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页深度:变革之春,N型电池片的新篇章正在展开 | 建投电新·光伏行业技术变革2022年展望(崔逸...

 中山春天奏鸣曲 2021-12-08

本报告分析师:

崔逸凡,cuiyifan@csc.com.cn ,S1440521110007

朱玥,zhuyue@csc.com.cn ,S1440521100008

 核心观点

· 电池技术迭代驱动光伏降本增效,N型电池步入产业化元年。当前P型PERC电池效率平均23%以上迫近其瓶颈,且电池环节盈利能力较差,亟待发展下一代高效电池技术,目前主流的TOPCON、HJT、IBC等电池均具备较好发展前景。三者之中,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未来效率具备潜力,且可基于现有庞大产能改造,头部企业将会持续探索,明年将迎来产业化量产元年。HJT电池参数性能最优、降本增效路径最为清晰,较大概率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但考虑到HJT降本仍需上下游、供应商全产业链的配套,渗透率提升还将循序渐进,预计未来3年TOPCON将会与HJT并存。而IBC电池具备最高的转化效率,并可叠加工艺继续扩大优势,预计技术领先的企业也会布局。 

· TOPCON挖掘现有产线生命周期,工艺优化持续推进。TOPCON的核心优势在于可基于现有PERC产线升级改造,且在高效电池技术中非硅成本相对较低,国内PERC产能60%可改造为TOPCON,因此面临大规模折旧计提压力,改造成TOPCON是拉长设备应用周期较优选择。TOPCON量产难点在于良率相对较低,但目前头部电池组件已提升至接近PERC水平,并有望于2022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建议关注主材企业:隆基股份、中来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设备企业:奥特维(机械)、连城数控(拉普拉斯、机械)。 

· HJT性能优异降本清晰,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HJT电池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其高转化效率,有效降低发电端成本;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等诸多优势,HJT双面电池相较于PERC全生命周期每W发电量高5~11.8%。随着硅片、非硅、产能成本持续降低,我们预计2022、2023年底HJT成本可达到0.79、0.68元/W,其中2022年与TOPCON成本相当,2023年与PERC成本相当。建议关注主材企业:东方日升、金刚玻璃;设备企业:迈为股份(机械)、捷佳伟创、金辰股份(机械)、京山轻机(晟成光伏、机械) 、高测股份。 

· IBC技术难度及成本极高,叠加工艺具备潜力。IBC电池由于其叉指式背接触的优良结构,早期效率就超过了25%。但IBC也是商业化晶体硅电池中工艺更复杂、结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技术,短期量产存在一定难度。但由于可以与HJT/TOPCON电池技术相结合,制备HBC/POLO-IBC电池,能够继续提升效率至26%以上,代表晶硅电池最高效率水平,在特定应用场景具备较强优势,需要继续关注产业化进程。建议关注主材企业:爱旭股份;设备企业:帝尔激光(机械)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迭代不及预期。

当前高效电池技术已具备性价比,未来降本空间潜力巨大

·当前时点TOPCON、HJT已具备一定性价比。当前不同电池厂在各电池技术参数差异较大,按照当前PERC非硅成本0.2元/W测算,则TOPCON非硅成本较PERC约高0.05-0.1元/W,HJT较PERC高0.2-0.3元/W以上,若考虑在高端市场转化效率提升1pct售价可溢价0.1元/W以上,则当前两种高效电池技术已具备一定性价比。

· 高效技术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其中HJT降本潜力巨大。TOPCON电池未来随着良率、效率持续提升,以及金属化环节降本,后续成本将逐渐靠近PERC。而HJT电池随着硅片薄片、技术化降本、设备降本等工艺持续推进,未来降本空间潜力巨大,预计在2023-2024年或将低于PERC成本水平。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报告正文


一、电池片技术展望:高效电池技术持续迭代,N型有望接棒成为主流

PERC电池面临效率提升瓶颈,高效N型电池片技术势在必行

· 电池片技术迭代驱动产业链降本增效。电池片技术发展来自于技术迭代,由于当前主流PERC电池效率平均23%以上,迫近其瓶颈且提效进度放缓,而N型电池效率提升潜力大、投资成本不断降低,目前转化效率已突破平均24%以上,本轮光伏技术变革将由P型电池转向N型电池,电池片企业亟需技术升级优化成本改善盈利能力。 

· N型电池优势显著,有望接替P型成为主流。晶硅太阳电池可以用传统P型硅片,也可以用N型硅片来制作。P型电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硼氧对引起的衰减,而掺磷的N型电池硼含量极低,从本质上消除了硼氧对带来光致衰减的影响。此外采用N型硅作衬底,具有少子寿命高、对金属杂质的容忍度高,适合双面电池设计(双面率90%)等优点。目前产业界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大于24%的电池均为N型电池(TOPCON、HJT、IBC等)。

Image

· N型电池技术主要分为TOPCON、HJT以及IBC三种。目前,光伏各种N型高效电池技术百家争鸣,量产转化效率均已突破24%,当前下一代主流N型电池主要为:TOPCON电池技术,HJT电池技术以及IBC电池技术。 

1)TOPCON:是在N型电池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的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该技术可提升N型电池的VOC和转换效率。

2)HJT:是通过增加一层非晶硅异质结来提高VOC开路电压,从而提高电池片的转换效率。 

3)IBC :该电池由于其叉指式背接触的优良结构,电池在当前各电池技术中效率最高,同时量产化难度也极高。

Image

二、TOPCON:头部厂商近期持续催化,明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

· 德国 Fraunhofer ISE 研究所在 2013 年首次提出 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概念。TOPCON是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的隧穿氧化层和一层高掺杂的多晶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

· TOPCON电池为硅片的背面提供了良好的表面钝化,超薄氧化层可以使多子电子隧穿进入多晶硅层同时阻挡少子空穴复合,进而电子在多晶硅层横向传输被金属收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金属接触复合电流,提升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从而提升转化效率。

Image

优势1:可基于现有产能改造且成本较低,降低头部电池企业折旧压力

· TOPCON优势之一:可基于现有PERC产线升级改造。国内PERC产能主要自2018年开始投产,其中60%约有200GW可改造为TOPCON产线,因此面临异质结等高效电池的竞争压力,在三年内PERC产线折旧未完成,增加0.5-1亿元/GW,因此面临异质结等高效电池的竞争压力,在三年内PERC产线折旧未完成,将其改造成TOPCON拉长设备应用周期是较优选择。目前隆基、晶科、天合、中来等主流厂商对于TOPCON电池均有量产化布局规划。

Image

优势2:电池参数性能优异,可达晶硅电池理论极限最高效率

· TOPCON优势之二:电池参数性能优异。TOPCON电池的理论转化效率上限高,其中基于POLO2-BJ结构,TOPCON理论效率28.7%接近晶硅极限29.43%,甚至高于HJT极限。但该结构需正背面同时做多晶硅结构,与现有产业化TOPCON结构差异较大,在产线应用仍需要继续论证。目前TOPCON量产平均效率在24%以上,最高效率纪录已经突破25.4%。 

· 同时,TOPCON电池还具备高双面率、低温系数好、低衰减等优点。根据晶科公布,其N型组件产品具备85%的双面率,能够提升背面15%的发电量。P型的光致衰有1%到2%, TOPCon新品是P型首年衰减2%的一半,平均衰减0.4%。低温度系数方面,TOPCon具备-0.3%/℃,远低于P型-0.4%/℃,高温条件下将具备更好的发电量优势。

Image

成本:非硅成本较PERC高1毛/W以内,头部企业良率接近PERC

· 未来TOPCON的产业化推广还需重点关注其良率和成本指标。成本方面:根据索比光伏,目前PERC非硅成本约0.2元/W,TOPCON非硅成本约0.25-0.29元/W以内。TOPCON单瓦成本中硅片、银浆、折旧分别占比62.5%、15.8%、3.7%。随着推进硅片薄片化、降低银浆耗量、降低设备投资,有望持续缩小与perc成本差距,而TOPCON优势显著、经济性将持续体现。

· 而良率方面:由于TOPCON相对于PERC又多了3-4道工序,同时需要导入高温工艺,导致TOPCON良率相对于PERC有所下降。PERC电池良率基本在98%以上,目前行业TOPCON整体良率在93-95%,但布局领先的企业良率已经接近于PERC,将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Image

产业化:目前头部企业积极扩产,明年即将推出量产产品

· 目前TOPCON表现突出的晶科、隆基、中来等,今年实现中试突破,近期启动招标明年推出量产线产品,2022年有望成为TOPCON产业化元年。目前N型组件产品溢价高达0.1元/W以上,领先电池组件企业将有望凭借新产品厚增业绩弹性。 

· 晶科:今年10月,晶科公布其N型TOPCON电池效率实现25.4%,一年连刷四次N型大尺寸世界效率记录。今年11月,晶科首次发布TOPCON组件Tiger Neo,基于M10版型功率最高620W,效率最高22.3%。

· 隆基:今年6月,隆基公布TOPCON的N型效率25.21%、P型效率25.02%;7月,隆基公布P型TOPCON效率25.19%,再次刷新世界记录。同时,隆基于SNEC展发布其首款TOPCON双面组件Hi-MO N,基于M10版型功率570W,效率22.3%。 

· 中来:基于独家POPAID技术,中来今年9月TOPCON电池实现182尺寸效率25.4%记录,目前最高量产效率已达24.5%

Image

产业化:预计2022年行业扩产40GW以上

由于TOPCON电池具备上述的若干优势,生产成本相较于HJT、IBC电池更低,同时可基于现有产线改造,因此TOPCON电池成为目前大部分主流电池厂商的首选技术路线。目前主流厂商均有布局规划,且今年晶科、中来、通威已启动GW级别设备招标。我们预计21、22年TOPCON扩产将分别有望达到20、40GW以上。

Image

设备空间:市场空间存量改造100亿,2022年新增有望达72亿元

· 设备方面,TOPCON相比PERC核心增加了硼扩炉(进行硼扩散)、LPCVD(隧穿层+多晶硅)两道设备,同时去除了前道SE、后道开槽两道激光设备,在现有PERC产线基础上增加0.5-0.8亿元/GW即可完成技术升级。 

· LPCVD是目前针对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最成熟的技术,但由于其会出现绕镀等问题影响良率,同时占地面积较大,因此TOPCON薄膜沉积还可以通过PECVD设备(捷佳伟创、金辰股份布局)、PVD设备(中来子公司杰太布局)、PEALD设备(无锡微导布局)制备。此外,通过激光掺杂设备(帝尔激光布局),也能够进一步提升TOPCON效率。 

· 2021年底PERC电池产能有望达到340GW以上,考虑其中200GW可改造至TOPCON,按改造价值量0.5亿元/GW测算,则对应100亿元设备市场空间。按新增产能价值量1.8亿元/GW测算,则2021-2022年扩产20、40GW,新增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36、72亿元。

Image

三、HJT:降本增效路径清晰,具备较强发展潜力

HJT:晶体硅异质结电池

· 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电池,全称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最早由日本三洋公司于1990年开发,后因HIT被三洋注册为商标,又被称为HJT、HDT、SHJ。

· 同质结电池指同一种半导体材料构成P-N结,而异质结即是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构成异质结。HJT主要由N型硅片、双面非晶硅层、双面TCO膜和双面金属化组成,其中P-N结是由非晶硅(a-Si)和晶体硅(c-Si)材料构成。

Image

优势1:光电转换效率优势显著,叠加微晶技术产业化可提至25%以上

· HJT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1)光电转换效率高。根据中科院数据,目前HJT产线量产转换效率基本24.3%以上,目前最高为隆基2021年10月实现的25.82%。未来叠加微晶化技术有望达到25.5%以上,相较于其他电池技术提效路径更为清晰。此外,HJT电池天然适合与钙钛矿叠层,最高效率可达30%以上。 

· 高转化效率可缩小每瓦所需发电面积,从而有效摊薄组件、发电站成本,一般转化效率每提升1%可降低1毛左右组件+BOS成本。此外,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国外追求高转化效率的高端市场,HJT相较于PERC组件溢价高达0.5元/w以上。

Image

优势2:各项性能参数均最优异,发电增益贡献溢价能力

2)光致衰减低:PERC10年衰减10%、25年衰减20%;TOPCON30年衰减15%以内;HJT10年衰减小于3%,25年衰减8%以内。 

3)双面率高:PERC双面率80%以上;TOPCON双面率最高85%;HJT双面率目前达到90%,未来有望实现95%。 

4)温度系数低:PERC温度系数-0.46% /℃ ;TOPCON温度系数-0.3% /℃ ;HJT温度系数-0.26% /℃ 。 

5)弱光效应:在600W/㎡以下的辐照强度下,N型单晶相对于P型单晶的发电高出1~2%左右。

HJT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其高转化效率有效降低发电端成本,并在高端市场具备高溢价,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将分别为HJT电池每W发电量较双面PERC电池高出1.9-2.9%、2.0-4.0%、0.6-3.9%、0.5-1.0%,合计全生命周期每W发电量高出5~11.8%。因此当HJT解决成本问题后,经济效应将持续凸显,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

Image

成本:非硅成本较PERC高2毛/W以内,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

· 目前限制HJT量产主要为成本偏高,根据华晟新能源测算,目前PERC非硅成本0.2元/W,异质结非硅成本高达0.4-0.5元/W以上。除了人力成本以外,HJT所有成本支出目前均高于PERC。 

· HJT电池中硅片成本和材料成本占比最高,分别为47%和33%。其中HJT采用N型硅片较传统P型硅片价格较高;PERC电池每片银浆耗量约80-90mg,HJT电池银浆耗量大约是传统电池的3倍,同时含银量较高也进一步提升了材料成本;异质结TCO环节的进口靶材价格也相对较高。后续如何降低硅片、银浆、靶材的成本将成为异质结量产推广的核心因素。

Image

成本:降本围绕设备成本、硅片材料、非硅材料三方面展开

· 关于异质结技术的降本方向,一般认为应主要从设备成本、硅片材料、非硅材料三个方面展开: 

1)降低设备成本:近年来HJT整线国产化积极布局,随着核心CVD设备的不断成熟,2020年HJT设备价值量约为5亿元/GW,当前已经降至4.5亿元/GW,假设2022、2023年设备价值量分别为4、3.5亿元/GW,将降低设备折旧成本20%、30%。(按设备10年折旧测算) 

此外,随着设备产能持续提高,也将带来动力、人力和制造成本降低,如基于当前产能6000片/h的PECVD,单GW设备约需要4台,假设2022、2023年设备产能提升至8000、12000片/h,设备数量将降至3、2台,将降低分别成本25%、50%。

Image

2)降低硅片成本:当前N型硅片较P型溢价8%左右, HJT优势在于可通过薄片化降本,一般硅片每减薄5μm单片价格下降0.05元,当前硅片厚度主要为175μm,假设2022、2023年厚度可降低至150μm、130μm,将降低硅片成本7%、12.6%。 

3)降低非硅材料成本:HJT非硅材料主要包括银浆56.2%、靶材14.0%、化学品11.2%、气体10.4%、网版8.2%,与PERC主要成本差异在银浆和靶材。银浆方面,异质结使用低温银浆,随着12bb/smbb技术的应用,银浆耗量将降低至140mg/片。后续若银包铜浆料导入使用,约1/3银将可用铜来替代,银浆耗量将降低至93mg/片。随着国产化、AZO新材料、回收工艺优化,靶材成本也有望持续下降。假设2022年smbb技术推动银耗至140mg/片、降价15%,2023年银包铜导入耗量93mg/片、继续降价15%,将降低非硅成31.6%、44.9%。 

综上测算,我们预计2022、2023年HJT成本可达到0.79、0.68元/W (基于24%转化效率,硅料价格95元/kg) ,其中2022年与TOPCON成本相当,2023年与PERC成本相当。除此之外,HJT电池高转化效率带来的成本摊薄和高端市场溢价,以及全生命周期内发电量的增益,将推动HJT电池性价比持续凸显,从而有望成为下一代电池主流技术路线。

Image

产业化:目前头部企业均有储备,新玩家扩产更为积极

· 迈为:今年5月,迈为实验室自研HJT电池(M6)效率达到25.05%;9月,迈为联合澳大利亚电镀初创公司SunDrive,在单晶HJT电池(M6)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5.54%。 

· 华晟:今年7月,华晟研发的HJT电池(M6)实现效率25.26%;10月,500MW电池满产实现20万片/天;11月,实现HJT电池组件(M6)功率493.3W,组件效率达到22.70%。 

· 隆基:今年6月,隆基HJT效率达25.26%;10月初,隆基的商业尺寸HJT(M6)太阳能电池经ISFH (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测试,转换效率达25.82%;10月底,隆基宣布通过微晶化技术,实现HJT电池(M6)效率26.30%,连续刷新世界纪录。

· 通威:今年3月,通威合肥200MW中式量产平均效率24.3%;4月,通威年报公布HJT最高效率25.18%,中试线良率98%以上。

Image

· 龙头新玩家陆续布局,开启HJT产业化元年。目前HJT大规模扩产主要为新玩家:华晟(已有500MW,招标2.3GW),爱康(已有500MW,招标1.9GW),金刚玻璃(招标1.2GW),明阳(招标1GW);同时,老牌电池厂也在积极布局产能通威(已有1.5GW),阿特斯(已有0.3gw),晶澳(招标0.3gw)等。我们预计21、22年HJT扩产约为10、20GW。 

· 目前异质结产线平均效率基本实现24.3%以上,随着明年设备微晶化技术的批量导入,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25-25.5%水平。

Image

设备空间:2022年新增有望达到80亿元

· HJT制作工序简化为四个步骤,目前迈为、钧石、捷佳等领先设备厂商整线国产化布局基本成熟。根据华晟新能源,今年底前国产PECVD有望实现1万片/h以上设计出片速度,从而推动整线设备价值量降低至4亿元/GW,加速电池产业化落地。 

· 随着金刚、爱康、华晟、晶澳、明阳等厂商的招标推进,今年HJT招标约为10GW,预计2022年有望招标20GW,假设2021-2022年HJT设备单GW投资分别为4.5、4亿元/GW,则2021-2022年新增市场空间分别为45、80亿元。

Image

四、IBC:高效率且难度成本极高,长期叠加工艺具备潜力

IBC:叉指式背接触电池

· 1975年,Schwartz和Lammert首次提出背接触式太阳电池概念。经过多年发展,人们研发出了叉指式背接触(IBC)太阳电池。IBC最大特点是正面无栅线,而是在电池背面制备出呈叉指状间隔排列的P区和N区,以及在其上面分别形成金属化接触和栅线。

· IBC电池前表面避免了金属栅线电极的遮挡,结合金字塔绒面结构和减反层组成的陷光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有效提高转换效率,早期IBC电池最高效率就超过了25%。同时目前IBC也是商业化晶体硅电池中工艺最复杂、结构设计难度最大的技术。

Image

优势:电池结构带来转化效率极高,早期即可实现效率25%以上

· IBC最大优势在于转化效率极高,早期就实现转化效率25%以上,叠加HJT等技术做成HBC可实现26%以上。 

· 目前布局IBC主要有SunPower公司(被中环收购后吸纳技术)、LG、FuturaSun、天合光能、国电投、爱旭、晶澳、中来、海润等。其中美国SunPower最早实现IBC电池量产,2014年实现IBC电池产能1.2GW,同时布局了产能100MW第三代高效IBC产线。国内,天合光能公司在2018年自主研发的6英寸面积IBC电池效率高达25.04%,其中电池开路高压达到715.6mV。

Image

工艺:流程较长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工艺降本

· IBC电池的工艺流程相比传统太阳能电池更为复杂。IBC电池工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电池背面制备出呈叉指状间隔排列的P区和N区,以及在其上面分别形成金属化接触和栅线,其中重点工艺主要集中在扩散掺杂、钝化镀膜、金属化栅线三个方面:

1)掩膜法制备PN结:常见的定域掺杂的方法为掩膜法:①光刻法:可以通过光刻的方法在掩膜上形成需要的图形,但成本高不适合规模生产。②印刷法:通过丝网印刷刻蚀浆料或者阻挡型浆料来刻蚀或者挡住掩膜,成本较低但对于栅线设计要求高。③激光法:激光的方法都可以得到比丝网印刷更加细小的电池单位结构,更小的金属接触开孔和更灵活的设计。 

2)正背表面钝化:IBC电池的性能受前表面的影响更大,而这些载流子需要从前表面流动到电池背面直到接触电极,因此,需要更好的表面钝化来减少载流子的复合。

3)金属栅线:IBC电池的栅线都在背面,不需要考虑遮光,所以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栅线,降低串联电阻。

Image

HBC:代表晶硅电池最高效率水平,难度较高且牺牲双面率水平

· 由于IBC电池具备没有金属遮挡的结构优点,在继续优化性能、提升效率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电池技术相结合。有将HJT非晶硅钝化技术与IBC相结合,开发出HBC电池;也有将TOPCON钝化接触技术与IBC相结合,研发出POLO-IBC(TBC)电池。 

· HBC代表晶硅电池最高效率水平。采用IBC与HJT结合的HBC技术,在硅片表面同时采用本征的非晶硅进行表面钝化,在背面分别采用N型和P型的非晶硅薄膜形成异质结,并呈指状交叉分布沉积。 

· 效率:早在2014年,松下HBC实现25.6%的电池效率。2017年,Kaneka宣布HBC效率记录提高至26.63%,这也是目前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效率的最高水平。目前国内钧石、爱旭等厂商也在积极布局HBC技术。 

· 优势:既有IBC栅线结构的优点,也有HJT高质量非晶硅钝化而开路电压高,采用异质结200℃以下低温工艺的优势。 

· 劣势:工艺极为复杂且难度、成本较高,同时由于IBC的电池结构造成了双面率的损失,一般只做单面电池。

Image

TBC:基于P型达到较高效率水平,难度较高且牺牲双面率水平

· POLO-IBC(TBC)电池:POLO-IBC电池采用交错背接触结构(IBC),正负电极均采用多晶硅氧化层(POLO)技术实现钝化接触。通过对传统IBC电池的背面进行优化设计,即用p+和n+的POLY-Si作为Emitter和BSF,并在POLY-Si与掺杂层之间沉积一层隧穿氧化层SiO2,可应用层选择性激光工艺。

· 效率:2018年,ISFH与汉诺威大学采用交错背接触结构(IBC),正负电极均采用多晶硅氧化层(POLO)技术实现钝化接触,在P型硅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6.1%。2019年中来股份推出TBC技术,目前国内部分龙头厂商也在积极布局该技术。 

· 优势:具有更低复合,更好接触,更高转化效率。同时该电池也具有优异的选择性钝化接触特性,可基于P型电池制备高效率。

· 劣势:同样存在工艺极为复杂且难度、成本较高,同时由于IBC的电池结构造成了双面率的损失,一般只做单面电池。

Image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 明年高效电池技术将为电池组件企业贡献利润弹性。今年以来,一方面PERC电池完全成熟难有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上游材料价格挤压严重,使得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承压。当前时点,电池企业亟待推进高效N型电池争夺市场地位,为其贡献溢价盈利弹性。目前领先电池企业已经具备高效电池片技术产业化基础,并有望于2022年推出量产产品,将有望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 明年设备企业N型订单将规模化落地。电池片设备企业过去两年订单仍主要由PERC占主导,估值表现更多体现为市场预期水平,而随着明年PERC扩产进一步下滑,N型电池产能开始规模化落地,将真正由N型驱动设备企业订单增长,龙头设备企业将继续扩大领先身位,实现订单估值双重提升。 

· TOPCON:设备、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且可基于老产线改造,同时技术经过多年积淀于今年量变实现质变,目前头部电池企业已经启动GW级别设备招标,将率先于明年上半年率先量产,下半年进一步扩大产业化放量。建议关注主材企业:隆基股份、中来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设备企业:奥特维(机械)、连城数控(拉普拉斯、机械)。 

· HJT:设备、材料产能相对较高,且设备需要完全重新新建,目前头部电池企业多有储备技术,但当前更多由新玩家开启GW级别扩产,预计明年上半年将有小批量量产出货,随着设备降本提效、硅片减薄、银耗降低等新技术导入,预计将在22年H2至23年H1逐步体现性价比,届时头部电池企业或将配合启动规模量产。建议关注主材企业:东方日升、金刚玻璃;设备企业:迈为股份(机械)、捷佳伟创、金辰股份(机械)、京山轻机(晟成光伏、机械) 、高测股份(机械)。 

· IBC:技术难度及成本极高,同时工艺极其复杂,目前设备国产化仍在推进。但由于该技术效率优势显著,同时可与HJT/TOPCON电池技术相结合,且可适当程度进行简易优化,明年部分头部企业或将有量产落地。建议关注主材企业:爱旭股份;设备企业:帝尔激光(机械)。 

· 风险提示:光伏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迭代不及预期。

Image

新能源政策:市场跟踪最紧密

专注于行业深度和前瞻研究

极致研究 · 深度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