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驱魔”的故事

 情缘半岛 2021-12-08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上一节说到:孟德归天了。

第十九章:告别

第三节:医者仁心
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死了,但历史的车轮才驶进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而那个存在了一百九十五年的东汉帝国集团即将正式结束了。
曹操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在当时确实是无人与之匹敌的。
但是,有一个人或许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完胜”曹操,因为他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个人就是医圣张仲景先生。
图片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穰东镇)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建安三神医”建安时期的三名“神医”之一(另外两位是董奉、华佗)。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人无数,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出身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是一个读书人,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殷实,家中藏书颇多,张仲景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珍贵典籍。
小时候,张仲景从史书上读到了名医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于是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学医的念头。
从此,张仲景痴迷上了医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十岁左右,张仲景拜同郡有名的医家张伯祖为师,开始潜心学习医术。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张仲景在名师张伯祖的指导下进步迅速,很快就掌握了精湛的医术,成为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
后来,张仲景的医术水平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张伯祖,人们纷纷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图片
南阳名士何颙对张仲景颇为了解,对他说道:“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张仲景听了何颙的这番话,更加坚定了自己行医的信心。
从此,张仲景如饥似渴地攻读医书,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广泛吸收前辈医家的经验,并大胆用于临床诊断。
其时,正值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全国到处都是战乱。天下人心涣散,朝廷动荡不安,黎民百姓不仅饱受战乱,还遭受疫病肆虐,导致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被病魔吞噬。
这样,天灾人祸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短短几十年间,当时全国人口从几千万锐减到几百万,人口危机空前严重。
“生灵涂炭”“千里凋敝”“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这些词语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真实现象的形容。
当时,各地连续暴发严重的瘟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东汉朝廷自顾不暇,各方势力动辄发动战争,以至于到处都是“百里荒无人烟”和“十不存一”的惨剧。
据史料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场瘟疫极为严重,亡者无数。
例如,“建安七子”在这一年就有五人染上疫病,无一不因此而丧命。在这场流行极广的大疫病中,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染病而亡,更让人哀伤的是有的人家甚至全家乃至整个宗族都死绝了。
面对此情此景,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痛恨统治者的无能和军阀们的征战,也痛恨瘟疫的肆虐,于是决心用自己的医术尽可能地拯救百姓的生命。
但是,瘟疫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一旦不幸染上之后的死亡率很高。例如,张仲景家族在南阳地区本来是一个大族,张家人口多达二百余人,但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家族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染上疫病而丧生,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图片
面对伤寒这个疑难病症,张仲景无能为力,根本不能医治。于是,张仲景毅然背上行医包裹,游历各地,深入民间,来到了战乱地区为病人认真诊脉,想从临床诊治中逐步积累经验并提高医术。
张仲景用高超的医术帮助百姓们治疗各种疾病,祛除病痛,解救生命。
“医圣”张仲景“驱魔”
古代封建社会,人们不相信医术而是迷信巫术,于是巫婆和妖道就乘势兴起,妖言惑众坑害老百姓,不仅骗取钱财还残害无辜生命。不少贫苦人家有人生病时,都以为是“鬼怪缠身”,就请巫婆和妖道来施法降妖捉怪,符水治病,结果病人往往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预,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人们相信医术。

图片

装神弄鬼的巫术(网络图)
有一次他路过青石滩看见一个妇女坐在石头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疯疯癫癫疑神疑鬼,旁边也围了不少人。
张仲景上前问病人家属是何缘由,病人家属告知此女被“妖魔鬼怪缠身”,巫婆正在为其施法降妖捉怪,张仲景听后大怒:“世间何来鬼怪之说,这些都是巫婆骗取钱财的小把戏,大家千万不能相信。

图片

张仲景(网络图)
于是他来到妇女跟前仔细观察其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的刺激造成的。她的病通过扎针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妖魔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在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后,张仲景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
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神疑鬼的症状也消失了。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伤心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没有钱请巫婆“驱鬼”,病人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
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边按摩胸部,一边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则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渐渐的,那人开始有了微弱的呼吸。
此时,张仲景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又仔细观察了一阵,为病人开了几副草药煮水后服用,没过多久病人就痊愈了。
从此,老百姓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生了病都找张仲景医治。
就这样,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张仲景尽了一个医者的职责。作为一个心怀天下苍生的医者,张仲景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拯救百姓的生命。
在长年累月的行医中,张仲景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病例,对各种疫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并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
在行医的过程中,张仲景把自己接触到的病例和解救办法详细记录下来,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各种症状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一边在各地行医,一边撰写医书。经过几十年含辛茹苦的不懈努力,张仲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以及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终于写成了一部十六卷的医书——《伤寒杂病论》。
图片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医学方面的巨著。这部不朽的医学著作命运多舛,在它的作者张仲景去世后逐渐散落民间,只能靠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并慢慢地散佚了。
后来,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偶然间发现了《伤寒杂病论》,虽然此时这部医学巨著已是断简残章,但王叔和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根据佚文加以整理为《伤寒论》。
到了宋代,多位名医发现了《伤寒杂病论》残简,他们将关于杂病的部分加以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至此,这部临床医学名著终于得以重现人间,造福人类。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理论。这部不朽之作被奉为“方书之祖”,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医学典籍,而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伤寒杂病论》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名著,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著作,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依然在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伤寒杂病论》也流传到了海外,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仅仅为研究它而出版的专著就有几千种。一千多年来,大量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兴起了一股中医药热潮,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图片
《伤寒杂病论》对海外医学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东南亚诸国医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此书是张仲景一生行医经验之精华,是一部集大成的医学名著,记载了许多实用方剂。可以说,张仲景的医学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其实,张仲景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救治病人,二是撰写医书。
但是,张仲景以一己之力不仅拯救了当时无数人的生命,而且他的著作历经时间的考验仍然散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千年之后依然造福百姓。张仲景行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他得以超越千年时空,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张仲景作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医者,尽管正史中没有留下他的传记,但他依然可以流芳百世。毫无疑问,张仲景一生救死扶伤,拯救万民,不顾生死,淡泊名利,展现了他最光辉最伟大的人格。
《三国那些事》第二部 完。
下一部《三国鼎立》将于八月初开始上线更新。
感谢大家对《三国那些事》的支持,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三国故事”的支持。
本文节选自:“蓝水飞舟”《三国风云》系列实体书,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搜索作者名“蓝水飞舟”,即可自行购买正版书籍《三国风云》。
图片
《三国那些事儿》陆续更新中……
图片
完整版更新于:公众号【三国故事】的「三国那些事」 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