祠》记载:

文待诏祠,在府学东,祀明翰林院待诏徵明,内建亭供奉御制题像诗,御书“德艺清标”匾额,乾隆十七年建。

图片

乾隆《长洲县志》卷六坛祠文待诏祠

      沈德潜《文待诏祠堂碑记》记载:

甲戌七月,祠堂落成,裔孙诸生含乞为碑记……祠近苏郡学,于吴城为巽隅,前为韩襄毅祠,一功烈,一德艺,适相称云。

      韩雍(1422-1478),字永熙,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第。授御史,出巡河道及江西,参与平定浙江叶宗留起义和福建邓茂七起义。明代宗时,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以弹劾宁王获罪,被勒令致仕。天顺年间复官,历官大理少卿、兵部右侍郎。成化元年(1465),以右佥都御史之职讨平大藤峡起义,俘杀首领侯大苟,截断江上大藤,改地名为断藤峡。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后请分设广东、广西两巡抚,获朝廷准许,专理军事。成化十年(1474),受人诬陷,被勒令致仕。成化十四年(1478)卒,明武宗时追谥襄毅,著有《襄毅文集》。


图片

韩雍

      沈德潜认为,乾隆赐文待诏祠“德艺清标”四字匾额,体现了当今圣上对前代名贤的无上礼遇,对当代士人“修德游艺”有激励作用;而“德艺”二字精准概括了文徵明的人品和艺品,没有比这两个字更为合适的。

       在《文待诏祠堂碑记》中,沈德潜指出,文徵明的“德”,包括孝德、悌德、廉德、厚德,既体现其操守,又体现其智慧;文徵明的“艺”,体现文章、书法、绘画、诗歌兼善,而沈周、唐寅、祝允明、仇英虽各有所长,但都只擅长其中之一。

“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

——沈德潜与乾隆皇帝

      沈德潜的人生际遇,远胜过文徵明。乾隆对沈德潜礼遇有加、倍加恩宠,可分在京为官期间、退居乡里期间两个阶段来看。


(一)在京为官期间

      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沈德潜“试”途多舛、屡试不第,前后共参加17次礼部会试,直到乾隆四年(1739)67岁时才中进士,名列殿试二甲第八名,钦点庶吉士。庶吉士,为翰林院短期官职,在新科进士中选择“年貌合格,文字醇雅”者担任。

图片

《御制诗二集》卷九《侍郎沈德潜予告南还,进呈纪恩四律,依韵赐之》

      除了晋升官职以示恩宠之外,乾隆皇帝还常命沈德潜和御制诗,并赞赏、褒奖其诗才。不仅如此,甚至还和沈德潜之诗,为旷古未有之荣耀和礼遇。乾隆十四年(1749),沈德潜因年老患噎而辞职归里,获准。上殿辞别时,沈德潜进呈纪恩诗四首,乾隆皇帝一一和韵作《侍郎沈德潜予告南还,进呈纪恩四律,依韵赐之》(见《御制诗二集》卷九),此外,还赐“诗坛耆硕”匾额、绫罗绸缎、人参、治噎大食丸等。


(二)退居乡里期间

      沈德潜退居乡里期间受到的礼遇、恩宠,集中体现在乾隆前四次下江南阶段。

1.第一次南巡及其后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江浙。二月,沈德潜至淮安接驾,乾隆在帷帐中召见沈德潜,询问、关心他身体健康情况,并赐绸缎、人参、貂皮及《赠沈德潜》诗一首。驻跸杭州时,乾隆赐沈德潜“道存风雅”匾额。巡幸镇江金山时,下旨沈德潜退居乡里仍可享受原官品俸禄。

      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沈德潜起程赴京祝贺皇太后六十寿辰。十一月至京,进万寿册。乾隆赐沈德潜貂裘之外,还为其《归愚集》作序,文中称沈德潜为“归愚叟”。


图片

《御制文初集》卷十一《沈德潜归愚集序》

      乾隆《归愚集序》(见《御制文集》卷十一)连用五个“非常”评价沈德潜其人及其诗,认为其诗不仅合乎孔子“教人学诗”之义,而且上承李白、杜甫,与高启(号青丘子)、王士禛(号渔洋山人)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帝为臣子诗文集作序,并非前无古人,但也绝为仅有,堪称凤毛麟角。南宋郎晔编选《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进呈孝宗皇帝御览,乾道九年(1173)孝宗亲笔书写《御制文集序》赐予苏轼曾孙苏峤。能够得到皇帝御制序文,可谓是至高礼遇和无上荣耀。

      乾隆十七年(1752),沈德潜八十岁,乾隆皇帝赐“鹤性松身”匾额、藏佛、貂帽、蟒袍、补服、素珠、如意、锦垫等为其祝寿。皇帝为臣子祝寿,也是前所未有的隆恩。

2.第二次南巡及其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南巡。二月,沈德潜至直隶厂接驾,乾隆于帷帐中召见沈德潜,赐《叠旧作韵赐沈德潜》诗,下旨加礼部尚书职衔。移驾苏州,在灵岩山行宫召见沈德潜,赐宫缎、端砚等。


图片

《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八《叠旧作韵赐沈德潜》

      乾隆二十六年(1761)九月,沈德潜起程赴京祝贺皇太后七十寿辰。十月底,到京。十一月,进呈《历朝圣母图册》《国朝诗选》(即《国朝诗别裁集》)。乾隆效法唐白居易等“香山九老”集会,举办九老会,命人绘图,赐沈德潜手杖、绸缎、如意、手炉、鼻烟壶、象牙盒、茶盘、荷包、素珠等,并赐游香山。此外,对《国朝诗选》提出三点改进意见,命南书房进行删改、刻印。

3.第三次南巡及其后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二月,沈德潜至常州接驾。驾临苏州时,赐沈德潜“九袠诗仙”匾额,又赐《沈德潜、钱陈群来接,走笔成什,书之各赐一通》诗。乾隆从浙江回苏州,赐沈德潜绸缎、古砚、果品、生鱼。十月,赠四代诰命。


图片

《御制诗三集》卷二十《沈德潜、钱陈群来接,走笔成什,书之各赐一通》

4.第四次南巡及其后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第四次南巡。二月,沈德潜带病前往常州迎驾,召见于行宫,乾隆询问、关心沈德潜病情,赐人参、绸缎及《赐沈德潜》诗。

图片

《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七《赐沈德潜》

      闰二月,乾隆移驾浙江。下旨沈德潜加赠太子太傅,其子赐举人。后又下旨沈德潜享受正一品俸禄。

      九月,沈德潜门生倡议建牌坊以纪念其受到的隆恩。于是,汇报上级官员经得同意后,在沧浪亭北、文待诏祠西建造了宫傅尚书坊,牌坊之后建御诗亭,刻御赐诗石立于其中。

      《归愚自订年谱》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记载:

众门生谓予迭受君恩,明良一德,宜建坊以垂永久。具呈督抚,并允所请。建坊沧浪亭北、文待诏祠之左,以御赐诗比文徵明有“书画虽输诗胜彼,功名已过寿如他”句也。宇共六楹,坊之后建御诗亭,环列围墙。十一月落成,约费八百余金。

      “书画虽输诗胜彼,功名已过寿如他”,乾隆《赐沈德潜》诗中句:“吴中今古老人科,比似徵明定若何。书画虽输诗胜彼,功名已过寿如他。”

      乾隆《长洲县志》卷十八《古迹》记载:

宫傅尚书坊,在半十九都地一图文待诏祠堂之西,为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沈德潜立。

图片

乾隆《长洲县志》卷十八古迹宫傅尚书坊


作者:陈斌

来源:《苏州方志》微信公众号

2021-12-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