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贤远侫无愧心——《素书》悟读之【62】

 新用户97560OBk 2021-12-10

重真诚,择良友,有益于己;

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遵义章第五》悟读【12】

【原典】

亲谗远忠者亡。

【译文】

亲近小人,远离忠良,必然遭遇灭亡的厄运。

【悟读】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世所景仰。文中诸葛亮阐述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核心建议。

《素书》本句强调的就是“亲贤远侫”的人生智慧。

人之一生,会遇上各式各样人,男人女人,穷人富人,君子小人,智者庸人。各色人中,有种人定是众人皆想极力规避的,就是世人眼中之“小人”。

“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不可得罪一个小人”。生活中,得罪一正人君子,至多被责怪一通,受些委屈,仅此而已,因为君子们往往豁达宽容,重大略小;得罪一小人,那么麻烦或从此不断,小人们记恨心重,攻击力强,斤斤计较,无休无止亲君子、远小人”绝对是生活中的金玉良言。

一般而言,所谓小人,往往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其一,目中无人,居高临下;其二,阿谀奉承,表里不一;其三,冥顽不灵,死不悔改;其四,编织谎言,散布流言。

君子之内涵,儒家多有妙论,儒家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君子文化。不过,我更偏好庄子界定的两个标准。

其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语自庄子的《外篇.山木》,在庄子看来,君子超脱物外,淡泊明志,风轻云淡,交友之际,不戴势利眼,不以贫富贵贱为标准;小人则恰恰相反,执念名利,物欲深重,利欲熏心,为利而来,无利而散。

其二,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语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天道把拘泥礼义者当作是小人,世俗却尊之为君子;世俗把拘泥礼义者尊为君子,天道却视之为小人。由此可见,庄子把顺道之人视作君子,把逆道之人视作小人,而仁义礼仪等皆儒生之想象,束之于人,违背了自然规律。

人的行动是思维之映现,儒家重中庸,佛教说中道,道家言中和,强调的都是不要有太多“我”之主观色彩,观人待物须遵循客观规律,最好忠诚自己的本心本性,即无愧于心。

无论如何,界定君子小人,仅凭个人之情感与好恶,或是一大误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