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收录:《基础教育参考》21年12月刊 例谈如何运用体育活动激发初中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坪镇民族初级中学 夏盛银 邮编:444322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在校期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初中生身体良好发育、心理素质良好锻造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表明,适当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得压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体育 体育活动 心理健康 心理品质 培养策略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扰、克眼心理障碍。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又是青春叛逆朗。难于外界的影响和个人自身的特殊性,孩子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理由,表现为:思想落后、意志薄弱、不服管教、我封闭、暴力倾向、缺乏同情心和消极对抗、沉迷网吧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长期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躯体的健康是外在的表现,而心灵的健康与否,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更加重视。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身体素质、家庭教育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让学生做相同的体育项目与同等负荷的体育运动时就表现出不同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而应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学生充分沟通之后,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发展状态,并依照心理发展水平及能承受的运动量划分不同层次。这样就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运动项目,从而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进行集体协作方面的教育,这样能平衡他们的性格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积极的教育评价为主,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宽容少苛求,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捕捉和扩大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扬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二、体育活动与心理沟通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在教学“原地踏步立定”这课,我发出了原地踏步的口令后,学生们便开始有节奏地练习着,尽管有的学生动作做得并不到位,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跟着我的口令练习踏步。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右手朝一个男生指了指,我的眼光落在站了第四小组第五排的王光身上。只见他低着头,双眼看着脚尖,呆呆地站着。我急忙来到这位学生的跟前,他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我问他:“为什么不练习呢?”“我的脚……脚……不是……”听着他语无伦次的回答,“你的脚怎么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原来他很小的时候脚受过伤,走路有一点瘸,如果跟着同学们做练习的话,步子一高一低,他怕同学们嘲笑他,所以不敢做。看着他自卑的样子,我暗暗发誓,要让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充满阳光和朝气,健康快乐地学习。这时我让全班分散自由练习,把他留下,亲切地对他说:“身体上的这点缺陷不是你的错,没有关系的,同学们不会嘲笑你。你愿意试试吗?”“嗯!”看着他开心地一遍又一遍练习,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那充满自信的眼神让我感到很欣慰。有身体缺陷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产生“我有缺陷因此我难以应付”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暗示会抑制自信心,增加心理紧张,导致能力不能正常发挥而失败,使其蒙上了自卑的阴影。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多鼓励,培养自信、自强的人生观,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三、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 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它学科主要在理论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运动有轻松快乐的一面,也有吃苦劳累的一面。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一面去取代另一面,我们不可忽视一些学生不愿参与的运动项目所起到的塑人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太过呵护而使得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耐久跑教学是这一类学生所惧怕的。曾有人提出取消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的达标考试,认为这一教材与快乐体育相背驰。我却不这样认为,快乐不等于健康,我们不能为追求快乐而抛弃健康,耐久跑教学的进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类似的教学内容,以弥补部分学生成长环境的不足,当然教学策略不能死板,以免枯燥的教材更加枯燥,要善于运用教具,并给予学生参与的动力,合理地安排运动场景,适时地锻炼学生的忍耐力,让学生体会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心理环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关注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刘鸿 对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的全程研究.体育教学,2009,第3期。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