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之二:理论理性|近代哲学

 思明居士 2019-09-19

康德哲学中,先天综合判断是指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提供新的知识内容的判断。判断是构成知识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两类: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实际上是从主词中抽出宾词,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广延”原本就蕴含在“物体”之中。这样的判断并没有给我们的知识增添新的内容,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

所谓综合判断就不同了,它指的是宾词是后来通过我们的经验加在主词上的。如“物体是热胀冷缩的”,其中的“热胀冷缩”是我们经验的结果。由于这种判断为我们的知识增添了新内容,因而只有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判断。综合判断虽然是知识,却不一定是科学知识。综合判断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不仅具有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而且具有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这样的判断才能构成新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康德把专门研究主体之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哲学”。“先验的”指的是关于先天的,关于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体系就是先验哲学,而“超验的”指的则是超出认识形式之外的形而上学对象,那是不可知的领域。

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三个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一方面是先验感性论,它研究的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另一方面是先验逻辑,它又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先验分析论,讨论的是“真理的逻辑”,研究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立法作用;其二是先验辩证论,讨论的是“幻象的逻辑”,研究理性之理念超越经验的界限所造成的先验幻象。

1 先验感性论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直观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他把人的感性定义为“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

感性作为我们唯一的直观能力包括经验直观纯直观。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是先天的形式。康德认为感性的直观形式就是空间与时间。通过空间,外部事物的经验被给予我们;通过时间,内心的意识活动被我们所经验。前者是外直观的形式,后者是内直观的形式。康德对此做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两个方面的证明。

形而上学的阐明(解释空间与时间不是经验的物理学概念,而是先天直观形式):

1.空间不是由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的概念。因为我们要想感觉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必须以空间表象为前提;

2.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中必然的先天表象,即是说,空间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的。因为我们可以抽去所有事物而想象一个空无所有的空间,却不能想象任何没有空间的事物;

3.空间不是经验的概念而是纯粹的直观。因为空间只有一个,不能通过抽象而形成概念,只能是直观的;

4.空间是一个无限的所予量,抽象概念不可能把握包含无限表象的空间。前两个证明说的是空间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的,后两个证明说的是空间不是概念而是直观。

>>>康德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与此大致相同,增加了一点理由: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事件的前提,这一点也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

先验的阐明:先验的阐明意在证明空间与时间乃是一切经验的先天条件。数学中的几何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而算术则是关于时间的科学。作为普遍必然的先天综合判断,唯有将空间和时间看做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它们才是可能的。既然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那么也就说明了空间与时间是先天直观形式。

经过这一番证明,康德得出了结论: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事物之间的现象关系,而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它们是经验的先天条件,对于经验具有实在性,不过这种实在性源于观念,而不是事物自身。

评价:康德主张我们的感觉有自己的形式是正确的,但把感觉的形式主观化却是错误的,而且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以空间和时间而不是其他东西作为直观形式。

总之,康德的观点一方面说明了主体在感觉经验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他看来,我们人类理性只有感性直观形式而没有理智直观的能力,离开了感性直观形式就没有经验质料被给予我们,也就没有知识的发生。

2 先验分析论

所谓“先验分析论”亦即研究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因此感性的特点是接受性,知性的特点是构成性。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就是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

知性有两方面的功能:逻辑功能和认识功能。前者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的判断形式,属于形式逻辑的范围;后者则为我们提供新的知识,这是先验逻辑的领域。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是相对应的,在每一个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的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对于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进行了重新整理,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种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且一一对应地建立了先验逻辑的范畴表:

康德之二:理论理性|近代哲学

康德将关于范畴的证明称为“演绎”

形而上学的演绎(证明范畴的先天性):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我们的形式逻辑已经相当完备了,没有人怀疑形式逻辑是普遍必然的,因而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一定是先天的,因为它是形式逻辑的基础。以此类推,如果知识的判断形式是先天的,那么范畴也一定是先天的。因为范畴作为概念,本来就是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而且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证明。也就是说,逻辑的判断形式与知性的认识形式之间必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有多少种范畴。

先验演绎(证明主观的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观演绎讨论的是知识的先天条件,客观演绎讨论的是认识对象的先天条件。

“主观演绎”的思路是通过说明形成知识的主观条件,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先天条件,说明知识之最高的先验根据。通过感性直观形式所接受的只是“杂多表象”,唯有知性的综合作用才能把这些杂多表象联结为判断。综合有三重作用,首先是直观中把握的综合,其次是想象中再生的综合,最后是概念中认知的综合。由于对象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的表象,因此所谓对象的同一性归根结底乃是意识的同一性,而意识的同一性则必须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所以一切认识的最高根据就是先验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康德称之为“先验自我”、“先验我思”或“先验统觉”。

所谓“客观演绎”是从意识范围内最高的先验根据出发,通过范畴与对象的关系证明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康德关于范畴的客观演绎开始于“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这个命题,并且围绕这一命题而展开。康德的论证过程是:在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中包含着先验统觉之分析的统一与直观中杂多表象的综合的统一。1.首先,作为判断的知识依赖于综合,而综合以统一性为其前提条件;2.其次,为我思所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并非来自我思而来自直观,这种能够先于一切思维被给予的表象就叫做直观;3.再次,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虽然感性直观中的杂多表象先于思维而被给予,但是它们必须从属于统觉才能是我的表象,因而直观中的一切杂多在这种杂多被遇到的那个主体中与我思有一种必然的关系,所以,它们必须符合唯一使它们能够在一个普遍的自我意识中聚合的条件。

简言之,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自我与感性直观之间的中介。先验统觉是分析的统一(自我同一性),而感性直观接受的则是杂多表象。范畴通过综合统一杂多表象的活动,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另一方面又把杂多表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由此可见,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如果没有范畴我们不仅不可能形成知识,而且也不可能形成经验对象。换句话说,感性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杂多表象而不是经验对象,经验对象并非感性所予而是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所形成的。由此我们就证明了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因为它是经验的先天条件。

>>>既然知性与感性不同类,知性范畴是如何通过综合统一感性杂多而形成经验对象的呢?康德认为是“先验想象力”的作用。康德将关于知识的综合称为“理智的综合”,而将关于经验对象的综合称为“形象的综合”。“形象的综合”根源于“想象力的先验综合”。想象力一方面在感性直观中起作用因而属于感性,另一方面作为形成形象的能力而其综合直观杂多表象的规则根据的是范畴,因而想象力的综合是先验的综合。就此而论,知识与对象实际上都是由知性范畴形成的,因而是符合一致的,只是由于想象力盲目地形成经验对象,所以我们把对象看做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实在。

>>>先验想象力是如何沟通感性与知性的?康德在这两者之间找出一个第三者作为连接的中介,他称之为先验图型的时间。时间既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又是感觉经验和知性概念的存在条件,因而时间就成了沟通直观与范畴、感性与知性的桥梁或翻译器,范畴借助于先验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时间图型而作用于直观杂多。

现在我们可以展示知性在经验中进行综合统一时所采用的普遍原理了,这些原理作为“纯粹形而下的自然科学普遍原理”,乃是构成科学知识的最基本的四条原则,一切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必须以这四条基本原则为依据,才能形成具体的科学知识,亦即先天综合判断。纯粹知性的先验原理是:

康德之二:理论理性|近代哲学

于是我们就达到了先验哲学的最高峰:“知性为自然立法”。对康德来说,所谓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这个表象的领域就构成了“现象界”,而连接表象的法则就是知性的法则亦即范畴。在“现象”之外,就是“本体”。本体作为思想的对象首先是一个界限概念,它标志着不可知的领域,亦表明现象并非终极存在,而其积极的意义唯有在实践理性的领域才是可能的。

总结:康德一方面把科学知识的对象确定为现象从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亦把认识限制在了现象之内,主张知性范畴只能在经验上使用而不能超越地用于物自体之上,这就在证明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同时,证明了以往知识类型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

3 先验辩证论

人类理性并不满足于通过知性范畴综合统一感觉经验而形成的知识,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这就要靠理性的作用。理性具有推理的功能,先天形式是“理念”

康德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形式来确定理性的理念。他将三种推理形式——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推至极端,就得到了理性的三个理念,这就是灵魂、世界和上帝,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同一性。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只与知识有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而理性调整知识的工具就是理念。

然而由于人类理性具有穷根究底的本性,它认识了经验还不够,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并且认为只要我们穷尽了经验所及的现象就能够认识现象之整体背后的根据,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之“理想的统一性”当做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象”。由于我们只有一种认识工具即知性范畴,因此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由于我们对此没有经验,所以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

康德把他对理性之理念的考察称为“关于幻象的逻辑”,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以往形而上学之所以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困境的原因。康德对形而上学根据三个理念而形成的“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给了传统形而上学以毁灭性的打击:

1. “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认识对象,它所陷入的先验幻象被称为“谬误推理”。谬误推理有四组。以第一组谬误推理为例进行的批判P404-405。

2. “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对象,它的先验幻象被称为“二律背反”。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时,由于没有经验的根据,所以对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它们各自却又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康德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理性的“二律背反”有四组:

A.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C. 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D. 正题:在这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前两组是数学的,后两组是力学的。

>>>在康德看来,数学的二律背反是不可能解决的,而力学的二律背反由于涉及对象的两个方面,因而在区别现象与物自体的基础上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以第三组二律背反为例,如果我们在现象与物自体之间做出区别就可以解决这个相互矛盾的二律背反。当我们说自然中的一切都服从自然因果律因而没有自由的时候,它是对现象领域的规定。当我们说有必要假定自然有一个自由因的时候,它指的是物自体的领域。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是我们从理论理性过渡到实践理性的唯一可能途径。因为这组二律背反的解决表明,我们虽然不可能认识自由,但是可以思维自由而不至于陷入矛盾。既然自由是可能的,那么以自由为前提和基础的伦理学或道德学说就是可能的。

3. “理性神学”以“上帝”为对象,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它的先验幻象是“理想”。康德在此对有史以来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进行了清理批判,尤其是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康德认为,这种证明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与事物的现实必然性之间的区别。

>>>所谓判断的逻辑必然性指的是在一个判断中主词和宾词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例如我们说“三角形有三个角”,无论事实上有没有三角形,这个判断都是合乎逻辑的。同样,当我们说“上帝是万能的”时候,只要我们承认上帝的存在,上帝就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我不承认上帝的存在,而说“没有上帝是万能的”就不存在矛盾。

>>>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不仅需要满足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还需要有经验上的依据。康德举例说:思想中的一百元只要符合逻辑上的必然性就可以了,而事实上的一百元却要求我的口袋中确实有一百元。因此,不能说上帝概念中的存在就等于现实中的存在。

简言之,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最深刻、最系统和最全面的,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摧毁形而上学,而是试图为形而上学找一条出路。因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根源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对人类理性来说这种理想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性命攸关的。由此可见,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以往那种以科学自居的形而上学不但不可能而且具有毁灭理性最高理想的危险,而形而上学的出路不在科学知识而在道德与自由之中。

康德之二:理论理性|近代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