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老城厢内旧址:小南门街道(文字整理:斋卤味、王老师)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12-08

寻找老城厢内旧址:

斋卤味  王老师

小南门街道原称巡道街街道,位于上海市原南市区,现在的黄浦区。1960年9月改称小南门街道,街道原属蓬莱区,1959年12月蓬莱、邑庙两区合并后由南市区管辖。街道办事处区划从解放初至1958年先后有9次变化调整。

图片

小南门街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老城厢的变迁和更新,很多地点已消失或只存留下地名,所以我对着老地图,按图索骥,去看看小南门街道里那些旧址今何在?👇👇👇


大南门

原名“跨龙门”,在尚文门还未开的时候是直通文庙的,跳龙门的地方。

图片

跨龙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直往前走,到了中华路,便是昔日的跨龙门,即大南门的入口。

图片

右边上海跨龙旅馆--拍摄来自斋卤味


小南门

晋·潘安仁(岳)的《藉田赋》云:

“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共北辰也。”

朝阳二字象征着吉祥、富贵。起先是小南门外大街,民国时期的地图标为董家渡大街,现在才称为董家渡路。小南门里的黄家路原来正应城门,是朝阳路,民国时称东黄家弄。黄家的主人是黄体仁,也是徐光启的老师。小南门是顾从礼出资“四千石”修建的。

图片朝阳门--拍摄来自斋卤味

大夫坊

明朝的“中大夫”只是一个虚纤位,是对六品、从六品官的别称,顾英(顾从礼的曾祖父)逝世后,顾氏家人或上海人为他立了一个纪念坊,一直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4)这座碑坊还在,坐落在“火神庙西”,当年的顾家就在今大夫坊一带,而“大夫坊”就是以原顾英纪念坊—中大夫坊而得。

图片

大夫坊--拍摄来自王老师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蔓笠桥南(今和顺街),建于雍正十三年。火神庙早已没了,但留下了路名,给后人遥想(“和顺”用上海话读,音似“火神”)。蔓笠桥,肇嘉浜上桥梁,今复兴东路抚安街口。

一进大东门进城兜,蔓笠桥相对火神庙。

图片

火神庙--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图片曾经的火神庙--拍摄来自斋卤味

图片蔓笠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面筋弄和复兴东路的当中便是蔓笠桥--拍摄来自斋卤味

图片墙上写着面筋弄的由来--拍摄来自斋卤味


地藏庵

地藏庵在大东门内之南,顺治七年僧人中恒建。

图片地藏庵--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图片地藏庵,现中华路靠近面筋弄的位置--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如今已为民居,居民说这里曾做过小学--拍摄来自斋卤味

图片看门的形状--拍摄来自斋卤味


梅家街43号

建于咸丰十年(1860),由时任小东门水上警察署督长出资建造。当时二楼居住,底楼一部分出租给居民,另一部分作为粮食仓库。该建筑为老城厢内较有特色的石库门建筑之一。

图片43号的侧面,东梅家街

图片转角的界碑,?原怡彩堂

图片人去楼空的二楼--拍摄均来自斋卤味


集水湾

老早此地是居民sou水额地方。-王老师

图片集水湾--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拆迁工人已就位--拍摄来自斋卤味


育婴堂

清朝,这里有一条叫“育婴堂街”的小路,民国后更名为“西唐家弄”,育婴堂的旧址就在塌水桥东面唐家弄,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发起者邑人张永铨,捐宅者曹炯曾、曹炳曾等。中国古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古人又没有节育措施,于是,溺女婴、弃女婴的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育婴堂的主要职能是反对溺婴、弃婴,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收养弃婴。

图片育婴堂--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图片西唐家弄,育婴堂--拍摄来自斋卤味

图片育婴堂内部,现为民居--拍摄来自斋卤味

去年走在育婴堂这条路的时候,看到对面有个中介,来看看即将拆迁的地块,一个月租金是多少。

图片任君挑选--拍摄来自斋卤味


药王庙和同仁辅元堂

同仁堂正式成立于嘉庆九年(1804年),是由上海知县倡议,联合多家零散的善堂建立的半官方慈善机构,堂址就设在药王庙贴邻的乔家民宅,门前的一条小路就叫“同仁辅元堂弄”或“辅元堂弄”,后来改为“药局弄95弄”。

图片找找药王庙95弄的标牌在哪里--拍摄来自斋卤味

辅元堂由上海人梅益奎,海门人施湘帆、慈溪人韩再桥等发起创建于道光二十三年,堂址与同仁堂为邻,主要是赊棺局,就是向无力埋葬的贫民提供棺木并建立义冢,咸丰五年(1855年)与同仁堂合并,合称“同仁辅元堂”。

图片同仁辅元堂--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书隐楼与梓园

在天灯弄77号有一幢古宅叫“书隐楼”,占地1515平方米,建筑面积1939平方米,据称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上海市中心区保存极少的清代早期民宅,198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

图片

书隐楼--拍摄来自王老师

梓园,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构筑的宜园,原名“立德堂”,系王一亭从郁家购入。20世纪初,上海的名画家、实业家王一亭(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白龙山人、觉器,浙江吴兴人,画家,而且是当时著名画家。)买下了这处老房子,因园中有一棵百年梓树,遂更名“梓园”。据传系吴昌硕所书。

图片爱因斯坦和王一亭(右二)--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涉园和竹素堂街

“书隐楼”原址是明刑部员外郎、江岳参议、大名府使、河南学政陈所蕴的私家花园——日涉园中的一部分,在县治东南梅家弄。日涉园与居第临街相望,中有竹素堂。竹素堂就是主人的藏书楼,读书处。在万历后期,陈所蕴也购进了与他家贴邻的姓唐人家的约四十亩土地,开始破土动工建私立花园。新建成的日涉园位于陈所蕴老宅的东面,所以,花园的大门向西,与老宅大门相对而开。陈所蕴的好朋友李绍文和诗云:

“为圃与为农,岂是公卿事;

园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

于是,陈所蕴将友人和诗中的“不妨日一至”而将花园取名“日至园”,后考虑到“日至”读音不和谐,又将“至”改为“涉”而改名“日涉园”。

图片竹素堂街--拍摄来自斋卤味


苏松太道署

明朝,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布政使,清朝改称巡抚,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财政。省的区域面积很大,事务十分繁忙,于是,巡抚衙门另设一种介于省与府州之间的职官,称之为“道”,也取直属省巡抚衙门之义,“道”分两种,一种是主管某项专职的道,如粮道、海关道、劝业道之类,因须到辖地巡视而称之“巡道”,另一种主管府州,称之为“守道”。

图片苏松太道署--图片来源于[图画日报]

清朝初建、沿习明制,在苏州、松江两府派有驻军,驻太仓,在苏州和松江府城也设有机构和驻军,由于海禁解除,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又恢复了巡道的军事职能,到了雍正八年,又加上了“兵备”的头衔,全称“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翌年,其衙门从苏州迁到上海,于是又称“上海道”,它又兼管设在上海的“江(苏)海关”,故又称“海关道”。

来源:“三月的斋卤味”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