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该有的好奇

 静听涛声依旧 2021-12-10

对于好奇心,历来似乎褒贬不一,流行的是“好奇害死猫”,教导人们不要好奇心太重;但是,同时,我们又希望孩子们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那么,好奇心这个东西到底是该有,还是不该有呢?好奇心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呢?

其实,对于好奇心问题,我们可能还认识不够全面,要回答上面的问题,还必须分清楚有两类好奇。

在英国伊恩.莱斯利写的《好奇心》这本书中,作者把好奇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遣性好奇,另一类是认识性好奇。

比如我们会关注娱乐八卦,当作谈资;会一不小心刷一个多小时的抖音、头条或者微博,消遣时光。这都属于消遣性好奇。

认识性好奇,是对知识的探究。探寻知识的奥秘,研究问题的根源,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持续付出努力。

此外,还有一种好奇,就是同理心好奇,即对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好奇。同理心好奇与传谣或者八卦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是消遣性好奇。

同理性好奇,是真心诚意地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感同身受,从对方视角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同理性好奇与认识性好奇都需要努力去练习才能保持下去。

作为家长,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消遣性好奇上,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认识性好奇,不断探寻知识的奥秘,为孩子做出榜样。

同时,家长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尤其要注意保持或者练习自己对孩子的同理性好奇。

家长对孩子的同理性好奇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通过下面的举例来感受一下:

比如。孩子做事拖拉,经常完不成作业,如果家长没有同理性好奇,那么,你的态度就是着急、焦虑,要不就是呵斥或者打骂,

如果家长有同理性好奇,他就会想,孩子的故意磨蹭拖拉,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在课堂上没听懂?或者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呢?

如果孩子没有不会做的题目,那么,可能就是有些习惯性拖延,这时候再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是觉得写作业没意思,还是就想多玩一会儿再写呢?

当家长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距离解决孩子的问题更近了一步,因为你这是在通过同理性好奇来探寻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以便于对症下药。

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孩子训斥一顿的做法,有时候看起来管用,其实是治标不治本,有时候甚至连“标”也治不了,还会带来孩子的逆反。

当你用同理性好奇,你就会做到不带负面情绪地与孩子沟通。孩子的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不会故意与你对着干,而是更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

所以,保持对孩子问题背后原因的认识性好奇,或者用同理性好奇来探寻孩子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家长修炼的方向和道路之一。同时,也应该看到,家长具备同理性好奇,经常在认识性好奇之下去深入思考问题,也会给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给他们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