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陕西女首富周莹送给她100000两白银,慈禧亲手给她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向慈禧进交白银,慈禧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这位陕西女首富,清代商业界的奇女子,她的一生足够荡气回肠。 1869年,陕西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富商周海潮家喜得千金。周海潮为刚出生的女儿取名周莹。 和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周莹不同的是,她并非出身凄苦。相反,她也算富贵世家的千金小姐。 周莹的太爷爷周梅村是清嘉庆时期的土豪。周梅村在江西开办窑业起家。周家商铺遍布全国,仅陕西三原县就有商铺30多家,田地480亩,富贵殷实。周梅村“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其后捐官“刑部河南清吏司员外郎”。所以周家非但有钱,还有地位。 周莹的父亲周海潮继承了家族的产业,稳稳的富二代,在三原县远近闻名。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周莹是标准的白富美。尽管周莹天资聪颖,有惊人的经商天赋,但周莹还是难逃时代的洪流,女人最好的出路还是嫁得好。 周莹十六岁时,被兄嫂安排嫁给富二代吴聘。 吴家在泾阳县也是大门大户。公公吴蔚文,官至通奉大夫,亦是大盐商,是亦官亦商的泾阳首富。 吴家在扬州经营盐店“裕隆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一年数百万两银子进帐。夫婿吴聘也官至资政大夫。 强强联合,这确实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 嫁到吴家后,周莹才发现,丈夫吴聘已病入膏肓,而她被娶进门其实是为了“冲喜”。 也许是家族人为了顾忌面子,才找来周莹。吴聘对这桩婚姻有愧,他向周莹坦白,并且不强迫周莹,还愿意帮她开后门逃婚。 周莹并没有走,她留在了吴家。 她和吴聘同出身于商人世家,两人有聊不完的话题,婚姻一度和谐美满。 但是,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冲走病情,周莹刚刚尝到一点甜头,命运就把她的幸福全部收走了。 两三年内,吴聘因病去世,公公吴尉文又在外出途中遇难。那时,吴家的商业受战时影响已濒临破产。 先失去丈夫,又失去了公公这个靠山,周莹并没有退缩。此时的周莹,成了寡妇,也成了吴家商业帝国的掌门人,那时她还不到20岁。 觊觎吴家家产的大有人在,周莹跟久经商战的商场老狐狸——成都“川花总号”总管厉宏图展开较量。 但,周莹并不是一窍不通、任人摆布的傻白甜。 她不仅打赢了官司,还让厉宏图尽失人心。就这样,周莹正式接管了家族产业“裕隆全”。 周莹先换了一批老实可靠的管理层,再摸了个底,由于女子不便出面,她采取“垂帘听政”的形式,掌握吴家产业经济的运作。 刚开始,人们都不服周莹,觉得她一个年轻寡妇,怎么懂经商。结果,凡是按照周莹主意办事的商号,都赚了大钱。 为了稳定人心,周莹一方面提高伙计薪酬两成;另一方面实行“阳俸阴俸”,手下掌柜和伙计可以参股,在此基础上增加年终分成。 她用“还田于佃,减免租金,自负盈亏”的方式管理土地和佃农。吴家佃农每年只象征性缴纳几袋米做租金,遇上灾年年头,则租金全免。 不管是对待身边人还是合作伙伴,周莹都真诚对待,而不是把别人当工具。 这让周莹身边不仅聚集了一片自发奋力干活的“员工”,更有一些人自愿追随她,成为智囊团。 其中还不乏周莹的爱慕者,但是,周莹一生再未婚嫁,只收养一子,取名吴怀先。 吴怀先在小人的唆使下,也曾想独占家业,但最终家业还是被周莹保住了。 周莹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诚信无诈,自律自戒,以智取材,以商事国。” 在她商业帝国24年的建造中,诚信是她最稳定的基石。 对于下属的粮行经营,她常常亲自检查质量,亲自动手拣杂挑沙过土;对于布行,她常常卖布亲自复尺;对于茶行,她同样亲自品尝新陈。吴家的商品在她的严格管理下,经得起消费者检验,更经得起货比三家。 凭着对商业天才般的敏感,周莹把吴家的商业越做越大。当时吴家自主经营行业涉及:盐、粮、棉、铁、茶、布、糕点、酒楼、珠宝、钱庄、土产、木材等等。 周莹的生意还涉足外贸,她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把泾阳特产茯茶、布匹卖到中亚和东欧。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购买更先进的机械设备与国内没有的纺织布料。 在国家危难关头,周莹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她还建文庙、办义学、捐银打井、引水修渠,因为善举不断,百姓将她称为“活菩萨”, 1913年,周莹因病离世,此年,她才42岁。 离世之前,她将挣来的财产妥善分割,并为日后重修郑白渠留下一笔专用资金,只是在她死后,钱都不知所踪。 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孕育后代,周莹死后不能埋进吴家祖坟。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周莹用她跌宕的一生告诉我们: 女人最强大的地方,是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 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陳星空 ,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上的奇葩人和奇葩事。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