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三大批判讲座”邓晓芒

 匆匆行者 2014-10-22

康德专题(第一部分)

第一集

一、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的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在此之前,西方哲学都好理解。比如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都是业余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教授,以后的哲学家也大多是教授。

笛卡尔和培根都是易懂的。

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

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

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康德是第一个难读懂的哲学家,到了康德,是第一个读不懂的。

从他以后,哲学大体上再也不是业余的人能搞的了,成了一门学科。

哲学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有大学教授指导。这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安培能臣:康德哲学像一个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

以往的哲学,康德都做了解答,以后的哲学,康德提出了很多问题。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

康德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开拓了新领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哲学两类:科技哲学和人文哲学。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来的。

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康德提出的:人文、道德、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可能?

逻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各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人文哲学

道德信仰和知识 宗教的关系?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证主义等都从康德而来。研究他们,必经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意义:

1、康德提了哲学中很多永恒的话题。

2、康德《纯批》的方法。

康德《纯批》是要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所提出的种种解决办法。看康德时,我们心中要有他所处的背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调和唯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独断论、经验论所表现出来的怀疑论。对于这两派,他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唯理论——独断论 笛卡尔

经验论——怀疑论 休谟

康德的逻辑很严密,但因此而行文晦涩。康德说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读完,才能读懂。

康德充满了矛盾,但表面上矛盾,但真正读懂了会发现,在形式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

脱离语境,就容易误解。英语语境的康德研究者,从逻辑实证的角度出发,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邓认为:康德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他思想深处的矛盾

,而不是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要全面理解康德,而不是从一两句话发现矛盾。我们要发现矛盾,但要想是为什么,我们要尽量帮他圆,要在他笨拙的表述之下,发现他的合理。要同情的理解。

康浦 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密》,就是挑表面的矛盾,他实际上没读懂。

三、《纯粹理性批判》三大背景

1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是1781年,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影响了德国的启蒙运动。

有人甚至说:康德哲学是法国大革命的哲学理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中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

批判是思想的革命。康德对法国大革命是歌颂的,但有保留,认为太血腥。

《纯粹理性批判》宏扬了一切都要批判的革命精神

2科学背景——牛顿自然科学

受牛顿的机械论,和经验分析的方法。

a、受牛顿自然科学的影响巨大。

b、受卢梭的人文科学影响巨大。

 3、哲学背景——唯理论和经验论等哲学思潮影响。

康德更重视唯理论和经验论中的独断论和怀疑论。

康德属于唯理论,大陆学派,受莱布尼茨(统觉),主要是沃尔夫的影响很大。

他是大陆理性派,受到了休谟的挑战.

休谟从怀疑论的角度,挑战独断论.整个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都受到了挑战和解构,康德要重建科学和形而上学。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

1、批判纯粹理性。

在康德之前,理性占到了无上的地位,法国大革命就是要以理性的法庭裁决一切实质问题。而康德要对理性本身加以推敲。康德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对理性的法庭进行批判。

康德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具有两个最终目的。

a、为科学和人的认识奠定基础

b、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础。

因此

哲学的两个目的:

1、掌握自然的必然性。

2、发扬人的自由精神。

而这两点都必须建立的理性的基础之上,但以往的理性,未经批判,它建立起的形而上学,负担不了上面的任务。

未来的形而上学要由理性建立起来,康德认为只有经批判,理性才能真正为自然界立法。

纯判的主题

a、批判理性本身。

b、为自然界和自由立法。

理性要经过批判,才能为道德立法。建立实践理性的法规。

未经批判的理性建立的形而上学,都是建在沙滩上的,都失败了。而以后的要建立在牢固的理性基础之上。

康德为哲学提出了四个问题。(无论是思辩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必须面对这四个问题)

第一,我能知道什么?(我们知识的范围,我们建立知识的大楼,我们要用什么材料)。

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这些都是大楼的构建。我们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怎么用。他们都在经验的范畴之内。

第二,我应当做什么?(道德理性的问题。这是自由意志,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应当做什么)

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宗教问题。宗教解决道德和自然的统一。自然是为了幸福,知识是为了幸福)

德福一致,你所获得的幸福,和你的道德是否匹配,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成为一种宗教问题。

康德把前两个问题统一起来,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只有上帝能做到。

第四、人是什么

属于人类学的问题,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康德的人类学是先验的人类学

认识论是首要的问题 

第二讲

关于纯批的两个序言:

1781年第一个,第二版是1787年,两个都重要,但邓认为,相对第二个更重要一些。

 上期回顾重点,要重点抓住四个要点: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认识论方面,康德具有划时代意义。康德颠倒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

颠倒在于:不是我们的知识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符合我们的知识。对象的知识是我们的主体自己建立起来的。对象的知识是由我们的主体自己建立起来的,这具有主动性的特点。原来是被动的认识,现在是主动的。这是康德认识论的很大特点。

二、认识划为三个阶段。

a、感性 b、知性 c、理性

这三个阶段构成了康德的认识论的大体构架。

感性、知性都有先天的原则。

感性,理性和知性。他们都有先天的。

康德与以往不同,认为感性也有先天的因素。

三、现象与物自体之间的划分。

a、超出现象的那些物自体的知识,那些超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康德由此反对以往流行的独断论。可以通过知识可以把我自在之物,把我绝对真理。这个观点从康德开始就抛弃了。

b、我们关于现象的知识

即使我们不能把握自在之物,我们也可以把握现象的知识,现象和物自体划分开来。这是反对休谟的怀疑论。

康德认为,在现象界我们也可以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这种知识要示我们建立内在的形而上学。在经验范围内也可以建立现而上学。以此反对怀疑论。

c、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道德留下地盘。

第二版序言:

我必须把科学知识悬挂起来,给信仰和道德留下地盘。不否认科学知识,

但还追求自在之物。

道德归根到底,本身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信仰问题。而信仰可以归结为实践问题。

他看到了实践的根本性,实践可以涉及到本体——自在之物,物自体,但它不可以认识,一旦认识,就失去了自由意志了。

 《纯批》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总问题。

这是康德认识论的最重要的问题。

康德由“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推展扩充成了整本书。

 “先天综合判断”的意思

 首先,搞清先天的概念:

1、要搞清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

先天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区别

先天是没有任何经验就已经断定了。

经验知识:一般康德认为,凡知识都是经验的,包括数学,属于自然知识的范围。即,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这与大陆理性派是背道而驰的。

唯心主义,先天的经验论,很多知识都是先天带来的,人具有先天的经验。

莱布尼茨:大理石纹路说。我们的知识像大理石的纹路,是先天带来的,如果没有经验哪些知识依旧在。

 康德的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实验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开始于经验,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从逻辑上来说的)。同一个经验包含不同的成分,来源于不同的地方。这一观点吸收了经验论的观点。

从时间来说,知识来源经验。

从逻辑上讲:分析经验知识的来源,发现来源于不同的地方。在经验知识里面有先天的成分,而且不是作为外来的,而是作为一个框架。没有先天的构架,经验知识不能得来。构架和框架的来源不是来源于后天,而是来源于经验。

凭借这套构架,从能接受经验的知识。没有经验,先天的知识是空的。不能进入到知识里来。

只有通过经验知识,我们才能进入先天知识。

康德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以判断的形势出现的。

在经验知识里面,有一些成分是先天的,还有一部分是后天的。

先天和后天结合起来,才形成经验知识(经验判断)

经验:(Erfahrung 德语)

经验性:(empirisch 拉丁)

经验性没有先天性,他是后天的。后天完全是感觉判断和后天判断。这些只是知识的材料,不是知识本身。

比如

今天天气热,可能是知识。

我感觉今天天气热,只是材料。

经验的判断包括经验性的判断,前者有先天的知识,后者没有,后者是一种感觉。

第三集

a priori (先天的、先验的)韦卓民翻译是验前的。

拉丁文是逻辑的意思,不要理解为汉语中先天的,自然先带来的。要注意,他是逻辑在先的。

开始于经验是从时间上说的,我们讲的priori是逻辑在先的。

这里的先天是指:独立于经验的,或先于经验的。是指逻辑在先。

 

有人在挖房子墙角的,有人不让挖,要倒。那人说你怎么知道。后来倒了,这人先于经验认识到房子要倒。但这种先天,是日常意义上的先天,而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先天。

因为这种先天也是后天的,是根据经验,或物理来的,这些都是从经验来的。你有了经验的知识,而个别现象是服从与这些规律的。

康德对先天做了两个意义上的规定,即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先天。

1、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以经验为转移,包括时间地点

2、必然性,不能有反面。1+1不能等于三。没有偶然性。

这是先天的两个必要的本质属性。

经验的知识从内容上来说它都是先天的感觉、直觉、意识。他们得来是偶然的。我用先天知识的框架来选,会从经验中找出偶然和必然。

纯批就是对先天知识的来源进行分析。

康德要对先天知识进行研究

1、对来源加以研究

2、对范围加以研究

对种类加以研究。

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范围,比如放在物自体上就没用。也就是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

比如感性,知性和理性,都有先天的因素,这些都依赖先天知识。

所有的这些知识都叫做先天知识。先天知识和先验知识可以打通,但先天并不完全等同于先验,比如形式逻辑,是先天的知识但不是先验的知识。先验的逻辑是真正的知识,形式逻辑是为先验逻辑做准备的。

A、先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别:

先验知识是对先天知识的本身加以研究。 是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

对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种类加以研究,得出的知识,就是先验的知识。凡是先验的就是先天的,但并不是先天的知识就是先验的知识,比如形式逻辑,就是先天知识而不是先验的知识。

还有别的区别,以后再讲。

B、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只有判断才能产生知识,

一切判断里面都有是,一面是主词,一面是谓词。

一段玫瑰花是红的,这个判断是知识。一朵玫瑰,只是表象。

推理无非是判断之间的关系。

分析判断

主词和谓词有分析的关系,谓词本来就包括在主辞里面。

比如: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

物体的概念本身就有广延的概念,一个物体必有这个形状、体积、广延概念,否则它不成立。只不过我们又说出来而已。这里面有同一性。

综合判断

谓词没有包括在主辞里面。外来的。

这朵玫瑰花是红的。

玫瑰花示必是红的。

一切物体都是有重量的与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不同。重旦经过牛顿物理学,归结为万有引力。它不是物体固有的。一旦脱离引力,就没有这种属性。

 

第四集

综合判断的特点就是,它不是必然的,而分析判断是必然的,因为你要否定他,就会自相矛盾。

综合判断是综合的,带有偶然的。

对于形成知识,这两种判断各有利弊。

对于分析判断,

他的利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物体是有广延的。

哪怕我们举一个不存在的事情,金山是金的,你不能说他错。

毛病在于他是一种现成的,没有带来新知识,只是将已有的知识展示出来的。更明确的说出来。分析判断只是把事情说得更明白,但并不能带来新的知识。

而综合判断能带来新的知识。

比如有蓝色的玫瑰花,以前没有蓝色的玫瑰,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

但综合判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这样他就是不真正的科学知识。

按康德对于科学的定义,是一方面要带有普遍必然性,加一方面带来新知识面。不能像休谟那样,认为所有东西都是习惯。

只有把这两种判断结合起来,构成先天综合判断,我们才能有真正的科学知识。才能既有普遍必然性,又能不断带来新知。不像理性派所说的,知识都是先天的同义反复。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前提是:

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康德举事实说明:首先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是不容置疑的两门成功的学问。(休谟也反对不了)

现在问题是,我们要问数学和牛顿物理学如何是可能的,要分析他里面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如果有,说明在数学里先天综合判断至少是可能的。

康德认为至少在数学里,包含先天综合判断。

数学放之四海而皆准,他是先天的,普遍而必然。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旦测出来,就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有先天性。同时也是综合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不能从概念里推演出来,三角形无论人概念怎么分析,也得不出毕达哥拉斯定理。

算术,7+5是个概念,分析不出12的概念,只有加上去,才能算出来12。就象几何学,两点之间成一线,要去做图。这些基本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知识。数学里这些主词里都不包含谓词。同时也不是多少测量出来的。不是通过比较。而是通过直观,是通过空间和空间的直观而来的。不能通过概念分析,也不能通过后天归纳,所以是先天综合命题。既不能从概念中分析出来,又能带来新知识。

数学里也有先天的综合分析:设,因此,在设定里,主词里有谓词。

归谬法,是归纳法。

康德举例:两点之间直线是最短的。

两点无论如何从概念上分析不出来长短的概念,但他能可以综合出来,带来了新知。所以他是先天综合判断。

所以数学和几何肯定是先天综合判断。7+5等于1275这两个概念,分析不出12这个概念。只有加出来才能得出来新的判断。

这些基本概念是先天综合判断。

所谓分析命题,是在概念里包含谓词了,主词包含谓词。

他也不是经验后天的,不是经过多少多少次测量得出来的。这是一种综合的直观,跟经验的综合不一样。

数学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判断之上的,不能通过概念分析得来,也不是通过归纳得来。

他既不是先天分析的,也不是后天归纳的。而是先天综合的。

数学,既不是概念分析得来的,又能提供新知识,所以是先天综合判断。

欧几里德的公理,都是先天综合命题。

自然科学里面有没有先天综合命题呢?

一般认为没有,哪怕因果性和必然性,像是经验。牛顿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从经验中上升抽象出来的。

但是康德认为不是这样,比如说:物质不变,能量守恒,这样一些命题,以及自然界的因果律。比如一切变化都有原因,这是归纳不出来的。但归纳总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

一切天鹅都是白的,但后来在澳洲发现了黑的天鹅

,那么“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

会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今后发现一种变化是没有原因的?康德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两者是不一样的。

一切天鹅都是白的,是一个经验的命题,后天综合命题。

而“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先天中有这样一套框架,我们必然用这种框架来套自然界,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结构,我们就没法探讨自然界,休谟和后现代主义,都是这样,否定一切科学的必然性。我们从已经成功了的牛顿物理学,发现有些东西是固定的。但它又是综合命题,因为它分析不出来,能带来新的知识。

“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这个概念,分析不出来,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

第五集

一切事物皆有原因,探讨事物产的原因就是探讨事物的本质,亚氏的四因说。康德认为因果性是一种先天综合命题,不是后天的归纳,也不是分析出来的,实体性也是如此。

黑格尔打的比方:先天综合判断这是人类认识之网,这些范畴都是认识之网上的纽结,我们带着这个认识这网,主动的去捕捉,而不是完全被动的镜子式的反映。

我们的认识是非常主动的,带有我们的认识之网捕获知识,建立科学知识。

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到哲学上。哲学为什么失败了呢?

在哲学中,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宇宙无限等命题都以先天综合命题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先天综合命题,但都证明不了。都达不到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这是以往哲学失败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

1.数学如何可能的先天条件【时间、算术与空间、几何】(先验感性论);

2.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概念分析(范畴)、原理分析】);

3.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何以可能(先验辩证

论{幻象的逻辑}),

4.未来形而上学如何建立(先验方法论),康德要重建形而上学。

  先验感性论(数学)     概念分析

先验要素论         先验分析论(科学)

   先验逻辑论             原理分析

   先验辩证论(哲学)

主体部分是先验要素论,先验分析论是重点的重点。先验辨证论是幻像,是排除谬误。前者是真理的逻辑,后者是幻想的逻辑。

先验方法论(未来形上学),需要怎样的建筑术。

第六集

先验感性论,是康德提出的非常新的说法。一般认为人类的认识有两个等级,或者说有两种,一种感性,一种是理性,通常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感性认识是比较低层次的。一般从经验,后天,我们所接受到的知识。而理性知识被认为是普遍必然的。

希腊就有ASthetik,感性学的意思。到了十八世纪的美学家鲍姆加通,把ASthetik用于美学。ASthetik原词的意思是感性学,现在通常翻成美学。这是根据日本翻译而来的。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以前没有把诗学这类的上升为一种学,到鲍姆加通成为一种学。他是欧洲大欧理性派的传人,他认为感性认识严格来说不是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才是认识。所以他开创了美学,关于审美和鉴赏的学问。

从康德开始,康德把这个词根还原为感性学。康德在写纯批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美学。只有在三批时才谈美学。康德在这里所说的是古希腊的原意,这里他把鲍姆加通的意思去掉了。

康德认为ASthetik,是人类认识的第一阶段。

康德认为感性之所以成为学,是在先验的范畴内的,这样才可以成为哲学问题。否则只能在心理学的范畴内解释。

在先验的意义上,感性才能成为哲学,否则只是心理学。

为什么它是先验的,又是感性的呢?

先验和先天的区别:

A priori

在经验之先,比如形式逻辑,数学公理,因果律,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这些都是先天的。

康德认为:先验与先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先验有一个特定的规定:它是用于探讨先天知识如何是可能的。是针对先天的,成为知识有条件,就是运用于经验。先验就是探讨先天知识如何能够运用经验之上。探讨先天知识的来源、运用等。

先天不管这个,只要在经验之前,就可以了。韦卓民把它翻成验前的,很好。

先验是逻辑意义上的,不是时间上的。是一门知识里,在前面的那个。

要注意,先天不是汉语天生的意思,而在经验之前的。

先验也是先天的,但先验是在探讨,先天的知识如何能运用在经验之上。它总是涉及到后天经验。他不是直接针对认识对象,而是针对认识对象的对象。形式逻辑是先天的,但他不是先验的,他可以应用于对象,可以用来下棋打牌,可以天马行空幻想,可以做逻辑游戏,它可以作用于对象。数学也是先天的,但不是先验的。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对象,先于对象的经验和内容。他本身就是对象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何以可能。

自然科学的那些原理也是先天的,但不是先验的。他不探讨这种知识如何可能,所以也不是先验。只有探讨先天知识在经验上如何可能的,如何运用经验对象成为可能,这样的知识才是先验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是不分的第一哲学,神学——《形而上学》。这是亚最著名的作品,在物理学之后,是比物理学更重要的学问。

Nous,灵魂,理性,思想。亚认为形而上学是思想的思想,关于神的思想。不于世俗打交道。而第一哲学是与世俗打交道。一个超越经验世界,另一个不超越。

维特根斯坦,一个词的意义在与怎么用,不在于辞源。

第七集

第一哲学:transcendental,先于经验,但是必须应用于经验。超验的,超越于经验,不管用不用于经验。超验(超绝)。

先验的,超验的,超越论的。

神学:transcendent,超验,意译。

范畴,康德一般讲先天的范畴,不讲先验的范畴。因为范畴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它不是探讨如何应用于经验之上。 

先验分析论,就是讲范畴和原理。

空间不能说是先验的,而是先天的。凡是先验有关的,就和认识论有关系。

先验感性论,指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怎么建立一门感性学。意味着感性里面包含有先天的知识,先天的成分。先天的感性成分,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每一个感觉,都和时空有关,一块红色,你先看到体积面积,要有时间看到。被动的感受,已经有先天的东西,比如时间空间。时空是我们主观的。一般认为时间、空间是客观,独有康德如此说。

直观(anschauung):与对象直接相关的一种表像。

感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是一切认识的内容(一切认识的材料)。一切知识开始于直观,换言之,一个知识没有直观,那它就是伪科学。康德从经验派那里得来的。

直观:与对象直接相关的表象。

直观有两种:一种是是感性直观,另一种是知性直观。人只有感性直观,参透不了现象的帷幕,达不到自在之物。人没有理性直观。

凡是有直观的,他都是要建立对象的。但是,他不能直接建立一个对象,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加入。

先天、先验、超验的区别:

康德一般讲“先天范畴”,而不讲“先验范畴”,因为范畴只是一个概念,他不是讨论这个概念与原理如何运用于经验事物之上的,只有动起来,讨论先天的东西如何通过参与经验事物,从而构成认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先验的,否则就只是先天的。

如果涉及的物自体,那么康德一般用超验的。 

我们通常认为感性认识是后天的,是五官带来的,数学、逻辑是先天的。康德认为感性认识里也有先天的成分,这是康德一个重要的发现,康德却把 数学和感性联系起来。如果没有数学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我的感觉是无法有效形成的,先验感性论是讨论人们感性中的那些先验的成分,那就是时间和空间,时空是先天的感性形式,每一个知觉印象里都有先天的感性形式,否则的话,你就感觉不到。被动的接受里面已经包含了先天的主动的成分,时间空间是我们主观中的先天直观形式。一般认为时间与空间是客观的,但是独有康德提出时间与空间是主观的,是一种先天的形式。

直观:又称之为感性直观,与对象直接相关的表象。是一切知识都少不了的内容。感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是一要认识的内容。对象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感性中给予的对象,一种是自在之物。所以直观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直观,一种是知性直观。理性直观我们人类所不具有的,我们看不透现象的帷幕,理性直观只属于可能的上帝。上帝就不需要借助感觉,而是通过他的思维可以直接把握对象

第八集

对象也有两个观念。

1、物自体,是思考的对象,不是认识的对象。有的对象可以,物自体是不可以认识的。

2、感性

太阳照在物体上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前者没有接受能力。物体和人眼接受眼光,本身是没有区别的。

人是用五官来接受的,感觉器官也是后天的。

时空是感性接受物自体刺激时的另外一套。

时空在我们脑子里,时空是感性接受的先天的东西。你感受到了一个东西,人家就会问你感受了多久,空间什么位置。

人的一切知识不能享受开本体,人为自然界立法。

经验有两个构成部分,一个是他的材料,一个是他的形式。

感觉属于感性里面的质量部分。

空间属于感性里面的形式部分。

冷和热,硬和软,这些都是感觉出来的。自在之物本身是红的吗,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来判断。

.对象Gegenstand 对象的两个含义:物自体和认识的对象。有的对象只能思考,有的对象可以认识。

物质体(思考对象/绝对对象)

基本概念:

1.感性sinnichkit。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接受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表象的能力。主动接受的能力,也有主动性。五官是接受的感官。时间空间是感性里面先天的东西,先天的形式。

经验的两个构成部分 ——-质料、形式,

1.感觉Empfindung属于感性里面的质料部分,时空属于感性里面的形式部分。感觉是现象,完全后天的

(2)现象Erscheinung也可翻译为显现。也分质料形式。现象是在时空所构成感性知识上再加上范畴,时空在现象里属于质料。。。

(3)现象(相)(Phanomenon翻译成现相,已经定型确定运用了范畴的现象)希腊文,表示更抽象的含义。德语里用外来词一般表示更抽象的东西。

(4)纯粹直观(reine Anschuung),排斥那些后天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先天的,井然有序的逻辑系统。

(5)表象(Vorstellung)心理学术语。摆在心灵之前的,不管抽象具体。
对象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质体,认识的对象,思考的对象;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感性是物质体接受刺激的能力;时间和空间是感性接受先天要素,经验分材料和形式,感性是材料,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我们看自在之物是红色的,但自在之物是否是红色,我们不知道;现象分质料和形式;凡是出现在心里面前的都叫表象。 

第九集

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直观形式。把主体的能动性放在感性知识。

内感观:时间 外感观:空间

人是把外部感观纳入时间的观念。空间的动西永远存在,不存在时间的观念。

康德批判牛顿的时空观。牛顿把空间设为箱子,宇宙是大箱子套小箱子,可以无穷的扩大,但总在箱子里。牛顿的时间观是一条河流。前不见古人后不来者。

康德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者,康德认为时空都是我们主观的,我们加在世界之上的。是我们先天固有的感性知识形式,我把感觉到,使它感觉到了时空。

莱布尼茨代表主观性的观点,认为万物是有单子构成的——原子,但莱认为单子是一种精神,一种表现,是一种知觉,是一种思维,是一种灵魂。单子在他的表象里,是时间空间。

人的理性比较弱,感性蒙敝了理性。

莱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对时间和空间的阐明,阐明不是定义,康德反对牛顿的完全客观化,也反对莱布尼茨的完全主观化。时空是主观的先天形式。它是主观的,不是完全主观,主观里面有客观,但具有客观性。

时间和空间的阐明:(哲学概念不可定义,但可阐明)形而上学的阐明:(本体论,结构的阐明)

形而上学的阐明:概念本身的因有含义,存在论的阐明,本体论的阐明。

先验的阐明:把上面阐明的,进行认识功能的阐明:如何在人的认识中得以可能。

对时间和空间都有四条阐明。

第一组 采取否定的特性(消极,13条)

1时空不是来自经验(可以设想没有事物的时空,不可设想不占时空的事物,说明时空在逻辑上先于其他。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康德把牛顿外在的时空,拿到了我们的思想里。

A时空不是来自经验,是先天的。

B时空是内外现象的必然性基础,是先天的必然的基础。空间是外部现象的基础。是外部的先天直观形式。

时间是内部现象的基础。是内部的先天直观形式。

第二组 采取肯定的特性(积极,24条)

2时空是内外现象的必然基础(时间更基础一些。把握空间也要经历时间)

第十集

直观 与概念区别:时空是无限的量的直观,量上无限,性质上是单一的,是等级概念。概念在量上不是无限的,在性质的范围内,与量无关,与质相关。概念与小概念是包含关系,小的概念包含在大的概念之下,是种类关系。时空不同,有包含关系 ,大时间段包含在之内。之下与之内区别:之下就是大的概念与小的概念性质不同,之内性质完全一样。有的把时空当作概念,等极关系是性质关系,没有之下,性质一样,直接包含关系,没有等级关系。直观是结构一下子在那里,让后天占据它,限制它,然后获得现实的时空。经验派理性派时空 不是一下子有好多概念,时空表象不是后天堆积的。直观与概念不一样,概念的形成有好多概念,归纳、抽象、提升、不是一下子有个生物概念,而是有许多生物概念堆积起来,然后概括起来,统称为生物。时空表象不是先堆积的,空间可以分有它。理性派时空观是限制性的时空观,而经验派是堆积的,无限堆积,永远达不到无限。理性派时空观无限不是什么东西,是一种接受能力,是先天直观形式,先天能力是无限的。时空不是堆积的,是后天分割,是先天一次性、无限给予,但以分享它,本身不占,先天在那里概。

数学与感性结合一起,是可靠的,有固定形式,有固定量。时空首次进入到认识论领域,以往作为宇宙学,自然哲学的。

 先验感性论解决了数学何以可能问题。

 先验逻辑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二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先验分析论讲真理逻辑,先验辩证论讲幻相逻辑。分别对应:先验感性论——人的感性认识;

  先验分析论——人的知性认知

  先验辩证论——人的理性认知

人的认识其中有一部分是感性

理性划分为知性、理性(狭义)。这部分就是考察知性、理性及狭义的理性先天 的原理、法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就是人的知识何以可能。为什么可能,范围等。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很重要。数学不落实自然对象知识方面就没有 到位。具有核心地位。

 第十讲 向先验辨证论过度

十二原理(范畴)作为法规用于自然科学,就够了。概念分析;原理分析。

过渡:

一,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

1,范畴只能有经验的运用,不能有先验的运用。

2,现相(!已不是“象”)是已定格的对象;

   本体,不同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可以设想。

 【先验对象=X,未定的。其可能性1),未运用到经验的对象之上,他就是“自在之物”,可思而不可知;2),先验对象的表象运用与经验材料之上,就帮助经验材料建构起“经验对象”。

   所以,本体有两层含义,字,字面意:消极的限制;实际含意:自在之物。

   先验对象亦如:字面,积极;使用,消极。】

   *本体仅仅是我们认知的界限、界碑!不是认知对象。

如提升到理性,就有一种自然的倾向--超越界限。

过渡到先验辩证论。

二,理性的幻相(如何避免幻相)

   经验的幻想不同于现象,它是主观的,却误以为是客观的(如碗中的筷子;太阳东升)。你虽然知道了它的成因,但它仍然存在。

   “先验的原理”运用于经验,是内在的运用;而超验的使用(自然倾向)则造成“幻相”。

    “超验的原理”只能运用超验的对象。

     幻想不可避免,但可以揭露。他是人的本性,有道德的、宗教的原因。

三,理性的逻辑运用

康德从形式逻辑的推理引出了理性的理念。
------------------------------------------------------------------------

时间和空间是直观而不是概念

直观和概念有何不同

直观:时空是无限量的直观。在性质是单一的。

概念:概念的性质是多样的。量上面不是无限的,是在某个范围之内,和量没有关系。比如一个种族只剩一个人。

包含之下和之内的区别。

概念在等级是不同的,而大时间小时间,大空间小空间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时间和空间。

所以空间和时间是真观的,没有等级的关系。

具体的时空,是对无限的时空的一种限制。

理性派的时空观是,一种限制的时空观。

先天直观形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力。

时间和空间作为一次性的,先天的在那里。

先验逻辑导言

先验感性论是对于数学的,没有时空是没有数学的。

在康德这里,时空首先进入认识论。

先验感性论解释数学如何可能。

先验逻辑:

先验逻辑要证明的是:

要证明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先验的分析论和先验的辩证论。

先验的分析论:是我们如何获得真理。

先验的辩证论:是我们如何避免幻想。

先验感性论:人的感性认知。

先验分析论:人的知性认知。

先验辩证论:人的理性认知。

 

康德专题(第二部分)

11

 先验逻辑导言(二)的笔记

康德哲学中先验总是与认识关联的。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逻辑三大部分。

认识论研真理的标准,人何以认识世界等等。

先验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前身。

感性与知性的区别:感性是被动,接受的;知性是自发性的,能动性的。

感性是偶然的,直接的,接受对象而无法思维对象;知性可以思维对象,可以建立科学知识的形式,通过范畴把握对象,是必然的,间接的。

任何知识都是由感性的直观与知性的思维结而成的,并不是在时间上分为先后,只是在逻辑上有先后。

范畴是运用而 知的,我们每天都在用范畴,我们做这件事物因为什么什么,用了因果性范畴,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那就已经用了实体性范畴,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就已经用了偶性属性范畴,哲学把这些范畴提取出来加以单独考察。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康德。

--------------------------------------------------------------------------
 
亚里斯多德之后,逻辑和方法论分开了。思维的工具,形式,方法。认识论:真理的标准,观念和对象如何。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莱布尼茨有把以上三种结合起来的倾向。黑格尔 把以上三种结合起来了。在康德提出了先验的逻辑,这里只是起步。给后来的辩证逻辑开了个头。先验逻辑在康德这里有形式。当时流行的沃尔夫的逻辑,非常的机械和呆板,康德作为逻辑学家,并不否认之前的逻辑。一般逻辑康德认为他的先验逻辑只是一般逻辑的一种。感性和知性的区分,也可以说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分。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康德名言: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内容是指:经验的东西。直观和概念结合

--------------------------------------------------------------------------------

哲学分三部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       先验逻辑导言(二)认识论研真理的标准,人何以认识世界等等。先验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前身。感性与知性的区别:感性是接受的,知性是自觉的。感性是偶然的,直接的,知性是必然的,间接的。任何知识都是由感与知性结构而成的,并不是在时间上分为先后,只是在逻辑上有先后。范畴是运用而 知的,我们每天都在用范畴,我们做这件事物因为什么什么,用了因果性范畴,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那就已经用了实体性范畴,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就已经用了偶性属性范畴,哲学把这些范畴提取出来加以单独考察。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康德。

------------------------------------------------------------------------------------------------------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与认识论逐渐分离。。。哲学分三大部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在莱布尼茨哪里,开始把逻辑与认识论结合起来,康德的先验逻辑初步,在黑格尔那里完成。先验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开端,当时流行沃尔夫的形式逻辑,非常机械呆板,即使有用。一一般逻辑。。。不同于感性,首先讲感性和知性的区分。一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一般逻辑的划分:1普遍(先天)逻辑分为纯粹的(形式逻辑)和应用的()2特种逻辑(工具论),各门学科的工具。

12

纯粹的逻辑即形式逻辑,还有应用的逻辑(消极的逻辑,辩证法),运用辩证法是为了暴露错误

为什么会有谬误?人们主观上心里上分辨力不够,同义反复,循环论证,偷换概念,偷换命题,四名词错误,问题在于我们主观的注意力不够分辨力不够,应用的逻辑里面有后天的经验,人类心灵的不完善性,运用逻辑时经常犯错。

普遍地逻辑包括两部分内容,正确的逻辑----形式逻辑与错误的逻辑---------清泻剂。

清泻剂,把错误清洗掉,净化,通过悲剧把人心中那些负面的情绪渲泻掉,这是一般的逻辑。

形式逻辑在认识上是先天的科学,它是一切知识的条件,这个先天条件是消极条件,你符合形式逻辑的不一定对,你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肯定是错的,逻辑上不矛盾的它可能是知识,消极条件必要条件,排除法,排除与是否能确认还要做很多工作,在逻辑上都不可能,就是运用排除法,不符合逻辑的一定是错误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对的。

形式逻辑是抽象逻辑,只能处理分析命题,无法对经验命题做出判断。真正的知识是先天综合知识,或者是以先天综合知识为前题建立起来的,所以除了形式逻辑这一分析性逻辑之外,还要建立一门综合性的逻辑,这就是先验逻辑。先验逻辑是以纯粹理性本身作为它的对象和内容,纯粹理性作为先天知识它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先验逻辑以先天的认识为对象,所以先验逻辑不是普遍的,形式逻辑可以用在任何对象上面,不管这个对象是真假,还是虚构的都可以运用,所以他是普遍逻辑,先验逻辑针对认识针对真理,所以先验逻辑是关于真理的逻辑,形式逻辑是关于正确性的逻辑,正确性与真理性是不一样的。先验逻辑不是后天,与对象没有关系,但与认识对象的知识有关系,是研究先天知识的逻辑。

逻辑是很重要的但它还不足以达到真理,是真理的消极条件,不符合它你不是真理,符合它你不一定是真理,需要后天经验要事实。形式逻辑处在抽象形式上,只能处理分析命题,无法对经验判断经验命题作出裁决。真正的知识是先天综合知识,或者以先天综合知识为前题建立起来的,你要建立一门知识单靠形式逻辑不行,除了形式逻辑这样一种分析性逻辑以外,还要建立一门综合性的逻辑,以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对象这样一门逻辑,这门逻辑叫先验逻辑,先验逻辑是形式逻辑的长处和特种逻辑的长处的一个综合。特种逻辑是后天的但它有对象它根据对象来建立自己的逻辑,先验逻辑有形式逻辑的纯粹性,探讨认识的逻辑,探讨有关对象的知识,你要认识对象,你就会用到先验逻辑。先验逻辑不是后天经验的,本身和对象没有关系,但是他跟你对对象的先天认识活动先天知识形式有关系,或者说它先天地来考察有关对象的先天知识。

13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
先验逻辑管内容,不能随意用到虚假的东西上面,用到上帝,灵魂,妖魔鬼怪上面,是不行的

有关对象的知识,关于真理的逻辑

涉及到先验的都与认识论有关。。。

康德的两种本体论:

现象的本体论和自在之物的本体论。

先验逻辑是关于现象的存在论。。。

形式逻辑不管内容,只管形式,它普遍地运用于任何对象,先验逻辑是一种管内容的逻辑,它本身也是形式,但它涉及内容,它要考察认识的内容何以可能。它只能用于真理,不能用于虚假的东西上,不能用在没有经验事实的事情上,例如上帝、灵魂等,先验逻辑要追求知识,他是研究有关对象的知识何以可能。它是真理的逻辑认知的逻辑,把逻辑变成了一种认识论,同时也是一种本体论(康德哲学的两种本体论--现象的本体论和自在之物的本体论)。

存在论,自在之物的存在,现象也是一种存在,现象它们何以存在,背后有自在之物,这种存在何以可能由先验逻辑来阐明,先验逻辑作为存在论是关于现象的存在论,存在可以是现象界的存在。

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在康德那里开始走向合一。

 2形式逻辑不管来源,先验逻辑研究关于对象的知识从何而来。

3形式逻辑只考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先验逻辑还要考虑真理性。

4形式逻辑是一种分析的法规。演绎逻辑的大前提诉诸于归纳,经验。

先验逻辑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识。。。。。。。。。。。

先验逻辑的任务:

要确定先天的与对象相关的存在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即规定其何以可能?

分析认识的结构,经验知识里面都有一套范畴体系在起作用,康德把范畴提取出来加以研究。

我们经常用这套范畴去规范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上帝灵魂宇宙整体,这些东西我们不能经验到的,但我们经常用在它们上,结构导致一系列幻象。如何避免这些幻象,也有一套逻辑叫幻象逻辑,如何避免幻象的逻辑。 。。。。。。

先验逻辑的划分:先验的分析论和先验的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分为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建设性的,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范畴(纽结),判断——原理(织网的法则)。。

推理——辩证。 先验辩证讨论推理,讨论产生幻象,先验辩证论作为幻象的逻辑它带有一种批判性。

形式逻辑推理的前题是假定的,前题对不对不是形式逻辑讨论的问题;

先验逻辑要讨论这个前提,先验逻辑讨论当你把这个推理超出这个范围之外,就会产生幻象,逻辑的正确性,还要逻辑的真理性。当你在运用这套概念范畴去推理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幻象,因果性,原因后面还有原因,你可以一直推,但推到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幻象呢,当你推到一个终极原因的时候,推理有这么一个特点、本性,推理的本性就是趋向于无限,无限后推,推到无限就会产生幻象,因为无限是不能够经验到的东西,我们所有经验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地域范围,推老也是一种综合,把一组因果链条推到一个地方你就可以获得某种知识,理性总是不满足的,理性要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要追求绝对真理,于是它总要预设一个理念放在前面,就是假设有一个无限的终点在那里面,那个终点引导我们不断接近它,就会产生幻象。这也是综合,因为那个无限的终点是不在推理的因果链条之中的,它是你另外设定的,这种综合很可能出现幻象,幻象本身不在知识之内。先验辩证论要讨论推理在什么情况下会错会产生幻象 推理的本性趋向于无限性。。。先验辩证论下划分为三部分:理性心理学,宇宙整体,上帝存在。。。。。。

先验逻辑的意义。不彻底的革命,外在分析出来的,辩证逻辑则是自己发展出来的

第十四集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

先验逻辑管内容,不能随意用到虚假的东西上面,用到上帝,灵魂,妖魔鬼怪上面,是不行的

有关对象的知识,关于真理的逻辑

涉及到先验的都与认识论有关。。。

康德的两种本体论:

现象的本体论和自在之物的本体论。

先验逻辑是关于现象的存在论。。。

形式逻辑不管内容,只管形式,它普遍地运用于任何对象,先验逻辑是一种管内容的逻辑,它本身也是形式,但它涉及内容,它要考察认识的内容何以可能。它只能用于真理,不能用于虚假的东西上,不能用在没有经验事实的事情上,例如上帝、灵魂等,先验逻辑要追求知识,他是研究有关对象的知识何以可能。它是真理的逻辑认知的逻辑,把逻辑变成了一种认识论,同时也是一种本体论(康德哲学的两种本体论--现象的本体论和自在之物的本体论)。

存在论,自在之物的存在,现象也是一种存在,现象它们何以存在,背后有自在之物,这种存在何以可能由先验逻辑来阐明,先验逻辑作为存在论是关于现象的存在论,存在可以是现象界的存在。

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在康德那里开始走向合一。

 2形式逻辑不管来源,先验逻辑研究关于对象的知识从何而来。

3形式逻辑只考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先验逻辑还要考虑真理性。

4形式逻辑是一种分析的法规。演绎逻辑的大前提诉诸于归纳,经验。

先验逻辑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识。。。。。。。。。。。

先验逻辑的任务:

要确定先天的与对象相关的存在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即规定其何以可能?

分析认识的结构,经验知识里面都有一套范畴体系在起作用,康德把范畴提取出来加以研究。

我们经常用这套范畴去规范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上帝灵魂宇宙整体,这些东西我们不能经验到的,但我们经常用在它们上,结构导致一系列幻象。如何避免这些幻象,也有一套逻辑叫幻象逻辑,如何避免幻象的逻辑。。。。。。。

 

先验逻辑的划分:先验的分析论和先验的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分为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建设性的,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范畴(纽结),判断——原理(织网的法则)。。

推理——辩证。 先验辩证讨论推理,讨论产生幻象,先验辩证论作为幻象的逻辑它带有一种批判性。

形式逻辑推理的前题是假定的,前题对不对不是形式逻辑讨论的问题;

先验逻辑要讨论这个前提,先验逻辑讨论当你把这个推理超出这个范围之外,就会产生幻象,逻辑的正确性,还要逻辑的真理性。当你在运用这套概念范畴去推理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幻象,因果性,原因后面还有原因,你可以一直推,但推到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幻象呢,当你推到一个终极原因的时候,推理有这么一个特点、本性,推理的本性就是趋向于无限,无限后推,推到无限就会产生幻象,因为无限是不能够经验到的东西,我们所有经验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地域范围,推老也是一种综合,把一组因果链条推到一个地方你就可以获得某种知识,理性总是不满足的,理性要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要追求绝对真理,于是它总要预设一个理念放在前面,就是假设有一个无限的终点在那里面,那个终点引导我们不断接近它,就会产生幻象。这也是综合,因为那个无限的终点是不在推理的因果链条之中的,它是你另外设定的,这种综合很可能出现幻象,幻象本身不在知识之内。先验辩证论要讨论推理在什么情况下会错会产生幻象推理的本性趋向于无限性。。。先验辩证论下划分为三部分:理性心理学,宇宙整体,上帝存在。。。。。。

先验逻辑的意义。不彻底的革命,外在分析出来的,辩证逻辑则是自己发展出来的第十五集

范畴要用来加在万事万物上,它跟对象有关(综合关系),一个事物的原因是偶然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断言这个原因是那一个或者是那些,所以范畴所构成的是一种综合判断。

判断是一切知识的基本元素一切知识的细胞,一切知识都是基于判断基础之上的,单一个概念构不成知识,要用一个联系另外一个概念,两个概念的联接才能构成知识。玫瑰花是红的。

判断是以综合为前提,形式逻辑的判断它是一种分析的关系,从形式逻辑的判断的分析里面发现范畴,发现它背后的综合的关系,范畴是用两综合的,范畴作为概念还没有综合,它是要用来综合的,它是要用来加在经验对象之上的。形式逻辑的判断它不管对象因此他是形式的,但是一旦把它内容联系那么它就形成了范畴,范畴是形式逻辑的这种形式关系底下所隐藏的一种认识论的网上纽结,范畴是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它是用来捕捉经验对象的,而形式逻辑不管经验对象,它自己结一个网,自得其乐,它底下有范畴。

形式逻辑是把范畴作用的形式方面抽象出来单独构成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从认识里面抽出来的,好像逻辑学与认识论不相关了,逻辑学不管是不是真的,只管是不是正确的。康德把它拉回到认识论基础上,从认识论升化出来就体现为范畴,形式逻辑的每一类判断作为内容理解或者把它用来认识一个对象,它里面就包含一个范畴。 

形式逻辑的判断的分类(判断分类表)

量的范畴: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质的范畴: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关系范畴:直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模态范畴: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分为四大类三个环节,四大类是从判断的结构中引出来的,S(主词)是P(谓词),三个环节主词系词谓词或者宾词,量的判断它考虑的是主词,主词它量的方面的关系,是全称(所有的东西)的还是特称(有些)的还是单称(单个)的,量的判断着眼于全体部分个别,你讲的这个对象是在什么范围讲的。

质的判断着眼于谓词,谓词是对主词的一种描述,这种描述从广义上是一种性质,种描述也有三个环节肯定的否定的无限(苏格拉底是非男的)的,一个东西是非什么这就是无限判断。

判断的关系是考虑主词与宾词词之间的关系,有直言的(定言的)假言的(有两个判断,如果就,假言命题,有一个前提,这就涉及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选言的(两个以上的选 项,非此即彼,三者必具其一)。

模态(讲可能现实必然)的,凡是在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在逻辑上都是可能的,这就是或然判断,实然的是在逻辑上如果你认可了这个前提,那么它这个结论就是实然的,这个实然不是经验的,必然也是在逻辑上必然。

模态判断着眼于系词,这个是如何是,是也是一种态度,是的是不是肯定,是的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确信,这个是还可以是虚拟式,疑问态,现在式指称是,系词的形态,它究竟是怎么一种是,根据判断里面的要素可以分为四大类(量、质、关系、模态)十二个判断类型,康德的判断分类表与传统的已经不同,对前三大类判断康德做了特殊的解释,以前是两分法的(非此即彼),康德加上一个环节变成三分法的,这大有深意。
                             
第十六集

康德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看出形式逻辑背后有范畴在做 根基,范畴逻辑,范畴不仅是个逻辑问题还是个认识问题。从认识论角度看我们要解释一个对象世界,解释万事万物,要针对一个对象,要进行综合,这就必须引进认识论的观点。
认识论角度来看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也就能看出有必要增加第三环节,你不着眼于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对象,前头两个环节就够了,比如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在形式逻辑中可以划到特称里面去,投票有一个人不同意,不能说全体同意,我们可以说有些人不同意,但是你着眼于对象你不是仅仅从形式上,这个单称的很有必要。
单称判断要与特称判断区别开来,有人也把单称判断划入全称判断里面,如果一个事物是独和无二的,全体在现实中它跟单个是必须严格区分开来,如果你要认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究竟是所有东西都包括在内还是只有一个东西,从先验逻辑的内容看出来有必要设定一个单称判断。
肯定和否定也是,形式逻辑非此即彼,康德给出了第三个判断类型就是无限的,通常苏格拉底不是男的与是非男的,这两句话是一样的,从形式上来看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从它所提供的有关对象的知识来说,否定判断没有提供知识,他讲的是不是,它没有讲,你要讲才能提供知识,你总讲这个东西不是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你只有讲是什么,我才能把握它一点点它的信息,否定判断从内容上说没有什么知识,苏格拉底是非男的,说,是什么呢,是非男的,把男士排除出去了,除男士以外一切领域的东西,你不能把它看成是男士,但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男士以外的其它东西,非男是除了男以外的一个无限的领域,所以叫无限判断,无限判断很不确定,但它采用了肯定的态度,它提供了某种信息,你可以到其它领域去找,但是你不要在这个领域找。从内容上有必要把无限判断区别出来,这也是从先验逻辑的立场对形式逻辑进行补充。

选言的以前也讲,康德看来选言判断更具有必然知识含义,因为选言判断把知识的所有可能都穷尽了,然后从其中一个,一旦选出一个就具有必然性,就是它不可能是别的,它肯定是其中之一,选言判断很有实用价值,破案时,凡是有可能的你都把它收集起来,然后从中不断排除,最后得出唯一的结果,但是你在选择可能时有的可能你没有选择到你忽视了,你的选择就不是必然。必然判断也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段式的特点是最后一个是前两个的统一(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的关系是正反合),凡事你都要找到一个正面的东西一个与它相反的东西,还要找到一个合题(辩证法的萌芽),形式逻辑只讲正题反题,不讲合题,实际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就成为一种必然性。刚才讲的是逻辑判断表,现在进入到范畴表。范畴是纯粹知性概念。

范畴表,判断分类表(十二种类型)已经把所有的知识(包括非知识包括幻象)它的判断形式都概括了,从对象而不是仅仅从形式上就可以引出范畴。范畴表要判断表是一一对应的。

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范畴:实体-偶性、原因-结果、协同性;

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实有性-非实有性、必然性-偶然性;

四大类每一大类有三个判断。全称判断对应单一性,单称判断对应全体性,在范畴表它已经完全把立足点转移到对象,立足于对象关于对象的知识,从逻辑学已经完全转移到认识论上来了,它要考虑对象的知识,从形式上看从外延上看是全称的东西,从内容上看从内涵看它恰好是单一的,凡是一个概念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内容与形式规定是颠倒的,全称判断正好对应单一性。全称你要把所有东西都概念起来,从它的内容上只有单一的东西最单纯的东西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概括起来,才具有普遍性,单称判断它具有全体性。单个的才具有最丰富的内容。个别的体现出全体性。无限的怎么导致限制性,从形式上看是无限判断,排除了一个以后剩下的无限的东西,从内容上看限制判断着眼于排除的这个东西,所以他是限制性。你实际上所获得的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这个排除的东西,那个无限的不能作为现实的知识,它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知识。 

 

16讲:康德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看出形式逻辑背后有范畴在做根基,范畴逻辑,范畴不仅是个逻辑问题还是个认识问题,从认识论角度看我们要解释一个对象世界,解释万事万物,要针对一个对象,要进行综合,这就必须引进认识论的观点。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也就能看出有必要增加第三环节,你不着眼于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对象,前头两个环节就够了,比如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在形式逻辑中可以划到特称里面去,投票有一个人不同意,不能说全体同意,我们可以说有些人不同意,但是你着眼于对象你不是仅仅从形式上,这个单称的很有必要。单称判断要与特称判断区别开来,有人也把单称判断划入全称判断里面,如果一个事物是独和无二的,全体在现实中它跟单个是必须严格区分开来,如果你要认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究竟是所有东西都包括在内还是只有一个东西,从先验逻辑的内容看出来有必要设定一个单称判断。肯定和否定也是,形式逻辑非此即彼,康德给出了第三个判断类型就是无限的,通常苏格拉底不是男的与是非男的,这两句话是一样的,从形式上来看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从它所提供的有关对象的知识来说,否定判断没有提供知识,他讲的是不是,它没有讲,你要讲才能提供知识,你总讲这个东西不是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你只有讲是什么,我才能把握它一点点它的信息,否定判断从内容上说没有什么知识,苏格拉底是非男的,说,是什么呢,是非男的,把男士排除出去了,除男士以外一切领域的东西,你不能把它看成是男士,但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男士以外的其它东西,非男是除了男以外的一个无限的领域,所以叫无限判断,无限判断很不确定,但它采用了肯定的态度,它提供了某种信息,你可以到其它领域去找,但是你不要在这个领域找。从内容上有必要把无限判断区别出来,这也是从先验逻辑的立场对形式逻辑进行补充。选言的以前也讲,康德看来选言判断更具有必然知识含义,因为选言判断把知识的所有可能都穷尽了,然后从其中一个,一旦选出一个就具有必然性,就是它不可能是别的,它肯定是其中之一,选言判断很有实用价值,破案时,凡是有可能的你都把它收集起来,然后从中不断排除,最后得出唯一的结果,但是你在选择可能时有的可能你没有选择到你忽视了,你的选择就不是必然。必然判断也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段式的特点是最后一个是前两个的统一(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的关系是正反合),凡事你都要找到一个正面的东西一个与它相反的东西,还要找到一个合题(辩证法的萌芽),形式逻辑只讲正题反题,不讲合题,实际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就成为一种必然性。刚才讲的是逻辑判断表,现在进入到范畴表。范畴是纯粹知性概念。

范畴表,判断分类表(十二种类型)已经把所有的知识(包括非知识包括幻象)它的判断形式都概括了,从对象而不是仅仅从形式上就可以引出范畴。范畴表要判断表是一一对应的。

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范畴:实体-偶性、原因-结果、协同性;

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实有性-非实有性、必然性-偶然性;

四大类每一大类有三个判断。全称判断对应单一性,单称判断对应全体性,在范畴表它已经完全把立足点转移到对象,立足于对象关于对象的知识,从逻辑学已经完全转移到认识论上来了,它要考虑对象的知识,从形式上看从外延上看是全称的东西,从内容上看从内涵看它恰好是单一的,凡是一个概念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内容与形式规定是颠倒的,全称判断正好对应单一性。全称你要把所有东西都概念起来,从它的内容上只有单一的东西最单纯的东西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概括起来,才具有普遍性,单称判断它具有全体性。单个的才具有最丰富的内容。个别的体现出全体性。无限的怎么导致限制性,从形式上看是无限判断,排除了一个以后剩下的无限的东西,从内容上看限制判断着眼于排除的这个东西,所以他是限制性。你实际上所获得的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这个排除的东西,那个无限的不能作为现实的知识,它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知识。 

第十七集

选言判断与协同性对应,选言的本意是分离的,分开的东西为什么有协同性,分开的与共同的恰好是相反的,从认识论角度看只有分开的东西才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一个共同体里面来,只有你把所有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甚至把反面的东西都考虑到,各种各样可能的都考虑到,最后通过排除你得出的结论才没有漏洞,你最后得出的只有一个,选言只有一个,必具其一,但是它是在全体背景上的其一,如果你没有这个背景,你这个其一是不可靠的。如果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你这个其一就是可靠的,就是知识。把所有的都考虑在内,协同起来通盘考虑,你这个排除才能进行下去,有可能得出可靠的结果。

模态范畴的有一个反面,不可能非实有不必然,康德认为模态范畴只着眼于“SP”中间的系词,这个系词它取决于主观态度,与客观事实的结构没有关系,模态判断是最高级的判断,它要以前面所有的判断以前提,前面所有的判断是涉及事物的结构的,唯有模态判断是一种主观的态度,涉及我们的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涉及到认识论就有它是否可能是否实有是否必然,有一个是和否的问题,如果这些范畴不是用于经验的对象之上或者虽然用于经验认识对象没有获得经验对象的材料没有对象的经验根据,这个时候你所得出的只能是否定的结论。主观的态度是双面的态度,连可能的经验都没有就是不可能的,形式逻辑上凡是逻辑上不矛盾就是可能的,这是抽象的可能性,到了范畴上就是具体的可能性,有没有一种可能的经验,这里要做一个假设,这个假设你不能随便做,任何可能性的假设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从已有经验知识上去推出有没有一种可能的经验,如果没有那就是不可能的。实有与非实有就是看它有没有经验,你手中是否把握了现实的经验材料,如果没有,那就是非实有,只是把以前的知识拿来加以判断。必然性也是,你有了现实的知识,还要考虑这个知识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你没有摸清里面的规律,那只能是偶然的,偶然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关系范畴也有一对范畴,实体与偶性,因果,协同性是很多因果互为因果,也在关系中,但它是一种客观结构,量和质是单个单个的范畴,科学是定量化精确化的,在定量化基础上在确定它的质,质和量是一切科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康德把质和量称为数学性的范畴,后面两个称为力学性的范畴。数学性是一种构成性的,一切科学知识他的构成要素,在已经构成的基础上我再要推演就是力学性的范畴,力学性是一种调节性的范畴。数学性和力学性,构成性和调节性,康德用数学力学打比方,因为数学是比较确定的是事物的构成、一种结构,力学考察事物的运动、关系,在动态中考察它。数学性的思维方式是理性派强调的,力学派是经验派强调的,体现康德调和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倾向。范畴表与判断表是一一对应的,由此引出的范畴表就是先验逻辑表,先验分析论主要是范畴表,范畴表是先验逻辑的大纲,这是康德的方法论也是他的建构法,质量关系模态,只有这个才能把考察的领域穷尽,没有这套模式就不可能是体系的,可能是经验的归纳的,经验归纳永远是达不到体系的,总是有遗漏,没有清晰的线索,会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参杂进来,只有按照这一套逻辑框架,我们才能考虑任何一个问题,比如道德问题,自由问题,审美,都用质量关系模态加以分类,康德用这套范畴表作为考虑问题的框架。未来的形而上学也是在范畴表模式上建立起来的,范畴表是为先验哲学奠定基础的模式,黑格尔《逻辑学》照搬这个表但做了新的解释。再一个是要注意康德的三分法,也是对形式逻辑的超越,以往的形式逻辑的是二分法非此即彼,正和反,康德在正和反两个方面加了一个合,这是辩证法的萌芽。这个思维方式,例如,你要写文章论述一个问题,只有按这个程序才能最容易被人们理解。最后一个部分是点题的。这是人类思维的规律,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即是认识论也是本体论也是逻辑学,对三分法掌握了理解了很有好处。

短评:逻辑判断表和范畴表,表现出康德突破传统形式逻辑的形式主义,康德对判断表的改造,范畴表的提出,提出根内容相关(根对象认识相关)的逻辑--先验逻辑;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趋同;不自觉地体现范畴的自我演进,但还是把范畴当作固定的形式框架,四大类十二个范畴固定在那里,永恒的不多也不少,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范畴的推演。费希特做了推演。康德是范畴的建筑术,没有把范畴当作是历史的发展的有生命的活力的东西,而是僵死的框架,但康德的范畴表也已经体现出范畴内在的冲动,正面必须考虑反面,正面反面必须要考虑到合题,它已经体现出内在潜在着的冲动力量发展的力量。到黑格尔那里充分把这个力量发展出来。黑格尔逻辑学一系列范畴都是正反合,但是他是安排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它是从低级到高级自己运动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发展过程。 

 

关系:实体偶性,因果性,协同性。。

模态:可能-不可能,实有-非实有,必然-偶然

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都是可能的。涉及主观的态度,属于认识论。

量和质是数学性的范畴(数学性的,构成性的),经验派比较重视,关系(客观)和模态(主观)是力学性的范畴(力学性的,调节性的),理性派比较重视。

此范畴体系是康德的建筑术,考虑问题的框架。

三分法是对形式逻辑的超越,辩证法的萌芽。

没有体现出范畴的推演,不是历史的发展的。 

17讲:选言判断与协同性对应,选言的本意是分离的,分开的东西为什么有协同性,分开的与共同的恰好是相反的,从认识论角度看只有分开的东西才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一个共同体里面来,只有你把所有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甚至把反面的东西都考虑到,各种各样可能的都考虑到,最后通过排除你得出的结论才没有漏洞,你最后得出的只有一个,选言只有一个,必具其一,但是它是在全体背景上的其一,如果你没有这个背景,你这个其一是不可靠的。如果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你这个其一就是可靠的,就是知识。把所有的都考虑在内,协同起来通盘考虑,你这个排除才能进行下去,有可能得出可靠的结果。

模态范畴的有一个反面,不可能非实有不必然,康德认为模态范畴只着眼于“SP”中间的系词,这个系词它取决于主观态度,与客观事实的结构没有关系,模态判断是最高级的判断,它要以前面所有的判断以前提,前面所有的判断是涉及事物的结构的,唯有模态判断是一种主观的态度,涉及我们的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涉及到认识论就有它是否可能是否实有是否必然,有一个是和否的问题,如果这些范畴不是用于经验的对象之上或者虽然用于经验认识对象没有获得经验对象的材料没有对象的经验根据,这个时候你所得出的只能是否定的结论。主观的态度是双面的态度,连可能的经验都没有就是不可能的,形式逻辑上凡是逻辑上不矛盾就是可能的,这是抽象的可能性,到了范畴上就是具体的可能性,有没有一种可能的经验,这里要做一个假设,这个假设你不能随便做,任何可能性的假设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从已有经验知识上去推出有没有一种可能的经验,如果没有那就是不可能的。实有与非实有就是看它有没有经验,你手中是否把握了现实的经验材料,如果没有,那就是非实有,只是把以前的知识拿来加以判断。必然性也是,你有了现实的知识,还要考虑这个知识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你没有摸清里面的规律,那只能是偶然的,偶然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关系范畴也有一对范畴,实体与偶性,因果,协同性是很多因果互为因果,也在关系中,但它是一种客观结构,量和质是单个单个的范畴,科学是定量化精确化的,在定量化基础上在确定它的质,质和量是一切科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康德把质和量称为数学性的范畴,后面两个称为力学性的范畴。数学性是一种构成性的,一切科学知识他的构成要素,在已经构成的基础上我再要推演就是力学性的范畴,力学性是一种调节性的范畴。数学性和力学性,构成性和调节性,康德用数学力学打比方,因为数学是比较确定的是事物的构成、一种结构,力学考察事物的运动、关系,在动态中考察它。数学性的思维方式是理性派强调的,力学派是经验派强调的,体现康德调和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倾向。范畴表与判断表是一一对应的,由此引出的范畴表就是先验逻辑表,先验分析论主要是范畴表,范畴表是先验逻辑的大纲,这是康德的方法论也是他的建构法,质量关系模态,只有这个才能把考察的领域穷尽,没有这套模式就不可能是体系的,可能是经验的归纳的,经验归纳永远是达不到体系的,总是有遗漏,没有清晰的线索,会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参杂进来,只有按照这一套逻辑框架,我们才能考虑任何一个问题,比如道德问题,自由问题,审美,都用质量关系模态加以分类,康德用这套范畴表作为考虑问题的框架。未来的形而上学也是在范畴表模式上建立起来的,范畴表是为先验哲学奠定基础的模式,黑格尔《逻辑学》照搬这个表但做了新的解释。再一个是要注意康德的三分法,也是对形式逻辑的超越,以往的形式逻辑的是二分法非此即彼,正和反,康德在正和反两个方面加了一个合,这是辩证法的萌芽。这个思维方式,例如,你要写文章论述一个问题,只有按这个程序才能最容易被人们理解。最后一个部分是点题的。这是人类思维的规律,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即是认识论也是本体论也是逻辑学,对三分法掌握了理解了很有好处。

短评:逻辑判断表和范畴表,表现出康德突破传统形式逻辑的形式主义,康德对判断表的改造,范畴表的提出,提出根内容相关(根对象认识相关)的逻辑--先验逻辑;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趋同;不自觉地体现范畴的自我演进,但还是把范畴当作固定的形式框架,四大类十二个范畴固定在那里,永恒的不多也不少,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范畴的推演。费希特做了推演。康德是范畴的建筑术,没有把范畴当作是历史的发展的有生命的活力的东西,而是僵死的框架,但康德的范畴表也已经体现出范畴内在的冲动,正面必须考虑反面,正面反面必须要考虑到合题,它已经体现出内在潜在着的冲动力量发展的力量。到黑格尔那里充分把这个力量发展出来。黑格尔逻辑学一系列范畴都是正反合,但是他是安排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它是从低级到高级自己运动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发展过程。 

第十八集

范畴是任何一个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它来自于先天,从这些先天条件里面再把经验对象推出来,把它演绎出来,那就先验的演绎 

第一版康德重视主观演绎,主观演绎追溯我们的经验对象只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客观演绎是从已经追溯到的这个客观条件里面推论出这些经验对象的客观必然性。说明这个客观条件是有权运用于经验对象上面的,经验对象的客观必然性要从它里面推出来,一个是从经验里面找到它里面包含先天条件,一个是从这个先天条件来解释来说明这个经验对象是怎么形成的它必然是如何形成的,客观演绎。主观演绎是从下而上的,从经验材料去追溯它如何可能的先天条件,客观演绎是从上而下的,用这些先天的范畴来说明这个经验对象如何形成,它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也就是如何形成科学知识的对象。 
法是自然规律而来。deduction演绎。先验演绎,先验演绎的原理,先验演绎是一种追溯的方式,用法庭上的方式,证人一般提供先验根据和经验的根据,经验的根据是偶然的,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先验的根据更加重要。占有和所有是不一样的。如何证明这样的知识是必然的,即范畴用于对象是必然的;康德认为经验中没有范畴可言,因此范畴另有来源。之所以有经验的对象是以范畴为先天条件的,如果没有这些范畴,那些经验是不能形成对象。康德认为我们头脑中拥有先天的范畴,有这样的能力。先验演绎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追溯先天条件,为主观演绎,客观演绎是推出先天条件经验对象的客观性。
18
讲。。。概念分析 。。先验演绎。Deduction

追溯,倒过来寻找

经验的根据是事实。
一 先验演绎的原理。事实的占有不等于法律的所有。人为法的根据是自然法。黑格尔强调耕者有其田。如果没有先验演绎的话,地产最后归结到运气。联想的必然性只是偶然性。经验派否认范畴的客观有效性,故答曰范畴来自于先天。

范畴是任何一个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它来自于先天,从这些先天条件里面再把经验对象推出来,把它演绎出来,那就先验的演绎

先验演绎分两个阶段 主观和客观

第一版康德重视主观演绎,主观演绎追溯我们的经验对象只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客观演绎是从已经追溯到的这个客观条件里面推论出这些经验对象的客观必然性。说明这个客观条件是有权运用于经验对象上面的,经验对象的客观必然性要从它里面推出来,一个是从经验里面找到它里面包含先天条件,一个是从这个先天条件来解释来说明这个经验对象是怎么形成的它必然是如何形成的,客观演绎。主观演绎是从下而上的,从经验材料去追溯它如何可能的先天条件,客观演绎是从上而下的,用这些先天的范畴来说明这个经验对象如何形成,它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也就是如何形成科学知识的对象。

第十九集

19讲:先验演绎原理,主观、客观,第一版从经验开始,分析经验里面包含先天成份和后天知识,经验当然是后天的,经验一旦得到它里面就已经包含先天的成份,时空,范畴,从经验里面分析范畴以及它的最它条件自我意识,统觉。再从已经追溯到的范畴,自我意识再下降来解释我们如何能够获得我们今天形形色色经验对象,这样做容易被人看做是心灵主义,你那先天的东西还是从经验里面分析出来的,它本身不能独立。第二版,先讲客观演绎,范畴,统觉,不是从经验里面得出来的,它本身是个逻辑前提,再讲我们的这些经验的对象何以可能,还可以从已经可能的经验对象里面再去看看有那些能够逃出范畴,能够逃出先验自我意识,主观演绎变成一种验算的手段。

第一版采用分析的方法,面前有个经验,抓住,分析它可能性条件,如果没有,是否就不可能,分析出成份来要解释这些成份的关系,它的条件和本身之间那种决定性的必然性的先验的关系,第一版先主观演绎,最后收尾时客观演绎,主观演绎就是分析现有的经验,发现它的先天根据,方式是层层剥离的,象剥洋葱头,里面的是最根本的,最后是胚胎,整个洋葱头都是从胚胎生发出来的,这是经验派看重的经验分析的方法,重视归纳,重视分析。康德分析出来后进行综合,每一个层次都看作综合的层次,综合他的分析,我们人类的任何一个经验里面都有三重综合关系,第一层综合,直观中领会(领会也有把握的意思,内在地把握)的综合;第二层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第三层综合,概念中认定(原译认知,再确认再认识)的综合。

直观中领会的综合,讲完先验感性论,看知性如何再感性基础上综合的,讲综合就讲到了知性,范畴里面才有综合。这个综合最初是在直观中领会,在直观中领会就有一种综合,没有意识到已经在使用范畴,但已经意识到已经在综合了,在先验感性论里面,你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你可以接受外部世界的那些经验材料,自在之物刺激我的感官以后的那些材料,它们被接受在时间空间中,我接受了一些声音或者颜色,我必须把这些声音或颜色看成一个,必须有一个综观,综观就是在直观中要有一种把握要有一种领会,你是不是注意到它,你的认知心理学当然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你在时间中通过一种先天的直观形式,把杂多的直观表象,把它们勾联在一起,综合在一起,紧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对象,我看到这块颜色,有多大,持续了多久,我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了,你才看到了这块颜色,不然你看到等于没看到,你就没有真正接受。有时空,有接受能力,但还不能造成接受的事实,要接受为事实,你就必须注意到它,必须对它加以综观

主观演绎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主观的。第二版康德先讲客观演绎。范畴是逻辑前提,已经超越心理学了。可以回过去检验一番。主观演绎变成了验算。先从上而下,再从下而上。先谈一谈第一版演绎,仿佛是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分析现有经验,发现其中的先天根据。康德分析出来的东西都是综合的。分析和综合有着一种奇妙的关系。有三层综合的关系:直观中领会(apprehension)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定(recognition)的综合。一讲综合就讲到知性,直观中领会就有一种综合。虽然没有用到范畴,但是也已经在综合了,也就是综观。直观中有一种把握。
层层剥离,发现我们的认识里所包含的先天根据。但是在康德的演绎中却强调分析中包含着综合,通过他的分析,我们人类任何的认识都包含有三层综合关系。第一层:直观中领会的综合; 综观,在直观中把握与领会,例如我们听到一首曲子,首先我们要将声音与自己区分一来,这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开始,接着我们只将其作为声音,而不将其作为一段声音,那么我们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印象,只有我们意识到是一段声音时,它才能成为印象,将只要将其人为一段声音我们就开了对我们听到的声音进行了综观。第二层;想象中再生的综合第三层: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二十集

综观出自于知性的自发性。

与先验感性直观存在区别,先验感性直观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办涉及时间与空间,而综观则高动了知性,就涉及到了质和量的范畴。

先验逻辑中的质和量只是数学与几何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而到了综观的阶段则比纯粹的感性直观要更高。

数学与几何学虽然也是知识,但只是知识的形式,而只有到了物理学力学等关于对象的自然科学才具有具体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有直观中领会牟综合。数学家可以只进行数学的研究,不管理自然科学的进展,但这只是从形式上研究了自然界的一种可能性,而具体到自然之中,就需要依靠自然科学才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事物。

 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我们经过直观中领会到的综合之后,会对对象形成直观的印象,但我们首先要将这一印象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如果不能够保存,那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是纷杂无序的,只是一些感觉的碎片。有记忆,我们就会在这个印象与那个印象之间形成联想,而完成联想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这种想象能力,那么联想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没有这种联想能力,则因果性与实体性都将不成立。休谟对于联想是非常重视的康德也不否认。但是康德要寻找的是,我们何以能够想象与联想。

康德认为为,我们人类所能够联想,是因为其有先验性,因为这个具有先验的可联想性和想象力(亲和性),也就是说再生的联想是依赖于先验的联想,这与只承认再生联想的休谟是不一样的。

先验的联想与想象是人先天的能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自发性的东西,康德认为联想不是纯粹被动的,联想也需要我们先验的主动的参与创造(生产性的想象力)。而这个后面就有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在背后起作用,但是这些还没有浮出水面。

康德甚至说一直综合都 是想象力的表现。想象力是一种高级的直观能力,具有自发性,它与时间空间不同,时间空间只具有接受性,想象力是介于时间空间和知性之间的一种能力。知性是综合的统一,而想象力呢则只能够综合,天马行空,但还不能统一。而知性就能够将想象出来的东西放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

综观出自知性的自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动性,主动性。先验感性论讲接受性。但是接受中也包含主动性。范畴在后面起作用。量的范畴和质的范畴。直观中领会的综合,知性还没有显现出来,知性是一步步的显现出来的。数学在这里是放在自然科学之中来看的。数学是知识的形式。要成为物理学的形式。知识是不同的层次的。时间空间与对象密切相关。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想象力首先是回忆,想象力是一种将表象保留下来的能力。将两个表象联系起来的能力就是联想。因果律和实体性这些范畴都是联想造成的。那么联想何以能够造成。康德认为有一种先验的可联想。因为两者本来是可以让你再生的。这种连贯性依赖于先验的想象力,再生的想象力依赖于先验的想象力。是一种自发的,生产性的想象力。综合就是自发性。想象力致力于感性与知性之间,知性是综合统一!

综观出自于知性的自发性。与先验感性直观存在区别,先验感性直观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办涉及时间与空间,而综观则高动了知性,就涉及到了质和量的范畴。先验逻辑中的质和量只是数学与几何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而到了综观的阶段则比纯粹的感性直观要更高。数学与几何学虽然也是知识,但只是知识的形式,而只有到了物理学力学等关于对象的自然科学才具有具体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有直观中领会牟综合。数学家可以只进行数学的研究,不管理自然科学的进展,但这只是从形式上研究了自然界的一种可能性,而具体到自然之中,就需要依靠自然科学才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事物。

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我们经过直观中领会到的综合之后,会对对象形成直观的印象,但我们首先要将这一印象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如果不能够保存,那么直观中领会的综合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是纷杂无序的,只是一些感觉的碎片。有记忆,我们就会在这个印象与那个印象之间形成联想,而完成联想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这种想象能力,那么联想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没有这种联想能力,则因果性与实体性都将不成立。休谟对于联想是非常重视的康德也不否认。但是康德要寻找的是,我们何以能够想象与联想。康德认为为,我们人类所能够联想,是因为其有先验性,因为这个具有先验的可联想性和想象力(亲和性),也就是说再生的联想是依赖于先验的联想,这与只承认再生联想的休谟是不一样的。先验的联想与想象是人先天的能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自发性的东西,康德认为联想不是纯粹被动的,联想也需要我们先验的主动的参与创造(生产性的想象力)。而这个后面就有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在背后起作用,但是这些还没有浮出水面。康德甚至说一直综合都 是想象力的表现。想象力是一种高级的直观能力,具有自发性,它与时间空间不同,时间空间只具有接受性,想象力是介于时间空间和知性之间的一种能力。知性是综合的统一,而想象力呢则只能够综合,天马行空,但还不能统一。而知性就能够将想象出来的东西放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 

  

康德专题(第三部分)

第二十一集

概念中认定的综合。概念可以赋予联想以必然性。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能够把知识形成一个真正的对象。

第一个层次,直观中领会的综合背后起作用的是质和量的范畴。

想象中再生的综合背后起作用的是关系范畴(因果性、实体性、交互关系、协同性)。

概念中认定的综合背后起作用的是必然性或偶然性。没有概念的统一性,一切都是偶然的。

第四个层次:先验统觉(自我意识)使认知的层次统一成一个动向。所有的认识都是对一个对象的认识。

康德的统觉借自莱布尼兹(德国1646-1716),单子与物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有统觉,能够把自己的知觉用自我意识全部统起来。

 

自我意识也有两个层次,经验的和先验的。

先验的自我意识是一切认识都离不开的因素。这是逻辑上的概念。从先验上说,一切认识都离不开一个先验的主题。

先验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个认知的主体。

经验的自我意识是以先验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的。先验的认识还缺少一个先验的材料。

一切认知的对象都是由先验统觉的作用而构成的,因此称之为先验对象。

没有经验对象就只是自在之物,可以思,不可知。

先验对象也可以称为对象意识。对象意识要依靠自我意识才能建立起来的。

先验统觉是个顶点。对象意识是可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对象意识是逻辑上的概念。

对象意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可以加在一切经验材料上。

 

第五个层次,客观演绎是回过头来,看先验知识为客观必然性提供合法必然性。

第一步,先证明普遍必然性,从对象到范畴。一切经验事物都逃不出先验的十二个范畴。范畴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范畴是观念性的,不是物自体。

第二步从范畴下降到经验,经验的实在性。它为先验统觉提供合法的根据。先验自我意识是人的认识的顶点。从范畴到经验到直观之间有一个想象力作为中介。这样综合具有实在性的东西,成为扎扎实实的对象。

概念中认定,先验的想象力不能认定。只有概念能够认定。概念能带来统一性!给联想连接以必然性。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如何说明其必然性,必须通过概念!仅仅依据联想是行不通的。Gegenstand,站在对面的对象,不是物自体,是由我们所建立起来的,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依赖于概念的统一性,主要是依赖于模态范畴。直观中的主要是质量范畴,想象中的领会主要是关系范畴,认定主要是必然性范畴。这就是一个认识的对象,没有概念的统一性,一切都是偶然的。后者是前面两项成为知识的前提!只有后者才使他们成为一种认识。这种概念的统一性从何而来,是从先验统觉而来(也就是自我意识)。统觉莱布尼茨那里借来的,也就是将自觉统一起来,意识到我,经验的自我意识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认识的主体,因此有一个先验的自我意识,人人一样。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一切我的认识只能在我之下展开。每一个认识都是我的认识,每一个表象都是我的表象。经验统觉是以先验统觉为前提的。一切认知的对象都是由先验统觉构成的。而经验材料填充进去就形成了经验的对象。自我意识对象意识不可分。本源的统觉的统一。先验自我是自在之物。客观演绎普遍必然性就相当于客观性。

概念的词根就有抓取的意思。

概念能够赋与联想以必然性,因为其是先验的范畴作为基础,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能够对知识形成一个真正的对象。当然由主观开成的对象概念不是物自体,而是我们所建立起来的认知的对象,那么这个认知的对象是由我们的概念所具有统一性的认识所造成的。概念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对象世界。

主观演绎:

直观中领会的综合____质和量的范畴

想象中再生的综合____关系范畴

概念中认定的综合____必然性(模态范畴)

先验统觉(自我意识),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认知的对象而不是认知的主体;而康德则提出在经验自我意识必需有一个先验的自我意识为前提,这个先验的自我意识是一切认知结构离不开的基点,这个基点也就是一种逻辑结构,一切智慧生命,包括人类及及可能中的外星人及想象中的天使无一例外,都必需要以“我”作为前提,所有对于对象的认识都是我对于对象的认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我”的认识。对象意识必需依靠自我意识才能够建立起来的。在第二版中,康德将先验统觉,表述为先验统觉的统一。对于先验自我意识背后的东西,我们是无法去认知的,因为属于物自体,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先验自我意识就是理性法庭的最高大法官。

先验自我意识

十二对范畴,(量的质是关系的模态的)这十二对范畴是为从先验自我意识中贯穿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将之仅仅视为一种习惯。

从范畴到经验的中间人具有一种先验的想象力将之作为联接 

第二十二集

第二版演绎:

从第一版的自上而下,到第二版的自下而上。第二版的演绎公认地逻辑线索非常清楚。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演绎的两个层次:形而上学的演绎和先验的演绎。。。星儿上学的演绎,9-10节,逻辑判断分类表,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是为了引出范畴表。

第十节有先天分类的概念,这些逻辑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而来。先验演绎,范畴的功能,如何建立起客观知识,是如何立法的。说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的根源。

15-26节说明必然性。客观演绎。从上而下,先提出必然性,从自我意识的统觉开始,再看它是怎么在每个层次上发生作用。

1) 对“联结Verbindung”的概念分析。

一切判断都是联结。sp。。。

判断在联结里的模式:杂多的综合统一。把杂多的东西综合统一起来。

玫瑰花是红的。

一切联结的三要素:杂多、综合、统一,三者暗含主观演绎的三重综合。

一般形式逻辑的概念分析。

所谓普遍必然性,说到最高,就是形式逻辑。自然科学知识的开端是形式逻辑的分析命题。寻找最高形式的联结 


第二版演绎逻辑线索非常清楚。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演绎的两个层次:形而上学的 、先验的。。。15-26节。客观演绎。从上而下,先提出必然性,从自我意识的统觉开始,再看它是怎么在每个层次上发生作用。(1) 对“联结Verbindung”的概念分析。一切判断都是联结。sp。。。判断在联结里的模式:杂多的综合统一。玫瑰花是红的。一切联结的三要素:杂多、综合、统一,三者暗含主观演绎的三重综合。所谓普遍必然性,说到最高,就是形式逻辑。自然科学知识的开端是形式逻辑的分析命题。寻找最高形式的联结 

第二十三集

五花八门的知识都是我的知识,每一个知识里面都有一个我,我是将每一个知识联接起来的前提,也就是先验统觉。一切知识在联接时,我的一切知识都是我的知识。A=A。关于对象的知识。这是最高的连接,最起码的连接。我用我的表象伴随所有的知识。我的一切知识怎么成为我的我的知识的?是先验统觉是一切知识成为了我的知识,这个我不是环节的作用,而是一个能动的作用!如果不是我,一切知识不能存在。我将一切知识综合起来,成为我的知识。我的统觉起到了能动的综合作用。如果没有统觉,那么这些知识就是过眼云烟。因此统觉就是先验的自我意识。这个命题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呢?这个分析明天之所以能成立是由于综合,起了一个能动性的作用,使得我成为了我。形式逻辑要以先验逻辑为根基。统觉的本质就是自发的能动性。我是一个先验的概念,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对能动性加以规定,需要一个更高的能动性,我本身是什么东西不可认识。自在之物与自在之我,两个物自体将我们限制在其中。

从形式逻辑的范畴进入统觉。我就是我,从形式上是分析的。这个分析命题之所以能够成立,因为能够综合。;因为综合功能,所以才能够成立。我是一种力,一种能动的力。它使得我成为了我。一切分析命题,本身就是综合命题。先验逻辑才是形式逻辑。综合命题才是一切命题的根基,形式逻辑要以先验逻辑为根基。先验逻辑是自发的能动性,是知性的本性。能动性是一切知识的根烟。这个我是一个物自体,无法认识,这种能动性无法认识,按照某种机制工作的无法认识。除了自在之物意外,还有一个物自我。物自体把我们限制在两端。
一切知识最高的也是最根本的联结,是我的联结,我就是我,我的一切知识都是我的知识,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就人类在作判断的时候,都必需要用“我”这个表象。但是我的知识是如何成为我自己的知识的呢?也就说是什么条件,让知识能够成为我的知识?康德认为这就是先验的统觉,也就是先验的自我意识,这样“我”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表象,而是成为了一个综合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我的伴随才让一切知识成为我的知识,是我把一切知识综合起来才成为我的知识。我就是我,既是分析命题也是综合命题,从形式上来看百分析命题,因为其没有能够提供新的知识,但从内容上来看,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我来综合的,所以也是综合命题,


五花八门的知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我的知识。(2)先验统觉。我的一切知识是怎么成为我的知识的。如果没有统觉的把握,所有的知识对我而言都是过眼云烟。。统觉就是先验的自我意识。,就像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进入范畴一样,从形式逻辑的联结进入到统觉。我是我,在实质上是要花力气的。你顶多能坚持一下,到关键时刻你就不是自己了。先天的综合,先验的统觉在里面起了一种、、、一切分析命题最初都是综合命题。。。。先验逻辑才是形式逻辑的根基。综合命题是分析命题的前提。综合的统觉的本质就是一种自发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一切知识的根源。这个“我”本身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没办法了解了,“我”也是物自体。物自体把我们限制在自我意识的统觉和现象两端之内 

第二十四集

 现在我们进入对象。

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称之为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性运用的最高原理。统觉的作用是综合统一。形式逻辑只管思维本身的规则!形式逻辑不管认识论也不管本体论。康德认为这种形式逻辑是以认识论为前提的,分析的前提是综合!统觉是认识的对象得以形成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感性的最高原理。

对象就是在他的概念中一个给予的直观杂多被集合起来。统觉是对象形成的条件。我们的统觉建立一个对象概念就是来统摄杂多的。

对象首先是一个对象意识!对象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对象意识是由自我意识建立起来的!对象意识离不开自我意识。能动性体现在活动性中。自我意识要发生作用就是要建立一个对象意识!没有活动就没能动性!两者相互依赖,但是自我意思更加根本!手头的直观杂多是什么?人类所拥有的直观都是感性直观。人所具有的只是知性直观。

也许上帝有知性直观。知性直观人不具有,它必须有感性直观来充实。理智直观(智性直观,悟性直观)就是知性直观,人类并不具有知性直观!我只能认识感性的经验的对象!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能认识!对象概念是反对休谟的怀疑论 

自我意识是要把我对象的。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称之为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是一切知性运用的最高原理。由于它认识的对象得以形成。对象就是在它的概念中一个给予的直观杂多被结合起来的一种东西。对象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我们所知道的对象首先是一个对象意识。是由自我意识所建立起来的。人只有感性的直观。知性的直观有没有呢?凭借知性的概念产生出一个直观的对象。通过先验统觉建立起来的对象是有客观性具有普遍必然性。
先验自我意识这样一种统觉称之为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作用在于综合统一,是一切知识运用的最高原理。形式逻辑是单纯的思维技术。不存在知性的直观。知性直观(理智、智性、悟性)。如果谁有知性直观的话,他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对象有双重含义,现象和物自体。理性派所理解的判断是不足以带来客观性的。
统觉是本源。综合的统一。一切知性运用 的起点最高原理。对象的形成:统觉是先决条件,直观的杂多结合而成。对象是主体建立起来的。感 性直观-知性的直观-理性、智性、悟性直观:无,只有上帝有。自在之物:人不能认识,上帝可能认识。康德的对象概念反对了休谟的怀懝论。反对理性主义

第二十五集

理性派只涉及单纯分析的判断,不涉及内容。对于系词“是”,仅仅作为一个联系的作用。康德对形式逻辑进行了批判。康德指出系词绝对不是主观上的连接,康德指出是的意义远没有那么简单。

  康德认为是达到一种客观性,客观的含义。是是为了达到一种客观的含义。是与对象有关!仅仅与知觉有关的,就是知觉判断!经验判断与直觉判断是不同的。用“是”就把客观性强调出来了1形式逻辑的判断应该从先验逻辑的角度,内容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一种分析的关系。而康德认为应该考虑对象。康德的意图是从这种判断里面引出范畴。范畴的客观性建立在是的客观性上。用一系列的范畴来证明客观性。判断表达了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范畴的客观效力,就是客观演绎。被连接在统觉的同一性中。每一个范畴都表现出统

范畴的客观效力来自于逻辑的必然性。直观的杂多觉的作用。直观的杂多必然从属于范畴。范畴为什么恰好是十二个?这个康德也不能解释。

范畴不能适用于自在之物。

理性的适用范围。

范畴只能经验的运用于对象,不能先验的运用于对象!思维只能思维一个不可认识的对象,不可认识一个对象。范畴的作用方式,比如说数学,数学的知识是可能的知识。数学离不开时间空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世界是在时间空间的条件之下构成的,最终要落脚于经验性的直观,从数学进一步的下降,才能获得科学知识。空间的要拿到时间内来整理。经验的自我,在建立起客观的知识,在内感官的时间中成立起来的,相当于心理学!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不同!先验自我是知识本身的规定,是纯思维。

主观演绎:

从我们所有的知识中验证,所有知识中都有范畴。一切综合都可能的先天条件。范畴在一切客观对象中都是有限的。三重综合都是知性的综合,先天的综合。

三点结论:

一范畴是为自然界立法。自然世界具有客观

范畴的范围是可能经验之内。

依靠自我意识能动性立法。

理性派对逻辑的理解通常是单纯分析的理解。是一种形式的理解。康德对形式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对判断的理解是错误的,太狭隘了。这个是的意义远没有这么简单。这个存在的意义是赋予这个对象以客观性。在判断中表示一种客观性。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有所区别。形式逻辑的判断应该从先验逻辑,内容逻辑角度来看。是这个次本身就是与对象有关。范畴从判断形式中引申出来。判断表达了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范畴的客观效力来自于逻辑的必然性。范畴是自我意识进行统觉的手段。范畴为什么就是这十二个,这一点并不能解释。范畴的作用范围:感性直观的领域,一切可能经验的领域。范畴的作用方式:总纲领范畴在超验领域可以思维但不能认识。可以应用于数学,只是一种可能的知识。范畴是通过时间的规定借助于先验的想象力,建立起经验的自我。经验自我是依赖于先验自我建立起来的。 

理性派对逻辑的理解通常都是一种分析性的理解。是的意义远没有那么简单。是的意义在于赋予判断以客观性。区分经验判断与知觉判断。形式逻辑的判断应该从先验逻辑、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从判断的客观性引出范畴的客观性。范畴的客观效力。来自于逻辑的必然性。范畴的作用范围与作用方式。我们只有把我们的范畴运用于感性直观的领域才能得到知识。范畴可以用来思维对象,但不能进行认识对象。不能做先验的运用,只能做经验的运用。范畴的作用方式:数学上,只能形成可能的知识。范畴是通过时间的规定借助于先验的想象力来建立起经验的自我。三个结论范畴为自然界立法,这种范畴只能应用于可能性之内。突出自我在范畴中的作用。
反对理性派,理性派对逻辑的理解都是分析性的,只是形式性的而非内容的。是--联系作 用,赋予客观性、确定性,.知觉判断-经验判断。形式逻辑应从先验的综合判断、内容的判断开始。范畴:客观效力来自于逻辑。12种?--不能解释。范畴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一切可能经验的领域,超经验范围只能思维不能认识。数学:单一性、因果性,可能的知识,纯粹直观。通过时间的规定(内感观)借助于先验的想象力建立起经验自我,再建立起客观的知识。主观演绎:

第二十六集

原理分析论:图形法(一)

概念分析与原理分析论不一样。

先验分析论包含两个部分:概念分析、原理分析。

原理分析讲图形法,再根据图形法得出来的存在知性原理体系。运概念讲范畴、范畴表、先验演绎。用12个范畴,人为自然立了许多法,法规 、原理,但在立法之前运用图形型(图式、图表、构架)图形论。是有形的,不单是图表。

原理讲图形法。schematismus原理分析,讨论判断后是概念,纯粹概念是范畴。原理分析中讨论概念和范畴在应用于经验对象时形成了哪些必须遵守的法规。范畴论相当于概念论,原理论即判断论。原理分析论也叫先验判断论。这是最终解决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最后一步。用法建构成理性的法庭,或知性的法庭。

形式逻辑有三个环节:概念、判断、推理。我们这里用了概念、判断,推理哪去了。推理也属形式逻辑,先验逻辑都是知识 要素。推理在形式上属于分析 的理性,内容上放到辩证论里面去了。推理在形式逻辑上在上面。推理可脱离经验,推出经验之外。推理大前提未经证明。前提不是三段论可证明的。推理容易出错。前提需要证明,推理属辩证论,先验逻辑论是知识何以可能,先验辩证论是检查犯错误的。幻相、谬误的逻辑。推理在知识里总是未完成 的,没有绝对必然性 。不象概念判断不推出经验 之外。推理要求不断推向前提,寻找 终极前提。

推理到什么地方去了。形式上属逻辑,内容上不在。推理在辩证论。推理可脱离经验。推理的大前提未经证明。推理推出经验之外,到终极。先验辩证是检查如何犯错的,它要到辩证论里寻求完备。概念、判断本身在分析论里已完备,可建立科学知识,已建立理性法庭。

这三种高级认识能力:知性、判断力、理性。

现讨论判断力:

康德有时也把判断归于知性领域,甚至理性推理他也把它归于知性范围(广义)。判断力无非是知性的运用,归于知性范围,理性推理也放在知性,判断力也放在知性范围。无非是知性的运用。有时又独立出来。判断力对范畴运用即判断 力。

了判断 力如何 运用,这里有主体能力。判断力与知性有区别 :知性形成理解力,抽象、提到先验层次;判断 力是如何能把知性范畴运用到具体经验 对象之上,这里有个能力问题,不是简章扩展开来,扩展还要主体能力。判断能力是不可教的,不是靠书本,要主体锻炼、练习。康德认为有的是天生的,也要实践。有的医生不适合做临床,有的天生不适合动手,手太笨。有的能当统帅,有的只能当将军,不能将将。将军要有判断力。统帅要有理性,士兵只要有知性就够了(任何人皆要有)。三个是分工的不同,判断力不可教,但通过长期实践,判断力是可能提高 的,起码常识不会错。也就是说知性如何与感性相联结。知性范畴已提供 了,还靠判断,知性与感性如何 联结,靠判断。

这三者分工不同。判断可培养、经过长期实践。判断力就是要如何把知性运用于具体场合,知性如何与感性相联结场合,即直观的场合。知性与感性如何联结,这中间有个判断力需要第三者联结,为什么要联结,因为知性与感性的来源是不同的,知性来源是先天 的,而感性来源是后天的,如何把先天的来源的这种能力运用于后天的来源这些材料,两者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一个抽象概念、一个具体形象,能不能有个中介,既具有先天的普遍性、自发性、能动性,又具有感性的直观性,就可以联结起来,这就是图形法。

图形论、图形说,是一套方法,不是纸上谈兵的,而是一种操作的方法,一套操作的理论。图形就是中介,这种先验的图形 法,既具有知性的先天 性,同时又有图。既有图、又有形。图是具体内容。它兼有双方的,可以把两端联结 起来。根据康德的这中间的东西与两端的有种同质性,有相同性,接近。因此主谓词要同质。圆盘,盘子本身是圆的,圆和盘有同质性。盘子隐含圆的。拿到纯粹概念上说,纯粹范畴如何运用直观,联结,需要中介,兼有二者特性,即时间的先验规定(即图形)。时间的先验规定是范畴运用对象之上的一个条件,时间的先验规定就是图形。既具有先验规定性,又具有直观性,它是由时间构成的,时间属于先验感性论的,是感性的,是感性直观,但又是先验的规定,时间本身就具有先天性,是感性里面的那种先天的那个层次,一切感性、感觉、知觉、印象是离不开时间,必须在时间中,所以时间是这些感性事物本身的形式,同时 又是先天的,时间介乎二者之间,介于先天的范畴和后天的感性直观的内容,它作为二者中间的层次把二者联结 起来。

第二十七集

原理分析:图形法

1、图形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在空间时间关系里面,它是把空间归于时间,一切都是归于时间,都是以时间为先天的形式,空间只是一切外部的形式。时间是能动性的,空间是摆在那里的,而时间有自觉性,不仅有直观,所以要把时间单独提出来。时间是未被规定的,那时间的先验规定又是谁来规定呢?它可以被规定,可以被限制。它一次性的被提供出来,它是无限 的,你可以从它上面限制出某一部分的时空,限制出它的特殊的一部分时(它一次性被提出来)。经验派的时间是堆积的,先验是一下子。时间没有被 分出来的时候,当然它有经验规定,如经验占据了某一段,从里面划分出某一段,时间能否有先验的规定呢?时间作为一种先验的直观形式,当然可以作一些阐明,但本身是单一的,时间不可能从里面分出来规定来。但先验的想象力分出来的,时间可有角度。时间自身不划定,是单一的。是什么东西给它划定的呢?是先验的想象力。根本动力是先验想象力,所以是先验的规定,即看时间的各个角度。时间本身不划定,它是单纯的直观。除时间的图形外还,提出经验空间图形,如三角形本身是图形,在图形 之下,用到具体要么直角、钝角、锐角三类,介一三角形图形是不分的,凭什么分为三角形,因为有一个三角形的图形。(普遍三角形图形)虽然是空间直观(不是概念)但是一种三角形的可能 性,与具体东西直观是不同。这就是纯粹的三角形。是具体的遍的方法。狗虽然各不相同,但都 在狗的图形之下,狗的概念是抽象的,图形是具体的,虽然不等于任何一个具体狗 。但这些图形属于空间的,它还不是先验 的,先验的图形是时间图形,它与范畴直接打交道的。它是使范畴能够直接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条件。时间图形不是形象,是超越空间之上,是一种普遍的方法。空间图形是略图,时间图形 有自发性,由先验想象力造成,又具有神秘性,是人们心灵 中隐藏得很深的技巧。直观对象中看不到抽象的范畴,如因果性,太阳晒石头热,看不到热的原因,只看到太阳晒。康德认为发现但可以看到原因的图形。这就是图形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2、范畴的图形化。

图形是由范畴引起的,图形就处于中介的地位。就可把范畴作为 图形来理解卢来考察,使范畴在图形 中,借助图形支把握经验对象。范畴有四大图形 :

量的图型 是数;我们把数和量等同起来,数是直观、也是概念,量是纯粹概念。要分清数出来的数,作为时间的图形,是时间先验规定,是时间的系列。系列有个前提,必须是同质单位。一个个组成的量,数数就是时间系列。就可对时间以先验规定,因为有系列。数数就是量的。从单一性到总体性。量的范畴就是从数数,即量的图型。有了数就可以用到经验对象上了,这时在用量的范畴。看到了图形用先验给予规定。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先验的想象力的规定。就可以用到经验对象上去了。这时用的量的范畴。

质的图形:度(程度),是时间的内容。时间的充实程度,时间里多就感觉实在,多就是实在,少就是空虚,从零(理想极限)到绝对充实,那零没有是不可能的,以这极限理想标准,可经历到不同的性质,质的范畴体现。质是多么强烈、多么充实。

质的范畴有三个环节:实在性 、非实在性、限制性。实在性绝对充实是理想,非实在性的绝对虚无也是个理想,二者之间大量的是限制性,是有一定的充实性,不是绝对 无。但不是绝对 充实,绝对充实就动不了了,就是一个绝对致命的东西,那是一个假设,那是没有的,所有充实有空虚的,总是能够松动的,才有变化。一切都处于两者之间,绝对的充实和绝对的零之间。这就是质的图型。就是时间的内容,度,浓度、要把握度,量还好把握。把握度奶难。性质通过程度 的量来加以规定。都属于通过直观中来领会。 

第二十八集

 原理分析:图型法(三)

3、关系的图形:时间的次序。三类:持存、相继、并存。

持存:也是靠想象性的。就靠回忆,持存下来就是回忆,唤回来。持存不变的就是次序。持存性我们就得出实体性(范畴)。通过先验的想象力。

相继:通过持存,相继下来,是同一东西,从而得出实体性(通过相继性)。凡相继不一定是因果。看房子的左右,如果形成客观的时间的次序就有因果性。

并存:是协同性(交互性、范畴),有交互作用,也要想象性,万物联系,如同时性,以及不确定了,看到的恒星,可能已毁灭。所谓同时,不是绝对的同时性,就是交互性,以此取代原来的同时性,有作用就有间义,就是同时作用,就是并存(在交互、协同上的意义)这种同时 观很依赖回忆、想象,把几十亿年的事拉过来,发生作用,就是有意义。不孤立看,将并存看作是时间的秩序性,就是协同性。绝对同时性不存在,代之以交互性,没有作用无意思,有作用就是同时性。在协同上才有意义。依赖回忆、想象,把几十亿光年的东西拉过来考察。有作用就同时并存。

4、模态:属时间的包容性。三对范畴: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概念:时间不同时包容对立的东西。放在不同时间中可以。苏格拉底不能同量黑又同时白。犯罪人通过排除后,有可能,有作案要时间,这时间容不得有其它时间同时存在,取决于有没能不冲突的时间。它只能一个接一个容纳对立的东西。不排除就有可能,但不是现实性;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时间中有没有此在、存有,有没有那回事,取决于某时间段,包容是现实性, 不包容是非现实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包容在一切时间中就是必然的,一直准备犯罪,一切时间培植犯罪,是必然的。仅包容在一段时间,一直是好的,一令之下,那是偶然性的。没有包容在一切时间中是偶然的。 

第二十九集

原理分析论:图型法(四)

三种性看到:第一种可能性是某个时间段,现实性涉及时间的一个确定的、再一个是所有的时间。它们都 是时间的包容性问题。可能性涉任何某一时间段,第二有确定的时间段,第三所有的时间段,都属时间 包容性。

二个结论:一切直观的表象都从属于先天的时间规定(即图型)。经过图形经规定它们才建立起知识。图型已经暗中使用了范畴(量质、关系、模态);一切范畴都必须受到图形的限制。一切直观表象都必须从属于范畴之下,并通过图型从属于范畴之下。从下往上追溯,一切直观的表象都必须从属于这些先验的时间规定;从上往下来乍,一切范畴都必须要受到图型的限制。范畴在判断睦不运用于图形之上,它的判断只具有形式逻辑的判断 意义,只具有主词和宾词的形式意义 ,而不具有认识论意义。就不成其为判断。否则就是命题,不管认识对象,而范畴要管对象、经验材料。只有通过图形,范畴才有认识论意义。范畴不可能有先验的使用,那是误用,又是不可能的。比如用于物自体,不行。只可能有经验的使用。

图形法在康德这里提出中介:知性纯粹概念如能够运用于经验对象上面来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理性都有道理,任何东西都有经验的成分也有先验的成分,如何结合经验的、知性的,要调和,提出中介。有一定积极 意义 的,问题是仍然是割裂的前提下调和,来源不同根源,矛盾来解决,中介还需要一个中介,中间的理念是个背论,永远解决不了的。先验范畴和先验的想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好像是一回事,都是自发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范畴,范畴也有自发的能动力,想象力也有创造性,范畴自我意识的缘之空一力,的统觉力,想象力就是用来综合的,或者就是,认为那些范畴形同虚设,只要有想象力就可以了就可以解释了,都是从想象力出来的,高度扩张想象力的作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先验想象力和时间规定什么关系。没有能解释。要么避开知性范畴就依靠想象力,要么依靠中介。图形法已经暗示知性的存在,先验想象力就是已经结合,是知性直观。但康德不承认人有知性直观。后来的人都把这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知性要是能直观首先要在抽象里使之直观化。怎么可能,自是个过程没有困难。抽象概念是不可以直观化,如是过程 是没有困难的。后来的人都认为可能。只有康德认为不可能。无念说承认知性直观,不是中西哲学直观的理解。
                            
第三十集

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立了那些法?法庭的法律如何规定的。所有经验现象都要拿到这个法庭检验。人为自然经验 立法。

纯粹知性有二个层次:善于应用逻辑(形式逻辑);利用逻辑在经验事物中具体的把握。运用经验事物。纯粹知性有二条最高原理;形式逻辑(分析)判断最高原理(形式逻辑)、不矛盾律;综合判断最高原理。任何一个对象都 从属于可能 经验中直观杂多之综合统一性的必然 条件,都符合经验可能性条件,就是要符合范畴。

一切对象都要在综合上才能联结起来,综合起来才能分析。红花是红的。先验感性论解决数学如何可能 的问题,而判断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是分析判断。天综合命题是一切对象所依赖的最高先天原理。

原理里含结构:

先验统觉(先验自我意识)——原理是12范畴的展开—原理借助-图形——最后形成对象(经验)。

二类原理:数学性原理、力学性原理。有12条原理,

前面2组是数学性的,质量是数学性的,不是讲数学,是讲的数学用于自然科学时,后两组是力学性的,它们都是讲自然科学原理。数学性的原理通过直接的论证来确定,力学性的原理通过间接的论证来确定。

在力学的运动中,要预测、推理,间接的。数学可直接性、力学是间接性的。

数学是构成性的,力学是调和性的、调节性的、引导性、调控性的。直观的公理,构成性的原理一是量。为直观的公理、质:是知觉的预测;调节性原理—— 关系:经验的类比 ;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

直观公理属量和系列,一眼可看,一切直观皆是外延的量(一)量:直观的公理。(二)质:知觉的预测。(三)关系:经验的类比。(四)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 

一切纯粹知性的最高原理:任何对象,都要从属于可能经验的必然条件。能不能在可能经验中,把杂多综合起来,有一个前提条件:范畴。纯粹知性的原理,是一切自然科学(一切对象)所要依赖的先天综合命题。纯粹知性原理的结构:先验统觉或先验自我意识(范畴的展开)→范畴(经验的运用)→图型(范畴借以展开)→经验对象(经验就是经验知识,这知识虽然是主观的,但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客观性)数学性的原理通过直接的论证来确定;力学性的原理通过间接的论证来确定。数学性原理是构成性的。分为量:直观的公理(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质:知觉的预测。力学性原理是调节性的。分为关系:经验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


纯粹知性原理体系。以往人们谈到自然科学的时候都要求观念符合对象,康德做了颠倒,认为对象如何符合观念(先验的观念、法则)。

    康德:纯粹知性有两条最高原理:分析判断的最高原理;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每个原理中都蕴含一个结构:先验统觉(自我意识)→范畴→图形→对象(经验对象和经验对象的知识)。数学性(构成性)的原理通过直接的论证确定;力学性(调节性)的原理通过间接的论证确定。构成性原理有量(直观的公理)、质(知觉的预测)两条;调节性原理有关系(经验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两条。

    西方哲学是一种量化的科学。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

    马克思:一门科学当它达到用数学来表达的时候,才是一面成熟的科学。

第三十一集

要对一切现象有所知觉,会数数,要能比对,这个比那个大,大多少,大一倍,或大一半,大几分之几,一切现象知觉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就是量,一切对象都是在量上符合起来的。符合与单纯不一样,符合就是还可分,所以本质上是符合的。在量的概念之下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分为二半。现越分越大。不但要把分考虑进去,还要把分的行为考虑进去。要花很大力气分,对象就大了。无限可分的,量上可计算的,因此一切可分可计算的对象才产生真正的科学知识,当时有这样的信念。这样一条原理即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成为了充分必要条件,不可少,而且充分的。由此证明数学对自然界必然具有客观效率。它也只能用于自然界。前面讲,某种意义上数学可以脱离自然科学,单独成为体系,有的数学家自然科学不懂。他懂得计算,懂得数学里的各种复杂情况。哥德巴赫猜想,一班人不懂,他懂,哥在自然界物理学有什么体现他不管,就在数学里搞一辈子,可以很有成就,但从本质上说数学原则上只能用于自然。康德说是时间空间的形式,时空不能单独存在,是一切 经验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只能有一个, 是统一的。所有经验事物的都在统一的时空之中限制住它自己的那一部分,才具有了它自己的时空。数学作为时空本身的一种结构,当然是自然 界的本身形式。不管多么复杂,它都是自然 的本身的形式、本身的复杂,它不能脱离经验 质,知觉的预测。

构成性原理:质——知觉的预测。

 知觉预测的原理表述:一切实在的 对象都有内包的量。外延量和内包量。一种张力,向内扩张,强度的量,凝聚性的。

量和质是对应的,与量对应,即知觉可预测,直观公理不要预测(一眼可以看出),但知觉里找到一条纯粹知性的原理很难,因为知觉是一种感觉,它是偶然的,你是否能得到某种知觉是无法预测的。因此,知觉本身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如果你给我一个知觉,即在偶然的前提之下你给了我,我就可预测,预测自身可能有怎么样的等级关系。画家可预测颜色,不受当时当地的感觉能力限制,它可以设想出来。这种设想应该是充塞在整个的时空中。而且实际上是不可能设想为零,时空中没有为零的。它是在零和饱和、存在与非存在之间,有一个限制的时空等级,不可能为零。

等级系统同样可以计算。这个量是度,即红到什么程度,量(程度),是一种质的量,内包的量,衡量强度的量,衡量到什么程度,只要有等极,就可预测,可把握。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预测,之所以可以预测,是因为现有资料给了我们一个不断变化的等级系统。我们找到终点和起点,就可以确定变化范围。没有知觉预测,数据只是死板板的数据,没有作用。有了知觉预测,就可以运用到直接经验对象之上,实现科学目的。

科学不等于绝对,但可以计算,越来越准确,现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做的。定量化是在运动中对其加以预测。有了知觉预测就可以用在对象之上。讲到量最后还是要归到质。质量公理一起,充分表达近代自然科学化的倾向,量化、精密化、确定、有变化 ,但不可能超出极限。质也归结为量,即为“度”。

科学角度先谈量,再谈质,哲学先谈质;康德谈美,先谈质。

 经验的类比:关系范畴,进入到力学性原理。

与数学有不同的地方。前面二者不足以守全规定对象,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的对象是变化的,是一个一个的,不是静的。自然界是变化的,有关系的。所以要提到关系的原理加以综合统一,不能单凭量质。用类比:运动中发生关系,直观看不出,可类推,以间接推断。

在经验中推、类比,是经验的类比,不是理性类比(推上帝,要小心),找到规律性,之所以成立,可追溯到关系范畴。两个东西摆在那,看、摸,得不出什么联系。用因果关系比较、推断,不是数学类比,是经验内容,不脱离经验类比,它是可能的经验(在时空中),可得出必然性,是可能的,有设想,不可能没有原因(不是习惯性联想),有因果先天性条件、原理。

经验类比是先天的原理在起作用,从而去寻找事项。这经验的类比要依赖时间的图形,若是理性的就会推出幻想。因此有三种关系的类比:实体、因果、协同类比。

要对一切现象有所知觉,会数数,要能比对,这个比那个大,大多少,大一倍,或大一半,大几分之几,一切现象知觉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就是量,一切对象都是在量上符合起来的。符合与单纯不一样,符合就是还可分,所以本质上是符合的。在量的概念之下事物是无限可分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分为二半。现越分越大。不但要把分考虑进去,还要把分的行为考虑进去。要花很大力气分,对象就大了。无限可分的,量上可计算的,因此一切可分可计算的对象才产生真正的科学知识,当时有这样的信念。这样一条原理即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成为了充分必要条件,不可少,而且充分的。由此证明数学对自然界必然具有客观效率。它也只能用于自然界。前面讲,某种意义上数学可以脱离自然科学,单独成为体系,有的数学家自然科学不懂。他懂得计算,懂得数学里的各种复杂情况。哥德巴赫猜想,一班人不懂,他懂,哥在自然界物理学有什么体现他不管,就在数学里搞一辈子,可以很有成就,但从本质上说数学原则上只能用于自然。康德说是时间空间的形式,时空不能单独存在,是一切 经验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只能有一个, 是统一的。所有经验事物的都在统一的时空之中限制住它自己的那一部分,才具有了它自己的时空。数学作为时空本身的一种结构,当然是自然 界的本身形式。不管多么复杂,它都是自然 的本身的形式、本身的复杂,它不能脱离经验 质,知觉的预测。

      构成性原理:质——知觉的预测。知觉预测的原理表述:一切实在的对象都有内包的量。外延量和内包量。一种张力,向内扩张,强度的量,凝聚性的。

       量和质是对应的,与量对应,即知觉可预测,直观公理不要预测(一眼可以看出),但知觉里找到一条纯粹知性的原理很难,因为知觉是一种感觉,它是偶然的,你是否能得到某种知觉是无法预测的。因此,知觉本身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如果你给我一个知觉,即在偶然的前提之下你给了我,我就可预测,预测自身可能有怎么样的等级关系。画家可预测颜色,不受当时当地的感觉能力限制,它可以设想出来。这种设想应该是充塞在整个的时空中。而且实际上是不可能设想为零,时空中没有为零的。它是在零和饱和、存在与非存在之间,有一个限制的时空等级,不可能为零。

        等级系统同样可以计算。这个量是度,即红到什么程度,量(程度),是一种质的量,内包的量,衡量强度的量,衡量到什么程度,只要有等极,就可预测,可把握。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预测,之所以可以预测,是因为现有资料给了我们一个不断变化的等级系统。我们找到终点和起点,就可以确定变化范围。没有知觉预测,数据只是死板板的数据,没有作用。有了知觉预测,就可以运用到直接经验对象之上,实现科学目的。

      科学不等于绝对,但可以计算,越来越准确,现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做的。定量化是在运动中对其加以预测。有了知觉预测就可以用在对象之上。讲到量最后还是要归到质。质量公理一起,充分表达近代自然科学化的倾向,量化、精密化、确定、有变化 ,但不可能超出极限。质也归结为量,即为“度”。

       科学角度先谈量,再谈质,哲学先谈质;康德谈美,先谈质。

       经验的类比:关系范畴,进入到力学性原理。

      与数学有不同的地方。前面二者不足以守全规定对象,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的对象是变化的,是一个一个的,不是静的。自然界是变化的,有关系的。所以要提到关系的原理加以综合统一,不能单凭量质。用类比:运动中发生关系,直观看不出,可类推,以间接推断。

      在经验中推、类比,是经验的类比,不是理性类比(推上帝,要小心),找到规律性,之所以成立,可追溯到关系范畴。两个东西摆在那,看、摸,得不出什么联系。用因果关系比较、推断,不是数学类比,是经验内容,不脱离经验类比,它是可能的经验(在时空中),可得出必然性,是可能的,有设想,不可能没有原因(不是习惯性联想),有因果先天性条件、原理。

      经验类比是先天的原理在起作用,从而去寻找事项。这经验的类比要依赖时间的图形,若是理性的就会推出幻想。因此有三种关系的类比:实体、因果、协同类比。 

第三十二集

空间和时间阐明:时空不是来自经验,时空是另外现象的必然基础,时间和空间不是概念(消极的阐明),时空是直观的。时空是先天并且直观的。时间空间怎样形成知识:几何学(由空间形成)几何学知识既不是经验后天归纳出现的也不是由概念推理推出的,是构成的知识。算数,时间形成。时间无法表达,奥古斯丁说,越解释越糊涂,后把它归结于存在(海德格尔)。

结论:1、时间空间不是物质体的属性,它是先天的、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是主体的直观先天形式,把经验材料把握在时空之中。(不包括物自体);

2、它(时间和空间)在现象知识里面所提供的只是形式不是内容。时空是感性的直观形式,不是感性直观内容,感性内容是偶的、杂多的东西。先天直观形式是必然的, 超不出它,尺度是精明一致的,是先天必然的。

3、它(时间和空间)在现象知识里面所提供的只是形式不是内容。时间对空间占有优势。空间可表达时间,但表达不完整。能表达多维线,但不能表达相继性,不能表达不可逆性,不能表达一维性,时间更隐蔽,更深奥。

经验的实在性,和观念的先验性。

实在性来源先验的观念,不是心理学,不是突发奇想,先验的、绝对的观念。运用经验才有实在性接受到经验的内容才有实在性。实在性来源于先验的。既是观念又是客观的。客观观念运用于经验成为实在性。先验的东西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转移,归根结底是主观的,放之四海皆准(通常了解的客观是物质的)(运动、距离)现象界的认为是主观的,但是客观的。它反对二个对象:经验的观念性(休)(主观唯心)、先验的实在性(独断论),抵于了休谟的。主客观倒过来的。显现的为客观的,特定解释,相互救 援。
---------------------------------------------------

空间和时间阐明:时空不是来自经验,时空是另外现象的必然基础,时间和空间不是概念(消极的阐明),时空是直观的。时空是先天并且直观的。时间空间怎样形成知识:几何学(由空间形成)几何学知识既不是经验后天归纳出现的也不是由概念推理推出的,是构成的知识。算数,时间形成。时间无法表达,越解释越糊涂,后把它归结于存在。

结论:1、时间空间不是物质体的属性,它是先天的、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是主体的直观先天形式,把经验材料把握在时空之中。(不包括物自体);

2、它(时间和空间)在现象知识里面所提供的只是形式不是内容。时空是感性的直观形式,不是感性直观内容,感性内容是偶的、杂多的东西。先天直观形式是必然的, 超不出它,尺度是精明一致的,是先天必然的。

3、它(时间和空间)在现象知识里面所提供的只是形式不是内容。时间对空间占有优势。空间可表达时间,但表达不完整。能表达多维线,但不能表达相继性,不能表达不可逆性,不能表达一维性,时间更隐蔽,更深奥。

经验的实在性,和观念的先验性。实在性来源先验的观念,不是心理学,不是突发奇想,先验的、绝对的观念。运用经验才有实在性接受到经验的内容才有实在性。实在性来源于先验的。既是观念又是客观的。客观观念运用于经验成为实在性。先验的东西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转移,归根结底是主观的,放之四海皆准(通常了解的客观是物质的)(运动、距离)现象界的认为是主观的,但是客观的。它反对二个对象:经验的观念性(休)(主观唯心)、先验的实在性(独断论),抵于了休谟的。主客观倒过来的。显现的为客观的,特定解释,相互救 援。 

                康德专题(第四部分)

第三十三集

第一类比:实体和偶性

在现象的一切变异中实体是的持存的,它的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这是通过类比得出来的。拉瓦西实验:物质是实存的,永存中,不增加也不减少,这说明一切变异中,量不变,这第一次确定了物质不变,形状可变,质量守恒。这是着眼量的关系,变化中量一直不变,一种相等的关系。

变化中量一直不变,一种相等的关系。不变是相对不而言的变,变的是偶性(从固体变成水),实体本身不变。变中之不变是实体,在时间之流中床不变。看到变是因为有不变的东西,才看到变。看到变是因为有不变的东西,变总是某个东西。实体在关系范畴里是基础;

第二类比:因果性。因果性是时间中相继性的原理(休谟为习惯性联想)。习惯联想,有,但没有因果性。康德认为除联想,还有情况是客观必然的,凡是发生的事件,考察发现它之所以可能 的条件,与联想有区别。观察一所房子,可从左往右,也可从右往左看,房子摆在那,没有因果关系。但一只船从上游流到下游,是发生的事,客观的事,不能用休谟的习惯性,而用因果性。顺水是发生的事,是客观的事。与左右看房子不同。船要引进因果关系,不能逆转,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导致果。所以得出: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理由的,有原因的,只要一件事发生,就有原因。就必须引进原理,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有时间相继性,结果必然而来,时间是中介。船在中途掉包,不是因果,是虚假因果性,还要证据。只是原理、法则、法规,一切发生都有原因,要审、要找,是否找到证据,没有把握。(看月亮)只是用来打官司的法规,因原因是BC,不是断定,而断定一定有原因。先因后果,有的原因同时发生,变成一点,不能说没有原因,相继性可压缩变为一点,消失为零,可看作是个突例。时间上的相继性原理,前因后果,是一条存在知性的原理。

---------------------------------------------------------------------------------------------
第一类比:实体和偶性 

       在现象的一切变异中实体是的持存的,它的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这是通过类比得出来的。拉瓦西实验:物质是实存的,永存中,不增加也不减少,这说明一切变异中,量不变,这第一次确定了物质不变,形状可变,质量守恒。这是着眼量的关系,变化中量一直不变,一种相等的关系。

       变化中量一直不变,一种相等的关系。不变是相对不而言的变,变的是偶性(从固体变成水),实体本身不变。变中之不变是实体,在时间之流中床不变。看到变是因为有不变的东西,才看到变。看到变是因为有不变的东西,变总是某个东西。实体在关系范畴里是基础; 

        第二类比:因果性。因果性是时间中相继性的原理(休谟为习惯性联想)。习惯联想,有,但没有因果性。康德认为除联想,还有情况是客观必然的,凡是发生的事件,考察发现它之所以可能 的条件,与联想有区别。观察一所房子,可从左往右,也可从右往左看,房子摆在那,没有因果关系。但一只船从上游流到下游,是发生的事,客观的事,不能用休谟的习惯性,而用因果性。顺水是发生的事,是客观的事。与左右看房子不同。船要引进因果关系,不能逆转,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导致果。所以得出: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理由的,有原因的,只要一件事发生,就有原因。就必须引进原理,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有时间相继性,结果必然而来,时间是中介。船在中途掉包,不是因果,是虚假因果性,还要证据。只是原理、法则、法规,一切发生都有原因,要审、要找,是否找到证据,没有把握。(看月亮)只是用来打官司的法规,因原因是BC,不是断定,而断定一定有原因。先因后果,有的原因同时发生,变成一点,不能说没有原因,相继性可压缩变为一点,消失为零,可看作是个突例。时间上的相继性原理,前因后果,是一条存在知性的原理。 

第三十四集

原理分析论: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四)

第三类比:协同性:一切实体都处于彻底的交互之中,互为因果。有两个词:共同性、交往性、交互性,康德认为还是交互性,才协同。(因果性是两个实体之间的)交互性是同时并存的根据,是指同时发生作用(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互为因果,不单纯位置并存。

 万物都在交互中,交互作用是最高的原理,关系是作为关系的关系,是终极的原理。在它后面再没有什么东西。既然是力学原理就因此都具有预测性,是经验的预测。类比的预测,要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类比、内推、预测,可反推出那些范畴。不能超出可能经验范围。

 因此就有第四条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要设定所有的东西都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内,不能在外。所有的设相为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

可能的:凡是与经验的可能条件相一致的。与可相象性不一样,它可设想完全不在时空中的,单纯形式逻辑中不一样,如一切不矛盾的皆可能,与形式逻辑不一样。是从经验上讲的,经验的才现实,至少与抽象的可能性不一样,抽象只是形式,可能性可用于科学上的,限在可能经验范围内。形式逻辑的可能性没有意义,只要不矛盾。

 现实性的公设:凡与经验质量条件相联系的(经验的感觉)(考虑内容、质量)。我现实到手,不管将来。不必事事据泥于直接感觉,还是可以按经验的类比去联结可能的感觉为,但要步步为营,要亲眼看的、触摸到好处现实 性、可靠性。现实性也有局限性。我思故我在(已假定了的实体,但没有现实性、未经证明的东西);

在一切时空中都 能有效。

形式逻辑是形式的,三段论是抽象的,不管内容。质量一旦变化内容无效(大前提不存在)。现实的要与经验的普遍条件吻合,与经验与范畴相符合。没有形式条件也不行。认为可能性与现实性相容,认为可能 性大于现实性,而现实性大于必然性。康德认为是同一对象,主要是因为不同态度,是主观对客观的态度,也是力学性的原理,不是事物间的而是主客体间的关系,是主观的综合方式。

12条款建立法庭,去打官司。有了标准,有法可依了。

人为自然立法 就是以上12条款。
----------------------------------------------------------------------------
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   1、 可能性的公设公设想相当于数学上面的公理,这个公设就是说设定在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在可能经验的范围之内,不能超出可能经验的范围之外云涉及到一个自在之物,所以这个公设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时候首先要设定我们研究的都是现象都是可能经验而不是自在之物。   1、 可能性的公设凡是按照直观和概念都和经验的各种形式条件相一致的就是可能的。什么是可能的?  

第三十五集

向先验辨证论过渡:从先验分析到先验辩证过渡

一般对象区分为现相和本体

范畴只能有经验的运用,不能有先验的运用,否则是误用。

范畴的能力;提供一个先验对象的表相(先验对象的概念)自在之物可以思维不可认识,因没有感性的材料,但可以断言。为什么在现相之下有个自在之物,这是康德的软肋,后有很多人批评他,既然自在之物不可知,又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的?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我们先验的设定的,是先验对象。我们把范畴运用在经验的材料之上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个经验的材料既然是一种显现,就必须有显现者,虽然不能认识。先验对象是未定的,有两种可能性:如果不把它运用在经验之上,就只单凭设想,它就是自在之物,可思不可知;另一方面,它有用,先验对象(X的表相)运用于经验的材料之上,用来统摄经验材料,就可帮助经验的东西,建构一个经验的对象。本体,虽然也是指自在之物,但在字面上仅仅具有一种消极的意义,否定的意义,只提供一个界限,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它和先验对象又具有同样的意义,就是相当于自在之物。先验对象也有两种含义,字面上的是积极的,就是指自在之物,但在实际使用之中又是消极的,不能规定自在之物到底是什么,只能用来作为经验对象形成的必要条件,被局限于经验对象的范围之内。知识的界限,在于本体。在可能的经验的范围之内的,都可认识。人的知性没有直观。理性可超越界限,是理性的自然倾向,形而上学的倾向,就会导致幻象(这词在康德带有贬义)。幻象是主观的,同时会被误以为是客观的,在经验中有各种幻象。习惯的说法和感觉是很相近的,不因为你理解了成因,就被排除了,只能面受欺骗,对此的解释可以改变。先验的幻象,不是由经验来的,是概念在使用中出现,超验的使用。先验的原理不可能有先验的运用,只能有经验的运用。超验也是超越经验的,与先验相反,不能运用于经验,只有可能运用于超验的对象,就会产生幻象。超验的原理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时候称之为内在的运用,内在和超验是反义词。幻象不可避免,但可揭露。幻象是人的本性,有道德和宗教意义。理性的逻辑运用:

第三十六集

幻象是比如太阳东边升起,是幻象但由于虽然你知道那是地球转动并不是太阳升起但你还认为那是太阳升起这就是幻象,很强大不太容易去除也不能去除先验先于经验但用于经验,但必须用于经验,否则就是逻辑超验先于经验但不用于经验,他只用于超验的对象   先验还受经验的束缚,但超验不受。
----------------------------------------------------------------------------------
“把一般对象区分为现相和本体” 这样一个命题,凡是讲到一般地象这个一般对象就无所不包了,包括经验对象也包括自在之物也包括你所能想象出来的本体、先验对象等等这些东西如果你在这个意义上面一般的把它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象、一部分是本体,那么你就要注意这种划分绝对不是积极的划分,所谓积极的划分就是不是作为两种认识的对象的划分,不是说我们有两种认识对象:一种认识对象是现象;另外一个认识对象是自在之物,你不能做这种划分,如果做这种划分你就把这种自在看成可知的了,
--------------------------------------------------------------------------------------------

我们提出理性超越界限,知性有一种倾向,要超验界限就是形而上学的倾向,导致理性的幻相,先验辨证论属于幻相的逻辑,是如何避免幻相的逻辑,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正位论,辩谬,都是端正位置,避免错误。先验是先于经验,但要运用于经验,不能完全脱离经验,否则就变成逻辑了,变成先天的了。先验的也是先天的,但是先天的里的特殊情况,它除了运用于经验,不可能有别的运用,先验的原理不可能有先验的运用,只能有经验的运用。超验的概念,也是超于经验的,与先验恰好相反,不能运用于经验,只能运用于超验的对象,这时就产生了幻相。先验的原理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时候被称之为内在的,内在和先验的可以结合,在现象界在经验上运用。内在和超验恰好成为一对相反的概念。超验不受经验的束缚,超验的原理,是产生先验幻相的一个根源,先验和经验的幻相有点相同,即使知道是幻相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把超验的对象运用于经验对象,运用于自在之物,运用于本体,但经过分析,发现这种运用是一种幻相,如上帝,灵魂,我们用理念对它们加以规范,结果发现这种规范完全是一种幻相,但我们还是有倾向,不可避免的总是把这个理念运用到超验的客体超验的对象身上,这就叫自然倾向,这是纯粹理性的自然倾向,整个先验辨证论就是探讨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尽管可以批判它是伪科学,但不得不承认人类理性纯粹理性出于他的本能不断地要去探讨这些问题,不断地要把这些概念,这些理念运用于超验的对象身上,这背后的原因,最后康德得出这是人的道德倾向,道德本质。根除它没有效果,也是没有必要的,虽然在科学中是幻象,但在另一方面是人的本性,而且里面有道德含义和宗教含义,不受欺骗就足够了。概念判断是知性的,推理属于理性。从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里,康德引出了范畴表和十二条知性原理,从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引出了先验逻辑的理性的理念。就像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引出了知性范畴一样。

第三十七集

人有理性是大前提但没证明过

形式逻辑的推理总是无限的应为大前提永远是要推理的永远推理不完

形式逻辑的3个形式1直言2假言3选言

人有理性到苏格拉底有理性是直言

如果人有理性到苏格拉底有理想是选言

人或者神有理性到苏格拉底有理性是选言

这里不考虑量和质和关系判断相对应,不考虑模式

推理只考虑关系

范畴是知性概念,理念是理性概念

任何一条规律不是纯粹的,但误差率小于一定就成立了

先验的理由是上帝自由宇宙灵魂等

绝对的理念是经验世界不存在的。纯水是经验的理念。灵魂是先验的理念。有条件追寻无条件者只有提出理念才能确定大前提,理念是追求不到的,无条件者,理性的推理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不能完全施展它自身,在理性的逻辑运用中是不行的,因理性的逻辑大前提是不纯粹的,是从经验中或人们的共识中或习惯传统中大家共同认可中来的,无条件者永远追求不到
-------------------------------------
理性的逻辑运用:推理!形式逻辑的推理都是‘不完备’的:大前提兹待证明——无穷追溯(为有条件者追求无条件者)!理性的纯粹运用:理念——理性的概念(理性的范畴)——先验的理念(有条件者追求无条件者的统一)!

第三十八集

归谬法:就是二律背反。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命题,要么你是对的,要么我是对的,如果我证明你错了,那么我就是对的。前提是只能有两种选择。当年的理性派把一些超验的理念通过这种手段变成一种理性知识,由此产生了幻象。灵魂对应的是理性心理学(实体),宇宙是理性宇宙论(因果),上帝是理性神学(协同)。理性又可以叫做合理的,是经过形式逻辑推论的。灵魂宇宙上帝是超验的,是幻象,所以传统形而上学建立的这三门学科就是伪科学。理性心理学运用的范畴是“实体”;理性宇宙论运用的范畴是“因果”;理性神学运用的范畴是“协同”。逻辑的直言、假言和选言推理,派生出来三种理念,灵魂、宇宙和上帝,依它们而建立的理论就构成了上述三门学科。三种范畴构成的是对应理念的“类似物”:本来实体运用于经验世界之中,现在被用在“自在之物”(灵魂)身上;因果关系也是如此,这里凌驾于整个宇宙之上,规定宇宙整体;上帝也是“自在之物”,这里用协同性对上帝加以规定

--------------------------------------------------------------------------

心理学物理学是没有穷尽的心理学是灵魂的统一,物理是宇宙的统一

但我们通过理念促使知识发展

先验理念引导各科学到大一统。向前发展作用是附带的辅助的。灵魂和上帝不是经验。不是知识,不是构成性的。

超验的东西用于伦理道德追求是可以的,如灵魂但用于是知识就是幻象

灵魂对的是理性心理学(实体)

宇宙是理性宇宙论(因果)、上帝是理性神学(协同)。灵魂宇宙上帝是超验的所以和他们推出的这3个就是伪科学

灵魂、宇宙、上帝。灵魂是心理现象的主观的统一、客观宇宙的追溯在客观的世界整体的统一,上帝是主客观的统一。

是有用的,辅助的。上帝、灵魂不是知识,是向导和引导,辅助性的。超越的经验,不能当做知识,不具备经验的材料,不具备空间。

-----------------------------------------
上帝是主客观的统一内在的运用方面是有用的灵魂宇宙上帝,是引导我们追求统一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假设。知识所必要的调节,向导。不能构成构成性的。三者可以运用于超验的领域,运用于经验就会产生幻象。引导我们知识,是经验的运用,即内在的运用,不是构成性的,而是引导性的。当超验的运用时,就被称为超验的运用。离开经验而独自可以成为知识的东西。理性心理学实体理性宇宙论 因果理性神学  协同 大小宇宙的协同性
-----------------------------------------------------
灵魂:心理现象,形成主观的统一宇宙:客观的统一(引出自由)上帝:主观+客观的统一内在的运用:引导自然科学知识(调节)外在的运用:道德领域、自在之物超验的理念不是知识,运用于经验产生幻象理性心理学    灵魂  实体理性宇宙论  因果行理性神学   协同性

第三十九集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关于灵魂的先验学说

把灵魂当做物自体进行研究。实验的心理学在这里不讨论。

理性心理学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证明作为自在之物的灵魂的研究。

物自体:一切现象背后的存在者

人的自由,上帝,世界整体这些物自体连假定都是不可以的,必须通过理性的推理来设定的。

理念:一般的理念 先验的理念

先验的理念没有任何经验内容

第一个有条件者:我思

我思故我在是个谬误推理

形式逻辑的同义反复,不具有经验的内容。偷换概念,四名词错误,都属于逻辑上的谬误,在逻辑上是属于谬误的。

谬误不可避免地混淆经验的东西和先验的东西

幻象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假象

只有通过批判排除其迷惑,在另外的地方是有用的

恰好在人的本性里面埋藏着人的道德,这种自然倾向埋藏着人的道德本性。对于灵魂,对于我,的规定性有四大类,按照范畴进行梳理,关系,质,量,模态。

--------------------------------------------------------------------------------
如灵自由、上帝,世界整体。说不出拿在手里,连假定也不行,隐藏更深,所以称理念。这里要通过推理,通过有条件者推出出无条件者。设定最后有。我思故我在,不能从逻辑上成立理解为先验和有经验内容的知识,他没有经验的内容有关灵魂的规定只能用于道德自然倾向但不能用于认识论不是灵魂的知识理性心理学先是关系模态,灵魂和物质的关系然后是质量就是性质,  
--------------------------------------------------------------------------------------
先验辩证论:关于灵魂的先验研究,--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物质体的显现\非显现:灵魂\自由\上帝 .理念:一般的理念--先验的理念,我思故我在,---追问条件,--我思故我思?谬误推理:幻想,--太阳升起,---4大范畴:关系\\\模态--

第四十集

四类谬误推理:一是灵魂是实体;二是灵魂是单纯的,就是不朽的(单纯就是不朽);三是灵魂是单数的,是一种位格;四是灵魂对身体能够发生现象作用。 实体是那种只能作为主词而不能用作谓词的东西,它可以被形容,而不能形容别物。灵魂是实体灵魂是单纯的灵魂是单数的灵魂对身体能够发生现实的作用——四个谬误推理的划分 1灵魂是实体,范畴是规定经验的材料的,用一个实体的范畴将其统起来大前提,实体是只能做主词不能做谓词的东西,这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来的实体是其他一切属性的载体这种主词是从语法上说的,它和主体不同从逻辑含以上看,是主词,从本体论上看是主体,从认识论上看是主观 
--------------------------------------------------------
四类谬误推理:一是灵魂是实体;二是灵魂是单纯的,就是不朽的(单纯就是不朽);三是灵魂是单数的,是一种位格;四是灵魂对身体能够发生现象作用。    实体是那种只能作为主词而不能用作谓词的东西,它可以被形容,而不能形容别物。
-------------------------------------------------------------
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灵魂的实体性--存在论:不存在也是存在,只能作主词,不能作谓词,SUBJECT:主词--逻辑上语法上的,本体论上是主体,认识论上是主观;主词--主体:图型中介,,首先要把实体是什么确定下来才能谈,一种属性和一种性质是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实体才能独立存在的。用来形容某个东西的都是普遍的,但这个实体本身不能用来形容任何一个东西。第一实体肯定是个别的东西,只能做主词,第二实体.....\ 一个词有3个含义逻辑含义,z主词本体论含义主体认识论含义主观
------------------------------------------------------------------------------ 

第四十一集

西方三个不能混淆的主题,本体论,逻辑(方法论),认识论。这三者是在黑格尔那里才得到统一,黑格尔的三统一问题,在马克思那里通过实践论更达到统一。辩证法是逻辑,同时又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在康德这里是个很微妙的转机,已经把这三者既区分开,又联系起来。实体就是能持存下来,万变中的不变,总量不变。亚氏的三段论式的推理犯了四名词的错误,有歧义,有双重含义的概念,一个典型的三段论式只能有三个名词。我思故我在这种同义反复对怀疑论有用。单纯性可以看做是不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认为实体是单纯的,包括我在内,凡是可朽的东西都是复杂的,复杂的东西最后就会灭亡了,单纯的东西没有可分的,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不朽的,凡是一种活动绝对不能看做是与其它的活动合作的,那就是单纯的,灵魂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因有复杂的东西,所以有构成复杂的东西的单纯的东西,这也是个分析命题,是形式逻辑上的一个证明,笛卡尔也是这样证明这个单纯性的,但笛卡尔也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单纯性和单一性和统一性,要证明单纯性就要有经验的材料证明。灵魂是没有形体的,这一点笛卡尔做的不彻底,他认为灵魂居住在大脑的某个部位,无形中就给了它一个位置,可以给它定位,那就有形体了,已经给了它空间,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没有形体的,就比较彻底一些,但在康德看来,即使灵魂没有形体,也仅仅是没有外感官,决不能由此和外部事物的物质区别开来,物质都是复杂的有结构的无限可分的,而灵魂不是,主观的灵魂和物质世界不同,这种不同只是现象界里面的不同,无非是说物质世界存在于外感官之中空间时间之中,灵魂存在于内感官之中只存在于时间之中,这样的区分还是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是现象界里面的区分,并没有抓住灵魂的本体,灵魂的自在之物并不受你的这些规定,这仍然是经验心理学所规定的对象,而不是理性心理学所规定的对象,是要把它的物质体加以规定,结果还是在内感官的范围之内谈,既然物质也是现象,灵魂也是现象,所以它们并不涉及到物质体,灵魂的实体和物质的实体本体同样是不可知的。我在我思只是个逻辑上的设定,单纯性是四个谬误推理中最重要的,想通过一种单纯性把它跟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区别开来,实际上区别不了,因它没有万事万物的复杂性,但是它本身还是具有内感官中的复杂性,怎能把它看做是单纯的呢,若要看成是单纯的,就要追溯到内感官各种各样的变化背后的那个物质体,但实际上没有涉及,反而混淆了,外感官和内感官的存在,像笛卡尔一样。仍然是现象。
------------------------------------------------------------------------------------------------
辩证法是逻辑又是认识论是本体论在马克思那统一了逻辑是方法论康德把辩证法的3种属性区别开又联系起来 3段论只有3个名词人有理性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理性,人苏格拉底理性是3个名词、一切思维里都有个我,如花是红的,那是我认为花是红的,但这不是关于我的属性,不是关于我的知识复杂的东西可朽,单子不朽永恒理性心理学自以为想超越现象界灵魂外在是单一的内在是复杂的
                     
第四十二集

号数同一就是人格(不混淆,今天、昨天都是他)一辈都是你,这就是人格上的同一性

人格的同一性导出了灵魂的人格性导出灵魂的实体性

人格的同一性就是实体的同一性,不只是人,其它各个事物都有,仍然依赖于时间中的持存,但这里加进了一个因素就是量,唯一性,单一性,不光是单纯的,我的存在是一切时间持存的逻辑前提,

人格性,关于灵魂,这里不是谈道德,理性心理学企图从认识论上面把灵魂归结为是具有人格性的。人格性这个词来自于古罗马时戏剧中的一种面具,角色的意思,每个人都是上帝委派你扮演的角色,独一无二的,是一生都不能取下的面具,否则人格分裂,具有识别性的意思,即人格是不可取代的,称之为号数上的同一性,理性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不同时间中始终意识到自己号数上的同一性者,灵魂就具有这种性质。结论,灵魂就是人格(性)。康德认为这是第一个谬误推理的根据,所谓实体性,人格的同一性就是实体的同一性,不只是人,其它各个事物都有,仍然依赖于时间中的持存,但这里加进了一个因素就是量,唯一性,单一性,不光是单纯的,我的存在是一切时间持存的逻辑前提,不能搞颠倒了,我不是在时间中的某个东西,整个时间其实都是在我之中。但你在别人的时间中就不具有这种同一性了,当然你可以设想你能在别的某人的时间中具有同一性,精神不死,但这只是某种持续意识的可能性而已,并不能说明你的灵魂就是不朽的。灵魂具有在时间中的始终一贯性是不能证明的,不能通过实证性的方面,你的经验的时间的持续来加以证明的。把先验的和经验的人格性混为一谈了,只有先验的人格性才具有这样的一贯性,但它在认识论方面是不能证明的,只是同义反复,但在道德上可以有实践的运用,决不能因此扩大我们对灵魂的知识,灵魂本身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我们对灵魂一无所知。观念性,把观念性看做是唯一的基本的原则就形成了观念论,也可翻译成唯心论。理性心理学主要的论据之一就是建立在灵魂的观念性,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观念性,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康德称笛卡尔的观念论为经验的观念论,康德的是先验的观念论和经验的实在论,这是不可分的,反对的是经验的观念论和先验的实在论(就是独断论,先验的肯定我们能够认识实在的东西,如我们想到一个东西就可以通过逻辑来认识这个对象,叫先验的实在论,康德是反对的),康德认为我们先验能认识的东西只是一种形式的知识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还不具有实在性,必须运用于经验之上。经验的观念论是怀疑论的称呼,导致休谟的怀疑论,通过经验认为一切都是观念。笛卡尔开始怀疑一切,最后到我思是不能怀疑的,我思是主观的,但又是经验从经验的角度理解的,康德并不完全否认,说就观念方面是可接受的,但要从先验方面来理解为一种先验的逻辑性的东西。康德认为关键是要区分现象和物自体,笛卡尔总是不由自主的把物自体混同于经验的对象,并加以规定。思维的主体包括我和思维的客体一样,都是以经验的条件作为实在性的,灵魂和灵魂之外的物质都是以经验为条件的,就意味主体和客体都在一个经验事件之中,都在时空之中,而时空在主体之中,这主体是先验的主体,不要混同于经验的主体,先验的主体是认识的条件。既然都是以经验为条件才具有实在性的,由此就引出了理性的宇宙论,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以经验为条件的一些现象界,我们把它当主体来看待。

康德任务我是时间的前提,逻辑上我在时间的前面

我 的实践中的 思维都是我的

雷锋精神不死不是雷锋灵魂不死他和人去了

灵魂是一无所知的 不具备对他的知识

先验的实在论就是独断,先验就是一种观念不是知识

经验的观念论是怀疑论,一切都是要怀疑的 ,

2都不对

我思就是我在要从先验的角度去理解不能从经验角度理解

思维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经验为条件,意味主体和客体都在时间和空间中,那思维i的主体灵魂就有时间和空间就是错的灵魂是先验的

先验的主体是认识的条件,认识的主体是认识的对象 
----------------------------------------------------------
人格性,关于灵魂,这里不是谈道德,理性心理学企图从认识论上面把灵魂归结为是具有人格性的。人格性这个词来自于古罗马时戏剧中的一种面具,角色的意思,每个人都是上帝委派你扮演的角色,独一无二的,是一生都不能取下的面具,否则人格分裂,具有识别性的意思,即人格是不可取代的,称之为号数上的同一性,理性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不同时间中始终意识到自己号数上的同一性者,灵魂就具有这种性质。结论,灵魂就是人格(性)。康德认为这是第一个谬误推理的根据,所谓实体性,人格的同一性就是实体的同一性,不只是人,其它各个事物都有,仍然依赖于时间中的持存,但这里加进了一个因素就是量,唯一性,单一性,不光是单纯的,我的存在是一切时间持存的逻辑前提,不能搞颠倒了,我不是在时间中的某个东西,整个时间其实都是在我之中。但你在别人的时间中就不具有这种同一性了,当然你可以设想你能在别的某人的时间中具有同一性,精神不死,但这只是某种持续意识的可能性而已,并不能说明你的灵魂就是不朽的。灵魂具有在时间中的始终一贯性是不能证明的,不能通过实证性的方面,你的经验的时间的持续来加以证明的。把先验的和经验的人格性混为一谈了,只有先验的人格性才具有这样的一贯性,但它在认识论方面是不能证明的,只是同义反复,但在道德上可以有实践的运用,决不能因此扩大我们对灵魂的知识,灵魂本身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我们对灵魂一无所知。观念性,把观念性看做是唯一的基本的原则就形成了观念论,也可翻译成唯心论。理性心理学主要的论据之一就是建立在灵魂的观念性,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观念性,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康德称笛卡尔的观念论为经验的观念论,康德的是先验的观念论和经验的实在论,这是不可分的,反对的是经验的观念论和先验的实在论(就是独断论,先验的肯定我们能够认识实在的东西,如我们想到一个东西就可以通过逻辑来认识这个对象,叫先验的实在论,康德是反对的),康德认为我们先验能认识的东西只是一种形式的知识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还不具有实在性,必须运用于经验之上。经验的观念论是怀疑论的称呼,导致休谟的怀疑论,通过经验认为一切都是观念。笛卡尔开始怀疑一切,最后到我思是不能怀疑的,我思是主观的,但又是经验从经验的角度理解的,康德并不完全否认,说就观念方面是可接受的,但要从先验方面来理解为一种先验的逻辑性的东西。康德认为关键是要区分现象和物自体,笛卡尔总是不由自主的把物自体混同于经验的对象,并加以规定。思维的主体包括我和思维的客体一样,都是以经验的条件作为实在性的,灵魂和灵魂之外的物质都是以经验为条件的,就意味主体和客体都在一个经验事件之中,都在时空之中,而时空在主体之中,这主体是先验的主体,不要混同于经验的主体,先验的主体是认识的条件。既然都是以经验为条件才具有实在性的,由此就引出了理性的宇宙论,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以经验为条件的一些现象界,我们把它当主体来看待。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四)

第三谬误推理:人格性。

人格性,在道德哲学用得很广,但这里是关于灵魂的认识。什么是人格性,古罗马是角色的意思,每人都扮演的角色,角色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具有面具的意思,上帝要你扮演的角色,中韱有你,否则导致人格分裂。戏剧上独一无二的骨独特个必一,每人不可取代。灵魂不可,为号数上的同一性,不能混淆,编号为了不混淆。号数同一就是人格(不混淆,今天、昨天都是他)一辈 都是你,这就是人格上的同一性。号数上同一就是人格(始终是他),不变的,逻辑上就是号数上的同一性,灵魂就不号数上的同一性,所以灵魂就是人格性。号数就是持存性。(在时间中的持存性就是实体)号数上的图形用在时间上就是实体。实体同一性不仅是人。加了量,是唯一的,独一无二,不可替换,前后一惯持存着,就是人格。我不仅在时间上持存,一切时间上的持存性都是因为我,一个逻辑 条件,没有我,一切都 不可能,我是时间本身的前提。不仅单纯,还单一。每个人不换。我是一切时间持存的都要依他的前提。逻辑前提。我是时间本身的前提。不能倒因为果。我的一切思维都是我的思维,同意反复。只是逻辑上形式的规定。要做实质规定就麻烦了。“我都存在我的时间中”。张三他不承认。你去世,人家还存在时间,并不具有始终同一性,还有后代,还有别人在。设想同一性,雷锋精神不死,只是某种持续意识的可能性,不能说明雷锋灵魂不朽。灵魂的一贯性不能证明。不能用经验的时间加以证明的。把先验的人格性与经验人格性混为一谈。 经验的不具有一贯性。先验的人格性可能,认识上没有,不能证明,是同义反复,道德上可说不朽,发扬光大。有神论无法证明。实践上可用,但不能扩大我们对灵魂的知识。

观念性:把观念看成唯一,就是观念论。灵魂的观念性,主观唯心主义。笛卡尔莱布尼姿等的理性心理学论据之一是建立在灵魂的观念性上。笛卡尔的观念论是经验的观念 论,与先验的观念论不同。先验的实在论、经验 的观念论、先验的观念论、经验 的实在论要区分 清楚。康德的观念是先验的观念论和经验的实在论,不可分,他反对前二种。先验实在论是独断论,经验的观念 论是怀疑论。笛卡尔将“我思”称为经验 的观念论,不还口认。就观念 论可接受,要从先验 方面来理解。笛卡尔:一切知觉对象都 是主观的观念,我的一切对象 都是知觉对象,我就是主观的。如果 是统觉可以,前提是先验的,笛自认为避开心理 学,康德认为 就变成独断论。不怀疑 的是 我思,我思是经验的观念论,要从先验理解,理解为先验逻辑的东西。我理解为先验的可以,用在经验之上,是以灵魂为自在之物,是观念的实体。外在的实在性(经验的实在性)。不是从理性探讨灵魂。混同于经验对象。关键区分现象与物自体。是经验心理学,而不是先验的心理学,混同于经验 对象。如果主、客体都 在经验中为条件,就都 在时空中,时空是在主体之中(先验主体),不是认识 的对象,是认识条件。由此引出下一主题——理性的宇宙论。

 

第四十三集

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受到康德先验宇宙论的二律背反的启示。

康德是第一次把辩证的关系通过二律背反的方式矛盾冲突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的。

宇宙论是对世界整体如何看的,对它的方式,各种的规定。

对世界整体的批判是先验宇宙论批判的核心。

对它的批判集中在批判它的一个概念,就是对世界整体的批判,是整个先验宇宙论批判的核心,以往的从一开始就从整体这个概念居高临下地看整个世界就是形而上学(牛顿就是反对这个的),从整体往下推演,得出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是冲突的,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世界整体这个概念本身的双重含义, 

世界整体由世界和整体两个概念组成,

世界具有经验的含义,

而整体的概念是超经验的,立足于世界的环节,得出现象的综合命题,经验派走的路

立足于整体的环节,得出绝对的总体性的命题。

理性派:根据这个世界整体的最高项来规定世界整体,认为世界整体是已完成的。

经验派:根据这个世界整体的无限性来规定世界整体,自下而上地追求世界整体性永远认为世界整体是未完成的。

这就形成了两派,也就形成了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康德依据范畴表,量质关系模态,把它划分成四种二律背反,先验辨证论虽然谈的是理性问题,但和知性还是有瓜葛,理性本身并不提出概念,只能利用知性已经提出的概念把它们经过推理,扩展开来,把知性的范畴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加以扩展的运用,作为超验的运用,就形成了理性的理念。

一,量的二律背反

正题(基本代表理性派观点,创世纪):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中有界限。

反题(代表经验派观点,牛顿物理学,实证科学):世界没有开端和界限。

都是在谈论可能经验界限之外的世界整体,都是无法证明,是一个无条件的理念,而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双方由什么裁决就失去了标准,

所以只能采取(在数学中常用的)逻辑上的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理,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
 
对先验宇宙论批判的核心是对世界整体的批判。世界观就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世界(Welt)”在德文中有世属、尘世、人间的概念,是经验的;“整体”则是超经验的。两个概念连在一起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冲突。立足于世界,得出的是现象综合的命题;从绝对整体性出发,则得出相反的命题。

    二律背反: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四类二律背反——质、量、关系、模态)。正题立足于理念(理性),反题立足于经验(知性)。双方冲突由此而起。理性把世界整体规定得太大;知性又规定的太小。

    量的二律背反:正题认为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中有界限;反题恰好相反。但是它们都无法经验、实证,只有采取归谬法论证。

    归谬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正确,然后加以推论、引申并得出荒谬的结论以驳倒对方。

二律背反(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形而上学这样的大一统角度推出的 规律有相背的:‘世界’的经验性(得出‘现象的综合’的命题)与‘整体’的超验性(得出‘绝对的总体性’的命题)!

理性派是从最高来规定世界额认为整体已经完成了

经验派从下看上认为世界无限,永远没完成

从范畴的量质关系模态对律背反提出了4

理性推出的世界太大,从知性推出的世界太小不能构成整体这样就形成了理性和知性推出的辩证就是有不同或者相反,康德哲学的辩证是贬义

量的正反有限和无限有开始和没开始

而整体的概念是超经验的,立足于世界的环节,得出现象的综合命题,经验派走的路,立足于整体的环节,得出绝对的总体性的命题.....

第四十四集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

假设没有开端、界限的话,过去的所有时间也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开端,就无法说迄今为止。由此,可以证明世界是有开端的。

空间:空间可以换算成时间,在时间中进行综合。在空间中有其边界,如果没有边界,我站在其中的地方也是无法成立的。

反题:

假设世界有开端,在开端前不是空的,空的怎么会产生开端呢,空的会一直空下去。空的空间也一样,空间中画了界限

必须把有限预设在整体之中。在世界中已经预设了无限性。两者都是循环论证。量的大小的问题。

 质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是由单纯物构成的。

反题:世界都是由复合物构成的,没有单纯物。

如果复合物不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复合物就不是复合物了。凡是有复合的行动,必须有被复合的东西。有复合的东西,所有有单纯的东西。——莱布尼茨。

反题

就算有单纯的东西,如果去掉一切复合,就不会有复合物的存在,也没有单纯物存在。

这两者也是不可相容的东西。
----------------------------------------------------------
 

循环论证:证明论题的论据的真实性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理性派论证世界整体的时候已预设了有限性,然后证明是有限的,而世界的观念不是有限的。    质的二律背反:正题认为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由单纯物构成;反题认为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物。莱布尼兹对“单子”的论证非常简单:有复合的东西就有单纯的东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有广延的;莱布尼兹的“单子”则无广延。反题反驳莱布尼兹:即便有单纯的实体也要占空间,没有不在空间中的事物,因此没有单子,不占时空的实体是不可认识的。

-------------------------------------------------------------------------
 
论证:世界无开端,今天以前的一切过去无意义。反题:假定时间有开端,在开端以前有一个“空的时间”,空间界限之外虚空?无-有?循环论证:世界整体是矛盾概念。质:正-世界复合物由单纯物构成的,反-世界没有单纯物质。

第四十五集

关系的二律背反:

着眼于因果关系,康德最看重与这个。

在四大二律背反中,康德最看重这个。

休谟摧毁了因果关系。康德哲学最终解决的是自由与自然地关系。

正题:世界中除了自然因果性(原因性)以外,还有自由的因果性(自由的原因性)。

涉及自由的因果性的时候,都说的是自由的原因。

正题:

如果只有因果性,则宇宙中就只有因果链条了。

莱布尼茨提出了必然法则和自由法则。对于偶然事物,都有充足的理由。

追溯到没再有理由的理由,那就是自由,才是充足的。比如上帝的自由意志。

真正的充足理由,就是自由。必须有充足理由的系列,因果理由的系列。完备的意味着,有一个无条件的最高条件。

充足理由律如果不充足,就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因果性。

如果世界有自由,因果律就会被破坏。
-----------------------------------------------------------------

因果关系’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中除自然因果性外,还有自由的因果性(原因性);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是最重要的背反

是康德哲学的出发点

理由追到最先那个就是自由,自由无需要理由

有理由的不是自由

爱人是不要理由的

 。如果没有充足理由那么整个世界都不会存在,任何一个偶然的事物它都不会存在,它要存在就必须有充足理由,光有一个理由不够,光有一串理由也不够必须要有整个理由的系列,整个因果链条的系列,而这个因果链条的系列必须是有一个开端的才能够成为充足的系列。     真正的充足理由就是自由    
-------------------------------------------------------------------
你为什么爱我?你如果能说出来就说明你已经不爱了,你是被决定的,你之所以爱是因为爱是自发的,没有理由的,你就是爱这才是真爱,你能想出那些理由都不成理由。   真正的充足理由就是自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那么整个世界都不会存在,任何一个偶然的事物它都不会存在,它要存在就必须有充足理由,光有一个理由不够,光有一串理由也不够必须要有整个理由的系列,整个因果链条的系列,而这个因果链条的系列必须是有一个开端的才能够成为充足的系列。
----------------------------------------------------------------------

三、关系的二律背反  着眼于因果的关系,康德最看重因果律和自由的问题,必然是自然规律,是星空,自由是心中的道德。正题:世界中除自然因果外,还有自由的因果性(自由的因果性主要着眼于原因,这时最好翻译成原因)。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有果必有因,这样就可以推至于无穷。(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莱布尼茨单子论)根据充足理由律,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都有其充分的理由。少了其中一个环节,历史的记载可能就会改变。按充足理由律,任何事都没有充分原因,都不会发生了,故须承认有一种再也不能往前追溯的原因,即自由的原因性。自由是没有理由的,若有就是表面上的自由,实际不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假定有先验的自由,则要么自然的因果性链条被自由的因果性中断,要么自由被自然所规定而不称其为自由。自由是自然的因果律本身必须要设定的一个前提。

 

第四十六集

上帝的自由-个人自由:-自由引起因果链条但不介入因果之中。先验的理念。模态:偶然-必然,绝对必然?正:在世界之内有绝对必然的存在--反:世界之内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自因。偶然的总和=必然?解决4个二律背反:区分物质体-现象。世界有限-无限--不限定的,世界复合的-单纯的--无限可分的;同假-同真;自由+因果=现象界--物自体,绝对的必然存在者设定!
------------------------------------------------------------------------

因果的链条可以由自由的原因性开始,这样的命题一旦被承认,顺之而来的是另一方面的承认,即某一因果链条由第一项开始(世界整体),

同时也就可以承认即使在世界之中某一个事情的因果链条我们也可以设定是由一个原因性开始的,普中)既然上帝有自由意志,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遍法则,一切因果性的开始都要由自由开始。

第三个二律背反中体现的两个层次的自由:

上帝的自由(在宇宙的开端)和

个人的自由(在现实世界之中)

自由意志,人是模仿上帝的,这是宗教的说法,而康德说,既然你可以设立一个上帝的自由意志,一个整个宇宙的自由意志作为开端,那你也可以在世界的具体的因果链条中任意的设定人的自由意志,作为这个因果链条的开端。

上帝的自由是超经验的,是原因性,不进入因果链条的关系之中,同样,人的自由意志也不进入到因果链条之中,它引起因果链条。

如果进入,就成了因果链条,就成了必然性,就不是自由了,自由是个先验的理念,不是认识的对象,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四、模态的二律背反,

模态的三个范畴: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这里主要讲必然性,

正题:在世界之内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偶然的意思,是事物的反面也是可能的。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都是偶然的。偶然后面有必然性。

我们相信上帝存在,一切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假设在世界之内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则充足理由律就不充足,那么将导致世界上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拉丁文,自因,自身的原因),自因是绝对必然性。

斯宾诺莎引入这个词作为他的实体或上帝的主要特点之一。上帝非由任何其他东西引起,而是由他自身引起的。

反题: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如果在世界之内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那么这个绝对必然存在者在世界之中是不可能有的,它只能存在于世界之外。因为通过经验所接触到的世界之内的事情都是偶然的。所以在经验中不可能看到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理性派和经验派都反对在世界之外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但是在世界之内理性派认为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而经验派认为没有。

 五、四个二律背反的解决,区分现象和物自体——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前两个二律背反不是矛盾命题,是对立命题,

矛盾问题其中必有一真,而对立命题就可能两个都是假的。

对于量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世界既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不(未)限定的。

 对于质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世界既不是单纯的,也不是复合的,而是无限可分的。

 前两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涉及终极的世界整体这个物自体,它是不可确定、不可知的。

后两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都可以同时为真。正题只能适用于物自体,反题只能适用于现象界。

对于关系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自由和因果律可以并行不悖。

若将自然因果性局限于只有经验的实在性的现象领域,则有可能在物自体领域为自由的先验理念留下地盘,又不涉及经验世界的事务。

对于模态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只要我们区分开现象和物自体,则我们必须设定在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而在世界之内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

第三个二律背反中体现的两个层次的自由上帝的自由(在宇宙的开端)和个人的自由(在现实世界之中)

上帝的自由不进入链条,同样个人的自由也不进入自由链条。‘模态’的‘二律背反’——正题:在世界之内有某种绝对的必然存在者;反题:世界之内与世界之外都没有某种必然的存在者

模态的背反谈的是必然性

个人认为i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必然性是对某特定问题不是世界问题

康德认为量的背反世界不是有限无限的是不限定的

质的背反 世界不是单纯和复合是无限可分

2个背反的原因是世界作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因果的背反可以同存为真的,无自由的可以在经验里,有自由可以在先验不在时间空间中?那是什么玩意啊

在道德宗教方面可以认为是有自由的

对于“模态'” 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只要我们区分开现象和物自体,则我们必须设定在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而在世界之内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绝对的必然性就是偶然性。

4个必然背反和上帝存在是不一样含义

------------------------------------------------------------------------------
【对于“模态'” 的二律背反康德认为:只要我们区分开现象和物自体,则我们必须设定在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而在世界之内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绝对的必然性就是偶然性。
-----------------------------------------------------------------------------

四类(质、量、关系、模态)‘二律背反’:‘量’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中有界限;反题:世界没有开端和界限。‘质’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由单纯物构成;反题:世界中没有单纯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因果关系’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中除自然因果性外,还有自由的因果性(原因性);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只有自然的因果性。‘模态’的‘二律背反’——正题:在世界之内有某种绝对的必然存在者;反题:世界之内与世界之外都没有某种必然的存在者。‘二律背反’的解决:区分现象与物自体!‘量与质’的‘二律背反’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对立关系’,可以‘同假’:既非有限也非无限,而是‘未限定’的;世界既非单纯也非复合,而是‘无限可分的’;‘关系与模态’的‘二律背反’可以同真,只是正题适用于物自体而反题适用于现象!

第四十七集

先验神学的批判,即对各种上帝存在的证明。

先验神学,先验地通过理念把上帝推论出来。

上帝不仅是理念,而且是理想。

理念具有普遍性

理想具有个别性

理想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只有纯粹理性的理想,只有先验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

如果能够完全规定一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就是理想。

要规定一个对象只能运用充足理由律。理想是由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矛盾律是规定概念的真理。

对上帝的存在论证明始于安瑟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推出上帝的存在。我在,但不是完满的。它必然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即上帝的存在。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比上帝的概念更完满。这个本体论证明更精致一些。本体论证明始终没有被驳倒。康德指出,这种证明已经预先确立了上帝的存在。对先验神学的批判,对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的批判,先验神学:通过理性的理念,先验的把上帝推论出来。上帝不仅仅是理念,而且是理想,理想也是理念,也是凭借纯粹理性想出来的,区别:理念具有普遍性,理想具有个别性,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集中体现个别形象之上的,艺术的理想还不算是真正的理想,只有纯粹理性的理想、先验理性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感性的如艺术审美啊理想理念在这个意义上还不是理想,但后来在第三批判里面,康德有所改变,谈到艺术和审美时提出有一种感性的审美的理想,如一个完美的人的概念,绝对美的概念,体现在完美的人体之上,这个叫理想,但在这个阶段,认为感性是心理学的东西,在客观上并不见得就是理想。一,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想是一个只能通过理念来规定或被理念完全规定下来的个别的东西。理想的人具有人的优点不具有人的缺点。

概念通过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规定,规定对象就不能用形式逻辑,要按照充足理由律,这是规定一个对象的真理,要把一切可能的条件全部考虑在内,从有条件一直追溯到使之可能的条件,最后到绝对无条件的,自由第三率,绝对必然的存在者第四率里。一个对象最终的充足理由的特点在于它内部的各种规定都是相互协调的。

但整体又是偶然的,在《神义论》中,莱布尼茨提出了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世界的乐观主义观点。

充足理由要追溯到最好的,恶是由于存在的缺乏所导致的。

真正的理想是先验的理想,就是上帝,是世界的最终的理由,上帝是一切实在性的谓词的总和。

康德对上帝的证明的三种归纳,

1,从眼前的经验出发,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从具体经验上升到一个世界之外的最高原因,

2,从可能的经验出发,从中世纪的托马斯,因果律,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3,从概念出发,中世纪到笛卡尔,不需要经验的东西,要逻辑,从对概念上帝的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上帝的意思就是全在,所以如果上帝不存在就是矛盾的。

----------------------------------------------------------------------------------------------------
先验神学的批判:先验地把上帝推论出来。理念IDEE:理想IDEAL。充足理由律规定对象的真理;矛盾律规定概念。上帝是一切实在性存在的总和。上帝的证明:眼前经验-可能的经验-概念出发:
---------------------------------------------------------------------------------------------------------
上帝不仅是理念还是理想(ideal)充足理由律是规定一个对象的真理康德对上帝证明的3个归纳:从眼前经验出发,从可能经验出发,从概念出发眼前是历史上到现在,可能是从关于个别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概念出发是从上帝到上帝,本人认为只有留在圣经的东西才能留下来,乱杀人的事情偷盗淫欲等都传不下来所以只有圣经才能路下来,这样就被人感觉有了上帝
------------------------------------------------------------------------------------------------------------

【一个对象最终的充足理由的特点在于它内部的各种规定都是互相协调的。】

【在《神义论》中,莱布尼茨提出了“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的乐观主义观点。】

 【上帝是一切实在性的谓词的总和。】

实在性的谓词就是一切存在的总和就是上帝。

上帝可以说一个最高的实在的存在者,也可以说只有上帝才是一个先验的理想。真正的理想就是上帝。

上帝作为理想它是一个先验的理想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我们的纯粹理性所设想出来的一个理念,因此 它借用的是思辨理性,思辨理性提出一个上帝的概念一个理想的概念,思辨理性从概念到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这样一个理性。那么如何证明它呢? 
----------------------------------------------------------------------------------------------------------------
先验神学:通过理性的理念,先验的把上帝推论出来。理想(Ideal):是一个只能通过理念来规定或被理念完全规定下来的个别的东西。充足理由律是规定一个对象的真理;矛盾律是规定概念的真理。‘从眼前的经验出发’、‘从可能的经验出发’、‘从概念出发’三种“证明上帝存在‘的理性思辨方法是康德对以往理性证明上帝的总结! 

 

第四十八集

所有对上帝的证明只能有这三种,这是康德的开拓性贡献。在逻辑上穷尽了,三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使上帝实在化(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把上帝的概念变成实在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实体化(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把上帝变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的最高实体)和、人格化(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无形中感到有一种目的在操纵,这是最古老的)。

下面对这三种证明依次批判,应该从上至下,从概念的证明出发,再下降的可能的经验,最后到眼前的经验。

二,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

通过上帝是推出上帝存在。

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安瑟伦,十一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识论主要代表。

他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从概念里推出实在,凡是矛盾的都是不可能的。

安瑟伦在宣讲中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声称任何人都有一个关于神的概念,即神是一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

我们心中有个全在的概念,最完满的概念,就是上帝。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这是相矛盾的。因此这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须存在于现实中。

这个证明到笛卡尔也是这样,类似的更精致一些,是从我思故我在推出,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

我思推出我在,但我在肯定不是完满的,因为我曾经对一切我的东西怀疑,最后才得出我在,可以怀疑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完满的,所以又一个比我更完满的东西把上帝的东西放到我心中,否则我这个不完满的存在是不可能有上帝的概念的,既然我有了,想到了这个上帝的概念,那是谁把这个概念放到我头脑中来的,肯定是比我更完满的,那就是上帝。

只有上帝才能把上帝这个概念放在我心中,由此证明上帝存在。

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本体论的证明已经预先确立了一个上帝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者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是偶然的。

如果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个概念,然后说没有上帝,当然也不自相矛盾,这是表面的反驳,深层的反驳是最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分析命题,还是一个综合命题,如果是分析命题就是同义反复没有意义,如果是综合命题就会自相矛盾,存在这个概念究竟是逻辑谓词还是实在谓词,存在on翻译成是的意思时,是是一个系词,当说上帝是的时候只是为上帝是什么留下了一个解释的余地,当这个解释的余地上帝是什么没有被填充的时候,这个上帝是只说了半句话。

不能够说上帝是存在的。翻译成存在,那它做系词的含义又被忽略了,它不能指出在何时何地,因此存在不可能作为实在的谓词。借用is这个词的双重含义混淆了概念,单独的is是不能做实在谓词,其它的动词都可以,形式逻辑的系词只有联系上宾词才有意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例子,说的一百元和兜里的一百元都是同一个数量,但在现实中完全不同。

第四十九集

所有对上帝的证明只能有这三种,这是康德的开拓性贡献。在逻辑上穷尽了,三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使上帝实在化(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把上帝的概念变成实在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实体化(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把上帝变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的最高实体)和人格化(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无形中感到有一种目的在操纵,这是最古老的)。下面对这三种证明依次批判,应该从上至下,从概念的证明出发,再下降的可能的经验,最后到眼前的经验。二,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通过上帝是推出上帝存在。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安瑟伦,十一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识论主要代表。他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从概念里推出实在,凡是矛盾的都是不可能的。安瑟伦在宣讲中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声称任何人都有一个关于神的概念,即神是一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我们心中有个全在的概念,最完满的概念,就是上帝。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这是相矛盾的。因此这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须存在于现实中。这个证明到笛卡尔也是这样,类似的更精致一些,是从我思故我在推出,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我思推出我在,但我在肯定不是完满的,因为我曾经对一切我的东西怀疑,最后才得出我在,可以怀疑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完满的,所以又一个比我更完满的东西把上帝的东西放到我心中,否则我这个不完满的存在是不可能有上帝的概念的,既然我有了,想到了这个上帝的概念,那是谁把这个概念放到我头脑中来的,肯定是比我更完满的,那就是上帝。只有上帝才能把上帝这个概念放在我心中,由此证明上帝存在。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体论的证明已经预先确立了一个上帝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者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是偶然的。如果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个概念,然后说没有上帝,当然也不自相矛盾,这是表面的反驳,深层的反驳是最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分析命题,还是一个综合命题,如果是分析命题就是同义反复没有意义,如果是综合命题就会自相矛盾,存在这个概念究竟是逻辑谓词还是实在谓词,存在on翻译成是的意思时,是是一个系词,当说上帝是的时候只是为上帝是什么留下了一个解释的余地,当这个解释的余地上帝是什么没有被填充的时候,这个上帝是只说了半句话。不能够说上帝是存在的。翻译成存在,那它做系词的含义又被忽略了,它不能指出在何时何地,因此存在不可能作为实在的谓词。借用is这个词的双重含义混淆了概念,单独的is是不能做实在谓词,其它的动词都可以,形式逻辑的系词只有联系上宾词才有意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例子,说的一百元和兜里的一百元都是同一个数量,但在现实中完全不同。

--------------------------------------------------------------------------------------------
所有对上帝的证明只能有这三种,这是康德的开拓性贡献。在逻辑上穷尽了,三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使上帝实在化(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把上帝的概念变成实在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实体化(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把上帝变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的最高实体)和人格化(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无形中感到有一种目的在操纵,这是最古老的)。下面对这三种证明依次批判,应该从上至下,从概念的证明出发,再下降的可能的经验,最后到眼前的经验。二,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通过上帝是推出上帝存在。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安瑟伦,十一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识论主要代表。他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从概念里推出实在,凡是矛盾的都是不可能的。安瑟伦在宣讲中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声称任何人都有一个关于神的概念,即神是一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我们心中有个全在的概念,最完满的概念,就是上帝。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这是相矛盾的。因此这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须存在于现实中。这个证明到笛卡尔也是这样,类似的更精致一些,是从我思故我在推出,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我思推出我在,但我在肯定不是完满的,因为我曾经对一切我的东西怀疑,最后才得出我在,可以怀疑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完满的,所以又一个比我更完满的东西把上帝的东西放到我心中,否则我这个不完满的存在是不可能有上帝的概念的,既然我有了,想到了这个上帝的概念,那是谁把这个概念放到我头脑中来的,肯定是比我更完满的,那就是上帝。只有上帝才能把上帝这个概念放在我心中,由此证明上帝存在。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体论的证明已经预先确立了一个上帝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者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是偶然的。如果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个概念,然后说没有上帝,当然也不自相矛盾,这是表面的反驳,深层的反驳是最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分析命题,还是一个综合命题,如果是分析命题就是同义反复没有意义,如果是综合命题就会自相矛盾,存在这个概念究竟是逻辑谓词还是实在谓词,存在on翻译成是的意思时,是是一个系词,当说上帝是的时候只是为上帝是什么留下了一个解释的余地,当这个解释的余地上帝是什么没有被填充的时候,这个上帝是只说了半句话。不能够说上帝是存在的。翻译成存在,那它做系词的含义又被忽略了,它不能指出在何时何地,因此存在不可能作为实在的谓词。借用is这个词的双重含义混淆了概念,单独的is是不能做实在谓词,其它的动词都可以,形式逻辑的系词只有联系上宾词才有意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例子,说的一百元和兜里的一百元都是同一个数量,但在现实中完全不同。

48

对先验神学的批判(二)

先验神学里康德做了贡献,是一个界碑,开拓性贡献,只能三种。找不到四个,逻辑上穷尽了。三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使”上帝“实在化,实体化和人格化。实在化休论证明,即上帝存在的客观化,从概念变为实在,把抽象的上帝概念变为实在的东西;实体化: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从充足理由证明,把上帝变成一个与经验世界有关的一个最高实体;人格化: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即我们面对自然 界时设想有一个人格神,或者有自然 一个目的在操纵世界。下面依次批判,从上(概念)至下,从可能经验再到眼前的经验

二、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原来是存在论)。通过”上帝是“推出”上帝“存在。有上帝概念推出上帝存在。安瑟伦(理性论者)在《宣讲》中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声称任何人都有一个关于神的概念,即神是一个”不可设想有更大的最伟大者“。凡矛盾的都是不可能的。对上帝概念,是个全在的概念,大全的概念。如果说上帝不存在,是矛盾的,怎么能不存在呢!对“是”。从概念推出实在。上帝是全在的概念,否则不是上帝了,概念变为实在,是存在的。上帝不存在是不可能的,上帝的完美是存在的。上帝的完美是绝对的,必然存在的。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推出上帝存在。笛卡尔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我思确定我在,谁给我的这一概念,只有上帝才把上帝这概念放到我心中。任何岛的完满性可以不存在,但不能设想上帝不可能不存在,必然存在。比安精致一点。我思故我在,我通过我思确定我在,但这个我在不是一个完满的概念,因为我曾经对我的一切东西有个怀疑,最后才得出我在,可以怀疑的东西怎么完满,必然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东西放在我心中,那就是上帝,只有上帝才能把上帝这个概念放到我心中。但没有人发驳倒,他是靠逻辑推出 。所以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体论的证明已经预先确立了一个”上帝是一个必然存在者“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是偶然的。康德指出,逻辑是有限的,无可非疑的。它以经确立了一个上帝存在的概念,确立了必然者的概念。印度上帝的概念是牛、树、猴子,不是上帝。上帝是存在的存在,是最实在的存在者。基督徒有上帝。这个概念是偶然的。最实在的东西存在者,所以必然存在。康德:”最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分析命题,还是一个综合命题?若分析得不出知识,同义反复。若是综合就是自相矛盾,为逻辑错误,有问题,存在究竟是逻辑谓词,还是实在谓词。”存在“(ON)翻译成”是“的意思时,”是“是一个系词,当说”上帝是”的时候只是为“上帝是什么”留下了一个解释的余地,当这个解释的余地——上帝是什么——没有被填充的时候,这个“上帝是”只说了半句话。不能够说上帝是存在的。翻译成“存在”,那它做系词的含义又被忽略了,它不能指出春歌时何地,因此存在不可能作为实在的谓词。是——上帝是,系词(形式逻辑)要联系谓才行。翻译成存在,上帝是存在的,就必须确定存在何时何处。存在不可作实在的谓词用,没有指出空间时间,它是超经验的,推不出来。“口袋里有一百元”脑子想的概念与口袋里实在的不同,与现实不一样,与概念等同。要么自相矛盾,就一个概念作两种理解。要么同义反复,已认定上帝存,再去找一证明,把证明的东西作为 前提。或已经认可存在,再证明,是循环论证。上帝“在”——,上帝“是”——要说出是什么?现实 的、想到的不一样。凭脑子想出来的,就以为上帝存在了。单独“是”不可做实在的谓词。要么是形式逻辑系词,本身没有意思,要联系宾词,才有意思。

宇宙论证明,可能的经验。

第四十九集

先验方法论是要解决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的问题,或作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是不可能的,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先验方法论解决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建立了一个以纯粹理性的批判为基础、以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为基本组成的未来形而上学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和工作计划先天不管对象,先验的管对象,数学就不关对象、哲学和数学的区别,定义:只有数学可以下哲学定义难下不是太小就太大

用数学解释哲学完全不搭界。哲学是立足于普遍解释特殊。

纯粹理性的训练:

独断运用的训练,这是康德一直批判的。不需要后天材料,只根据先天的理性就可得出知识,主要体现在理性派用逻辑、数学推出自在之物。着重批判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哲学中来。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认为,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哲学的问题完全不搭界。

数学的哲学与直观直接联系起来的。立足于特殊形成普遍。

哲学提供的是后天经验的综合规则,哲学使得先天的知识成为先验的。

只有数学概念才能下严格的定义

经验的对象则很难说,很难定义,比如说玫瑰花,可以说是生物,也可以说植物,还是游移变动

哲学不能给出严格的定义,尤其是不能一开始就给出严格定义。哲学的定义到最后才显现出来的。

哲学的定义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哲学的定义只能通过阐明,不能通过建构(数学)。数学提供了哥白尼革命式的榜样,但没提出方法论的榜样。

--------------------------------------------------------------------------------------------------
先验方法论是要解决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的问题,或作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是不可能的,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先验方法论解决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建立了一个以纯粹理性的批判为基础、以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为基本组成的未来形而上学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和工作计划先天不管对象,先验的管对象,数学就不关对象、哲学和数学的区别,定义:只有数学可以下哲学定义难下不是太小就太大 

第五十集

 在世界之内不可能找到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只有在世界之外才能找到。

第四个二律背反已经向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过渡,还是宇宙论的,而不是先验神学对上帝的一种证明。宇宙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体论证明是从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推出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当这种证明使人口服心不服,宇宙论证明利用充足理由律的证明,只要有某物存在那么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就会存在,宇宙论证明直接从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推出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对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在宇宙中,如果有某物实存,那么也必定有一个最高存在者以必然的方式实存着,即上帝。

在一切选择中我们选择了最好的世界,包含一切存在谓词的,而与它对立的谓词都被上帝筛选掉了,似乎比本体论更让人信服,

但康德说这样的证明都是多余的,从我出发完全可以不必成为基督徒,可成为唯我论者像贝克莱休谟,

我存在但可以不必相信上帝,我存在是偶然的,从眼前的现实事物出发也可以变成一个唯物主义者,不必要再找充足理由,物质存在本身就是充足理由,从任何可能的经验出发要证明上帝存在最后还是要依赖于本体论证明,最后一步跨不出去,要不就是唯我论要不就是唯物论,还是证明不了上帝的存在,康德认为宇宙论证明在无条件的绝对必然存在者与最实在的存在者之间保存着某种逻辑上的链接,这种链接是相通的。

宇宙论证明本是要通过最实在的存在者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点显然是单纯依据一般经验性的证明根据所不能达到的。

因而宇宙论证明在这里就抛开一般经验去思考最实在的存在者的概念本身,这种做法正是回到了本体论证明。

康德对宇宙论证明虽有批判,但同时也指出了它在某方面的作用。

本体论在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宇宙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自然神学证明:

从我们现有的经验世界出发来证明有一个上帝,最通俗最有效,这种说法可追溯到柏拉图说出的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美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

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冥冥之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人有理性是为了崇拜神。 

--------------------------------------------------------------------------------------------

在实际之内不可能找到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只有在世界之外才能找到。第四个二律背反已经向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过渡,还是宇宙论的,而不是先验神学对上帝的一种证明,。宇宙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之间的关系:本体论证明是从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推出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当这种证明使人口服心不服,宇宙论证明利用充足理由律的证明,只要有某物存在那么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就会存在,宇宙论证明直接从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推出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对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在宇宙中,如果有某物实存,那么也必定有一个最高存在者以必然的方式实存着,即上帝。在一切选择中我们选择了最好的世界,包含一切存在谓词的,而与它对立的谓词都被上帝筛选掉了,似乎比本体论更让人信服,但康德说这样的证明都是多余的,从我出发完全可以不必成为基督徒,可成为唯我论者像贝克莱休谟,我存在但可以不必相信上帝,我存在是偶然的,从眼前的现实事物出发也可以变成一个唯物主义者,不必要再找充足理由,物质存在本身就是充足理由,从任何可能的经验出发要证明上帝存在最后还是要依赖于本体论证明,最后一步跨不出去,要不就是唯我论要不就是唯物论,还是证明不了上帝的存在,康德认为宇宙论证明在无条件的绝对必然存在者与最实在的存在者之间保存着某种逻辑上的链接,这种链接是相通的。宇宙论证明本是要通过最实在的存在者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点显然是单纯依据一般经验性的证明根据所不能达到的。因而宇宙论证明在这里就抛开一般经验去思考最实在的存在者的概念本身,这种做法正是回到了本体论证明。康德对宇宙论证明虽有批判,但同时也指出了它在某方面的作用。本体论在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宇宙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从我们现有的经验世界出发来证明有一个上帝,最通俗最有效,这种说法可追溯到柏拉图说出的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美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冥冥之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人有理性是为了崇拜神。

50

对先验神学的批判(三)

三、对宇宙论证明的批判:上课已讲了宇宙论的二律背反,第四个二律背反已向上帝存在的宇宙论的过渡。但还是宇宙论的(世界之内)。进入到神学,就已进入到宇宙论证明。这实际 上已经进入到上帝存在的领域了。在世界之内不可能找到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只有在世界之外才能找到。宇宙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之间的关系:本体论证明是从“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推出“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本体论证明是从绝对必然推出最高存在者。(即上帝本身,通过逻辑必然性,先有必然 存在者的)通过矛盾律证明存在,这种证明使人可服心不服;宇宙率证明是用要充足理由律(宇宙论证明),只要有某个存在,追到最后综必定有个存在。宇宙论证明直接从“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推出 “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每个人都 知道存在,从偶然性出发(把偶然变必然),从有条件的推出无条件的条件 ,表面从证据出发、从经验出发,一旦认可自己,必然推出上帝存在,归之上帝。在宇宙中,如果有某物实存,那么也必定有一个最高存在者以必然的方式实存着,即“上帝”。可追到最后必须有充足理由。宇宙论从最高实在者推出。(通过实在者的链条)。充足理由有个理由:在《神义论》中,莱布尼茨提出了“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的乐观主义观点。在可能世界中选择了最好的世界,。最好世界是包括一切存在谓词的,与其本对立的谓词都删掉了。充足理由律这种证明好象是从经验 出发的,心服口不服。本体论证明是口服心不服,好象与现实不同,悬。而宇宙论证明它诉之每个都存在,至少“我思故我在”,追到现实存在,至少认可自己,一步一步推出上帝存在,人在世界是上帝让我活在世界上,我活了是归于上帝。康德认为这些证明都是多余的。从我出发不必成为基督徒,也可成为唯物者。象贝克莱、休谟、大卫三位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我存在不必要相信上帝存在。从可能经验出发,最后还是本体论证明,失败,证明 不了上帝存在。找最实在的存在者,找不到,要从概念,就是本体论证明。最高存在者与绝对必然存在者一回事,等同。在同一概念里转圈子。错的。但理想是有用的。康德认为宇宙论证明在无条件的绝对必然存在者与最高实在的存在者之间保存着某种逻辑的上链接,这种链接是相通的。宇宙论证明本是要通过实在的存在者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点显然是单纯依据一般经验性的证明根据所不能达到的。(通过概念)现实 中是推不出来的。要找着——因而宇宙论证明在这里就抛开一般经验去思考最实在的存在者的概念本身,这种做法正是回到了本体论证明 。

最高的实在存在者的概念(必然)与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其实讲的是一回事,一讲现实性,一讲必然 性,范围其实是等同的。与形式逻辑 不同,形式逻辑认为 可能 性最大,可能 性里有一部分是现实的,而现实 性里有部分是必然 的。而先验逻辑三个领域一样大,只是角度不同(现实、必然、可能)。最高和必然实在是同一概念不同角度,本体论是从绝对必然存在者 推出最高实在存在奢,宇宙论证明是从最高实在存在者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都是在同概念里转圈子。康德对宇宙论证明虽有批判,但同时也指出了它在某方面的作用。本休论证明也是,在时间上发挥效用,宇宙论证明在自然科学方 面有一定效用,也可说它错,但它的理想也是有用的。

四、对自然神学证明的批判。

从我们现有的世界经验出发,证明 有一个上帝存在,睁眼看大青世界,从既定事实出发,不要思辨,这对老百姓、儿童都能接受,神父在布道时经常采用这方法向大家证明有一个上帝存在。面对 世界是为我们生存设计好的,好象有目的的,是安排好的,就是因为有个上帝。自古以来,我们就发现了。苏格拉底:万事万物有目的性,起码世界是安排好了,在任何动物上有目的性。牛身上都是有目的的。生物链安排得也是很好的。是合目的的,不能打破这目的。人身上,有理性、能树立起来等,有体有目的。人有理性是为什么,为崇拜神。否则与动物无区别。人一定要提升万物之上,就是要用理性崇拜神。

目的性,人有理性是为了崇拜神。

 康德专题(第五部分)

第五十一集

2公理

公理是数学的前提。

以往的哲学家认为哲学也可以提出公理。特别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一开始就提出几条公理,斯宾诺莎一开始就提出几条公理,实体是什么之类,然后按照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式谈论下去,从数学的角度看也是很严格的。

但哲学中不存在公理,哲学命题依靠自然语言。

不是公式符号和等式。

哲学的所谓公理就是作为前提的命题,哲学的命题必须要有经验的对象,至少必须通过时间的图型来赋予它意义,定义和公理相当于概念和判断。 

3,演证(推理证明)

是一种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只有数学有演证,是通过直观推演,形式逻辑推理只需要概念,但演证是需要或说是依赖于直观的,

哲学中没有演证,只有推证(讨论)。

靠概念,靠语言本身,靠语义,康德认为数学方法完全不适合哲学。

哲学命题是用于经验对象之上而得到证明的。主要针对唯理论。

康德反对独断论,但没有完全否认独断的运用,这种运用需要训练。

在数学里面甚至在哲学的个别地方如实践理性会运用,但这种运用需要训练,要限制它在什么意义上。

 然后是(用)争辩(加以)运用的训练,

运用争辩的训练,争辩,也是一种方法,怀疑论就已经触及到争辩了,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

争辩的运用比独断的运用层次要更高,已经接近于批判了,休谟的是无批判的怀疑。

可以加以利用,看穿理性的幻相是怎么产生的,然后上升为批判,就是把怀疑当做是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提升到对我们认识能力的先天的批判,从根本上怀疑我们的认识能力,并且检查我们的认识能力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先验辨证论里都是争辩的运用,然后提出解决之道,很简单划分现象和自在之物,但这是站不住脚的。

康德提出要把理性提高到一定层次,这是被后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继承的,都从这个方向把理性拯救出来。

三是假设的训练,

这涉及到理性的理念,理性的一些理念都是假设。有条件者去追溯它最终的无条件的条件。按照充足理由律或者理性推理的要求,必须把未加证明的大前提也加以证明,就有无限的回溯,最后由纯粹理性提出一种理念作为假设,假定有最终的理由或条件使得整个系列得以成立,使得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充足理由,这就是理性的理念的作用。

理念都是假设的,它们能带来某种调节性的作用,不能将其作为某种知识,所以不能用先验的假设弥补自然知识的不足,否则就是一种幻相。但并非不能作为一种自然界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的一种假设。

第五十二集  

上帝不仅安排了这些事物,而且赋予了合目的性。这还依赖宇宙论证明。

对于自然神学的证明最终要依赖宇宙论的证明,顶多在这个宇宙之外可能有最伟大的工匠,这个工匠是有缺陷的,需要别人提供原料。上帝应该超越于这一切之上。

康德对”上帝存在“的三种理性证明的批判:从概念出发的证明——本体论的证明已经预先确立了一个”上帝是一个必然存在者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偶然‘的;从可能经验出发的证明——宇宙论的证明依托的依然是本体论证明,要通过最实在的存在者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显然是单纯依据一般经验性的证明根据所不能达到的;从现实经验出发的证明——自然神学的证明依托的是’目的论‘证明,实质上是通过对人类的合目的活动的一种类比来证明的,而这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合目的性而非质料上的合目的性,自然神学的证明归根究底依据的是宇宙论证明。

上帝存在的神学证明,象征了人类的道德的原理。上帝只有在人作为道德的存在才能证明。

 康德对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

从自然神学引出实践理性的证明——从实践的意义上可以设定整个世界是通往上帝的,是实践理性的’悬设‘!

神道设教,设立上帝是为了教化。

道德证明并不是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证明从道德的立场出发来看待人生,就有必要设立一个上帝作为道德的裁判者。上帝作为命令,让我们存在。我们设想为有一个上帝对我们下命令一样。

自然神学是通往道德神学的一条可能道路。

理性神学 先验神学(自然神学):本体论 宇宙论

     自然的神学(人格神论):物理神学道德神学

    启示神学

 泛神论

唯一可能的理性神学:实践理性神学

-------------------------------------------------------------------------------
康德批判了物理神学和自然神学,试图建立“实践理性神学”,也就是道德神学。道德证明并不能证明上帝存在,而是从道德立场出发觉得有必要设立一个上帝作为道德的裁判者。
-----------------------------------------------------------------------------------------
合目的性--上帝,单子-上帝,宇宙论,理论上不成立,但实践需要--神正论。黑格尔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证明,从实践的意义,实践理性的悬设:举头三尺有神明,神道设教,设立一个道德的裁判者。建立道德神学

第五十三集

假设的理由何在一个是为了知识的完备,另外还有道德的要求,如自由意志。自然科学也需要假设,不同的地方,它都是经验的假设,是可被证实的,纯粹理性提出的是先验的假设,是不能被证实的,但是它需要,可以引导知识的扩展。

科学命题就是可以被证伪的命题,不能被证伪的科学假设就不是科学假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重要的是实践方面的利益,如自由意志,是个理念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它很有用,但不要把它当做是真正的知识,以为人身上真的埋藏个真的东西,只能做甄辨的使用,只能反驳对方而不能证实自己。

四、是证明的训练,只有对先天综合判断,才有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对经验的东西不存在证明,先天分析判断也不需要证明,只有先天综合判断需要证明,它的三个层次: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和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直接的证明就是数学的,间接的证明就是作为经验知识条件的先天知识,需要演绎,有什么根据可以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先验的辩证的知识,形而上学往往导致辩证的互相冲突的结论,不可证明,如果要证明

1,必须说明、论证这种先验证明所根据的原理从何而来,有什么权利期望证明成功。

2,要厘清证明的方式,对每个先验命题只能有一个证明。

3,先验证明绝不能用归谬法完成,而应当用明示法来进行。点出以往的毛病,由此促进理性的成熟。

纯粹理性的法规,也是属于先验方法论的,理性和知性都应该有它的法规,纯粹理性在认识领域里不能成为积极意义上的法规,只是以其理念引导人类的认识向无限目标前进。

理性提出的理念还不是法规,只是范导性的假设,纯粹理性批判里的法规就是知性的法规,就是知性提出的原理,由纯粹知性的范畴概念所引发出来的那一整套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那些原理。理则准则法规最初由希腊化时代的伊壁鸠鲁斯多葛派提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真理的法规问题,用什么东西来规范真理,作为真理的标准,康德用这个词也有这个意思,真理的法规就是知性的法规,理性本身的法规没有,整个纯粹理性批判里只是一种训练,经受各种怀疑各种证明的失败,最后要回到知性的法规,要把理性里面貌似法规的东西排除掉,就是排除幻相,在知性领域里是这样的。

严格说起来理性里应该是有法规,但不是在知识里有,纯粹理性只有在实践方面才有自己的法规,理性就是实践理性,在实践里才是理性的归属,而在知性里面,在理论的认识领域里,理性只是起一种帮助的作用,可引导帮助它再提高一步,是更高的要求,知性不能固步自封,到此止步,必须去追求更高更多的知识,最后力求达到知识的整体,统一的知识。
---------------------------------------------------------------------------------
证明的训练:先天综合判断需要证明!在道德方面可以设置自由意志这路假设是为了用他,但不是把自由意志是个知识。对先天判断要证明,对经验要证明如下雪是事实。证明只有一个方式证明不能用归谬法只能用明示法。理性批判法规在知识领域不是法规,知性是法规,
-----------------------------------------------------------------------------------
(这是科学的假设)爱因斯坦没有做成,但是也说明在科学领域里面科学家自觉的或者不自觉得总在追求一种大一统,大一统是永远追溯不到的,我可以设想就算爱因斯坦建立了起了统一场论又会分裂,又需要再统一,那永远需要再统一的要求那就是理性的要求,所以理性在这里虽然不能直接够成知识但是它可帮助知性去够成一个知识系统,理性起的是这样一个作用。

第五十四集

实践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表现为有目的的领域。

实践:有目的的自由(目的实现)活动!

自由:目的的实现。

1.理性运用的最后目的。广义上说,知性也称为理性。

知性的最后目的

狭义的理性的最后目的

理性的自然倾向并不只是对思辨理性起范导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实践的倾向。

在实践中设立的三个理念: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

自由的目的:幸福与自由意志(道德)。

【自由的‘层次’:任意(动物的任意与自由的任意——日常生活中的任意(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感性欲望的,低层次的自由))、自由意志(真正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纯粹理性的最后目的:自由意志

理性的最后目的根据——至善!

纯粹理性的思辨和实践的两大利益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

我能知道什么——理论理性、

我应该做什么——实践理性、最高的善(道德的善)

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宗教是前面两个问题的综合。完善,至善,圆善。至善是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善。

纯粹理性的法规:信念

纯粹理性的法规:信念的法规

意见(置信——被人说服,却口服心不服)、

知识(确信——有确凿的根据,使人确实地相信,客观的确定)与信念(介于意见与知识之间——没有确定的根据,但却确实地相信,主观的确定)!

信念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的法规就是‘信仰’!

---------------------------------------------------------------------
理性帮助构建知识。狭义的理性=实践理性。实践是有目的的自由活动。最后目的:实践中的理念: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自由的目的:幸福、自由意志。自由的任意:日常生活中-自由意志,最后目的的根据--至善。我能知道什么?--理论理性;应当做什么?--实践理性;希望什么?--宗教。意见-知识-信念。确信:有客观知识-置信:口服心不服;信念处于意见和知识之间。信仰。
----------------------------------------------------------------------------------
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实践批判。在实践中设立的三个理念: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自由是为了获取知识有了知识可以获取幸福纯粹理性的思辨和实践的两大利益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理论理性、我应该做什么——实践理性、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意见(置信——被人说服,却口服心不服)、知识(确信——有确凿的根据,使人确实地相信)与信念(介于意见与知识之间——没有确定的根据,但却确实地相信)!纯粹理性的法规就是‘信仰’!
那么在这方面康德建立起一门道德神学,道德神学是康德所鼓吹的;思辨神学、理性神学都不成立,理性神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才是道德神学但是那已经不是理论理性的意义上的而是实践理性意义上的。
那么自由它是一种假设,在第三个二律背反已经假设了,而在实践中还有另外二个假设,一个是灵魂不朽、一个是 上帝存在,那个是要在实践的领域里面另外去假设的,在实践的领域里面意志自由已经不需要假设了,因为在理论上第三个二律背反已经提出假设,这个假设是站得住脚的。
                                   
第五十五集 

这一部分是带有规划性质的,

方法论是要提供一种具体的方法,其积极的方法是什么。康德要建立未来形而上学,这个模式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一、建筑术

形而上学的大厦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了。建筑物究竟怎么建立起来。必须要有方法,这是积极的方法。把建筑术和技术做了区分。

技术有局限,不太考虑各个部分的关联。建筑术考虑各个部分的整体关联。单纯技术是建立不好房子的。建筑术比技术更高一个层次,是综合的,从整体上考虑一个对象。

未来的形而上学不是知识的,而是科学的形而上学。科学的形上学需要体系,需要考虑部分与整体的有机关系,每一部分都是有用的,没有多余的。

未来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通过理念实现出来,必须要有一个图形——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范导性的图形。

技术的合目的性是外在的。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合目的性是内在的。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手段和目的是互通的。

合目的性是一种历史的合目的性,未来形而上学是哲学,只是哲学的理念,其实是永远达不到的。

按照康德的说法,以往的形而上学全都是失败的,只能称为哲学研究。

 

康德合目的性原理认为审美不涉利,给后人重要启示和依据。费希特受康德美只关涉主体情感的思想启发,认为美的根源来自主体,他与林都持有天才艺术观,这也有康德的痕迹。叔本华同样把审美活动视为完全不计利害的观察、观照,认为审美不包含欲望和概念,既非伦理,也非认识,只是主体与表象的契合。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认为,审美和艺术不同于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征,审美是无概念的,也是非逻辑的。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美来源于主观的合目的性,他说:“通过美,自然表现了对我们的好意。正如康德提醒我们的,审美判断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种无目的的、主观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现实性存在于我们的主观能力的关系的内在目的性之中。”萨特也否定了审美的功利性。伽达默尔把鉴赏视为一种解释,康德把鉴赏判断的根源归于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情感。

康德合目的性原理认为审美不涉利害,给后人重要启示和依据。费希特受康德美只关涉主体情感的思想启发,认为美的根源来自主体,他与林都持有天才艺术观,这也有康德的痕迹。叔本华同样把审美活动视为完全不计利害的观察、观照,认为审美不包含欲望和概念,既非伦理,也非认识,只是主体与表象的契合。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认为,审美和艺术不同于道德,而具有非功利性特征,审美是无概念的,也是非逻辑的。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美来源于主观的合目的性,他说:“通过美,自然表现了对我们的好意。正如康德提醒我们的,审美判断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种无目的的、主观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现实性存在于我们的主观能力的关系的内在目的性之中。”萨特也否定了审美的功利性。伽达默尔把鉴赏视为一种解释,康德把鉴赏判断的根源归于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情感。

第五十六集

学术概念是技术性的概念,不是建筑术的概念,真正的哲学应该基于哲学的世界概念,这与哲学的学术概念是不一样的(青灯黄卷不面对世界),康德认为,世界就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东西,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人化了的世界概念,

哲学理念追求的是理性的本质目的和终极目的。

理性的本质目的显示在理性追求的每一部分中。

理性的终极目的显示在理性追求的最后。

由此哲学分为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两个层次,自然的哲学是要解决理性的本质目的,考虑的是实有之物,什么是是,解释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但最终要归结到、通往道德,

道德哲学解决理性的终极目的,考虑的是应有之物,什么是应当存在的,解释的是自由。

 实践理性要高于理论理性,理论只能当做手段。

未来哲学的分类表:哲学大的划分为纯粹理性的和经验性的,在未来的形而上学里面,在体系结构上是不考虑心理学物理学(以前也被称为哲学家),也会做例子,

在体系结构上要考虑的是纯粹理性哲学,撇开了经验,这样的哲学分成两部分,

一个是批判(纯粹理性哲学就是干这个事情),

一个是形而上学(由批判建立),这个也分成两个部分,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这是更高的,是道德形而上学,

晚年建立起来并写了一本道德形而上学)和

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思辨的运用就是自然的形而上学,是解决理性的根本目的)。

—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著,还有本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的小册子,自然的形而上学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后人很容易,他交给了学生去做,自己只写了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初步),按四大类范畴讲了一下。

自然形而上学是以知性为法规,道德形而上学才是以理性作为法规,这是狭义的,广义的就是知性和理性都可以打通的。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奠定基础的主要是自然形而上学,它比道德形而上学更基本。

哲学知识(学术概念)。真正的哲学应该基于哲学的‘世界概念’——走出学院、走出字面,走向每一个人都‘感兴趣’的东西(世界)!真正的哲学家是‘世界的人化’!哲学理念追求的是理性的本质目的(显示在理性追求的每一部分中——自然哲学)和终极目的(显示在理性追求的最后——道德哲学)!自然哲学考虑的是实有之物;道德哲学考虑的是应有之物!
                               
第五十七集  

自然(理论、思辨)形而上学的建立:首先分为先验哲学(本体论、存在论-现实的存在)和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

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分为内在的和超验的,

内在的有(在自然界之内的)-外感官(理性物理学)和内感官(理性心理学),

超验的有(不能和经验的混在一起)-内部联系(宇宙论)和外部联系(神学)。

简化地说,一

1是本体论,

2是理性的自然之学,

3是理性的宇宙论,

4是理性的神学,

这时就向实践的理性向物自体的领域过渡,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基础,先要把知识科学人的本质目的讲清楚,才能探讨理性的终极目的,必须先读这个才能读别的,它是建筑术,黑格尔就就可以喜欢哪个读哪个,每个都能包含全体,是全息的,

罗素说黑格尔的哲学很简单,就是一个公式正反合,把握了这个东西一通百通

。是真正有机的。

历史:

在康德以往的哲学家缺乏这方面,把自己关心的问题从历史上加以追溯,他开创了从历史上来清理思路的研究方法,有自觉的历史观念,未来形而上学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是一切纯粹理性知识的对象问题,

感官和智性对象(理智对象),于是追溯到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理论知识就是研究感官对象)和

柏拉图(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一切理性的对象这样的分歧一直贯穿西方两千多年,西方人传统的说法就是指这两个人被列林规定为是两条路线,唯物和唯心。可按这两条线索把所有人排队,伊壁鸠鲁还可追溯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伊壁鸠鲁和后面的斯多葛派还提出了知识的真理的标准,认为符合感觉是判断真理标准,而柏拉图派斯多葛派(芝诺创立前4世纪)认为理性能提供共同概念,使人人具有共同的经验,从而,以形成知识,真理的标准。康德:感官对象和智性对象两者缺一不可,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

 2是一切理性知识的起源问题,这个在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论和柏拉图的心灵论里有对立,一直延续到洛克(经验的出发认为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起源的,继承亚氏的白板说,人在认识世界之前心灵是一块白板,洛克同时又承认有一种反省的经验)和

莱布尼茨(理性主义认为一切经验都是从先天的理性能力开始的)的争论。他们俩虽然有不少吻合之处,但倾向不同,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是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进行论证的作品,其章节标题都依洛克的原书,并用代表洛克和他本人的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写成。

康德认为一切理性的知识起源问题都有两个来源感性的和理性的来源,只有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真的知识,这也是他未来的形而上学要展开的。

 3是纯粹理性知识的方法问题,

康德主要是根据他同时代的人,对方法问题的批判:

一个是对自然主义方法健全知性(健全理智)的批判,他称之为自然主义的,人天然的天赋有健全理智,只要不走极端,让他自然而然,不要挖空心思推进它那种知性,不要有特别的方法就是方法了,康德认为这实际上是不要方法,

有方法的在康德时代有沃尔夫的独断论的方法(凭借形式逻辑推断一切),从莱布尼茨那里来的,

一个是休谟的怀疑的方法(凭借自己的习惯把所有东西都怀疑掉了,但休谟是通过严格论证),是从洛克来的,

这两种都可以称之为科学性的方法,和前面的自然主义的方法相对,但都是走极端的,

康德都做了系统的严格的批评,只有批评的方法才是通往科学知识的阳光大道。

第五十八集 

先验:是先天的一种,与有关对象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先验必须运用经验;

     先天:可以不关乎对象的知识;

     超验:超验和经验完全脱离关系;

     内在:在经验范围之内;

     感性:直观的接受能力;

     理性或知性:先天自发的能力;

     先验感性论(时空论)

     客观性:普遍必然性(1,现象里的科学的实在性是经验的;2,物质体)

一、导言(序言)

1、思想背景:哲学(形而上学)走入绝境,独断论和怀疑论。 形而上学面临绝境。

康德加以调和;法国大革命。

2、哥白尼式的革命。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功加以反思。在自然界面前应是教师,拷问、追问。颠倒作用。人的认识主体能动性贯穿到以后。

3、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分四个问题: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形而上学作为未来科学何以可能。囊括各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先验方法论。

4、关键词:先天、先验、超验,要记住原文。

先验与对象知识联在一起;先验必须运用经验,超验脱离经验,超验不得用于经验 。与超验相对的是内在的,内在在经验范围之内。

人的认识能力分三个层次:感性、知性、理性。知性与理性和理性是是高级认识能力,感性是低级的。感性是直观的接受能力,知性和理性是先天自发的能力。制订规范,提出概念,形成判断推理。康德分得细、奠定基础。

二、先验感性论(时空论)

1、直观形式——时空

质料——在时空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内容是五官的感觉。在时空中获得的,时空是框架。

2、纯形式形成数学。数学之条件,直观形式:时空。数学与概念分开来。最初不是概念,直观的不是内容,是形式,是接受内容的形式,才直观到。

直观与概念不一样,直观形式是数学的条件。以往把数学归为理性,不是。直观中各个部分没有等级关系,都是在全体之中。而概念的各个部分有等级关系。小概念在大概念之下。直观和概念不样。数学建立在逻辑上是不对的,当然有理性能力,但还是直观形式。

3、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的实在性。一体两面,都反对就是先验的实在性(独断论)和经验的观念 性(唯心主义)。先验的确定的是观念的存在,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观念的结构。必须把经验材料充实进来,就获得经验实在性。先验使经验实在性成形。经验纳入先验框架就有普遍性,就具有法规,就具有实在性、客观性,不以意志转移。绝对客观性在认识论做不到。

客观性就是普遍必然性。 所以在这里区分出现象和自在之物,实在性是现象的实在性,科学的实在性是现象的实在性,自在之物实在性不可知,可以假设,可能形成先验的概念,可设想绝对的实在性,但不能进入认识论,虽然不能认识 但可以那样做、行动。。现象里科学的实在性,物自体实在性人不能把握,可形成概念,是认识的条件,不能进入认识。物自体是时间领域讨论的,可以去做、行动。

第五十九集  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先验逻辑:将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体,是从形式逻辑判断中引申出来的。

   范畴:知性的纯粹概念。

   先验逻辑的范畴都是和对象相关的,而形式逻辑的判断不是。

   知性与感性直观两者互相依赖。

   范畴表(知性的纯粹概念表  四大类范畴:质 //         关系 /模态)

   先验演绎(主观:从经验中追溯其可能性的先天条件;客观:从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考察其如何运用于经验的对象。)/经验演绎/

三、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解决第2 个问题: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与联系

先验逻辑意义重大,在形式逻辑之上提出。形式逻辑与不管认识论。

形式逻辑是一种普遍逻辑,它不考虑认识论,不管对象是假的、虚构,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形式逻辑。先验逻辑主要是认识论问题,把逻辑提高到认识论,或(现象界的存在论),先验逻辑把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体。先验逻辑是后来辩证逻辑的前身。辩证逻辑有个特点是把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都是统一的,是一回事,都是一个东西。先验论先把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起,而这一认识论又是现象界的本体论(或现象界的存在论)。也是我们认识现象界的逻辑。这三者在先验逻辑里初步形成统一关系,所以区别于形式逻辑。但先验逻辑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形式逻辑 判断分析 里引出来(所有细胞就是判断)。形式逻辑对判断已经进行了划分。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区别是每个范畴都是知性存在的概念。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相关的,先验认识论和本体论是统一的,是现象界的存在论。对象是现象界。三者在先验逻辑统一。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每一范畴就是知性的纯粹概念。区别是: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相关的,而形式逻辑的判断不是。它都指向对象,有特定的运用范围。运用于都已经对判断伏笔了划分,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与判断区别,每一范畴都指向对象,判断不在乎,只要你有两个概念,是虚构的或真实的,只要联得对,你就不能说它错,只要遵守不矛盾律。先验逻辑范畴就要管是不是对的问题,是不是有对象问题,如果是空的那就不行,这样的判断就形了成范畴,比如单称判断形成单一性范畴,全称判断形成综体性范畴,或倒过来也可以,如假言性判断形成因果性范畴、直言判断形成实体性范畴、选言判断形成交互性范畴或协同性范畴。这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又有紧密的联系,先验逻辑已经初步具备了后来辩证逻辑的思想和因素,但基本立场还没有转过来,没有从形式逻辑构架中转出来,还是形式化,当然进了一步,还是对象的形式化和可能。

2、知性与直观的关系。先验逻辑不能单独运用,只在感性之上运用。知性与感性直观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必要条件构成知识。

概念没有直观则是空,直观没有思维则盲。两方都有道理,就把合理部分结合起来 (康德对双方的调和)。感性直观是人有的,知性来源于直观要能动。康德,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观,有的来源于先天的成分。可超出人类有上帝,上帝有知性直观,但人不具备。

 3、范畴表(知性的纯粹概念表)

最纯粹的概念,不掺杂经验的成分。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抽出来的。清理后,按形式逻辑分类提出12个范畴,一套原则。

四大范畴为量、质、关系、模态。用在几乎一切方面。用在认识论、道德、自由学说、审美方面。

理解康德的构架、体系。任何对象用范畴规定,就被完全考察,得出规定就完备了。考察对象只能从这四方面,多的没用。

 4、演绎——范畴的先验演绎。

先验自我意识学说(统觉)范畴要运用于经验 对象之上,合法性是什么,认识论的演绎,对合法性加以证明。

还有经验演绎(洛克)。是从经验概括的,可用于对象。但康德认为先验是主动的,而经验是被动的。

二个解释 :主观演绎(从经验中追溯其可能性的先天条件)可能,而经验演绎则深信不疑,然后抽象、分析、比较。追溯先天的东西,追到先验意识——主观;

客观演绎,则从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每人心理都有),考察其如何运用经验对象。更带主观性,实际一回事。

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综合统一,构成一个经验对象。所有范畴都是主观能动性的。一旦有经验材料,就去统它。合法性是主体的合法性,自己为自己立法,为自然界立法。——枢纽。

知识可能是主观能动性建立,是统觉。否则是物自体,不可认识。

三、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解决第2 个问题: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与联系

先验逻辑意义重大,在形式逻辑之上提出。形式逻辑与不管认识论。形式逻辑是一种普遍逻辑,它不考虑认识论,不管对象是假的、虚构,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形式逻辑。先验逻辑主要是认识论问题,把逻辑提高到认识论,或(现象界的存在论),先验逻辑把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体。先验逻辑是后来辩证逻辑的前身。辩证逻辑有个特点是把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都是统一的,是一回事,都是一个东西。先验论先把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起,而这一认识论又是现象界的本体论(或现象界的存在论)。也是我们认识现象界的逻辑。这三者在先验逻辑里初步形成统一关系,所以区别于形式逻辑。但先验逻辑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形式逻辑 判断分析 里引出来(所有细胞就是判断)。形式逻辑对判断已经进行了划分。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区别是每个范畴都是知性存在的概念。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相关的,先验认识论和本体论是统一的,是现象界的存在论。对象是现象界。三者在先验逻辑统一。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每一范畴就是知性的纯粹概念。区别是: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相关的,而形式逻辑的判断不是。它都指向对象,有特定的运用范围。运用于都已经对判断伏笔了划分,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与判断区别,每一范畴都指向对象,判断不在乎,只要你有两个概念,是虚构的或真实的,只要联得对,你就不能说它错,只要遵守不矛盾律。先验逻辑范畴就要管是不是对的问题,是不是有对象问题,如果是空的那就不行,这样的判断就形了成范畴,比如单称判断形成单一性范畴,全称判断形成综体性范畴,或倒过来也可以,如假言性判断形成因果性范畴、直言判断形成实体性范畴、选言判断形成交互性范畴或协同性范畴。这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又有紧密的联系,先验逻辑已经初步具备了后来辩证逻辑的思想和因素,但基本立场还没有转过来,没有从形式逻辑构架中转出来,还是形式化,当然进了一步,还是对象的形式化和可能。

2、知性与直观的关系。先验逻辑不能单独运用,只在感性之上运用。知性与感性直观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必要条件构成知识。概念没有直观则是空,直观没有思维则盲。两方都有道理,就把合理部分结合起来(康德对双方的调和)。感性直观是人有的,知性来源于直观要能动。康德,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观,有的来源于先天的成分。可超出人类有上帝,上帝有知性直观,但人不具备。

3、范畴表(知性的纯粹概念表)最纯粹的概念,不参照经验的成分。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抽出来的。清理后,按形式逻辑分类提出12个范畴,一套原则。四大范畴为量、质、关系、模态。用在几乎一切方面。用在认识论、道德、自由学说、审美方面。理解康德的构架、体系。任何对象用范畴规定,就被完全考察,得出规定就完备了。考察对象只能从这四方面,多的没用。

4、演绎——先验演绎。先验自我意识学说(统觉)范畴要运用于经验 对象之上,合法性是什么,认识论的演绎,对合法性加以证明。还有经验演绎(洛克)。是从经验概括的,可用于对象。但康德认为先验是主动的,而经验是被动的。二个解释:主观演绎(从经验中追溯其可能性的先天条件)可能,而经验演绎则深信不疑,然后抽象、分析、比较。追溯先天的东西,追到先验意识——主观;客观演绎,则从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每人心理都有),考察其如何运用经验对象。更带主观性,实际一回事。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综合统一,构成一个经验对象。所有范畴都是主观能动性的。一旦有经验材料,就去统它。合法性是主体的合法性,自己为自己立法,为自然界立法。——枢纽。知识可能是主观能动性建立,是统觉。否则是物自体,不可认识。

康德专题研究总复习(二)

三、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解决第2 个问题: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与联系

先验逻辑意义重大,在形式逻辑之上提出。形式逻辑与不管认识论。形式逻辑是一种普遍逻辑,它不考虑认识论,不管对象是假的、虚构,我们仍然可以运用形式逻辑。先验逻辑主要是认识论问题,把逻辑提高到认识论,或(现象界的存在论),先验逻辑把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体。先验逻辑是后来辩证逻辑的前身。辩证逻辑有个特点是把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都是统一的,是一回事,都是一个东西。先验论先把逻辑和认识论合为一起,而这一认识论又是现象界的本体论(或现象界的存在论)。也是我们认识现象界的逻辑。这三者在先验逻辑里初步形成统一关系,所以区别于形式逻辑。但先验逻辑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形式逻辑 判断分析 里引出来(所有细胞就是判断)。形式逻辑对判断已经进行了划分。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区别是每个范畴都是知性存在的概念。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相关的,先验认识论和本体论是统一的,是现象界的存在论。对象是现象界。三者在先验逻辑统一。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每一范畴就是知性的纯粹概念。区别是: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相关的,而形式逻辑的判断不是。它都指向对象,有特定的运用范围。运用于都已经对判断伏笔了划分,先验逻辑的范畴是和对象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伸出来的。与判断区别,每一范畴都指向对象,判断不在乎,只要你有两个概念,是虚构的或真实的,只要联得对,你就不能说它错,只要遵守不矛盾律。先验逻辑范畴就要管是不是对的问题,是不是有对象问题,如果是空的那就不行,这样的判断就形了成范畴,比如单称判断形成单一性范畴,全称判断形成综体性范畴,或倒过来也可以,如假言性判断形成因果性范畴、直言判断形成实体性范畴、选言判断形成交互性范畴或协同性范畴。这 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又有紧密的联系,先验逻辑已经初步具备了后来辩证逻辑的思想和因素,但基本立场还没有转过来,没有从形式逻辑构架中转出来,还是形式化,当然进了一步,还是对象的形式化和可能。

2、知性与直观的关系。先验逻辑不能单独运用,只在感性之上运用。知性与感性直观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必要条件构成知识。概念没有直观则是空,直观没有思维则盲。两方都有道理,就把合理部分结合起来(康德对双方的调和)。感性直观是人有的,知性来源于直观要能动。康德,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观,有的来源于先天的成分。可超出人类有上帝,上帝有知性直观,但人不具备。

3、范畴表(知性的纯粹概念表)最纯粹的概念,不参照经验的成分。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抽出来的。清理后,按形式逻辑分类提出12个范畴,一套原则。四大范畴为量、质、关系、模态。用在几乎一切方面。用在认识论、道德、自由学说、审美方面。理解康德的构架、体系。任何对象用范畴规定,就被完全考察,得出规定就完备了。考察对象只能从这四方面,多的没用。

4、演绎——先验演绎。先验自我意识学说(统觉)范畴要运用于经验 对象之上,合法性是什么,认识论的演绎,对合法性加以证明。还有经验演绎(洛克)。是从经验概括的,可用于对象。但康德认为先验是主动的,而经验是被动的。二个解释:主观演绎(从经验中追溯其可能性的先天条件)可能,而经验演绎则深信不疑,然后抽象、分析、比较。追溯先天的东西,追到先验意识——主观;客观演绎,则从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每人心理都有),考察其如何运用经验对象。更带主观性,实际一回事。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综合统一,构成一个经验对象。所有范畴都是主观能动性的。一旦有经验材料,就去统它。合法性是主体的合法性,自己为自己立法,为自然界立法。——枢纽。知识可能是主观能动性建立,是统觉。否则是物自体,不可认识。


第六十集  先验逻辑,经验分析论

   图形法和原理体系

   图型:把知性和感性直观两者结合起来的中介(时间的先验规定)。  

   图型法:是想象力的作用。

   原理体系: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

   实体性和因果性: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柱。

   先验辩证论:回答一切先验幻相产生的缘由,揭露幻相的逻辑,但不能提供形而上学的科学知识。

   先验分析论:考察知性(判断)的能力,先验辩证论考察理性(推理)的能力。

   理念:具有不可达到的超验性,理念世界是不变的,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对它的模仿。

         先验逻辑 :先验辩证论

   先验幻相:三种幻相对应于“实体性”(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对象)/“因果性”(理性宇宙论)/和“协同性”(理性神学)这三种关系判断。

    二律背反:对于宇宙,世界整体的规定,产生了四个二律背反。二律背反,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正题和反题都合乎逻辑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

三、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5、图形型法和原理体系

图型:把知性和理性直观两者结合起来的中介。(时间的先验规定)时间后面有一种考验的想象力。图型法是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与直观有关,又是自发性的,与知性相近。知性又有统一性。想象力不具统一能力。因此图形成为中介。由图型形成法、 原理体系:

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 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按 四类范畴来的,每一范畴又有4 项。特别是中的实体性、因果性要搞清楚,这两者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柱。量 质也很重要,可以定量化,质也可以量化,要把握度也很重要。但真正形成自然科学原理的是实体性和因果性。有这套原理体系、12条法规我们为自然界立了法。要注意的是,它只是立了法,立了法庭,但并不尽得就可产生自然的规律来。可建立法庭,是否对可拿到法庭来打官司,但是那个原因,原因何在?或原因是表面的,还要与其它原因对照,收集新的证据它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讲得通,就越来越近。以往形而上学都失败,人类追求形而上学是对 的,那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本身是人类自然 倾向是值得肯定 的。这就是先验辩证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1、先验辩证论的意义、理性的理念。先验辩证论是幻想 的逻辑。也是逻辑 ,但是逻辑的反面,消极面。先验辩证论:回答一切先验幻想产生的缘由,揭露幻想的逻辑,但 不能提供形而上学的科学知识。先验逻辑论是讨论真理。先验辩证论可以破除,不能清除。先验分析论考察知性的能力。先验辩证论考察 理性 推理 的能力(如何产生幻想)。推理在经验之下起好的作用,把人的知识不断推向好的。推理形成链条,对大前提去追溯,形成无限追溯的链条过程。条件又是有条件 的,若要找到无条件者, 却永远达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可以不断扩展。这就是理念,理念就是面旗帜。理念具有不可达到的超验性,理念世界是不变的,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对它的模仿。理念达不到,但可接近它。是先验的理念,把它作超经验的追求,就形成幻想。日常有的幻想是经验的。(月亮升起好象大些)先验的幻想是由理念推出来的。有三种先验幻想对应于“实体性”、“因果性”和“协同性”这三种关系判断。三种幻想分别表 现为三种幻想: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的幻想。理性心理学是以灵魂为对象(借用的理念是把灵魂作为实体)是否能把灵魂当作实体一,不能当 真,如不就会产生谬误推理。

 3、谬误推理:即概念混淆。

主要是主词和主体发生混淆。主词是形式逻辑上的,而主体是本体论的。要作实体运用,必须合符范畴的经验运用,不能作先验的运用。必须用空间、地点、大小、体积,否则做了先验 的运用。

谬误推理是康德反对当时流行心理学的。提出四种证明:灵魂是实体、单一、人格、与身体发生交互关系,四种一种都不成立,都用不上,而犯了大错。最后,康德在方法论又重建了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但这与以前已大不一样。

 4、二律背反。

有四个(按四类范畴分的):对于宇宙、世界整体的规定,产生了四个二律背反。

如何加以规定,有一系列二律背反。

所谓二律背反: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 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矛盾必有一错、必有一真。但没有那个判断错、假。没有裁决根据,始终争论不休,谁也驳不了谁。

-------------------------------------------------------------------------

康德专题研究总复习(三)

三、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5、图形型法和原理体系

图型:把知性和理性直观两者结合起来的中介。(时间的先验规定)时间后面有一种考验的想象力。图型法是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与直观有关,又是自发性的,与知性相近。知性又有统一性。想象力不具统一能力。因此图形成为中介。由图型形成法、 原理体系:

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 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按 四类范畴来的,每一范畴又有4 项。特别是中的实体性、因果性要搞清楚,这两者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柱。量 质也很重要,可以定量化,质也可以量化,要把握度也很重要。但真正形成自然科学原理的是实体性和因果性。有这套原理体系、12条法规我们为自然界立了法。要注意的是,它只是立了法,立了法庭,但并不尽得就可产生自然的规律来。可建立法庭,是否对可拿到法庭来打官司,但是那个原因,原因何在?或原因是表面的,还要与其它原因对照,收集新的证据它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讲得通,就越来越近。以往形而上学都失败,人类追求形而上学是对 的,那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本身是人类自然 倾向是值得肯定 的。这就是先验辩证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1、先验辩证论的意义、理性的理念。先验辩证论是幻想 的逻辑。也是逻辑 ,但是逻辑的反面,消极面。先验辩证论:回答一切先验幻想产生的缘由,揭露幻想的逻辑,但 不能提供形而上学的科学知识。先验逻辑论是讨论真理。先验辩证论可以破除,不能清除。先验分析论考察知性的能力。先验辩证论考察 理性 推理 的能力(如何产生幻想)。推理在经验之下起好的作用,把人的知识不断推向好的。推理形成链条,对大前提去追溯,形成无限追溯的链条过程。条件又是有条件 的,若要找到无条件者, 却永远达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可以不断扩展。这就是理念,理念就是面旗帜。理念具有不可达到的超验性,理念世界是不变的,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对它的模仿。理念达不到,但可接近它。是先验的理念,把它作超经验的追求,就形成幻想。日常有的幻想是经验的。(月亮升起好象大些)先验的幻想是由理念推出来的。有三种先验幻想对应于“实体性”、“因果性”和“协同性”这三种关系判断。三种幻想分别表 现为三种幻想: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的幻想。理性心理学是以灵魂为对象(借用的理念是把灵魂作为实体)是否能把灵魂当作实体一,不能当 真,如不就会产生谬误推理。

3、谬误推理:即概念混淆。主要是主词和主体发生混淆。主词是形式逻辑上的,而主体是本体论的。要作实体运用,必须合符范畴的经验 运用,不能作先验的运用。必须用空间、地点、大小、体积,否则做了先验的运用。谬误推理是康德反对当时流行心理学的。提出四种证明:灵魂是实体、单一、人格、与身体发生交互关系,四种一种都不成立,都用不上,而犯了大错。最后,康德在方法论又重建了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理性神学,但这与以前已大不一样。

4、二律背反。有四个(按四类范畴分的):对于宇宙、世界整体的规定,产生了四个二律背反。如何加以规定,有一系列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矛盾必有一错、必有一真。但没有那个判断错、假。没有裁决根据,始终争论不休,谁也驳不了谁。
                      
第六十一集   四组   二律背反:

      1,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世界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

      3,世界是有自由还是没有自由的?

      4,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二律背反的解决:

      区分现象和物自体

  先验的方法论:

      1,训练:首先要区分数学(是以直观为前提)和哲学(是以概念为前提怀疑论)的方法

      2,法规

   未来的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现象界的)和道德形而上学(本体论的)

   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一个是有必然性的自然问题;一个是自由的道德的问题;

----------------------------------------------------------------------------------------------------

四组二律背反

1、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世界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

3、世界是有自由还是没有自由?

4、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四个二律背反,都相反。

其实是误解,只要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物自体。第一、二个都是错的,第三、四双方都对的,在本体界设定有,就对了。有先验自由,没有根据,但驳不倒它,所以不仿就假定它有。

 

偶然和必然,都是可能 ,在本体界可以设想,理性宇宙论已向神学过渡。

神学对上帝种种存在证明 有四种:本体论、宇宙论、自然目的论证明,我们关注本体,最后归结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不成立,本体论证明一驳倒,不攻自破。对本体论证明康德如何批判它:

 

5、对上帝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本体即存在论证明,无所不在不是无处不在,在形式逻辑就站不住脚,上帝只能存在。要有上帝存在的概念,有了上帝的概念,这存在是否客观存在,还是仅为存在的概念。

二者不同。“SEIN”二种解释:“是”、“存在”。逻辑上是“是”,上帝是,是什么,没有说完。存在是系词,存在何时、何处,要提供经验材料,才是大“SEIn”。又理解为存在,不合法,双重含义。人们当作实在谓词,就必须把时间进来。一种辩析,破除。还是有人产生幻想,这是本能。为什么要提出这些理念,就涉及道德、信仰。这时不当知识看,作信仰,可以。不当认识对象。

 

五、先验方法论:解决纯粹理性批判总问题最后问题。

1、训练。规训。是消极的,要把数学和哲学区分开来的方法。以往建立形而上学理性往往模仿数学、代数学。康德认为数学与哲学不是一回事,数学层次太低,不能象数学那样定义,提公理,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定义,然后往下推。哲学不能这样。数学是理性派,怀疑论虽然不对,但作为训练有用的,可以打破独断论,可看到理性的局限性。二律背反确好提醒人,这里到限度了。只有跨到另一个领域。敲打自己,不犯错误。

2、法规。积极方面。存在理性有法规。不是认识论法规,在认识论领域理性没有法规,狭义理性只有范导。在实践领域范围有法规,它包括实践理性的悬设、至善、目的、最高的道德的完善,在未来形而上学可建立起来的。

3、建筑术

4、历史

 

未来形而上学有二: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自然在先验分析论有了大纲,困难的是道德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是现象界的形而上学。现象界的存在论、科学知识。道德形而 上学是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自在之物,在认识论里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没有法规,但理性的法规 是可以,实践行动法规,用为人的实践行动的法规,它的法则是另一个法则,本体论法则,是人的自由的,是超出现象界的。第三个二律背反里,给信仰留下余地。没有余地,后来建立不起来。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二大批判都是拱心石建立起来的

--------------------------------------------------------------------------------------------------------
康德的四组二律背反:1)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2)世界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3)世界的有自由还是没用自由的?4)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解决办法是改变前提,区分现象和物自体。    康德想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自然的形而上学(现象界)和道德的形而上学(本体界)。
-----------------------------------------------------------------------------------------------------------
世界有限-无限;单纯-复合;自由-无;偶然-必然。区分现象-物自体,解决二律背反:向神学过渡。上帝的证明: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存在?是、存在。存在是系词-存在有时空-经验?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先验方法论:未来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训练:哲学-数学、法规:建筑术、历史。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现象界-本体论。
------------------------------------------------------------------------------------------------------

 

1、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世界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

3、世界是有自由还是没有自由?

4、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四个二律背反,都相反。其实是误解,只要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物自体。第一、二个都是错的,第三、四双方都对的,在本体界设定有,就对了。有先验自由,没有根据,但驳不倒它,所以不仿就假定它有。偶然和必然,都是可能 ,在本体界可以设想,理性宇宙论已向神学过渡。神学对上帝种种存在证明 有四种:本体论、宇宙论、自然目的论证明,我们关注本体,最后归结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不成立,本体论证明一驳倒,不攻自破。对本体论证明康德如何批判它:

5、对上帝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本体即存在论证明,无所不在不是无处不在,在形式逻辑就站不住脚,上帝只能存在。要有上帝存在的概念,有了上帝的概念,这存在是否客观存在,还是仅为存在的概念。二者不同。“SEIN”二种解释:“是”、“存在”。逻辑上是“是”,上帝是,是什么,没有说完。存在是系词,存在何时、何处,要提供经验材料,才是大“SEIn”。又理解为存在,不合法,双重含义。人们当作实在谓词,就必须把时间进来。一种辩析,破除。还是有人产生幻想,这是本能。为什么要提出这些理念,就涉及道德、信仰。这时不当知识看,作信仰,可以。不当认识对象。

五、先验方法论:解决纯粹理性批判总问题最后问题。

1、训练。规训。是消极的,要把数学和哲学区分开来的方法。以往建立形而上学理性往往模仿数学、代数学。康德认为数学与哲学不是一回事,数学层次太低,不能象数学那样定义,提公理,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定义,然后往下推。哲学不能这样。数学是理性派,怀疑论虽然不对,但作为训练有用的,可以打破独断论,可看到理性的局限性。二律背反确好提醒人,这里到限度了。只有跨到另一个领域。敲打自己,不犯错误。

2、法规。积极方面。存在理性有法规。不是认识论法规,在认识论领域理性没有法规,狭义理性只有范导。在实践领域范围有法规,它包括实践理性的悬设、至善、目的、最高的道德的完善,在未来形而上学可建立起来的。

3、建筑术

4、历史

未来形而上学有二: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自然在先验分析论有了大纲,困难的是道德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是现象界的形而上学。现象界的存在论、科学知识。道德形而 上学是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自在之物,在认识论里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没有法规,但理性的法规 是可以,实践行动法规,用为人的实践行动的法规,它的法则是另一个法则,本体论法则,是人的自由的,是超出现象界的。第三个二律背反里,给信仰留下余地。没有余地,后来建立不起来。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二大批判都是拱心石建立起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