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原创 图 多数来自网络 听父亲讲那过去的故事(八)——农转非户口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反映个人身份、亲属关系、法定住址等人口基本信息的户政文书。尤其在未推行身份证之前,户口一直是我国公民证明其身份最常使用的法定证件。 我国的户口有农业和非农业之分,农业户口指靠自己生产口粮的农村居民;非农业户口指靠国家分配口粮的城市居民。在现今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但在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可是以户口性质为主要依据的。甚至户口本的颜色都有区别,非农业户口是红本本,农业户口是蓝本本。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享有农民所享受不了的诸多福利待遇,比如就业、养老、医疗、福利分房、子女入学等等,那可是人人艳羡的金字招牌啊。就像现在的北京户口,成色那是相当高,非官方曾有估算,一个北京户口折合成人民币,至少要上百万。曾一度,成为非农业户口是农村人最大的梦想,当年我们考上大学的农村娃被称为鲤鱼跳龙门,一步迈上了三台阶:一是农转非,二是毕业分配工作,三是国家干部身份。瞧瞧,户口有多重要! 父亲是5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户口管理还不规范,在老家是否有正规的户口本父亲已记不得了,考上学前在邯郸钢铁厂工作时也好像没有户口的概念。后来父亲去了呼和浩特上师专,才有了正式户口,而且理所当然是非农业。那时候上大学,尤其是师范类的,国家不仅管吃管住不收一分钱学费,还每月给几块钱的零花钱,不像现在教育差不多是家庭最大的支出之一。 年轻时的父亲 父亲大学毕业后,分在呼和浩特六中教书,但彼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物资供应非常紧张,城市居民每人每月不到30斤的粮食定量对于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来说根本吃不饱,还不如农村自给自足的日子好过,所以非农业户口并无优势。据说当年不少人因此而返乡,父亲也在一次假期探亲时,被村里人游说留下当大队会计。 那时恰逢姑姑出嫁,赡养爷爷的责任也落在了身为独子的父亲身上,父亲看村里文化人少,也想留下帮帮时任村支书的大伯,于是什么手续都没办,只是给学校写了封信就算辞职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是没有户口的“黑人”,直到后来在公社补办了户口,才正式成为了农村人。 我初中毕业时和父亲合影 父亲在农村的那些年,正是国家内忧外困的艰难时期,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为了生计,父亲跟村里人去东北、山西等地干过包工活,在邯郸水泥厂当了数年的临时工,最后投奔他舅舅来了秦皇岛。后来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有一条就是曾经大学毕业返乡的,由当地解决非农业户口,没工作的就地安排工作。 而此时,非农业户口优势凸显,农转非只有考学和参军提干两条途径,所以父亲为这事专程回了老家。县里倒是也知道这项政策,但人家让出示大学毕业证书。当年父亲什么都没带回来一封信就辞了工作,毕业证早已不知所踪了,为了能转非农业户口,父亲不得不千里迢迢去呼和浩特补办文凭。 那年大年初六,父亲到达呼市,刚下的一场大雪让呼市交通几近瘫痪,深达膝盖的积雪踩下去就是一个雪窝。父亲好不容易找到学校,值班人员听了讲述很同情,但历经动乱档案混乱不全,要补办文凭,按规定至少需两人以上的书面证明。过去了二十多年,又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一切已物是人非,到哪里去找证人呢?父亲想起上学时曾去过的李政老师家,就凭着模糊的记忆一路找寻,好在那片老房子还没拆,好在李老师依然住那里,父亲总算没有白跑。 父亲说,当风尘仆仆的他被李老师惊喜地让进屋里时,他有一种见到亲人想哭的感觉。李老师当即写了文字证明,说当年的老师去世的去世、外调的外调,剩下的也都失了联系,只听说父亲他们班主任退休后在一家校舍建设单位当顾问。父亲立刻找了去,可惜人家都在假期,根本没人上班,问了门卫也只知道老师住的大致位置。说来真是幸运,父亲漫无目的地在老师家附近的街上溜达,居然那么巧遇见了外出买菜的老师。 父亲带着两位老师的证明又去了学校,当值人员看了证明面露难色,因为人家要两人以上才行。正绝望间进来一人,一眼认出父亲并叫出了他的名字,原来是曾在校务处工作过的老师,退休后依然住在学校,出来遛弯见办公室开着门顺便进去看看。就这样几经希望、失望,父亲总算补办了文凭,虽然后来转户口是也是一波三折,但历时两年多,终于落户秦皇岛,又成了令人艳羡的非农业户口。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除了几个大城市,非农业户口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很多人几乎没有了户口的概念,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近几年,国家关于户籍制度改革频出新政,不就得将来,居住证的推行或将让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成为历史,“农转非”,这个曾风行一时的名词,也终将退出户籍舞台,成为特定年龄段人们心中的记忆。 |
|
来自: 新用户0793279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