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故事家#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陕西佳县发生一起离奇的凶杀案。 话说佳县有个善断案的县太爷姓秦,一日正与师爷在聊一桩案子,忽然堂下鼓声大作,这是有人敲起了鸣冤鼓,县太爷命衙役带上了鸣冤者,来者上堂后立即跪倒对着县太爷磕了个头哭声说:“老爷,我儿死的好惨,你要帮我抓拿凶手呀!” 县太爷定眼一下,堂下之人正是本县有名的地主赵有天,县太爷问道:“缉拿凶手自是应当,把详细情况一一说来。” 赵有天摸了一把眼泪说道:“老爷,我儿是被一只小家雀给杀死的.... 事情徐徐说来是这样的,赵有天有一个青年儿子赵浩,一年前得了一种怪疾,浑身无力,总是呕吐,还胡言乱语,寻遍了名医也见效果,后遇到一江湖郎中,说是脑子缺血,需要用家雀(麻雀)的血加上一些中药熬汤喝,但是还有个要求,单纯使用家雀血效果不算太好,家雀的脾气大,被抓住后易生气,如果气死时吐出来了血,用这血效果最好,事半功倍。 赵地主按着要求命人到处抓麻雀,有时还真能碰到气的吐血的家雀,用此药方,儿子的病确实好转了许多,已不再胡言乱语,今早时候新熬着些汤药,赵浩喝完后,一会就断了气,赵地主就赶紧来报官了。 县太爷听罢,让张地主带路,自己带上衙役、捕快和仵作,很快到了一座大宅院中,县太爷看到了一青年躺在地上,口鼻出血,旁边还有一摔碎的汤碗。仵作上前去简单验尸,用银针先在汤碗的残渣上试了试,很快变黑了,有毒。 秦县令看到后问道:”熬汤用的家雀的何在?“ ”回老爷,我已命人把厨房保护起来,谁也动不了里面的东西,请随我来。“ 到了厨房,看到案板上有个无头的小麻雀,命仵作前去查探,仵作有用银针试遍和麻雀浑身上下也未变色,对县令摇摇头说道:家雀没有毒。 县 令:“家雀脑袋那里去了?” 张地主:“回老爷,因家雀血比较稀少,每次都命人把头一起炖了,这样避免浪费。” 县令看了看家雀问道:“家雀从何而来?” 今早胡二新给送来的,他经常送家雀从来没出过问题。 县令命人去把胡二带来,又问道:厨子在哪里?' 从一旁走出一人战战兢兢的答道:“老爷,小人就是,少爷可不是我害的呀,老爷你得明察呀。” “我问你,你熬汤的时候谁在场,熬好后又是谁送与你家少爷的?” “回老爷,都是我一个人,汤是我熬的,也是我送的,人可不是我害的呀。”说着厨子吓哭了起来。县令命人带回了厨子。 回到县衙,没一会胡二也被带到,县令问胡二“今早那家雀是你送的? 是的老爷,今早新抓的,就赶紧给赵地主家送了过去。 详细说一下如何捕捉的家雀,谁可以作证你补家雀的过程。 跟往常一样,在谷子地里,拉上了我那小网,然后驱赶成群的麻雀,最终撞上了有两只麻雀,因为知道赵地主高价买气死吐血的麻雀,所以我就一直挑逗小家雀,其中一只到死也没吐血,有一只成功让我气吐了血,我就赶紧送到了赵地主家,因为是大清早,农户都还没开始干农活,所以没有别人看到。 你确定这只家雀是吐血而亡? 老爷,是我挑逗的,小的确认。 县令命胡二下去,又详细问厨子的煮制过程,厨子一一作答并强调赵浩的死跟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与他无冤无仇怎会害他性命。 县令命人把胡二和厨子先带下去,自己则在堂下左右踱步仔细思索这桩案子,却听到门外两个衙役在低声交谈:“那赵公子还是遭了报应,早知道就不该干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可不是,还多活了两年。' 县令赶紧走上前去问答怎么回事,衙役说道:老爷,这还是两年前的一桩案子,当时你还没上任,不妨看看卷宗。“ 县令命师爷取来,看过后,当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话说过了两日,胡二从一酒馆刚出来,突然一个人影蹿到了他的跟前把他拉到一旁说道:我们东家说了,这两日那个厨子就会招供,管好自己的嘴,别祸从口出。“胡二道:转告东家,我嘴巴严的很,不必多虑。”说完那个人就疾步走了,又溜达一会突然撞到两个衙役,直接就把他给押了起来,带到堂上,胡二还不服气的质问县令:“老爷,我又所犯何罪,你为何抓我呀?” 县太爷一指旁边的一个人问道:“你可认识他?” 胡二定眼一看,这不是刚才那个人吗,顿时浑身酒劲就吓醒了一多半,忙答道:“不认识 不认识。” 县太爷:”大胆,还在狡辩,他是我安排试探你的,我看不用大刑你是不会招认了,来呀... 话还没说完,胡二赶紧磕头说道:“老爷,别打呀,我招,我全都招。 原来,胡二就是个农家汉子,闲时喜欢打个野味打打牙祭,后来听说赵地主家需要家雀,就闲时捕了卖到赵家,有一天一人找到并告诉他说:他是赵浩的一个朋友,因为之前有过矛盾所以不便直接出现,再者他那用家雀血熬汤治病纯粹就是心理作用,根本不管用,我这有名医求来的药液,有奇效,你把它涂在麻雀嘴里卖到赵家,待赵公子病好了,在说是他送的药,二人就可以修复关系了,本来胡二感觉蹊跷还想细问,结果那人取出20两银子,他正想攒钱娶妻,一见这么多银子就什么问题也没了,心想反正也是好事就答应了,结果却害死了赵浩。 县令问:“你可知道那是何人?” “小人不知” '那你描述那人相貌,我命人画出来。” 画罢,师爷拿给胡二看,胡二点头就是此人,之后,县令让胡二画了押,收了监。 县令拿画像询问师爷,此人正是吴家药铺掌柜吴庆友,随后命人去带吴庆友,不巧这吴掌柜的不再县城,去了外地置办药材,县令怕案情暴露他得知消息逃走,便命人连夜敢去前去捉拿,最终就在他置办药材的地方抓住了吴掌柜,并顺利带回。 县令急忙开审并说出了自己猜测的案情:两年前,赵浩干过欺男霸女的恶事,吴家药铺东家的女儿长得如花似玉,结果遭了赵浩的糟蹋,最终吴家小姐含恨自尽,吴掌柜状告赵浩终因死无对证,被无罪释放,释放后,因为死人的事,赵浩整日居家不出,后又得病,吴掌柜想报仇却终日不见人,正巧借此治病的机会害死了赵浩。 吴掌柜却说:“老爷,那贼子赵浩虽害了我女儿,但是我却并没有借刀杀人,虽然不知何人所为,但我还是感谢他帮我报了仇! 县令:吴庆友,我要是你,就会承认,起码让自己女儿泉下有知,自己的父亲替她报了仇,也让世人对你多加赞赏。 吴掌柜想了一会:好吧,我承认,人是我害死的。 “那你从实招来事情的经过” “我听闻赵浩的病需要家雀的血来治,就设法逮了一只,然后灌入毒药让胡二送去了赵家... 县令听后,思索一阵,命道:带胡二。 “胡二,你可认识旁边之人?” 两人四目相对,都漏出了迷茫的神色 胡二看了一会说道:“老爷,虽然声音变了,但是容貌是骗不了人的,就是他当日给我的毒药。” 县令啪的一声重拍了一下惊堂木:“大胆,吴庆友,是你所为,就赶紧从实招来,不是你所为就不要冒名顶替,不要编些谎言,速速从实招来... 第二日,衙门贴出告示,吴庆友在收押的时候趁机逃跑,现全县通缉吴庆友,望知情人速报,有重赏,并附上了之前的画像。 没过几日就在本县抓到了四五个跟吴庆友相貌相似的人,县令一一进行审问,审问完后走到屏风后面问胡二:”声音可有相同者?” “第三个,没错,这声音比较独特,有点娘子气,错不了。” 带第三人重审:“堂下之人,报上名来。” “小人 万里山。” “速速说明家雀毒死赵浩之事。” 万里山一脸惊讶道:“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家雀呀?” 县令冷笑一声:“胡二,出来。” 胡二出来后,万里山顿时满脸紧张,县令:“这人你可认得” 万里山:小人不曾见过。 县令顿时怒道:好你个不曾见过,看来是不上刑,你是不承认了,来呀,50大板,说着就往堂下扔了一个令牌。再看两边衙役顿时架起万里山到了衙门外就是一顿毒打,没打完,万里山就嗷嗷喊道:老爷饶命呀,我认,我认,别打了,在打就打死我了。 架回扔到堂上,万里山痛哭流涕的说完了整个过程,之前有个人找到他,给了他一笔银钱,让他把毒药送到胡二手中,起初他还疑问过为什么那人自己为什么不去,直到赵家公子暴毙,他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就去找到那人,那人就又给了他一笔银钱,并告诉他,人死了,他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事发了都得吃官司,做大牢,抵人命,万里山也怕了,就把这件事给咽到肚子里,不敢在提起半分。 “给你毒药的人是谁?” “县城盛家药铺掌柜的 陈通。” “带陈通。” 陈通带到后,一看堂上的阵势,已经明了,既然能查到自己,肯定是查清了来龙去脉,陈通为了免受肌肤之苦就招了,原来县里就他跟吴庆友两家大药行,两人一直是对头,他一直想超过吴家,但自己使尽了办法也没做到,借着赵家公子与吴家的恩怨,陈通也是被念想蒙了心智就想找个跟吴掌柜样貌相似的人做出了家雀事件,好把吴家一次打倒。 县令问:“你就不怕赵浩死后,我查不到吴庆友。” “听闻县令善断案,肯定会查到吴庆友这件事,只是不想还是被县令识破了,只是不知是什么事让县令查到了我得头上?” 县令笑了笑说道:'那我就说说我怎么查到的,赵浩既然是中毒而亡,肯定跟家雀离不了关系,家雀是胡二提供的,那胡二的嫌疑最大,先前胡二说是家雀自己吐血身亡,可那日我看了家雀的气管,并未发现血迹,所以胡二在胡说,而胡二当庭不承认,以我多年的经验这背后肯定还有隐情,所以就派人诈了胡二一下,结果胡二漏出马脚,招了有人指使,按照胡二的描述最终确认是吴家掌柜,先前吴家掌柜不承认,后又认罪,我本以为可以结案,但让吴掌柜细说案发过程时,他却说是自己给麻雀灌下毒药后送给的胡二,而且我让胡二和吴掌柜见面时,吴掌柜一脸的茫然,并没有惊讶之色,于是我便细审吴掌柜他才说明是为报答主谋帮他女儿报仇之恩,才自愿承认的,后我就想到有种可能,找胡二之人跟吴掌柜应该长相相似,所以命人贴了那张告示,顺藤摸瓜结果还真找出了你这真凶。 陈通听罢,叹了口气,认罪画押。 随后县令命人把胡二、万里山和陈通关入大牢..... 这真是: 一起邪念心头生, 暗设命局污人名, 不想县令心细致, 害人害己毁生平。 |
|
来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