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金山丨钞票——疾病传播的“温床”

 金秋文学 2021-12-08

健康观察 

钞票——疾病传播的“温床”

作者:王金山

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89年2月21日通过,并自1989年9月1日正式施行。

时间一晃,数十年了。在这么多年中,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严格依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您注意到了吗,钞票,却仿佛是传染病防治的“真空”,恰恰就是这个“真空”,却是病毒细菌最容易传播的媒介。您想想看,钞票这玩意儿,谁人不接触?因为钞票在市场上流来流去,每天跟人们打交道,一张钞票不知要流经多少人的手,干净手与脏兮兮的手,还加上脏兮兮的各种物体。人们虽然对此习以为常,但并不意味着钞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无所谓。您瞧见了吗,在集贸市场上,有些人一面点钞票,一面用手指头往自己口中蘸口水;街头那些食品店、熟店掌柜的,路边那些饮食摊、风味小吃摊主,用手接过钞票,又用手抓馒头、糕点或其他熟食给顾客;有的营业员、会计上岗时,用点过钞票的手抓瓜籽、花生米之类的零食,往自己嘴里送;还有的家长,动不动掏出钞票来哄孩子:“宝宝乖乖,给钱买糖果吃!”不懂事的孩子不但用手拿着钞票,还将此硬币含在口中玩耍,等等。如此这般,钞票岂能不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钞票有“毒”吗?据《深圳晚报》报道,2000年5月下旬,在山东省高密某银行工作的女职员王莎,忽觉下身瘙痒,急去医院就诊,医生的诊断令她大惊失色。“尖锐湿疣?这不是性病吗?自己从未有过性接触,怎么会得这种病?”王莎当时失声地尖叫道。

俗话说:“好名难传,丑名千里”。王莎患性病的消息,顿时像长了翅膀,单位许多人知道了,亲朋好友知道了,王莎,顿时处在众叛亲离的痛苦之中,几乎要精神崩溃。后来,她再去医院复诊,一位认真负责且经验丰富的老大夫替她作了仔细检查,终于弄明白:是钞票让她含羞蒙垢!

继王莎“洗冤”后,当年6月8日,一位中年妇女在成都恒博医院被诊断为“尖锐湿疣”。一向不乱来的她回家向老公兴师问罪。深感冤枉的丈夫与妻子来到医院检查,结果被证明是无辜的。丈夫相信问题不在妻子身上,后在医生的耐心询问下才查出事情真相,原来该妇女是单位的出纳员,长期从事点钞工作,有时点完钞票来不及洗手就去上厕所。医生估计,是她将钞票上的病原体带到了自己身上。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成都悦和医院来了一位“染上脏病”的病人,她哭着对医生说,她从未有过任何越轨行为,她担心无法向家人说清楚,接诊的医生认真检查后,分析“凶手”是带菌的钞票。

正当“钞票”声名狼藉时,《武汉晚报》2002年2月7日又报道,说一32岁男子为银行出纳,平时不太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数钱后不洗手就上厕所,最近,发现小便不正常,到武大中南医院一检查,结果大吃一惊:淋病。一贯不拈花惹草的他,且妻子作风也清白,怎么会得上这样的下三烂毛病呢?这位男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医院通知他,罪魁祸首很可能来源于钞票,严格说,来源于他那不洁的生活方式。

尖锐湿疣是很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又称性病疣,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所以,淋病以及尖锐湿疣是性病中的最常见的毛病,其中不少病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且夫妇人品均正派,无外遇,也不出差,按理讲是不会得这种病的,为什么这样倒霉的事竟然会在他们的身上发生呢?有位妇产科专家在一个月内连续接待了3位这样的女病人,在为这3位女病人寻找病因时,发现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钞票接触十分密切。这3位病人中,一个是单位会计,卖饭菜票,收进付出都是她,钞票也经常不离手。另两个是开饭店的,钞票也是经常不离手。这3个病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小便前不洗手。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没有时间洗手。”她们的先生也无便前洗手的习惯。看来这就是她们招来病魔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市面上流通的钞票多不卫生呀!1981年,我国流行病学科研人员在北京、上海等6大城市,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采样631件进行细菌学检查,检出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肝炎病毒等多种致病性微生物,并且这些附着在钞票表面的细菌,有的存活时间相当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发和传染呼吸道、肠道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又有人作了检测,发现大量流通的壹元券、伍元或拾元券污染更为严重。例如,伍元和拾元票的平均带菌数为475万个/张;而角票平均带菌数高达1800万个/张。银行出纳人员点数钞票3000张后,其拇指、中指和食指的带菌数比点钞前增加37倍。继成都之后,广西玉林地区卫生防疫站也对该地区4家银行储蓄所流通的壹元、伍元、拾元与伍拾元面值人民币及工作人员点钞手指细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对人民币用棉拭涂抹采样,对工作人员手涂右手五指掌面,折算采样面积结果。检测人民币80份,合格率为36.2%。壹元、伍元面值者细菌污染较严重,合格率仅为19.05%和15.79%。检测工作人员手47份,合格率仅63.80%,细菌总数最高超标达500多倍。一般人手上每平方厘米可带致病菌1200个,某银行47名工作人员手的细菌污染检测合格率仅为6.38%。检测某医院门诊发药人员17人发现:发药前平均每只手细菌总数为279个,检出细菌多为表皮葡萄球菌;发药一小时后,最多的每只手检出细菌增达1520个,检出的细菌大多数为传染性很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钞票为什么会带有这么多致病的微生物呢?这是因为钞票在流通过程中,被人的手接触污染所致。有人做过调查,一只脏手每平方厘米细菌可达40万个!平时我们在花钱时,当然不可能次次做到先洗手再接触钞票,何况有的人用污秽不堪的脏手抓钞票付款,卖方也不可能拒收的。即使是一张崭新的钞票,在市场上流通无需多久,就不可避免地粘上各种致病性微生物而变得“面目全非”。

有关专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患性病的临床病人中,大约有10%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钞票“有染”。

触目惊心的带菌钞票!当您一不小心就极有可能因接触钞票而被染上病毒或细菌!然而,这一切该怎么办呢?即谁来负责钞票的消毒工作?钞票能做到完全消毒吗?当因被钞票染上疾病后,向谁投诉?谁来补偿受害者?这些,《传染病防治法》上没有具体说明,也就是说,关于钞票在流通过程中的这个最大之一的“传染源”监控及管理等问题是个“真空”,成了被“法”所遗忘的角落。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实行,也就是说,许多从事与钞票打交道而染上各种各样疾病尤其是结核病、肝炎、性病等的员工,很可能要拿起这个“尚方宝剑”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据《健康报》2002年2月初的一篇文章介绍,一位37岁的某银行女职员,来到了北京市某职业病门诊就诊。这位女职员的主要症状是腰痛、下腹痛,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白带增多等等,后经医院性病门诊正式确诊为淋病。本来,这位患者应到性病门诊就医,可她为什么要到职业病门诊呢?女患者主诉道,她没有不洁的婚外性行为,也不是同性恋者,而且与丈夫离婚已经1年零10个月,近2年内无性生活史;同时,这位女患者说自己一直在家里洗浴,从来不在公共浴池洗澡;她的家庭成员及与其密切接触的朋友、同事,也没有发现淋病患者及淋球菌携带者。于是,她质疑,她的性病是不是因为自己每天接触大量的钞票而传染上的?她是否能诊断为“职业性淋病”而享受职业病的有关待遇?

这就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每天同钞票打交道,而钞票上又污染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这虽然是事实,但通过钞票而感染性病的病例尚未得到国家有关权威机构的认可,同时我国职业病名单中也没有职业性性病或职业性淋病。

这就是科学与法律的滞后!

什么时候才能让这些患者“清楚明白”?

所以,为了对人民健康负责,严格控制日益增多的性病及其他不同的传染病,如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的“非典”等,我们必须要对人民币进行适当的消毒,以免钞票成为“传染源”。可是,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炒票流通的特点,大规模地对钞票实行完全消毒,是不可能的。因为钞票始终在不断地流通中,消毒后究竟能管多久,也是个未知数。既然钞票上带菌不能完全消除,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不要将钞票和其他物品放在一起,因为这样最容易交叉传染。作为相关各方,尤其是银行、医院、大量收支现金的单位、服务行业等,应该定期对钞票进行必要的消毒。其次,为了切断钞票这个传染源,希望广大群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当您使用或接触钞票后尽量要洗手,用肥皂洗手比不用肥皂洗手的杀菌效果要大8~10倍。要养成良好的使用钞票的习惯,特别是点钞票时切莫用手指头蘸唾沫,摸过的手,没有洗干净千万不要摸自己或他人的脸、眼睛和口唇等,更不要触摸即将入口的糕点;钞票最好装在钱包里,以免污染衣服口袋或手帕,或固定一只衣袋放钞票,这只衣袋就别再放零食或其他物品了。另外,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应加大人民币保洁力度,要定期消毒回笼的钞票,至于消毒方法有紫外线照射、高压蒸汽消毒等。为消除钞票传播流感、流脑、痢疾、伤寒、皮肤病、结膜炎、寄生虫和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性病等疾病。

2008年1月16日,瑞士科学家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钞票上的流感病毒与唾液等混合在一起,可存活两周以上。据悉,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研究人员将少量流感病毒标本附在用过的钞票上,然后把这些钞票存放在常温条件下。结果表明,大部分钞票上的流感病毒仅存活数小时,一些“顽强”的流感病毒能存活数日,而与唾液等混合的流感病毒能在钞票上存活两周甚至更长时间。

如今,在美国人们的收入及消费大多是通过信用卡来进行的,包括工资和各种收支,现金很少流通。信用卡制度和现金管理的严格不仅仅是显示人均收入的“透明”,也是防止因炒票而传播疾病的一种较好办法。为了尽量减少钞票“污染源”所传染疾病,我们是否也跟美国人学学,大力提倡信用卡制度?至于农贸市场,可设净菜净肉等专柜,这样,记账打可设净菜净肉等专柜,这样,记账打少了,卡上记账,个人自己保管携带,这样,也算慢慢切断了这个疾病传染源。

     (原载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杂志2001年3期)、《中国健康》杂志2002年5期) 

链接 

看卫生报不等于讲卫生

编辑先生:

我老公每当上厕所解大便时,总爱拿上一张报纸边解边看。我批评他,说这是一种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可老公竟油嘴滑舌说他每次看的都是健康卫生报,意思是说这些报纸本身就是健康卫生的。我该怎么说服他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呢?

安徽      黄红丽

黄女士:

解大便看报纸确实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不管是健康卫生报还是其它报纸。因为这样很容易通过不清洁的手,把病菌或寄生虫卵弄到书报上去。生活中,还有一些不卫生的习惯也容易污染书报。例如,对着书报咳嗽、打喷嚏等,这样,病菌就很容易会随着唾沫星子溅落到书报上。患皮肤病的人,抓过患处,不洗手就去翻书、看报,也容易把病菌弄到书报上。还有,飞扬的尘土,苍蝇叮爬等,也都是污染书报的途径。

据悉在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屡挫蜀兵。深谋远虑的蜀国军师诸葛亮决心除掉强敌,于是就在临终前设下一计:使人传言诸葛亮留有天书,藏在某地。诸葛亮归天后,司马懿有恃无恐,领兵占领该地,查获了诸葛亮的天书。司马懿见到天书如获至宝,就用手指沾着唾液逐页翻看起来,待到天书看完,司马懿却命归黄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诸葛亮熟知司马懿有用手沾唾液翻书的坏习惯,便在书页上涂了毒药,致使司马懿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中毒身亡。

诸葛毒用毒书“毒”死司马懿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暂不去考究。然而,以手沾唾液翻书这一陋习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据检查,在许多人翻阅过的书报上,能够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病菌和寄生虫卵。有的病菌在书报上存活的时间很长,链球菌能活3个月,痢疾杆菌能活10~20天,结核杆菌能活8个月之久。

据悉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一只没有洗净的手上,约有40~50万个细菌;l克指甲垢里,藏有38亿个细菌并夹杂着许多寄生虫卵;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患者的唾液中还带有这类病的致病菌和病毒。在图书馆,许多图书传阅频繁,接触者甚多,如用手指沾着唾液翻书,不仅自己手上病菌、病毒、虫卵会沾到自己嘴里,同时也沾污了书页并通过书页又将病菌、病毒传给了别人。另外,在平时看书学习时,虽然天天接触的是自己的书,但病菌除了自己手上的以外,可谓无孔不入,仅随空气就很容易“跑”到书页上去。而且图书纸张本身在制造过程中,也会带有残留的有害化学物质像次氯酸、亚硝酸等,这些东西被误入口,在体内慢慢积累,可导致人数钱点票时也沾唾液,那么钞票就成—传染媒介。所以,习惯用手沾唾液翻书或点钱者一定要改正这个坏毛病。

书报是传播知识的工具,如不注意卫生,书报也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所以,既应纠正容易污染书报的不卫生习惯,也要改正读书时用手指在舌头上沾唾液翻页的不良习惯,并且翻阅后及时洗手,用肥皂多洗几次。至于大街小巷以及图书馆里的陈书旧书,细菌及寄生虫卵更多,翻阅者当格外注意。至于你老公的诡辩,只有让事实说话,使他吃了一二次亏就知道了。当然,你要苦口婆心地晓以利害说服他。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王金山丨面对火魔,您如何学会逃生

王金山丨哼唱:养生的增氧健身法

王金山丨“30后”女性的自我保健“宝典”

王金山丨您“安步当车”了吗?

王金山丨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王金山丨解开身体打的“结”

王金山丨您会吃吗?

王金山丨床与健康息息相关

王金山丨阻遏糖尿病的“秦晋之好”

王金山丨健康就在你的脚下

王金山丨腰酸背痛,“花样”懒腰来对付

王金山丨如今流行“交替保健法”

王金山丨保健食品何时走出“沼泽地”

王金山丨未来几年流行什么运动?

王金山丨肥胖,呼吸的痛

王金山丨一言难尽“隐私权”

王金山丨全身部位自我保健按摩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