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宋诗人邵雍留下的一首诗,也是我们最早接受的文学作品,但因为年龄的原因,以及盛唐时期的文化,导致我们对于这首诗并无太多的感觉,也就连带着对作者也就没有那么感兴趣了。 可是当我们翻开史书,仔细了解一下邵雍的生平,就能明白这个人并不简单,甚至还有些高深莫测。 有人说,邵雍再多几分不食烟火气便是老子,反之,身上烟火气再多一点,就是王阳明,足以见得邵雍的学识渊博,但和两人相比,邵雍似乎有些太闲了,他不像老子那样骑牛问道,也没有如王阳明一样出山治世,就一个人躲起来,研究理学。就算皇帝亲自派人来找他,他都爱答不理,他到底想干什么?他又干了什么? 邵雍留下的东西并不少,像什么《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梅花诗》、《渔樵问对》等,其中《梅花诗》似乎是对后世的演算,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我们今天重点关注的是《渔樵问对》。 这本书表面记录的是渔夫和樵夫的对话,但其实说的是邵雍对世间的理解,虽只有几千字,却包含了世间至理,而这种对话的方式,其实很多作者都在使用,能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作者的思维,找到切入点。 《渔樵问对》在故事的开篇,渔夫就问了一个十分拷问人心的问题!樵夫问渔夫为何都是为了吃食,但是鱼因吃鱼饵受害,但是人却能填饱肚子,明明是在追求同样的东西,凭什么最终的结果不一样呢? 渔夫回答道,你看问题过于表面,只窥其一不知其二,鱼吃鱼饵,可能会被钓走,但它却是得到了好处,你只看到我能钓到鱼,却不知道我每天也会有落水的风险。从鱼的角度上来看,鱼受到了伤害,但是从人的角度上来看,人吃饱了这无疑是极好的,但在大江中钓鱼也要面临极大的风险。 虽然鱼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财和饵虽然所处的形式不同,但所处的利害关系却是一样的,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谁又能分辨出哪一个更坏呢? 【结语】两人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这只是这篇文章的开篇,其中还谈论到了治世之道等等,也不怪当朝宰相是他的粉丝了,通篇下来其实说的是三点:研究可以知其道理;观察可以知其本性;推算可以知其命运,这才是万物的真相。 篇幅过长,所以还需要大家自己去阅读,去理会,这样才更能够发人深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