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第一,从诸葛亮平定南中到蜀汉灭亡,中间隔了将近四十年。时间跨度这么大,孟获肯定早就不在了。 第二,各类史籍中关于孟获的记载很少。 在《三国志》中,压根就没有提到孟获。只说刘备病死后,南中豪强雍闿发动叛乱,杀死当地太守,并在交州军阀士燮的引诱下归附于东吴。 孙权很高兴,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后来牂牁太守朱褒,越隽郡土著首领高定也先后叛乱。 面对叛乱,诸葛亮起先选择忍耐,直到两年后才出兵镇压。春天出兵,秋天回师。仅用数月便搞定叛乱。 前前后后,根本没提到孟获这个人,也根本没孟获啥事。 这里要注意了,史书中说的很清楚: 雍闿的身份是南中豪强,朱褒的身份是牂牁郡太守,高定的身份是越隽郡夷王。 所以雍闿和朱褒,其实都是汉人,据说雍闿还是西汉什邡侯雍齿的后裔。只有高定才是南中蛮夷。才是所谓的脑袋上插羽毛的野蛮人。 请记住这几个知识点,很重要。 接着说孟获。 在《华阳国志》、《汉晋春秋》等东晋时代人撰写的史料,以及后来的《通典》、《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倒是提到了孟获。 但综合这些史料来看。孟获的人物生平与大众常规印象中的孟获存在误差。可能会颠覆大家对孟获的旧有印象。 史料太长,就不列了。这里只做归纳,具体表现为四点。 ①,这些史料中,均未提到是孟获是少数民族出身,只说他出身南中豪强。所以他大概率和雍闿一样,也是汉人。其形象更接近儒生,也就是束发纶巾的读书人。 ②,结合这些史料和《三国志》的记载,历史上的南中叛乱,实际上是由南中汉人,也就是原蜀汉官员和南中豪强发起。之后勾结当地土著首领,一起叛乱的事件。汉人在叛乱中起主导性作用。没有汉人发起,蛮夷成不了器侯。 ③,孟获因为是南中豪强出身,且他在南中的汉人和蛮夷人当中,都有影响力,所以雍闿叛乱后就拉他入伙(雍闿在土著人中应该没有影响力)。起先他只是雍闿的手下,只是众多投身叛军的参与者之一,并不是叛军的老大。后来是叛军发生内乱,雍闿被高定部下干掉(另有一说是被汉军斩杀),孟获才成为雍闿这一路叛军的老大,带领叛军余部与诸葛亮对抗。 ④,诸葛亮对雍闿、朱褒、高定三人,均没有手软。但对孟获很客气,七擒七纵。最终以攻心为上为策略,收服孟获。之后,孟获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被调到成都去了。 结合这四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孟获并不是所谓的蛮王,他的历史形象更接近于演义小说中他哥哥孟节的那副模样。 只是他误入歧途,受雍闿蒙骗,才沦为叛军的一员。后来他又改邪归正,被诸葛亮树为典型加以笼络,成为蜀汉统治阶级的一员。 所以,不考虑年龄因素。即便孟获在蜀汉灭亡时还活着,他也没有能力救。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蛮王。他拿什么救? 第三,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并不稳固,即便是诸葛亮活着时,蛮夷也多有叛乱。 《襄阳记》中记载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很明显是在扯蛋。 因为《三国志》中有记载,诸葛亮的部队才刚走,南蛮就叛乱,杀了蜀汉守将。被杀的守将还是雍闿叛乱时,死守永昌郡的两个猛男,吕凯和王伉。(看下图中吕王两人死守的位置) 后来,幸亏是建宁郡土豪李恢出马,平定了叛乱。才助诸葛亮化解了后顾之忧。
公元233年,也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前一年,南蛮又造反了,这次带头的是一个叫刘胄的蛮夷首领。时任庲降都督张翼搞不定,向成都求援。诸葛亮派出马忠、张嶷助战,把刘胄干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东吴武陵郡的五溪蛮也造反了。贵州和湘西地区地形复杂,当地民族生活习性也与汉人有很大差异。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前夕,国民政府都没有搞定。就不更提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了。 可以说,造反在当地是常态,不造反才叫不正常。 估计当时蜀汉的领导人也知道南蛮造反是常态,所以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对南蛮打压的很厉害。 公元240年,蒋琬加强了南方兵力配置,令马忠主动对南蛮发动攻击。马忠随即派部下张嶷进攻越嶲郡,收拾当地的叟夷人。 后来叟夷人被打服。虚设了七年之久的越嶲太守一职,终于恢复正常状态。(由于越嶲郡当地蛮夷不服教化,所以成都任命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 接下来的几年,平康蛮夷,涪陵蛮夷先后起兵造反,都被汉军镇压。汉军靠武力,把蛮夷压制的死死的。 我们知道。公元253年初,费祎遇刺。同年夏天,姜维上位,调整战略方向,第一次带领数万兵马大举北伐。自此,蜀汉在南方的兵力开始往北调,对南中的开发,对南中方向的扩张,也陷于了停滞中。 不是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蜀汉当年不到东南亚扩张地盘? 这里就有答案了:从公元234诸葛亮病死开始算起,到费祎遇刺为结束。蜀汉花了将近20年时间经营南中,但始终没能彻底教化当地的蛮夷。蜀汉连南中都没搞定,怎么去东南亚发展?难道要飞过去吗? 所以,即便不考虑孟获的年纪,也不考虑孟获的真实身份,就当他是蛮王。他也不可能出兵勤王救驾。因为蜀汉一朝,蛮夷与朝廷的关系并不好。双方打打停停,蜀汉靠强力手腕统治南中,蛮夷活在汉军的阴影下。他们才不会去救成都的刘禅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邓艾兵临城下,有人向刘禅建议南逃南中时,谯周才会说:去那鬼地方干什么?诸葛丞相在的时候,他们尚且屡次反叛,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去投靠,不是找死么? 谯周是个投降派,主张很有问题。但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当时成都朝廷和南中蛮夷的关系还真就如此。不咸不淡,普普通通的。 |
|
来自: 情缘半岛 > 《《三国演义》点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