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后一句妖界的话,我们能想起什么?可能大部分人心中几乎都会不自觉地接上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出现不同时期、来自两个人的跨世纪“交谈”。“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唐朝诗人李贺在辞官后产生的强烈的伤感情怀而写下的一句内心感叹,看穿自然法则的无情,全句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接在了原句的后面,包含了毛主席特有一种豪迈和决心。这两句跨越数代春秋的世纪性相遇,却产生了绝佳微妙的契合。 “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很多事人传唱引用,诸多文人志士直接将这一句作为上联,只愿求得最绝佳的下联对仗。直到唐朝在风中逝去,宋朝接替了历史的发展,石延年(曼卿)对出了一个惊艳四座的下句:月如无恨月长圆。什么意境? 唐 历史上的唐朝带给我们的的印象是什么?就算是对历史不太感冒的人说起唐朝,基本都能在脑海里了蹦出四个字:大唐盛世。 在唐朝,中原的文化几乎达到了全盛时期。各国之间的交流使得唐朝的经济、文化、社会和艺术等方面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开放性极强。这一时期,诗、书、礼、乐、人的发展和思想都相当自由,大批才子诗人诗人涌现。 引足令高力士脱鞋的诗仙李白、走现实主义风格的诗圣杜甫、南唐末代君主诗人李煜,还有其诗词几乎陪我们走过整个学生时代的白居易、王维、杜甫、李贺等众多诗人,可不谓才子遍地。 在历史上,唐朝的文化发展当真是“前无古人”,其最令人瞩目成就正是和以上列举的诗人脱不开关系的诗词发展。 繁盛的基础从“初唐四杰”开始,似乎就已经奠定了“唐”的文化走向,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化影响有多广? 时至今日,也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潜移默化。 从流传甚广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贺遗留的佳句颇多,为什么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可以令数代才子佳人钟爱至此? 天若有情天亦老 读书最怕“共情”,不管是叙事还是情感抒发,就怕有一句话刚好拨动了内心“不足为外人道也”或者引起众人共有的“痛点”阵痛的那根弦,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含蓄、高雅的凄美。 古人常说人生八苦,其中涵盖的生死别离与爱恨嗔痴,似乎都在一个“情”字中藏匿起来。被人们称为“诗鬼”的李贺融杂了自己饱满的情绪,对上正好的时政变化,这样的“情”震颤了多少人的心? 问世间情为何物?国情、亲情、友情、爱情、人情,“情”之一字,困住了多少天下人?然而见证情之发展的上天却最是“无情”。 作为皇祖末支,也算得上宗室之后,却仕途不顺,自认生不逢时,最后只得了个英年早逝的结果,却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成为“唐代三李(另为李白、李商隐)”之一。所以世间万千事物,都应了那句“最是人间留不住”。 借着此句,有了上天的“无情”和人间的情谊作为对比,要对出下联的话,该如何联动原句,将其情感续写挥发或者更深一层? 对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我国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考究,一个绝佳的对句有了上联,要是没有合适下句,必定成为绝唱。对联讲求什么呢?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在一些课后学习中将对联一些特有的写作方式做过相关学习,最讲究的莫过于“格律”二字。何为“格律”?字数、词性、韵脚、平仄兼备。 对联要求字数上的对仗工整,所谓“虚对虚,实对实”;同时平仄相合,上联已有字不在下联中出现,但是意思又要关联,韵脚合理。这考究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学识,还有关世界的独到观点表达。 元好问也曾有过“世间原只无情好”这样的下文,个人来说也觉得挺好的。不过从传统对句的要求来说,在细节上就只有意思关联,当然其本身也并不是以这样的形式来对。 要说对仗工整、意境绝佳的对仗的话,该是宋时与李贺有着相似经历的石曼卿。他在发泄落榜后的失落与不甘情绪的酒场上,可能是福至心灵,直接对出“月如无恨月长圆”为下句,惊艳四座。 就算是众多学子有意仔细琢磨,也说不出哪里不对来。“天”对“月”,”有情”对“无恨”,“天老”对“月圆”,这不正是世间最期盼的天有情、月长圆吗?情感碰撞、韵律相对、平仄工整,整个盛唐时期的都没有人接上的词就这么被续上了,实为绝佳。 天未有情,所以它永远都是那样静静的看着世间万千变化和沉浮,而月亮的阴晴圆缺就像是应和着人间的各种心事,思乡、忧国、念人、虑己...... 世界最扰人的就是人的“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情”之一字啊!该多牵动人心呢? 作为诗,在近现代毛主席的笔下,这样愁绪满载的诗句感情产生急转,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格局拉满,天上人间,意境也更加深厚,尽显世间变化之境和磅礴大气之势。 这两句都是流传甚广的名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