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防止二人回到楚国,帮助楚国出兵攻打自己的国家、将自己国家的机密外泄,勾践也只能痛下杀手以绝后患了

 xianfengdui111 2021-12-08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经常被人们用来描写他人过河拆桥的情况,其实这句话出自《史记》一书,是范蠡对文种所说。《史记》中的相关记载表示,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二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复国后,就对两人赶尽杀绝,范蠡因此远走他乡,文种因此被迫自杀,不少人也因此认为勾践是一个心肠歹毒、十分自私的人。

然而事实真的像《史记》一书中所记载的一般吗?其实在以前,只根据这本书的记载来看,越王的确是一个歹毒的君王,但随着出土的一个战国竹简,相关的学者在其记载史料中也发现了有关的记载,而这些记载却和《史记》中的记载大相径庭,范蠡和文种究竟为何成为越王想要消灭的对象,似乎也另有原因,勾践的个人形象在记载中也与史记有很大的出入。

《史记》中记载,当年勾践打算和吴王宣战,并且在范蠡的反对下正式开战,但夫椒之战惨败后的勾践因此元气大伤。为了求和还将自己的妻子让给吴王做妾,自己对吴王称臣。战败后的勾践打算积蓄力量一洗前耻,并且开始对国内推行各种制度。

对于范蠡和文种二人的建议,勾践也全部采纳,而后勾践再次对吴出兵,也是在多次询问范蠡的情况下才决定的,可以说勾践对范蠡和文种二人尤其看重。根据书中记载的篇幅和内容来看,似乎勾践能够成功打败吴国,就是因为范、文二人的各项建议。

然而在勾践成功一洗前耻后,却立马就对范、文二人有了杀心。勾践先和范蠡表示,自己如果不和范蠡共有这个国家,就会赐死他。范蠡听到了勾践这一番话,知道勾践对自己有杀心,于是马上就选择了远走他乡,并告知文种,让文种也有所防范。

而后勾践又赐剑给文种,暗示要文种自尽,文种也因此自杀身亡。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学者整理出了《越公其事》来解释相关的发现,在《越公其事》中的有关记载,就让《史记》中的记载有了不少疑点。

首先从最初范蠡反对勾践对吴开战的原因来看,《史记》中记载的原因是范蠡认为战争“逆德”,并不是因为国内的情况不适合打战。这样的原因在当时的背景下实在有点可笑,一方面按照书中记载范蠡应该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不会说出“逆德”这样比较封建迷信的话,另一方面当时本就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吴国开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应该考虑的更应该是能够赢得战争。

而后越王甘为人臣、献出妻子的事情,也和《越公其事》中的记载完全不符。《越公其事》中表示,吴王之所以选择停战,没有对越国赶尽杀绝,是因为当时吴王自己所占的优势不大,如果要赶尽杀绝自己也将元气大伤。另一方面越王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在求和前就和文种表示,如果求和不成自己就会用尽全力和吴国决一死战。

其次,书中大量记载了越王在战败后是如何兴国、如何推行各个政策,但是对于范蠡和文种二人却没有太多的文字描写,因此《越公其事》中越王之所以能够成功兴国,还是靠着他自身的能力。这样一来仔细一想,如果越王真的像《史记》中所记载的一般,只是凭借着范、文二人的进谏来治国,自己没有多大本事,也不太符合常理。

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越王复国成功后,对范、文二人的所作所为了。其实春秋时期还处于十分注重礼乐制度的时期,此时对于统治者的要求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要谦逊懂礼,只有这样才能够得民心。一个自私自利阴险毒辣的君王,在春秋时期是无法收获民心,也无法获得才能之人的。所以越王也应该是一个懂礼节的君王,不会没有任何原有就赐死二人,还说出那般直白而又残忍的话来让后人指责。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勾践之所以想要杀死二人,很有可能是当时范、文的表现让他起了疑心。范、文二人原本来自楚国,有无各种原因而后来到越国进行帮助,辅佐勾践统治国家。在勾践复兴越国后,范蠡有打算出逃的意向,文种更是一直以生病为由不上朝,这样的表现很难让勾践不怀疑两人有二心。为了防止二人回到楚国,帮助楚国出兵攻打自己的国家、将自己国家的机密外泄,勾践也只能痛下杀手以绝后患了。

结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因为历史已经久远,各种历史故事的真假性我们后人无法肯定,只能用越来越多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出一个尽可能靠近现实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