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 “议”之辩,读沈善增《还吾庄子》(一)

 展栖 2021-12-09

​         沈善增老先生对庄子最著名的两篇散文《逍遥游》和《齐物论》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和大量旁征博引的注解,提出很多和传统解释不同的观点,让我辈叹服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以及沈老先生治学的严谨和责任感,现摘写体会一二。

    “议论”两字,我们似乎一直以为是同义反复之词,他们都是“关于。。。立言”的意思,在读此书之前,根本不会去考虑他们的区别。但是古人造字之初,往往是有严格意义区别的,只是后世逐渐同化了。

    庄子《齐物论》有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在庄子这篇最重要的,也最晦涩的哲学论述中,这样的表述肯定不是随意的,“论”和“议”肯定在当时,特别是在庄子的语言体系中,是有明显的区分的。

      再让我们仔细想来,“论”和“议”在现在的使用也是有所区别的.所谓“论道”和“议事”,说明他们在言说的对象上,层次明显不一样。“论”的是更形而上的东西,理“论”的东西;而“议”的是世俗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

      再如“论光合作用”和“小议本届上海车展”,这两个词颠倒过来就有点怪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论”的东西是自然存在的,而人类试图去认识的事物和道理。而“议”就比较主观化,自由化,可以公说公有理。“论战”和“商议”,说明需要论的东西是死的,是说一不二要去争的;而议的东西是活的,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可商谈变通的。

      以上是我的拙劣分析,下面请看沈善增老先生的咬文嚼字-一

      先省去沈老其他的引经据典,单单看《齐物论》中所言“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里可以看出一一“论”和“议”是从“伦”和“义”对应而来的,“论”是“伦”之言,而“议”是“义”之言。那么“仑”和“义”究竟(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下)是什么意思?

       沈老认为“伦“仑“论”三字同源。指的是一些古人认为的先验的规律,秩序,次第。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伦理”“伦常“乱伦”等词语,体现的都是一些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规则,不能违反的规则,它不是人制定的,而似乎是先天就这样的。他是第一性的,永恒的,不可抗拒的,我们只能去认识和道说,不能去评价甚至修正的一些东西。

       而“义”的意义比较费解,沈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义的繁体字为“(上)羊(下)我”,沈老认为其意思是我有羊,也就是美好的事情(注意:羊大为美),有价值的事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也就是说,义的意义和“宜”这个字相近,而“宜”字的本意是美味佳肴(《尔雅。释言》说“宜,肴也。”),也是美好的事物,现在引申为“适宜”的意思,应该说变化也不大。因此,义的古义是指好事,有价值的事,引申为循此能够取得利益的一种规律。《墨子。经上》说:“义,利也”,这间接说明,古时的“利”和“义”都不是“见利忘义”中的对立的意思,也是指一种价值观念。

       这里沈老提出了一种对“义”的,跟我们一贯理解不太相同的解释,值得商榷,但姑且采信吧!那么,和“论”相对,“议”所谈论的就是人们后验(经验)的一些逻辑推理,价值观念,他不是恒常客观的,而是人们主观创造的认识工具。他是具体的,可变的,实用的。(当然“论”也是人类主观创造的,并不是“道”本身,只是我们希望它能趋近于“道”)

       话说到此,跟我开篇体会分析的“论”和“议”的用法,有很多的相似和可以解释之处了:)

       从古典西方哲学的角度,“论”相当于本体论,研究世界本原存在的;而“议”相当于认识论或者是价值观,(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但根据沈老的观点好像难以定夺)是人类理性用以认识世界和指导行为的工具。根据康德的体系,“论”是属于“理论理性”(纯粹理性),而“议”属于“实践理性”,这两个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了。

       不过沈老认为,“义”相当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工具理性,而“论”相当于价值理性。可是根据前文所述,“义”更偏重于价值观的范畴,为什么说是“论”相当于价值理性?这可能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出现的变化,我不太了解,不过我想可能是这样的:自从康德革命性地将“认识论”取代了“本体论”的位置之后,尼采又将“价值判断”推为“认识论”的中心内容,这样,不仅“价值论”成为“认识论”,更是充当起了先前“本体论”的作用,因此,“价值理性”成为如今西方哲学中相当于“道”的概念。

       现在来解释一下庄子原文的意义: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一一《齐物论》

      在可认识的时空范围之外,圣人只默认“大道”的存在,却不试图发现和描述它。在可认识的时空范围之内,圣人只描述那些先验的规律和秩序,却不试图推理和分析它;对于历代王者的事迹,圣人只进行归纳分析,却不试图评价出高下之分。

       要注意的是,这里圣人的概念不是“孔圣人”这样的德高之人的意思,而是庄子对“得道高人”区分的三个层次“圣人,神人,至人”的最低层次。也许至人可以知六合之外,但庄子没提到。

       题外话1:可以比较下康德的观点,他认为绝对客观自在的“物自体”的存在是必须被默认的,但是我们是无法认识的。也就是说“大道”的存在问题是被“悬置”的一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对于可认识的领域,康德的革命性贡献就是批判了“理论理性”的可能性,以“实践理性”为人类的自由创造了可能。也就是说“六合之内,圣人议而不论”。其实康德本人并不愿承认这点,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就是使得“本体论”彻底地没落了,使人类的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议”),站到了核心的位置。

       题外话2:解释一下八德,也可以体会到汉语的精妙,和沈善增的用心。

     “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一一《齐物论》

     左右就不说了,伦和义也说过了,“分”和“辩”什么区别?沈老分析认为:“分”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感性区分;“辩”是对事物内部的理性辨别。这个很好体会,不用多说了。竞和争有什么区别?“竞”是向着同个目标的并行的比赛,他可以是共赢的,而“争”是不同方向过来对同一事物的争夺,他是对立的。体会一下“千帆竞渡”和“百舸争流”就可以体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