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季的一天凌晨三点钟,王芳一行三人途经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山村里休息。刚睡下不久,王芳听到村外狗叫得很厉害,他立即穿起衣服,走到门前观察动静。就在这时,枪声响了,一梭子弹打在他身后房子的土墙上,发出噗噗的声音,在月光下10来个日本鬼子提着枪向他这边冲过来。 23岁的王芳是山东省新泰县东都镇人,时任鲁中敌工部副部长。此次他和通信员宋道顺、警卫员侯殿胜化装后,去敌伪军做完工作,连夜从临朐回来途经莱芜金水河小村,刚想休息时,突然遭遇鬼子突袭。 就在王芳准备扣动盒子枪向敌人回击时,房子右侧沟里突然响起了枪声。他的警卫员侯殿胜正好蹲在那里大便,听到枪声,看到日本鬼子向王芳冲上来,他立即开枪射击。敌人大概不知他们的真实情况,打了几枪就停了下来。 乘这短暂时间,王芳赶紧带了侯殿胜和宋道顺从村子北侧悄悄出走。他进村时,对周围地形作过观察:村南有一个山坡,此时很可能已被敌人古据,出路已被封锁;左侧是河道,右侧是道路,而北侧是一大片高粱地,三人一头钻进了青纱帐。当村子里再起响起激烈的枪声时,他们已经安全撤离。 与日本鬼子的突然遭遇,是不是敌人发现了行踪,有目的地追捕,还是偶然碰上了?王芳事后一直不得而知。 1943年冬,八路军部队第三次讨伐伪军,部队在行动路上,遇到伪军两个连的200多人,他们固守在一个碉堡里面,阻止八路军部队前行。我军打了一个夜晚,用炸药炸了几次,付出很大伤亡,还是攻不下来。如果继续强攻,会继续加大部队伤亡;如果包围待变,时间又不允许。 王芳接受了拔掉这个钉子的任务,他找到守敌官兵的亲友写信对他们进行规劝,并亲自写了一封劝降书。王芳不带警卫员,一个人走到敌人碉堡下劝降。同志们都劝他说,这样做太危险了,万一敌人开枪,就损失太大了。 王芳无所畏惧,他走到敌碉堡前,先是借助一堵断墙作掩护,自报家门,用喇叭向敌人喊话。说明敌人官兵中亲朋好友的希望、共产党的优待政策,并说明,只要放下武器,其余一切听从个人意愿,愿意参加八路军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王芳大讲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让守军明白,日寇已陷于孤立,抗战取得胜利的时间不远了,警告他们不要再稀里糊涂跟着日寇走,赶快觉悟过来,回到人民中间。 王芳向守军喊了半个多小时,没有敌军放枪,敌人也没有别的反应。王芳走出掩护的土墙,走得离碉堡更近,继续向碉堡里面的守敌喊话宣传,这些伪军的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基本都是当地居民。王芳向他们说明,如果继续顽抗下去,不仅自己没有出路,还对不起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王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他们讲真心话、真情话,越讲越动感情。他在敌人坚固碉堡的枪口之下,连续讲了一个多小时,敌人没有放一枪。他还在讲时,伪军已在碉堡上挂出了白旗,接着用绳子把枪一捆捆从碉堡上放下来,然后在伪营长带领下,200多人排队出来投降。 伪军有个500多人的独立营,武器装备精良,驻扎在山东蒙阴和博山边界,营长刘鸣久是土匪出身。王芳认真分析了刘鸣久的性格特点,认为有策反成功的可能。王芳请军区政治部一个和刘鸣久有亲戚关系的同志写了一封亲笔信,就来到刘鸣久的驻地。 刘鸣久留王芳一起吃饭,他们喝的是当地老百姓酿制的红枣玉米烧酒,两人猜拳行令,一碗一碗对着干,很快就喝下两三斤烧酒。刘鸣久还让人出去打酒继续喝。王芳一边喝酒,一边讲共产党的政策,日本人的残暴,国民党的排斥异己,这些话触动了刘鸣久的心事。王芳还向他举了一些起义投诚人员的例子,并且又连喝三碗酒表示诚意,刘鸣久大为感动,低头深思良久,告诉王芳他要再考虑一个晚上。 这个晚上,王芳住在刘鸣久的营部,他辗转反侧,深知有可能策反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甚至有可能被抓起来送给日本人。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刘鸣久来找王芳,经再做工作,他最后下了决心,带领全营500余人起义投诚。 在王芳带动下,家族的许多同志投身抗日和锄奸斗争。有在蒙阴岱崮英勇杀敌的八路军班长王英进,有新婚不久就毅然参军参战的王安东、王步安,还有王开祥、王孝三、王春平、王步和、王步伦、王传录、王传春、王朝、王永三等革命烈士,还有王澄、王正祥、王生根、王安元、王安振,他们都是王芳的族亲,还有王芳的五哥王春风。这些英雄,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抗战胜利后,王芳继续战斗在敌工一线,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为新中国的诞生建功立业。解放后,王芳一直在公安政法战线工作。2009年,王芳老人家去世,享年89岁。 |
|
来自: wwhhyy7277 > 《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