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希存‖《刘克明诗集》序

 砚城文苑 2021-12-08

序  言

杨希存


刘克明是我的小学、初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也是我最崇拜的老师之一。刘老师退休后,除了买书藏书看书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和旅游。诗海耕耘十几年,写了七八百首,现从中挑选328首分四辑成书。刘老师让我为诗集写几句话,我诚惶诚恐,一是水平根本不及老师,二是不敢为老师的诗作妄加评论。但又不敢违师命,只好硬着头皮,写几句心里话。

本书老师自分为四辑,第一辑叫家乡;第二辑为祖国;第三辑是历史;第四辑乃杂感。通读老师诗作,有一种春风激荡的情怀,有一股热血沸腾的感觉,有一丝忧国忧民的思虑,更有一腔老当益壮的气势。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是整个诗作的主旋律。

“我身飘云外,乡愁在心中”(《留住乡愁十二》),这是第一辑74首诗的主旨。主要反映的是家乡的山川人文、特产民俗。家乡是老师一辈子生活和工作地方,对家乡的眷恋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退休后老师虽走出故乡,但走不出思念。“身在京城繁华地,心怀故土有乡愁。楼顶放眼遥望久,高天孤雁过楼头。”(《留住乡愁十一》),站在高楼,遥望故乡,虽身居闹市,但形似孤雁,愁思缕缕,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平城,他总是思谋生活和工作几十年的地方,精心经营了几十年的湾港,生养自己的故乡。五寨的春夏秋冬、山水园林、沟坪洞峰、寺庙云台、天地人文无不在他的诗中体现。

写山离不开芦芽山,“管涔山中芦芽峰,天公劈出绿芙蓉。巉岩峭壁高万丈,太子庙台独峥嵘。”(《芦芽峰》),山上“林浪翻卷如大海,涛声响彻云天外”(《林海》)、“褐马珍禽飞林间,獐狍野鹿穿山行”(《再游管涔山》)。第一辑中74首诗中有40多首写芦芽山,真是一幅五寨沟的导游图。

写水必写清涟水,“万泉汇成清涟水”(《五寨沟》)“蜿蜒曲折向北流”(《清涟公园》),“溪声潺潺古琴奏,山色濛濛塔影悠。”(《游管涔山》),“灌溉良田千万亩,民饮矿泉如甘露”(《水》),“我瓢一盆清涟水,洗净尘埃洗尽愁”(《洗愁》)。这就是长流不断、清彻纯净的清涟水,她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五寨人,使五寨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水县、晋西北的“乌克兰”。

写坪唯写荷叶坪,荷叶坪是华北最大的亚高山草甸,是天然的大牧场,是五寨最具价值的旅游胜地。“天连草甸牧草丰,平岭连绵展画屏。山花烂漫铺地毯,水坝罗布排辰星。牛羊满甸蓝天阔,骡马成群夕照明,牧人高歌听回音,游客欢笑闹山岭。”(《草甸情》)。这就是荷叶坪的真实再现。老师将此喻为天然氧吧:“层峦叠嶂树葱茵,天然氧吧醉刹人,漫步林间入瑶池,身游浩空赛仙神”(《氧吧》)。

同时,故乡的春夏秋冬、寺庙云台、天地人文都蕴含着作者心底的难忘的情愫。

“有幸登临去观览,一生不枉无遗憾”(《黄山》),这是第二辑86首诗的主旨。退休后老师最多的是到祖国各地旅览。十几年下来,全国著名景点都有老师的足迹,山西是他的故乡,自不必说,平城大同、五台山,平遥古城、应县木塔、悬空寺、晋祠都是详考细看。北京是他的立足之地,着墨最多,纵向看春夏秋冬,横向观故宫、八达岭、新机场等著名景点都涉足。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哈尔滨,到常年盛夏的海南三亚,从东沿海发达的蓬莱、青岛、上海、苏杭二州,到广袤无垠的西北新疆伊犁,加上内陆河北的卢沟桥、南京古城、湖南红色圣地、古迹滕王阁、山东曲阜,四川峨眉山、都江堰、杜甫草堂、郭沫若故居、三苏祠、乐山,以及黄山、嵩山、华山,云南石林、丽江、西双版纳、陕西兵马俑。所到之处,都留有诗作。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知识的来源和阅历的广博。

“走出校园入校门,执教育人二十春”“不分昼夜从政务,二十年来无亏心”“操持诗书蹈初心,颐养疗疾二十秋”(《六十年回眸》)这是第三、四辑168首诗的主旨。这两辑诗是老师诗作思想重点,真实地反映了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揭示了他的人生轨迹,从中窥探出老师渊博知识的来源,为人处事的根基。

第三辑的中心就是他“三观”的形成踪迹。一是红色基因,二是历史基因。老师生在动乱时期,工作在社会主义时代。对共产党有很深的感情,毛泽东、周恩来是他最崇拜的偶像,“文韬武略谁堪比,功垂青史日月光”(《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自古伟人留心中,未及总理受人崇”(《忆周总理》)。马克思、恩格斯是他最景仰的导师,“人类千年思想家,闪烁耀眼万年灯”(《马克思颂》)“邃密群科一导师,思想高远遍五洲”(《恩格斯》),雷锋、屈原、国学是他爱国情怀营养素,“唯有公心多壮志,敢教世界现大同”(《雷锋》),“斯人永去魂永在,中华文脉扬千帆”(《吊屈原》),“国学热浪满神州,社会主义寻源头”(《国学》)。老师读马列、读国学,关心国家大事,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烂熟于心,对孔子、老子、屈原、李贽、魏源、唐甄等多有研究。他之所以中师毕业从教小学、初中,一直教到高中,是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结果。他信仰共产主义,“积有万卷书,《宣信》入我心。共产主义好,信仰托此身”(《读共产党宣言》)。“有人诬我是媚俗,岂知信念坚如故,五十党龄不忘初,心心念念党成就。”(《信仰》)这就是老师的世界观。

第四辑是老师日常生活的感悟诗。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既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国家大事的抒怀,又有各类聚会、生日感悟、读书体会、怀旧感怀、随感杂感、答诗赠言等诗篇。

藏书读书是刘老师的最大爱好。老师是五寨藏书最多的人,目前为止有10000余册,为五寨第一。“书是最宝贵的财富,读书是最幸福的事”,这是刘老师常说的几句话。在第四辑125首诗中就有21首谈书的诗。他说:“书是我给孩子们的最好遗产”,甚至写了遗嘱诗:“一生觅得万卷书,孜孜不倦勤问津。劝君莫要当废纸,天道定降后来人”。退休后,他“不甘庸死离人寰,操持诗书蹈初心。搜旧修缮乐不疲,涂鸦解读无所求。万卷诗书常作客,此情唯待苦作舟。”(《病休》)他爱诗书到了狂的地步,“我为书狂兼诗狂,春夏秋冬不辞忙。曾租黎明赋诗篇,常借深夜品书香。”(《自娱》)。他说“读破万卷书,心亮眼且明。经综观大千世。站上山顶峰。”(《博览》)藏书、读书、写诗成为老师退休后的人生三步曲。

在诗的第三辑中聚会成为他叙写的主要内容之一。同学会、师生会、知青会、学友会,忙的不亦乐乎,同学会“共叙别离沧桑事,同享聚会欢乐情”(《聚会感赋》),师生会“今逢盛世喜相聚,又过鼎年共叙情”(《五中高29班师生聚会》),“今日相聚会,霜鬓泪花许”(《师生聚会》),知青会“谁说插队是浪费,练就文武成全材。”(《与北京知青聚会》),学友会“没有劝酒客套话,只是仰颈倒杯饮但叙往事忆岁月,逗趣打浑老天真”(《学友聚会》),这些聚会既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又增长的知识,愉悦了身心,同时表达了老师“时事虽然多变化,做人做事有准绳”的一贯风格,表现出老师“如今鬓发虽苍苍,青春活力依然在”(《与北京知青聚会》)的精神状态。

刘老师首先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他不仅知识渊博,为学生授业,而且为人正直,为学生传道,使学生健康成长。他执教20年,培育的学生成百上千,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我看来刘老师就是目中有光,能把学生引领到正确道路上的坚定意志力;心中有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


记得,那是1970年冬,我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当时国家开展学哲学用哲学活动。他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讲语文知识,而且还贯输哲学理论,讲辩证法,讲对立统一,讲一分为二,深入浅出,娓娓而谈。在他的教导下,我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作文常常作为范文在全班诵读。那年12月天气很冷,寒风刮破了教室的窗纸,俗话说:针眼大的窟窿椽头大的风。寒风刮进教室,冷得同学们直搓手跺脚。于是有几位同学不畏寒冷,用冻僵的手将破窗眼一一糊好,使整个教室顿感暖和。据此,我自觉地写了一篇《冷和热》的短文,文中写了部分同学用自己的冷换来了全体同学的热,辩证地分析了冷和热的关系,大意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冷可以转化为热,热也可以转化为冷的道理。那时,学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更没有老师不布置自觉写作文的事情。写完后,我主动交给了刘老师,刘老师不仅表扬了我,并立即亲手用毛笔在大纸上抄写了此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全班同学阅读。这件事对同学们影响很大,对我印象很深。
从此,我爱上了哲学,人生的轨道也偏向了文科,奠定了一生从事社会科学的基础。从中我认识到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的巨大。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好老师,最大的本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长成人。“崇高事业心,永驻在心中。全力施教育,不计艰与辛”(《教师节感怀》)是他从教经历的形象总结。

刘老师诗作不仅在内容上应有尽有,是其一生思想、工作、生活的再现,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探索。七八百首,大部分为七言古体诗,有少部分四言、五言、六言诗,更有常人不用的离骚体(《祭奠》)、藏头诗、赠诗、答诗、读后诗(《读<周易要义>有感》)、抒情诗、科技诗、时政诗(《腐败》),并独创新体,写了“摘《人民日报》引用古诗句拼诗”和“《四大精神拼诗》”。

拉里拉杂,写了这么多,一边读一边写,为刘老师的精神所感,为刘老师的情怀所动,为诗的丰富内涵、丰富词汇所惊,10000余本藏书,700余首诗作,不用说读写所需的精力和时间多么大和长,就是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数一次也让许多人心烦。所以,我没有更多的赞美诗,只涉身处地的想想刘老师的所付出的辛劳是多么的不容易。
诗言志,刘老师的诗没有现代诗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没有不懂的句子,是实实在在的写实主义。他的所思所想所为,都体现在诗里,因老师长期从政,诗的语言抽象性较强,形象性不足,叙述性较多,跳跃性缺少。但好懂是他的诗作的最大特点,不像现在的一些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令人费解。

至此没有更多的话了,仅为个人拙见。

                         2020年5月12日                                                                                           
  



作者简介

杨希存,五寨县前所村人。1973年1月高中毕业,当民办教师,任村团支部书记,参加村劳动锻炼,1977年高考恢复考入雁北师专中文系,1981年1月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县一中、县教育局、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现任五寨县作协主席。不论做农民、任教师,还是当公务员,一直与文字打交道,做文字的排列组合,写了大量的公文,业余时间对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进行整理,形成了一些理性思考文字。先后发表于《语文报》《山西日报》《忻州日报》《五台山》《星河》等报刊。自编小书《生命是一个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