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狼图腾》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蒙古草原的生活风貌,带给读者精神盛宴的享受,是内蒙古草原鲜活的生态教科书,也是审视蒙古民族精神与历史的独特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研究《狼图腾》有利于更好的传播生态意识,为保护区域环境提出一份倡议书。研究的问题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先是阐述破坏草原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通过文中重要的事件分析,提出草原的问题。 紧接着探索保护草原的绿色观念,草原生态意识。从三个方面着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草原的生命,草原的生态整体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一 狰狞的草原现状《狼图腾》里描摹出蒙古草原的原生态环境和闲适阔达的生活方式,讲述了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态信仰和自由。 可是水草丰美的额伦草原已转化成为大片的沙地,房子、机器、拖拉机、还有“非草原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留在草原上。 额伦草原上的狼群不见了,很少听见狼群袭击羊的事情,而马蹄陷入鼠洞,人马被撞伤的事情越来越多,草原平和的面孔呈现出“扭曲”的姿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一些人漠视草原的生态法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总是以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威胁到草原生存的安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1)草原事件的叙事序列分析 叙事序列是对初始的叙事话语的不完全的重复或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在蒙古草原上,黄羊奔跑速度快,吃草量大,是草原的大害。如果黄羊大批量进入草原,草场就会迅速被消耗殆尽,如果是在冬季遇到暴风雪的天气,草原上的人们和牲畜的处境就会更加的困难。 而草原狼是草原黄羊的敌人,狼会把草原上的黄羊捕杀或驱逐出境。在草原上,狼捕杀黄羊是一件益事,是维护草原生存平衡的重要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黄羊破坏草场,狼能抑制羊群的数量,间接的保护草场,这是草原上的一种逻辑天枰,对这一阶段的描述可用“狼打围黄羊”来表示,这是一种话语的状态,即“平衡1”。 狼群打围黄羊之后,没有全部吃掉或运走,而是用雪将部份羊埋起来,等到春天的时候再做救济粮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毕利格老人带领当地牧民去挖黄羊,下了命令只允许挖小部分的黄羊,多数要留给狼,但这一挖羊行动种下了祸根,外来户见利忘义偷掏了剩下的黄羊,这一阶段称为“力量1”。 草原狼的食物被外来户掠夺殆尽,狼群只有想各种办法来补充能量,补充食物,这一阶段“狼食被抢夺了”称为“失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草原人民忙于在草原上掏狼崽,从事初春的牧业活动,对外界的环境疏于防范时,狼群趁着天时,偷袭了马群,找到了自己的食物,这一阶段称的话语为“力量2”。 伴随着马群被袭,以包顺贵为首的草原的领导不懂得草原的中庸之道,过渡的打围狼群,破坏草原上的天然植物,原生态的草原图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褪去,草原现状随之恶化,这一阶段的话语被称为“平衡2”。(新的否定性平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根据叙事学的理论,从上述的叙事话语分析可以概括为如下发展模式: 平衡1(狼群打围黄羊)→力量1(外来户偷挖黄羊)→失衡(狼食被抢夺)→力量2(狼群夜袭马群)→平衡2(狼群消失了,草原破坏了,新的否定性的平衡。)
那些外来户只顾自身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过渡挖羊的后果,而以包顺贵为代表的草原破坏者,更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将人的一切利益放在最首位,将人与自然割裂为两个对立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包顺贵带领知青们开拓新的草场,这片草场草香色润,长满了珍贵的白芍药花,居住着娇媚的天鹅,许许多多珍惜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知青们亲切的称这片草场为“伊甸园”。 不幸的是,美丽的伊甸园却遭到了洗劫。外来户疯狂的破坏新草场的一切,猎杀天鹅,挖野生芍药花,吃天鹅肉,对獭子山上的旱獭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捕杀,令草原上信奉腾格里的人们触目惊心。 ![]() 越来越多的农区民工涌入新草场,在草原上定居农垦,原本草原民族的游牧生存之道被打破,草原是承受不住长期的固定地点的动物和人的消耗的。美丽的“处女天鹅湖”还是失守了。
通过这两种状态的转化可以看出,伊甸园的毁灭,草原的致命伤主要源于人的思维观念,在于人类以自己的利益为一切出发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没有承认自己是自然的一部份。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草原的破坏原因之一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 (2)草原的“罪之手”人类中心主义
这一条价值标准被称为金规律,这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提出的。他强调要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预言了不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局。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获奖者普利高津也反对控制自然。
处在不同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都认为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草原上的一些“人们 ”却这样认为:人可以占有一切,战胜一切,不用担心草原生态链的破坏。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包顺贵笑起来:'有意思,咱们农场要是把草原大鼠卖给广东,没准要比卖羊毛羊肉的收入还多呢!' 这是文中一处无视生态的丑态对话,鼠也是生物链上的一环,鼠消失了,狼的食物就少了,草原上的牲畜……文中这类无视草原区域生态的话语屡见不鲜,看起来真是战战兢兢。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占有和控制的欲望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没有节制和选择的控制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简直是飞蛾扑火的行为。 可惜的是,人类的“飞蛾扑火”不是将那一刻生命留在永恒,而是将永恒的生命毁灭在那一刻!不再会开启封尘。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蒙古草原上的破坏者们就是征服者和占有者,没有意识到草原的整体生态意识,而是从自身的利益和欲望出发想问题,如果人类一直按照这种绝对的利己的价值观生存下去,那草原将来的命运更加难以摹状。 面对草原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人们应该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万物的大系统之中。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进而对整个系统的平衡和谐以及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和谐,各种力量的平衡负责,建立责任预警机制,保护生态,对恩格斯的“金规律”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谨记“一线胜利,二线失败”的教训,人是属于自然的,与自然对抗,以自己的一切利益为中心是行不通的。 《狼图腾》正是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上,以人的生存生命存在为前提,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和互动为出发点,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产生的效应上,引起我们对生态保护的反思。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二 草原乌托邦情结
在《狼图腾》的草原叙事中,毕利格老人对居的叙事更深刻的表达了草原人与自然合一的原则与智慧,展现了草原人的“诗意的栖居”的理念。 (1)人物行动对立要素的分析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普洛普将民间故事的要素归纳为31个功能和7个行动范围,格雷马斯将其简化为6个行动素,并组合成3组:主体—客体,送信者—受信者,助手—敌手。 在《狼图腾》中,主要人物毕利格老人一生都在维护草原的根本,他凭着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尽一切自己的所能来维护草原的和平,稳定,持续发展。与破坏草原的行为做斗争,热爱生灵,善良热情。 形成了第一组对立关系:主体—客体。即毕利格老人—蒙古大草原。 毕利格老人信奉腾格里,草原上的人们都尊腾格里为神,老人怀有一种朴素的草原情结,他带领牧民去挖黄羊时,必须仰望蓝天,虔诚的向腾格里祈求允许他们这一行为,并谆谆告诫大家把活的黄羊统统放生,只能挖雪下的冻羊,绝不可以贪心。 老人热爱草原“物用有度”的哲学思想还表现在打猎害草动物时,也会注意“度”的问题,牧民打旱獭,也从不打幼小的旱獭,只打大公獭和没有崽的母獭。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老人不喜欢人们去掏狼崽,认为是在作孽。他热爱草原上的生命,发现很多外来户无尽的打狼,就自己亲自去救狼,他老泪纵横的,呜呜……伤心的哭了,像一头苍老般的头狼哭起来,老人过世之后仍选择“天葬”的方式,他的一生都在为维护草原的稳定和和谐而努力。 信息在毕利格老人和大草原之间传递,送信者是草原的天气,草原的狼,草原的一切,受信者就是老人。 老人卓越的军事才能,超群的智慧都是从草原狼身上学来的,或者说是千百年来,蒙古人民向草原学来的,老人懂得运用地势地利来保护草原,指挥草原人作战。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老人信奉腾格里,每当大事过后,他都在讲是腾格里在惩罚他们,还是保佑他们。毕利格将自己与草原融为一体了,他总是仰望天空,去感受腾格里的圣意。 文中所有有关狼的故事都与老人有关,似乎老人的一举一动都势在必得,他像一个音乐指挥家,指挥着草原牧民们一起奏响草原生存交响曲。 在《狼图腾》中对老人有两种不同态度的人,有的人支持,理解,帮助他,还有的人反对,讽刺他。前一种人是毕利格老人的“助手”。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前者有:知青陈阵,杨克,张继原等,他们对蒙古草原充满热爱之情,受老人的影响,特别重视草原逻辑规律,坚决拥护草原的法则。 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牧民都遵循草原的“大命”与“小命”观,尊重生命,做事有度,从不过量捕杀动物,破坏草场。 后者有:以包顺贵,老王头为首的外来户,他们无视“草原逻辑”的存在,随意捕杀动物,破坏珍贵的物种,无度的垦荒,无视草原的根本,草原的区域生态规律。最终,绿毯变黄沙。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这三组行动素涵盖了草原角色的主要因素,清晰的勾勒出文本的情节框架及诸因素间的关系,最初的额伦草原生活处在一切平衡的状态,人们在享受草原赐给恩泽的同时,也在尽自己的能力保护草原。 然而不知草原规律的角色入侵到草原,改变了前两组平衡的行动素对立模式,后一组行动对立要素中持有两种不同态度的人在矛盾斗争中,向人们道出了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赞美了毕利格老人的明智,强调和谐的重要性。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古希腊人对自然有两种不同的态度,阿卡狄尔式(Arcadia)和帝国式(Imperial)。前者以生命为核心,极富陶渊明式田园牧歌的色彩,热爱大自然的万物,平等以待,后者则以人类为中心,宣扬人类完全占有和控制自然,视自然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储备库。 草原上的牧民毕利格老人,就是阿卡狄尔式(Arcadia)生活观念的代言者。 人最终的归宿是走向自然,和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办法。而文中的反面人物正向人们验证了一点,在蒙古草原上,如果人们不遵循“草原逻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向衰败。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2) 生存之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提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明“急需一种新的态度和新的世界观”来取代征服自然观。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儒家思想,就是建立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及其重要的精神资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舍弃的智慧,脱离了非理性的占有方式,草原人特别强调“栖居”与“草原大命”的重要性,树立了一种理性的协调的持续的发展方式。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庄子极力宣扬“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主张。既然自然与人皆产生于天地之间,那人与自然便是平等的,人类就应该尊重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一起生存的权利。 二者主张归依自然,人道融于天道,天道融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整体上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全局出发。 草原上朴素的生态意识正是上述思想的真实写照,草原牧民们重视“大命”与“小命”的关系,懂得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与节制,了解到只有将自己置身在整个草原的发展中才是合理的。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草原人的“栖居”以草原生命为中心,草原人恪守“草原大命”的原则。 草原大命因其四季的变化为其生命的节律。 草原人调节自己的“居”以适应草原的节律,协调的目的就是保护草原的优势,避开草原的劣势,人的居与草的居形成有规律的变动,规律的变动确保草原整体生命的健康,整体的健康循环保证人类的个体居住,持久,健康,稳定。 草原人的“居”剥离了占有的观念,表现了舍弃的智慧。 苦的体验与舍弃的精神共同缔造了对腾格里的信念。草原人以生态为中心,将人类的个体生命悬置在生态整体生命之中考虑,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维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思想,而多种生命的共同存在与组成,才是自然与和谐的前提,最基本的思想是从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做起,认定草原生命的重要性。 三 草原生命的礼赞生态的要义是共生的多元的,芸芸众生皆平等,因而必须要抑制人欲,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要抑制人对世界的主宰地位,尊重和保护其他物种生存的权利。 在《狼图腾》中,给予特写镜头最多的是小狼,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小狼,向我们诠释了热爱生命和生命自由的全部真理,诸如:勇敢,智慧,顽强,忍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屈服,追求生命的独立。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小说中多次对自然景物和草原生物的嵌入式描写,在《狼图腾》的生态视野里,每一个物种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一种生命都不是工具性的存在,每一位个体都是草原规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事件的核心功能和催化功能分析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第一类功能被称为主要功能或核心功能,第二类称之为催化功能。也就是说,依据事件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事件可以被分为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 故事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由核心事件和催化事件相互结合的一个特殊组编。 小狼在狼洞被陈阵逮到,带回去饲养,是一个核心事件的起点,这件事决定了小狼不能像其他小狼一样生活在野外,小狼的野性生命力野性的品格受到驯服和遏制,小狼将来会在温室里长大还是在追逐自由的斗争中死去。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展现小狼野性生命行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用来“填实”铰链功能的叙述空隙。小小的生命,还没有睁开眼就会用装死来逃避危险。 无师自通,学会用小狗的身子搭梯子向上爬,顽强的精神令人折服。小狼不与小狗为伍,不喜欢离其他家畜太近距离。 它珍视自由,也珍爱生命,被俘之后照吃照睡,不仅不绝食,反而没命的吃放开肚皮的吃,等待吃饱睡足之后,伺机逃掉,争取生存的自由和权力。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小狼在吃食的情况下绝不允许任何的人和动物接触太近,就连整天伺候他的主人也不行,它在以死相拼的性格中,更表现了一种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精神。 面对高温,小狼自行解决乘凉的问题,真是天生的艺术家。听闻狼叫,居然学会了第一声狼叫,原始的野性更是淋漓尽致的显露出来。 “仰天长嗥—那一声狼嗥竟然是从小狼喉咙里发出来的。小狼居然学会了叫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陈阵所做的一系列的爱狼,护狼的行为却成为加速生命窒息的“毒品”,而知青陈阵与杨克给小狼断牙的这一核心事件加速了小狼的毁灭,小狼没有了牙,失去了野外生存的武器,他再不能在野外单独生存了,只能生存在铁链下,这与他野性生命的自由是完全对立的。 草原上搬家是小狼毁灭的又一剂猛药。“它宁可忍受与死亡绞索的搏斗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样被牵着走。” 草原上的狼都不会越出这道界限,向人投降,这条小狼从来未受过狼群的教导,它也是如此。 小狼从被捕获到没了牙齿,加之其自身的狼性特征构成了这样的结构链,小狼的命运将是悲剧的,而围绕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构链。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故事的发展就在于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交替出现的过程中进行,使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有始有终,跌宕起伏,更加突出了小狼独特的魂归自然的生命形式,不屈不挠的精神。 ![]() 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才导致生命的毁灭,对生命要坚守敬畏之情,因为人也是个体生命中的一类!在《狼图腾》中,作者时刻都关注草原上的生命,草原的动物、植物、草原的景色等。 (2)“镶嵌”生命的书写方式 小说中不单是将生命的特写聚焦在狼的身上,还对其它生命的赞美和描写嵌入在文本中,在文中,每隔一段距离,作者都会介绍一种草原的生物,这种嵌入式的书写方式更表达了草原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对野性的呼唤。 在叙述中采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更自如的安排了对生命材料的书写,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多种生命的律动方式,表现出生命的奥秘与美妙。 ![]() 《狼图腾》中第一次嵌入描写的是:白毛风过后,古老的额伦草原图景。淡淡的阳光穿透了阴寒的薄云和飘浮的雪末,白毛风累的再也拉不出白毛了,该歇歇了。 红褐色的沙鸡噗噜噜飞在草原上,柳条震动下的雪霜像蒲公英飞绒一样跳动优美的舞姿,沙柳的红与雪的白构造了一幅海底珊瑚图,这是对雪后草原的描写。 ![]() 接着对早春的草原进行描写,草芽儿上带点嫩绿,条条小沟都充盈着水,水洼里倒映着千多白云,人在草原上仿佛坐在了绿色的神话魔毯。对草原的景物叙述多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草原图景之美。 ![]() 嵌入草原的整体图景后,再对草原的动植物宝贝进行描写。在叙述张继原和巴图追踪狼的过程中,写到奇特的“圈草”。 圈草不仅美而且怪,一圈圈单独的生长就是它的怪,草圈极圆,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挺拔﹑韧性极强,独特的形态和构造,是草原上休息和潜伏的最佳隐蔽所,也是腾格里赏赐草原的宝贝。 在考察新草场的时候,插入了对草原旱獭的描写,旱獭是草原上常见的野生动物,旱獭一身肥膘,草原上其他钻洞过冬的动物都要叼草,旱獭就什么也不用,都抗的住。 ![]() 在陈阵看到张继原驯马时,插入对草原马的描写,在草原上,没有好马,没有足够的马力,就逃不出草原的大灾和袭击,不能及时的运送物资,追不上狂奔的家畜…… 紧接着介绍了儿马子争抢配偶大战,直播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野性之战,家族之争,写出了蒙古马的野性,儿马子的勇猛。 描写了野生黄花的色彩美,成千上万棵野生黄花像一片黄金,像一朵朵硕大的喇叭,仿佛又像江南的油画。 ![]() 草原上的动物无分贵贱,即使是草原上的蚊子,也要给予特写,额伦草原上的大黄蚊,攻击性极强,只要嗅到动物的味道,就会扑上去,无论动物的尾巴怎么抽上去,也不会退缩。 文本写到草原的景物总是给人一种柔和、舒展、质朴的梦一般的感觉。 写到草原上的动物,总是尽力展现其野性生命的精神,草原不息,生命不止。多次的“嵌入式”聚焦播放草原生命的特写,强调了生命的宝贵,生命的自由。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3)生命审美—对野性生命的敬畏
反之,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存在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知青陈阵在与小狼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草原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是平等的依存的关系。 人不仅不应当狂妄自诩为自然的占领者,更应该尊重万物,向万物学习,小狼的精神打消了施舍者的高傲,相反小狼却成为一个可敬可赞的小导师。 “在岩石的一点青苔上,一只小小虫儿在太阳的余晖中,用脚在梳理它的触角—虫命关天。”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草原上存在着一种朴素的辩证的敬重生命的理想,即在尊重草原生态整体规律中,保持草原的协调稳定中,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草原的生命。 这里所指的生命是草原的一切,如草原的水,草原的狗,草原美丽的自然景色…… 写到蒙古人猎杀动物讲究度的问题,打猎不是不尊重生命,正是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的体现,蒙古牧民坚守的审美价值观—敬重生命是在“大命”与“小命”的规律前提下进行的。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四、绿色的智慧信仰草原上的事一环套着一环,在《狼图腾》的叙事中,对草原上的狼与草做了详细的描写,反复的强调了二者的重要性。 小说中反复出现“圆圈”的意象,多层次多角度的阐述了圆圈的象征意义,草原上的“圆圈”效应是什么样的关系,概括了草原的生态整体观。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1)草原“关键因素”的意念构造 在《狼图腾》的叙事中,额伦草原上的“关键因素”有“草”和“狼”,文中通过同一种意念的重复构造,强调了“草”与“狼”在整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文中写到草与狼是草原的关键因素,多次发生的相同事件或重复相同的意念,发生的次数多少被一一叙述出来,即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或重复相同的意念。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分别从毕利格老人的口中和知青的口吻中不断的讲述着狼对于草原的贡献:狼赶走了害草动物黄羊,为草场出了一份力,狼不但控制了草原上害草动物的数量,捍卫了草原的宝贝—草。 不但控制了家畜的数量,还控制了人口的数量,保持人口承载力在草原的范围内。 ![]() 毕利格老人多次提到“大命”和“小命”的关系,他说:“草原是大命,可它的命比人的眼皮子还要薄,草皮一破,草原就瞎了……” 这是老人朴素的生态思想认知。这种朴素的生态思想意念的构建有五次之多,其核心理念是想说明“草”是草原的生态整体中的重点所在,草场的“存在”与“消失”,直接关乎到整个草原牧民们的生存环境的存在。 多次重复这两种“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更好的传递和确保信息的有效接受,更深刻的强化了草原中主要因素的决定作用。 ![]() 同时,话语与意念的重复造成事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牵引读者去努力的思考草原逻辑。 自然是个整体,整体内的所有物种休戚相关处于一种循环的状态。狼的存在,草原“大命”以及人都是草原系统中的一部分,不能与草原割裂开来,就像一个连接一个的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 (2)草原上的“圆圈”意象与效应 “在草原上,太阳旁边会出现圈,月亮旁边会出现圈,牧民在远处打手势让人家过去,也是用手画圈。” ![]() 这个信号在草原叙事中,发出了神秘的讯息,圆圈,原本还是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规律,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发现了这个规律: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去,在天上划一个半圆儿。 月亮每到初一、十五就会变圆;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似乎也是一个圆,圆代表着循环与规律。蒙古草原圆环表达古老的象征,表现出草原人民的精神信仰,圆圈的形态和轨迹暗示着草原的生态循环。 在小说中,有多重圆意象的表达,在叙述张继原和巴图追踪狼的过程中,写到奇特的“圈草”。 圈草不仅美而且怪,一圈圈单独的生长就是它的怪,草圈极圆,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挺拔﹑韧性极强,独特的形态和构造,是草原上休息和潜伏的最佳隐蔽所,也是腾格里赏赐草原的宝贝,圆形的圈草是草原规律的暗示。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牧民们为了保护草原牧业的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围狼群,为了生存,有时也会有度的巧吃狼食,但是在牧民死后,他们从不选择土葬的方式,而是选择天葬的方式,天葬的方式正是吃肉还肉的圆形循环,是隐含的圆形寓意的又一代表。 在草原上,狼群有一种古老的习惯,就是对月长嗥,牧民们对“圆圈”这一事物的情感,也源于此景。 牧民们热爱草原上的狼,尊敬腾格里,自然而然的受到草原狼的熏染,自然而然的对“圆圈”有一种特殊的认知,对月长嗥这一场景正是庄重严肃的表现草原人对草原规律的重视。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草原奥秘就是一个大的圆环系统,各种生物相互联系,它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环”形关系呢? 狼与人的关系:狼是腾格里派下来做草原的守护神的,蒙古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捕猎技巧都是向狼学的。甚至狼不断夜袭家畜,对牧民的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效的控制了草原人口数量的过渡增长。 草与草原上的生物关系:草是牛,马,羊等家畜和老鼠,旱獭,野兔及黄羊等害草动物生存的基础。间接的来讲,草场为牧民和草原狼提供了生存的基础。相反,羊马家畜过量的增加,就必定会危害到草原,进而危害到人和狼的生存境遇。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狼与害草动物的关系:黄羊,野兔,旱獭,老鼠是主要的害草动物,可他们却是狼的俘虏,狼是治他们的天敌。如果没有狼群的存在,这些害草动物就会占草为王,把草原给吃个精光,到那时,草原就惨不忍赌了。 草原的生态关系是复杂的,联系的,整体的,草原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要树立怎样的草原生态观? ![]() (3)草原的整体生态观 草原逻辑的基本思想是:整个自然系统的利益和规律至高无上,最为重要,它是“大命”,而人以及任何一个物种只是“小命”。 因此,无论是人还是狼,都必须敬畏“大命”,保护“大命”,并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存发展。 生态整体主义是将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其核心观点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 把是否有利于维系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平衡和谐以及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作为评价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蒙古草原的生态整体思想就是把是否有利于草原这个“大命”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发展作为牧民活动的标准尺度。他们为了维护草原“大命”,自愿限制甚至牺牲“小命”。 如毕利格这样拥有卓越智慧的蒙古牧民完全有能力把捕食牛羊马的狼群消灭干净,信奉腾格里的牧民没有一个会这样做! 他们不把狼打绝,而让其生存繁衍,这样,狼群控制了一部分马牛羊的数量,进而尽到保护草的作用。 对害草动物的捕猎也限制在一个度的范围内,害草动物作为狼食的这种情况,也会牵制一部分家畜被袭杀。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牧民作为草原系统中的一员,他们拥有朴素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草原牧民没有将自己的利益置于最高点,而把整个草原的平衡稳定作为最高价值,发自内心的限制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
蒙古草原上的事,一环套着一环,哪一环出现了问题,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就要出现问题。
![]() 自然不是仆人,而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在更多的外来户入住草原后,草原的很多平衡点遭到破坏,草原沦为人的仆人,没有从整体出发想问题,是草原的悲剧。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有机体,人类要是想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应该从保护好自然的整体利益出发。 如果是单纯的以人类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或出发点,那将使“人类中心主义”扩大化,不但不能起到保护和稳定的作用,很可能会雪上加霜,将人类推向一个更危险的境地。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因此,从生态整体观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是草原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也是扼制草原危机,生态危机乃至人类生存的思想危机的一剂绿色良药。 结语:
《狼图腾》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生态文学作品,作品描述的内容开始从自然描写过渡到动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中出现了动物形象的主题形象,由绝对的否定人类进入理性的阐释生态规律,试图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生动的草原故事和“草原逻辑”的思考才是作品的闪光点所在。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3). [5]刑植朝,詹贤武.文学的绿色之路[A].新东方,2002,11(4).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方军,陈昕.论生态文学[A].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3(2). [8]张德明.批评的视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10]周玉琳.中国生态文学欢呼“狼来了”[A].黑河学刊,2004(6). [11]杨传鑫.绿色的呼喊[A].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4(1). [12]赵薇.生态批评视野里的《狼图腾》[A].江汉大学学报,2005,24(3). [13]钟文华.论《狼图腾》中的强者精神[A].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9). [14]刘亚利.远离尘嚣呼唤野性[A].语文学刊,2005(1). [15]赵霞.自然的和谐精神的愉悦[A].广西大学梧州学校学报,2005,15(3). [16]张建国.试论梭罗散文的生态思想内涵[A].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 [17]杨剑龙,周旭峰.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A].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4 (2). [18]周琳.从《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看生存法则[A].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2). [19]张权生.《狼图腾》的思想悖论和信仰缺失[A].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2). [20]杨琳.面对精神图腾的灵魂剖析与自我反省[A].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4). [21]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现实价值[A].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4). [22]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之现状问题与思考[A].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 [23]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A].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2(6). [24]唐克龙.当代生态文学中的动物叙事与生命意识的兴起[A].湖南大学学报,2006,20(3). [25]刘文良.当代生态批评研究理论的缺失[A].云南社会科学,2007(5). [26]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6). [27]段斌.《狼图腾》的文明形态观[A].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 [28]陈佳冀.时代主题话语的另类表达[J].南方文坛,2007(6). [29]宋丽丽.环境文学的区域叙事与生态智慧[J].新学术,2007(4). [30]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6). [31]史元明.论生态文学[A].东方论坛,2008(6). [3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4]丁帆,施龙.人性与生态悖论[J].文艺研究,2008(8). [35]王诺,梅真.《狼图腾》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N].中国绿色时报,2008(4). [36]王彦彦.《断头台》与《狼图腾》的叙事比较[A].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1). [37]吴秀明,陈力君.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A].中山大学学报,2008,4(1). [38]冯庆华.中国文学中“狼”意象的文化原型与流变[A].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9]薛敬梅.《狼图腾》在历史和文化冲突中彰显的生态价值[A].孝感学院学报,2008,28(1). [40]冯雪芳.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4). [41]陈金刚.建构生态批评的诗意之厦[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14(4). [42]高旭国.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评[A].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 [43]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A].北京大学学报,2009,46(2). [44]吴秀明,陈力君.从《狼图腾》看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9(4). [45]宁清丽.《狼图腾》文化民族主义表征[A].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46]邵维加,邹文虎,马振华.另一种“宏大”:《狼图腾》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A].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 [47]汪树东.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A].前沿,2009(5). [48]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J].学苑撷英,2009(11). [49]宋彦虎.以《狼图腾》中狼的厄运来反观草原生态[J].反思着,2009(11). [50]李小江.从生态学看《狼图腾》的后现代叙事结构[A].渤海大学学报,2009(1). [51]程小玲.论《鲁滨逊漂流记》中反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思想[A].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2]张舒.迟子建小说的生态叙事策略[A].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4). [53]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A].北方论丛,2010(3). [54]陈宁.透视“《狼图腾》现象”[A].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5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