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印丨在桨声灯影里寻找秦淮河

 友声访古 2021-12-08

走进秦淮河的时候,大约在傍晚五点,夫子庙到江南贡院的街面上,已是华灯渐起,人潮涌动。及至夜幕降临,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离开摩肩接踵的街路,走到文源桥,立足桥上,望着有些碧暗的河水,摇曳的灯光,不禁令人浮想。这时,一艘游船划过,波纹荡漾,破碎了的点点灯光在河面跳跃,那一刻,仿佛看到了一点昔日秦淮的影子。

初闻秦淮,大概还是源自杜牧的那首《泊秦淮》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朗月东升,夜晚的秦淮河畔,画舫穿梭,笙歌阵阵。守着轻轻薄烟,笼罩河面,借着明灯花烛,映着两岸的河房栏座,还真有些如梦似幻的感觉。

慢步缓行,可见无数的游人或倚玉户,或乘游船,听丽调清曲,箫筝琴弦,观彩衣霓裳,舞姿翩翩。放眼皆是风月无边。

夜色深深后,是喧嚣后的渐趋平静,而画船上那呼噜噜的摇橹声,却是为潋潋的河面增添了一分惬意,酒散茶罢,那些文人士子也便随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进入了梦乡。

而这,便是秦淮河,一座销金窟,一处烟粉地,红尘往事,痴痴缠缠。曲子唱了又唱,琵琶弹了又弹,诗酒茶花后,这处富贵温柔乡,依旧如这秦淮河的河水,由古至今的流淌,这页累积的历史册页,未曾泛黄。也难怪杜牧会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了,情事种种,又有多少人能够逃离呢?

时光流转,在杜诗创作数百年之后,明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时的十里秦淮似乎发展到了最为鼎盛的时候。虽然还是青楼歌馆,还是胭脂荟萃,但这其中的一些女子却有些与众不同,以不似当年“商女”的那般随波沉沦了,尤以名动一时的秦淮八艳最为著名。

而在今天的钞库街,有一座背靠秦淮河,保留完好的河房,建筑考究,马头墙,花格窗,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情,原汁原味。而这座河房,据说便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的故居,传言的真假与否,无从分辨了。

但建筑是实实在在的,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只不过名为“秦淮河民居-钞库街河房”并依托建筑,成立了秦淮八艳史料陈列馆,由此看来,也算是恰如其分了。

由正门进入,过轿厅,便来到天井当院,穿堂里是关于秦淮八艳的资料陈列,二进院的正房名为媚香楼,据介绍,是当年李香君起居生活,读书会客的场所。

李香君,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名妓,才貌双全。初与侯方域相识互悦,侯赠诗扇以定情。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清骑入关,南明小朝廷匆匆而立,但是,君臣不思复国,朝中党争不断,侯方域出走,奸党阮大钺逼迫李香君下嫁他人,不成,李香君头撞栏杆,血溅诗扇。

后南京城破,李香君躲进栖霞山,得知侯方域降清,发誓与其永不相见。时人因此对李香君的气节品格,颇多赞赏,李香君血溅诗扇的事迹广为流传。

清初戏曲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便是以此为原型,借侯李二人的悲欢离合,抒发家国情怀。而这部桃花扇,更是将李香君的事迹流传后世了,商女已识亡国恨,痛惜当日不识人。

如今,漫步在秦淮河畔,河水依旧,游船依旧,夜风习习中,秦淮已不是当年的秦淮。你说他是六朝金粉地也好,你说他早已脱离低级趣味也好,终归,都已化作云烟,好比河面上那轮明月的倒影,看似真切,实则已成虚幻。

世事无常,兴衰交替,是历史的法则,就像《桃花扇》中说的那样“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