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问句 差异问句邀请当事人思考与回答: 于目前情况与例外经验之间,或者目前现况与美好愿景之间,有何不同的细节,以使当事人在对照之下,除了能带出希望感外,也能激发找到适用于目前可以开始行动的次目标或具体策略。常接在奇迹问句与例外问句的运用之后。 也就是说,差异问句多用于例外问句与奇迹问句之后,探索现况与例外和愿景之间的不同,及不同处的细节,以找到希望感与次目标或具体策略。如: 在你能认真平静念书的时候,会跟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你是怎么发现这样的差异的? 你觉得在奇迹发生后的景象,会与你目前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奇迹发生后,到时你就可以做什么是现在不能做的(探索现在想做什么)? 或者奇迹发生后,就可以不用做什么是现在不想做的(探索现在不想做什么,即感到为难之处)? 应对问句 应对问句询问当事人一些很小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动与动力是从何而来的,特别是当事人针对问题情境的自发应对与处理是什么。 应对问句能在同理支持当事人感受的同时,又激发当事人看到自己已经在发挥的能量与做到的小成功,以及目前走过困境的小小有效方法。 应对问句亦可邀请当事人确认自己如何能持续承受或对抗此一困境的种种优势,而暗示着值得当事人去讨论既存隐含的自发力量,而减少被困境击垮的挫折感。如: 在最近因为失恋心情不好的状态下,你都是怎么让自己还能上班的? 我很好奇,在婚姻这么辛苦的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来的? 你采取了什么步骤,让事情没有变得更糟? 在这么不乐观的情境下,你们怎么能够没有放弃? 评量问句 评量问句以1到10分为量尺,请当事人进行评量。常将大的愿景或正向目标置于10分的位置,询问当事人目前的现况所在的分数,以及对照两者差异,进而询问现在与再进1分后的不同,以及如何迈进1分的方法,比如将可帮助当事人于接纳理解现况后,又可进而探讨如何推进一小步的行动。 亦即,评量问句可将当事人愿景转化为可具体掌握的阶段与步骤,或者将当事人的感受、态度动机与想法等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的量化资料,以协助当事人自我澄清,以及表达与接纳难以言喻的内心状态与目标,也可用来协助当事人评估自身已经拥有的资源、改变的进展,或者进行安全与危机的评估。 评量问句的使用反映了当事人的知觉与评量,远远重要于咨询师对当事人的评估。如: 以1到10分来评价,10分是你刚说的,奇迹发生后你能平静充实地过日子的样子,1分是相反的状况,那么你觉得现在自己在几分的位置? 何以能在这个分数,而不是更低的分数? 若再进1分时,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需要什么才能再够再进1分? 追踪问句 若当事人找到愿意尝试的一个方向时,咨询师会继续追问如何具体执行的行动细节,或者会积极引导当事人如何将晤谈过程所得持续运用到平日行为,或结束晤谈后的生活中,以强化当事人之行动执行力与落实性。如: 你在害怕的时候能够提醒自己要深呼吸,这真的不容易啊!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日后如何提醒自己继续维持这个方式?如果别人看到什么,就知道你的改变是继续维持的?如果你的改变能继续维持,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未来如果发生什么,就知道你这些经验都是值回票价的? 日后你如果看到什么,就会知道自己一直维持在进步的轨道上?看到什么就知道自己又进了一步?其他又如何知道? 对于晤谈的收获与改变,你会如何继续运用在晤谈结束后的生活中?需要什么才能使这些收获与改变效益发挥到极致? 追踪强化问句 追踪强化问句如“还有呢?”是一个看似普通,但却非常重要的问句。 一旦咨询师与当事人确认了奇迹、例外或进展的存在时,咨询师对于奇迹图像及其影响、进展例外情境与感受、有效方法与资源等,都记得多接着问几句“还有呢?”以使当事人进行联想,平行扩大思考。 往往当事人持续回应时,就会带出一连串的记忆或扩大图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