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想价值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21-12-09

    [摘要]: 屠格涅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故土,带着孤独与病痛在病榻上创作完成了82篇散文诗作品。这些散文诗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屠格涅夫整个生理生命和艺术生命的总结,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人文关怀精神和家园守望意识两方面对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想价值做了梳理。

    [关键词] 屠格涅夫   散文诗   思想价值

      《散文诗》是屠格涅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为世人留下的杰作,屠格涅夫老骥伏枥创作的这82篇散文诗,每一篇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散文诗》是屠格涅夫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是屠格涅夫艺术生命的结晶,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文坛上都褶褶生辉,为很多读者喜爱。笔者认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在世界文坛上之所以有那么大艺术魅力在于它思想价值里面传达出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温馨的“家园守望意识”。

一、人文关怀精神在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置入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1][167]屠格涅夫晚年远离故土,在孤独与病痛中完成了散文诗集的创作,作品中透露出他内心的悲伤与忧思,更充斥着他对生命、生活执著的信念以及对俄罗斯祖国人民和对全人类深切的关注与爱。这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也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不朽的艺术价值所在。

    屠格涅夫是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散文诗里无不处处弘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屠格涅夫散文诗里的很多篇章都对一些小人物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注。《乞丐》里的穷苦乞丐、《玛莎》里年轻车夫、《菜汤》里的农家寡妇达吉雅娜等等。

   《乞丐》里,作家写了他在街上走过时被一个衰弱不堪的穷苦老人拦住的故事。那老人是个乞丐,生活的艰辛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样,很是凄惨,他只好颤抖着上街行乞,但是作家却没有一件可以施舍给老人的东西,只好对老人说声抱歉。不过老人也没有因此失望,他同样谢过了作家,对于作家的歉意他认为也是一种周济,而作家也觉得从老人的道谢那里得到了周济。两个人所得到的“周济”是一种彼此精神上的高贵施舍。老人只是一个乞丐,但他胸怀一颗谦卑之心,这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地方。《乞丐》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一篇精品,短短400余字,却具有了丰富的意蕴。“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爱,人类才能和平友好幸福地生存,这是这篇作品的中心旨意”。[2][172]

   《玛莎》写的是一个年轻的马车夫的故事,他死了爱妻,正在向他的乘客吐诉他心头无边的哀痛。马车夫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小人物代表,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重要的描写对象。屠氏前后花了30年的时间创作这篇散文诗体小说,里面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曲折的情节安排,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里马车夫和乘客简单地对话,乘客知道马车夫死了爱妻,马车夫很是伤心,乘客离开时多给了马车夫一个十五戈比的小钱。《玛莎》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古典名作”,它是屠格涅夫“垂暮之年继续关心人民疾苦的最佳证明”,[3][201]它的不朽之美是人类文化取之不尽的宝藏。

   《菜汤》讲述的是一个农家寡妇达吉雅娜20岁的儿子死了,他的儿子是村子里预好的雇工。在他儿子下葬的当天,女地主来看达吉雅娜,达吉雅娜从一只熏黑的小锅锅底里舀起稀薄的菜汤来,一勺一勺吞下去。女地主奇怪达吉雅娜为什么不伤心,儿子死了还有心情喝汤。但达吉雅娜是非常伤心的,他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是她活着的希望,儿子死了,她的末日也到来了。她喝菜汤只是因为那菜汤里放了盐,盐是多珍贵呀,怎么能丢掉呢!这个故事是俄国农奴制压迫下农民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家借达吉雅娜之口,控诉了农奴制的的残酷,表达他对受压迫阶层的同情与悲悯。

     屠氏《散文诗》里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的篇章还有很多,《心满意足的人》、《两个富翁》、《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这些篇章里塑造了一个个个性丰满的小人物,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城市贫民、有的是革命者,都是些不怎么起眼的小人物,但每个人都有血有肉,都有值得让人去同情去悲悯的地方,有值得去思考的价值。

(二)对命运力量的不可抗拒性的思考与关注。

    屠格涅夫在晚年创作的这些散文诗里面渗透了他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与关注,尤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心。《散文诗》里的很多篇章都在写命运,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而死亡又是这些篇章大量咏叹的主题。

     《散文诗》的第三篇《老妇人》就是一篇以命运为主题的作品。在《老妇人》里,作家极力向我们渲染了命运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整篇文章短小精悍,却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很多作家都写过命运这个主题的作品,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有对命运问题的思考。而面对命运问题,屠格涅夫仅以短短的篇幅叙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来传达他的命运观,生命是面向死亡的存在,爱作为其死亡意蕴的外化,成为超越死亡之途径,死亡最终以幻想和永恒的追求获得最后的皈依。这篇文章中,“老妇人”是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的代表,“我”是被命运之神摆布的对象,整篇文章洋溢着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之情。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类是不可与自己的命运相抗拒的,文章具有较强的宿命观。

     除了《老妇人》,像《明天,明天!》、《没有个窝》甚至《门槛》这些篇章都是以命运为主题的,作家向我们倾吐了他衰老的心情和悲观的宿命情绪。人的生存的“无奈”缔造了屠氏散文诗命运篇的悲剧性,这种生存的无奈使人的生存陷入到无法逃离的困境之中,屠氏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人的存生际遇与悲剧的命运。屠氏命运主题的这些文章思想上有些消极,让人品味到的是淡淡的哀怨和苦楚,但这种情感基调与屠氏的主要艺术风格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屠氏风格。

(三)以小动物作为主要的叙述视角来阐明某些深刻的道理。

     屠格涅夫《散文诗》里的很多篇章以小动物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通过简单的事件揭示了某种深刻的哲理。

   《麻雀》是一篇典型地通过描写小动物来揭示深刻哲理的文章。故事的主角麻雀妈妈看到小麻雀深陷危险之中,为了保卫自己的孩子她不顾危险,向猎狗做出了绝望的反抗。整个作品深蕴着伟大的母爱力量,悲壮凄婉,让人为之感动与振奋,让人们对那只不畏艰险保卫自己孩子的麻雀妈妈肃然起敬。一个简单的场景(打猎归来的林荫路),单一的叙述对象(猎狗、落难的小麻雀、麻雀妈妈、旁观者“我”),最为朴素简洁的语言,平凡的叙述,不加任何修饰地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麻雀》表达了一切生灵都是有感情有爱心的,甚至有时候这种爱在动物的身上比在人的身上体现得还要明显。“爱”是一切文艺作品亘古不变表现的一个主题,而“母爱”又是所有文艺作品表现爱之主题的母题。

   《狗》是《散文诗》里又一篇通过小动物来讲述深刻哲理的文章。《狗》短短400来字,讲的是一只狗和“我”在一间房子里共处的一个短短的瞬间,作家用最为朴素简洁的语言讲出了他心中认为最深刻也是最正确的哲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地位相等,价值相当的;人应超越自我、超越人类社会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而不应以'万物之灵长’自居”。[4][158]

    在《散文诗》里,还有像《鸽子》、《沙鸡》这些篇章也都是通过写小动物来说明某种深刻的哲理。屠格涅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凡是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都能传达出某种深刻的哲理,具有很高的人生教育价值。

二、“家园守望意识”的创作价值立场

    创造独特的文学世界往往是作家的夙愿,支撑着这个世界的就是他的价值立场。如果说一般的读者仅只是沉迷于文学的形象世界,开阔视野,更新体验,丰富精神,那么研究作家作品的人就得深入把握隐含在文学世界中作家的价值立场,以彰显其普遍性与独特性。

    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想特色除了折射出巨大的人文关怀精神外,就是表达了他“家园守望意识”的创作价值立场。但是屠氏的这种“家园守望意识”又不单纯的等同于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恋乡情结”或“乡土情结”,而是他对人性温暖湿润部分的执着关注,即所谓的“温情主义”。屠氏的这种“家园守望意识”是对失落的文明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与反思,对人类“家园”独特性的探询,意义深远。屠格涅夫在很多篇章里向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揭示了处于茫然失其所在的入们对于“诗意的栖居”的向往。这些篇章以独特的视角探寻理想家园的本源性与独特性,向我们呈现了理想家园的生存之美。

  《散文诗》的第一篇《乡村》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俄罗斯乡村的夏日美景图:

   均匀的青蓝色染满整个晴空;天上只有一片小云——不知是在漂浮呢,还是在消散。

   云雀在脆声鸣啭;鼓着嗉子的鸽子在咕咕;空中,燕子悄无声息地一掠而过;马儿喷着响鼻,嘴里嚼个不停;狗不叫,都站在那儿,乖乖地摇着尾巴。

   迎风飘来的像是炊烟味儿和青草味儿——还有一丝焦油味儿——一丝皮革味儿。

   一条深深的、有着缓急斜坡的峡谷。

   ……

    当然,这幅画面上除了上述这些事物,还有茅屋,有猫有狗有牛,还有人:老人、孩子、青年男女、车夫以及躺在峡谷边上的诗人自己。所有这些事物构成了一副别致、优美、诱人的图画,让人们都感觉身临其境。

   《乡村》写于1878年2月,彼时屠格涅夫已经60岁了,而且已经远离故土多年,但他就是这样伟大,他怀抱着对俄罗斯祖国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着他浓烈的“家园守望意识”,祖国的美好图景永远深深地镌刻在他的灵魂深处。《乡村》是一幅细致入微的俄罗斯风俗画,他是屠格涅夫精雕细琢的杰作。屠格涅夫不只是热爱他的祖国,不只是单纯的熟悉祖国的河川美景,他更了解他的民族同胞,了解他们的思想习惯,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劳动、休息中的每时每刻的每一个细节和特征。

   《乡村》的最后,作家向我们倾吐他心中的感觉:“噢,俄罗斯自由乡村的富裕、安谧和丰足啊!噢,宁静和幸福啊!”他还不禁想到:“即使是皇城圣索菲亚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这些城里人孜孜以求的一切,在这儿对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文章最后的这作家的心声是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所在,那是一种在现实中强烈向往理想家园的感觉,是超越了爱国主义的生活家园与心灵家园结合的产物。

当然,除了《乡村》外,像《蔚蓝色的国度》、《我在崇山峻岭间漫步》这些篇章也强烈地表达了屠格涅夫的“家园守望意识”。《蔚蓝色的国度》里作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拥有蔚蓝、光明、青春和幸福的国度”,这是多少在现实残酷挣扎中的人向往的国度。《我在崇山峻岭间漫步》以诗的形式写成,其思想内涵表达了作家渴望超越现实到达理想生活家园的愿望。作家以其细腻的笔触书写了理想家园中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谅解、体贴、同情、关爱,其中蕴含着鲜明的道德色彩,具有儒家思想所弘扬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风格。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自由,也就是说,存在于精神整体之中的一切本质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它们的权利。”[5][291]当然,人其实是不可能完全回归自然世界的,人必须充分地发展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不是依附于自然世界,也不是同化于自然世界,而是与自然世界不同,二者又并立着互相促进。这些篇章“家园守望意识”的特殊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启示,告诉我们在大踏步的现代化浪潮中,不断地守望家园是人类应有的态度。守望是一种眷恋,使我们永远记住地球母亲对于人类的养育;守望是一种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守望也是一种矫正,不断地矫正我们对幸福家园的态度与行为。

    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思想价值,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7.

[2][3][4] [俄]伊凡·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散文诗集[M].智量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72,201,158.

[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