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光影时空穿越,他用明信片连接青岛历史记忆

 青岛城市记忆 2021-12-08

近代以来,来华的西方人借助照相技术,将他们眼中的中国社会微缩成一张张明信片,邮寄至海外,以此向西方世界介绍他们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对于当时绝大多数外国人而言,明信片几乎是他们了解中国唯一的途径。

在青岛,有这样一位特殊收藏者,他所收集的老明信片往往成为了历史学家研究青岛近代历史的有效资料和历史事件的佐证。他就是王学纲,一位用影像追寻历史的收藏者。

最早出于对邮戳的爱好,王学纲收集了一些旧信封和明信片。后来渐渐发现这些明信片中,不仅仅有邮戳印迹,其中的的风光、人物等,更是记录了老青岛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于是,他开始对老明信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08年起,王学纲开始正式收集明信片,他所收藏的明信片中除了大量青岛老城区的之外,还包括许多崂山、胶州、即墨,以及其他一些城乡的藏品,迄今为止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些多为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行的明信片,呈现了这些时期青岛的城市风貌与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德日殖民统治者先后侵占强租、殖民青岛地区的史实。

百年间,青岛的建筑布局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有时,他会参考明信片中的建筑,在岛城市区及市郊四处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有的能找到,有的已经消失了。而经他编辑而成的百年明信片今昔对比的实地探访,还原了一百多年前的景象,对研究那段时期岛城历史风貌、百姓生活变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时光的长河里,一张方寸大小的明信片就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碎片”,再现了百年前青岛这座新建置城市的历史面貌,以及百年后同一位置处的现实风貌。

风雨沧桑百余年,难得的一组保留较好的历史建筑
中山路(保定路至大沽路段)

虽然外表略有变化,但建筑主体仍在。

中山路、德县路交界位置

中山路南端西侧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面目全非了。

中山路、湖北路交界位置

湖南路在德占青岛时期被命名为伊伦娜大街,伊伦娜是海因里希亲王妻子的名字。

中山路、湖南路交界位置

上图为新建成的老胶州旅馆,建国后被拆除。

中山路、广西路交界位置

福利洋行建于1901至1902年之间,它与海恩大楼组成了昔日中山路上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

中山路、肥城路交界(该建筑已于2004年拆除,现为仿建品)

海恩大楼(也称亨宝商业大楼)建于1900至1901年之间。
中山路、肥城路交界(该建筑已于1999年拆除,现为仿建品)

1902年新开业的德国海军俱乐部,与百年后的“1907光影俱乐部”

中山路、湖北路交界

1911年新建成的青岛俱乐部,是德占时期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是德国上层人士娱乐休闲的地方。

中山路一号

四方海云庵

四方海云庵

浮山荒草庵位于浮山南麓,据记载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建于荒草之地而得名,亦名黄草庵。为崂山“七十二庵”中残存的一个。

浮山荒草庵(已荒废)

荒草庵因德国海因里希亲王到访而被称为王子庙,吸引了许多德国军人前来拍照留念。

浮山荒草庵(已荒废)

现在的荒草庵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堪。

浮山荒草庵(已荒废)

海大崂山校区

海大崂山校区

崂山沙子口

上图为1914年日寇从崂山仰口登陆,开始第一次侵占青岛。

崂山仰口

垭口海湾百年风光对比

崂山垭口

太清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崂山太清宫

山形保持原貌,变的是海岸滩涂。

崂山太清宫广场

这一组太清广场海岸百年对比应该是变化最小的。

崂山太清宫广场

华严寺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后屡加修建,为崂山三大寺院之一。

崂山华严寺

许多崂山的老明信片中出现的德国军人的身影,显示着德人对崂山的偏爱。

崂山华严寺

“山海奇观”石刻位于崂山返岭后村与华严寺庙产分界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任山东巡抚惠龄因阅兵海上而游览崂山,在路旁巨石上题刻,是古代崂山最大的刻石。

崂山华严寺前石刻

收藏的执着只增不减,喜欢历史、热爱青岛,王学纲说,这就是他的初心。希望这些明信片能留住历史、见证历史,让后人看到历史。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大青岛的高速发展使得许多曾经的建筑、市井和风景已经难以辨识了。所幸,这些老明信片记录下了城市的些许旧颜和历史。

本组图文感谢王学纲先生的资料提供,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i请注明出处!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