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利针深刺 梅花针叩刺→风热型三叉神经痛

 369蓝田书院 2021-12-09

吴民民1,刘小华1,王利娇1,陈小雨1,李崖雪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

目前,三叉神经痛(TN)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卡马西平、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外科手术,但复发率高,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病情易迁延反复。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圆利针治疗痛证疗效显著,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梅花针叩刺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平衡气机,从而达到止痛效果,但目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深刺下关穴可减轻TN疼痛。本研究对圆利针深刺下关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风热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探析,并与常规针刺比较,现报告如下。

标准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Cruccu G, Di Stefano G, Truini A. Trigeminal neuralgia[J]. N Engl J Med, 2020, 383(8): 754-762.)的诊断标准:

①仅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的疼痛;

②突发的、强烈的阵发性疼痛,通常每次发作持续几秒钟,被描述为“电击感”;

③面部或口内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受到非伤害性刺激时可引发疼痛;

④临床上无明显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面痛的诊断标准,辨证属于风热型。主症:面部疼痛性质多为阵发性、烧灼样或刀割样剧烈疼痛,骤然发作,间歇期无异常症状,在口角或鼻旁等处有触发点;次症:痛处有灼热感,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风热证型标准;

②年龄18~70岁;

③病程1个月以上;

④疼痛明显,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分;

⑤经CT或MRI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③患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

④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⑤因手术使三叉神经纤维破坏,功能丧失,不能正确评估疼痛;

⑥近2周内使用过治疗TN的药物;

⑦治疗阶段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治疗方法

观察组

(1)圆利针

取穴:患侧下关。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手持0.50mm×75mm一次性无菌圆利针,采用单手进针法,针尖与面部皮肤约呈60°角,向目内眦方向缓慢刺入50~60mm,当针尖触及翼腭窝,患者有放射感时即停止进针,采用提插泻法,提插幅度5mm,每分钟捻转约60次,以针感向四周扩散为度,留针30min。

(2)梅花针

取穴:眼神经(眼支)疼痛取患侧阳白,上颌神经(上颌支)疼痛取患侧颧髎,下颌神经(下颌支)疼痛取患侧颊车;配穴:患侧曲池、内庭、四白、地仓、合谷。

操作:针刺完毕,患者取仰卧位,对患侧叩刺部位消毒后,医者以右手握住单头七星一次性无菌梅花针针柄,然后用环指和小指将针柄的末端固定于医者手掌小鱼际处,针柄尾端露出手掌约1cm,再以中指和拇指夹持针柄,示指按于针柄中段用腕力弹刺,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每分钟叩刺约80次,强度以局部皮肤潮红、有少量渗血,但不出血为度,每个穴位叩刺1~3min。

对照组

常规针刺。

取穴:患侧下关、阳白、颧髎、颊车、曲池、内庭、四白、地仓、合谷。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采用0.30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下关穴直刺约25mm,余穴参照《针灸学》行常规针刺,采用提插泻法,以针感向四周扩散为度,留针30min。

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

观察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为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总体印象变化(PGIC)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综合症状评分、实验室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活性肠肽(VIP)和β-内啡肽(β-EP)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或检测。

(1)SF-MPQ评分:SF-MPQ量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包含11个感觉性词和4个情绪词,以0~3分划分无、轻、中、重;现有疼痛状况(PPI),以0~5分划分疼痛等级;VAS评分。

(2)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主症为疼痛程度、疼痛次数,按轻、中、重分别计2、4、6分;次症为痛处有灼热感、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溺赤,按轻、中、重分别计1、2、3分,最高24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重。

(3)PGIC评分:PGIC量表为自研究开始以来患者整体变化的自我评估,采用7分评定:1分代表基本痊愈,2分代表明显好转,3分代表轻微改善,4分代表无改变,5分代表轻度疼痛,6分代表明显疼痛,7分代表剧烈疼痛。

(4)综合症状评分:包括局部触发区域、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持续时间、面部抽搐、发作频率以及发作间隙不适感等方面。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PRI、PPI、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PGIC评分、综合症状评分及血清IL-6、TNF-α、VI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β-E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讨论

中医无三叉神经痛对应的病名,但因其发病部位为头面部,可从“头痛”“面痛”等论治。其病因多为风、火、寒、痰、瘀、虚,使头面三阳经络受邪、气血痹阻、脉络不畅,故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三叉神经痛与火热之邪的关系早在《证治准绳·杂病》中就有记载,即“面痛皆属火”。故治疗风热型的原则是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本研究采用圆利针,其独特之处在于针身较粗,《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说明其针尖圆且锐,针身中部微粗,可治疗急性疾病、暴痛。圆利针相比毫针长且粗,可产生强烈的针感,可明显改善局部供血,疏通经络。配合梅花针叩刺,可宣泄风热、活血祛瘀、畅通面部经络,达到止痛效果

研究表明,针刺镇痛作用是通过释放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内啡肽、5-羟色胺来实现的,这些机制与下行抑制疼痛系统有关。圆利针可减轻疼痛程度,直接刺激到翼腭窝附近,抑制疼痛炎性介质释放,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神经体液,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研究表明,炎性因子的释放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IL-6、TNF-α通过激活胶质细胞细胞膜上的Ca2+、Na+通道,使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进而产生疼痛,是引起患者发生炎性反应的重要因素。IL-6是一种白细胞趋化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作为炎性反应递质可诱导炎性反应的发生。外周神经的损伤上调了IL-6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产生的促炎性因子,可促进炎性细胞聚集和活化并诱导神经性疼痛。VIP具有促进血液流动、促进炎性递质的聚集与分解、增强外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等生物学效应。β-EP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疼痛的传递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圆利针深刺下关穴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减少或抑制了炎性因子的释放,加速了对IL-6、TNF-α等神经性疼痛相关细胞因子的吸收,从而发挥镇痛作用。这可能与圆利针深刺下关穴配合梅花针叩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过程有关。

下关见于《针灸甲乙经》:“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与足少阳之交会穴,强刺激可泻阳明之热,行气止痛。下关位于颧弓下缘,深刺下关可刺激颅底翼腭窝内的蝶腭神经节。蝶腭神经节是一种自主神经节,是三叉神经重要的分支,针尖向目内眦方向深刺,可使针尖直接到达翼腭窝,此处含有与面部感觉有关的神经节,刺激此处可调节面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减轻患者疼痛

来源:吴民民,刘小华,王利娇,陈小雨,李崖雪.圆利针深刺下关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风热型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1,41(10):1089-1094.

图片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