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限金华网”专访浙中书法院副院长张风明

 昵称61560146 2021-12-09

【金华文艺+】张风明——执着下好书法这盘长棋图片

张风明,字鸣之,号顗斋,别号三我轩主,祖籍浙江义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结业于中国美院书法专业进修班,是金华最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一,先后担任金华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金华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金华市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和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连任四届),金华宾虹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宾虹书法院院长。现为金华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浙中书法院副院长。通晓各种书体,尤其擅长行草、隶书、章草。

图片

张风明先生是金华最早创办书法专业教学的鼻祖式书法家,自1975年起,便在金华创办书法培训,先后在金华总工会职校、老年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金华分校等教育机构主教书法,长达10多年,其间又担任金华市业余书法学校副校长兼总务长,参与学校管理以及教学。十数年的书法教学历程里,学生遍布机关、学校、企业和社会各阶层,40年育人过万,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华的书法热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

张风明自幼酷爱书法,同时也涉历琴、棋、诗、书、画、印等。读书的时候,张风明就开始涂涂划划,经常参与出黑板报、写标语,那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将与书法结缘相伴。他生于江边,长于江边,与江流朝夕相处,感悟到书如江河博大精深,善容百川乃大。所以他学书法,遍习历代经典法书,涉猎极广;初从秦篆、汉隶入手,后习唐楷,再转学王、张行草,魏碑,章草和简帛书等古典法书,形成了其遒劲清丽,凝练典雅,流畅潇洒,融贯多变的书风。

他内向文静、待人宽厚。他对毛泽东的诗词情有独钟,其中有对豪放风格的向往,也有对毛泽东狂草书法的崇敬。他创作了不少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作品,章法严谨,如长江来到江汉平原,江面上显得茫茫苍苍,丰润浑厚,水面下却汹涌奔腾,一泻千里。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初,他的书法在金华就小有名气。他说,那个时候金华搞书法的人很少,资料也少,他经常逛书店,只要是新出的字帖,或是与书法有关的报刊、书籍他都会订购,还专门用一间屋子放置这些资料,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时,他偶然在一本书法杂志上看到一篇日本人写的文章,文中宣称源于中国的书法,当今已是日本为上,欲学书法则需效仿日本。读了这段文字,强烈的民族自尊涌上他心头:书法,这门在世界享有盛誉,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艺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难道就自认落后?为了探究日本书法的状况,1979年他趁着外语热的风潮开始学习日语,克服重重困难,学了3年多,终于成了小有名气的日语“翻译”。几年来,他翻译了50多份科技资料和书法论文,他译的《结构20法》,在省书协的杂志上被刊载。

图片

“墨舞笔跃振威风,岂有他人污华中。”立志振兴书坛的雄心在张风明的诗句中充分体现出来。青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机修工人,每月的工资是不够买纸墨的,不过,他借鉴古人练字的经验,特地到砖瓦厂定做了两块大青砖,每天用清水代墨在上面练字,同时,单位里的旧报纸,也是他学书法的好材料。常年累月的临习,青砖上留下了痕迹,写过字的纸,也够小板车装几车。

1982年他举办了首次个展,正、草、隶、篆、行、五体俱备。张风明虚心求教本地书法前辈,1983年开始得到金鉴才的指导。为了使自己的书法学习走向正轨,1985年,赴浙江美术学院接受书法理论教育,先后得到沙孟海、刘江、朱关田、章祖安、陈振濂、王冬龄等先生指授,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潜心进修,他的书法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他举办了第二次个展,作品已趋向成熟,并有了个人面貌。

图片

他的作品曾先后入选四川自贡国际书展(1987)、首届中外草书展览(1989)、 第五届全国书展(1992)、 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展(1992)等,并在“墨池”、“兰亭”、“书圣杯”等大赛中连连获奖。作品见诸《中国书法》《西泠艺丛》《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义乌名人录》《浙江书法百家》《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几十部典籍和全国部分碑林,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馆珍藏。在金华,除了中国茶花文化园,人们还可以在黄大仙祖宫、大佛寺牌坊、河盘桥、白龙桥立交桥、金华一中、金华四中、环城小学、智者寺、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处看到他的“墨宝”。

图片

浙江省十八青年展在金华举办时,著名书法家卢乐群先生在张风明的作品前驻足良久,赞扬说:“这幅作品无论在笔法、结构、章法上都已较完美,没有什么毛病。” 张风明的理解却是“完美就是毛病”。事实上,在这之前,他已开始打破自己的这种完美,瞄准了比章草更早期的汉简、帛书类的民间书法,这使书友们大为惊讶。这些在当时都是一些俗书,笔法不规范,字型难把握,要融入风流潇洒、一泻千里的草书中,谈何容易。可就在两年后,他的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并博得人们的钟爱。细观其作品,有许多简、帛书的成分,作品中的古朴天真气息跃然纸上,它成了一个更高目标的开始。

张风明说,学像一位名家的字并不难, 难在你是否能在学到名家神妙之处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他的目标。

图片

张风明的草书、行草,自由洒脱,字有隶意,更有简帛的韵味;隶书、章草丰润厚朴,典雅秀丽,不管什么书体,都可以看出他不断探索的精神。与以前对平正谨严的驾轻就熟相比,对奇诡变幻的追求,构成了他近期书法的一大特色。

张风明的作品,有良好的穿透力,但更出色的是他融会贯通的才能。他善于通过理性的分析和练习,将几种碑帖融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形象。从哲学角度来看,穿透力接近于“禅”的思维方法,有很大“悟”的因素,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融合力则更有分析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现代方法,所以张风明常常有强烈的理性意识。他十分赞同“意在笔先”的古训。

图片

他善于从书法中找寻乐趣,总是尽可能地寻找书法的源头,然后将知识贯通,消化吸收。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他将“广”字抻开至极限。不同的书法风格其实是不同的“面目”,有时也没有太多的优劣之分,简单地说,各种风格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张风明与书法四十多年的和谐相处中,得出的自我是个多重性格的人,有时豪放,有时飘逸,这所有的表现都深深融刻在他的书法作品里。

图片

近年来,张风明专心致志于青少年书法教学,并逐渐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书法教学之路。他适应学生考级与实用的双重需求, 做到“软硬兼施”——毛笔书法与钢笔书法教学“齐驱并驾”,同步进行;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严格选择临摹的碑帖;三是变“讲授——接受” 式教学为“提问一讨论”式教学,变“示范——模仿”式教学为“引导——探究”式教学;四是做到临摹为主,创作为辅,赏评结合……他让学生在反复刻苦的练习中,在古老的方框字上一点一滴地体味到人生的美与丑,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华的精髓,由此,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得到了强化,意志得到了培养,心智也得到了提升。

受其训导的书法学生,有50多人通过省教委艺特生A、B级测试。有6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金奖,达到国美考级最高级别9级的有40余人,文化部国艺考级最高级别的近40多人,不少学生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院校或去英、美、日、韩等国进行书法文化交流。

图片

虽然社交活动增多,教学任务繁重,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说,自己将书法之路看做一盘长棋,60岁是一个分水岭,60岁以前是学习、创作的积累时期,往后才是人生艺术收成的开始,将过去的各种积累,成为书法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与痴情已将路基筑得又宽又厚,在书法领域也已取得不俗成绩,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到更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