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血时的一个动作,可能不利于健康

 疼痛康复研究 2021-12-08

流鼻血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景象,少年看到一些不该看到画面时流下了鼻血。

但是流鼻血发生在现实里就没那么有趣了,虽然流鼻血很常见,并且鼻血快就能止住,很少能变得更严重。

但是大众普遍对于阻止鼻血的正确方法存在一定误解,导致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如向后仰头等,这些错误的操作也会对止血和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你可能会想知道如何立即正确又安全的的停止流鼻血,流鼻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流鼻血的原因

前鼻出血

大多数鼻出血发生在鼻中隔的下端,鼻中隔是分隔鼻腔两端的两条气道的壁,鼻中隔含有血管,用指甲刮(抠鼻子)或用力擤鼻涕很容易损伤血管。前鼻出血也可由干燥、热空气或外部创伤(如被球击中鼻子)引起。

前鼻出血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当病人坐着或站着时,血液会从鼻孔流出。

后鼻出血

上后隔鼻出血是非常少见的。当鼻腔开始出血的时候,即使患者坐着或站着,血液也会从口腔后部和喉咙流出。这些流鼻血的情况非常严重,需要急救。

后鼻中隔出血有许多潜在原因,但在高血压和鼻外伤的患者中更为常见。老年人也比儿童或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后鼻出血。

其他原因

除了抠鼻子、干燥、外伤和用力擤鼻涕外,还有其他不太常见的鼻血原因比如:

某些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如华法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某类毒品,例如可卡因。

遗传性或遗传性凝血障碍,如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或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种涉及鼻内血管生长的疾病

头部受伤

良性或恶性肿瘤

动脉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

大约60%的人一生中都会经历鼻血。鼻血最常见于2至10岁的儿童和50至80岁的成年人。

当成年人频繁流鼻血时,这背后有可能含有更严重问题。如果你经常流鼻血,尤其是那种没有身体创伤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何止血

流鼻血时,止血就是急救措施所需的全部手段。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你应该这样做:

向前倾,不要向后

急救中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后仰。血液需要流向某个地方,如果这个时候你向后倾或躺下,血液很可能会流到喉咙里,导致气道阻塞。血液也可能进入胃并刺激胃壁,可能导致呕吐。

捏鼻子

大多数人在流鼻血时都会本能地捏鼻子,但捏鼻子也分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

捏住鼻梁下侧一点,别只是把鼻孔捏紧。用手指捏住那些软组织。

如果还在流血,应当适当调整握力。当捏着鼻子的时候,不应该有明显的出血。当动作做得正确的时候,不光可以阻断血流,还应该能够通过鼻子呼吸。

适当地捏着鼻子可以阻止或减缓血液流动,使凝块形成并成功止血。

要保持至少五分钟,不要在五分钟内放手去检查出血情况。如果可以的话,保持压力更长时间。

5分钟后,松开压力,看出血是否停止。如果没有,再捏一次,但这次保持10分钟。记住:这次要保持在10分钟内不要放手去检查出血情况。如果出血在这段时间后仍未停止,需要要时再重复10分钟。

保持直立姿势

流鼻血的时候一定要坐直,不要仰卧,就像把头向后仰一样,这只会导致血液从喉咙流到胃里,并可能导致窒息或呕吐。

保持头部高于心脏也能降低鼻静脉的血压,从而阻止出血。

附加提示

当身边有人流鼻血时,你可以做哪些事:

在鼻梁上放冰块或化学冷敷。这可以收缩血管并有助于止血.,冰本身并不能阻止流鼻血,但它对缓解症状会有所帮助。

在出血鼻孔处喷洒鼻腔减充血剂,随后继续按捏鼻子。

避免在鼻子上放任何东西来吸收血液,比如纸巾或棉球。

保持冷静(或者让你的孩子冷静)。

止血后

止血成功后,及时让血管收缩是很重要的,这样就不会再出血了。

如果能在最初的在10到15分钟内止住出血,但是鼻子又开始流血,那么需要再次重复上述步骤。

注意:不要在鼻子里吹、搓或放东西,也不要弯腰或举起任何重物。

如果流血不止

如果鼻血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尝试加压后仍未停止,就该去看医生了。

如果出血很快,出血时间超过20分钟,而且失血过多(超过一杯),如果血液从喉咙后部流淌或者吐血,或者在任何时候感到头晕、昏厥或虚弱请立即拨打120急救。

紧急标志:

流血超过20分钟后就没停过。

流出了不止一杯血。

你能尝到嘴里的血。

患有高血压。

鼻血是由脸部外伤造成的。

如何防止流鼻血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容易流鼻血,以下是预防的方法:

别抠鼻子!

感冒或过敏时要轻轻擤鼻涕。

如果你生活在干燥的气候里或者在冬天的几个月里,使用加湿器。

用非处方的生理盐水鼻喷雾剂或鼻孔内侧的少量凡士林滋润鼻子内部。

在进行接触式运动时,请在车内系上安全带和头套,以保护面部,避免面部受伤。

戒烟,吸烟会使鼻粘膜变干。

规律饮食、不挑食。加强营养,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Want to know more?

想要了解更多?

肌肉拉伤不要怕,正确的处理助您快速恢复

崴脚的加压包扎处理

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