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平仄规则合理吗?

 爱思考的老骥 2021-12-08

格律诗平仄规则合理吗?


前言

格律诗的平仄要求,是几代诗人进行诗歌声律探索的结果。同时,科举考试时为了验证考生的创作能力,格律也成了鉴别的标准之一。

一、格律的起源与发展

格律诗要四个要素,押韵,对仗,平仄,黏连。

押韵是诗歌最基本的要求,韵文、韵诗自古就有。即使我们今天读起来某些不押韵的古诗,其实在当时也是押韵的。

对仗的起源也很早,例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过四声的讲究出现在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歌中。引入的四声后,对仗也开始平仄相对。例如庾信的《咏怀六首之六》, 诗人们很注意平仄相对:

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黏连出现最晚,齐梁以后隋唐之前也有黏连无误的五律,梁简文帝萧纲有一首完全合律的五律,《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但是黏连规则的形成还是在初唐时期。也正是这个时期,格律诗被引入了科举之中。

二、初唐开始诗赋取士

科举诞生于隋朝,被唐朝所继承。早先的科举是不考作诗的。到了唐高宗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目前的可是太简单,建议加上诗赋创作: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新唐书·选举志上》

通文律者,指进士科考律诗和律赋的创作, 历朝历代的科举试贴诗,大多是五言排律。例如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省试的试帖诗《玉水记方流诗》: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

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

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

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三、格律诗盛行于唐朝

因为诗歌本身发展的结果,格律诗在初唐成熟,出现了很多创作格律诗的诗人。即使高举复古大旗的陈子昂和李白,都有很多格律诗传世。

早期律诗,多以五言为主,五律和五绝更早开始流行。

随着王昌龄、李白等人的大力创作,七言绝句也开始受到诗人门的喜爱。

在七言律诗上,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有开创之功。他们都是武则天时期的诗人。

事实上,李世民、武则天等皇帝喜爱作诗,对于格律诗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宫廷内宴会中作诗,经常采用格律诗的形式。同时,科举考试纳入了诗赋创作,当时也是皇帝们的认可为基础。

结束语

格律诗的规则严谨,从科举中的试贴诗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当时关于这些规则的记录,并没有清晰完整地流传下来。

目前的诗词格律,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在拗救、孤平等等方面还有些争议。不过,从主要方面来说,这个规则还是合理并严谨的。

试贴诗,是科举时的作品,类似于今天的高考试卷,必须严格守律,因此,并没有太大的争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