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豉汤——自渡子

 自渡子 2021-12-10

栀子豉汤

来源、药方、药材、功效、主治、现代治疗、现代研究、制法、用量、用法、禁忌、类方区别、原条文、方歌、辩证、配伍、方解、名家论述、综合参考

来源

《伤寒论》

药方

栀子(十四枚≈15克/香豉(四合45/用棉布包裹/香豉即淡豆豉

药材

2味药材/栀子、香豉

栀子——药类清热泻火药性药味入经心,肺,三焦功效清热泻火利尿除烦凉血解毒

香豉》(即豉、豆豉、淡豆豉)——药类辛凉解表药性药味苦,辛入经肺,胃功效解表宣发郁热除烦

功效

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

主治

主治热郁胸膈不寐证。

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怀,反复颠倒,心中窒,心中结痛,胸脘痞闷,嘈杂似饥,但饥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现代治疗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小儿睡惊症失眠、神经官能症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胆囊炎等证属热郁胸膈者。

现代研究

现代药学、药理研究报道栀子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热、保肝、利胆、阵痛等作用。

淡豆豉有雌激素样作用;具有抗肿瘤、降低胆固醇、心血管保护、抗早老年性痴呆、抗骨质疏松、抗氧化、抗自由基、降低过氧化脂质等作用。

制法

以上二味药,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

用量

分两次服(每次约150ml左右

用法

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余之药。

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者,不宜服用本方。

方中栀子生用,服后易作吐,炒用无此弊。

类方/区别

《栀子鼓汤》与《栀子甘草豉汤》:都可以治疗心中懊侬,虚烦不眠。

《栀子鼓汤》栀子豉汤证是虚热内扰,正气不虚;

《栀子甘草豉汤》证是栀子豉汤证兼神疲、短气之症,加甘草以补益中气。

《栀子豉汤》与《栀子生姜豉汤》:都可以治疗心中懊侬,虚烦不眠。《栀子豉汤》证无呕吐,如果兼有恶心呕吐则用《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与《枳实栀子豉汤》:都可以治疗身热,心烦不寐。《栀子豉汤》证是发汗吐下后余热未清,郁结胸膈,故有胸脘痞闷,但按之软而不痛;而《枳实栀子豉汤》证为大病瘥后伤食而起,故有心下胀满而痛、拒按之症状。

《栀子豉汤》与《大陷胸汤》:都可以治疗心中懊侬,心下疼痛。《栀子豉汤》证是虚热郁结胸膈,故有胸脘痞闷,心下结痛,但按之软而不痛;而《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症状较重,腹硬满而疼。

《栀子豉汤》与《白虎汤》:都可以治疗烦热。《栀子豉汤》证是热在上焦,口苦不思饮;而《白虎汤》证是热在中焦,口渴大饮。

本方/原条文

《伤寒论》76、发汗以后,出现服药即吐,水药不能下咽的,这是误治的变证。如果再进行发汗,一定会出现呕吐,腹泻不止的见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以后,无形邪热内扰,出现心烦不能安眠,严重的,就会出现心中烦闷尤甚,反来复去,不可名状,用栀子豉汤主治。如果出现气少不足以息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果出现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伤寒论》77、经过发汗,或泻下以后,出现心胸烦热不适,胸中板闷窒塞不舒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阻滞,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论》78、外感病,得了五六天,用峻泻药攻下后,身热不去,胃脘部支结疼痛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郁结不畅,其病尚未解除,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论》81、凡是使用栀子豉汤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应禁止使用

《伤寒论》221、阳明病,脉象浮而紧,咽喉干燥,口中感觉苦,腹部胀满,喘息,发热,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热,身体沉重,是属阳明里热证。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心中烦乱不安、甚或神昏谵语的变证;如果误用温针,就会导致恐惧不安、烦躁失眠的变证;如果误行攻下,就会损伤胃气,致邪热扰于胸膈,出现心中烦躁厉害,舌上生薄黄苔,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论》228、阳明病,经用泻下法治疗,身热未除,手足温暖,没有结胸的表现,心中烦躁异常,嘈杂似饥而不能进食,仅见头部汗出的,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论》375、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治疗。

《金匮要略》:病人下利之后,更觉心烦,按病人胃脘部柔软的,这属于虚烦,用桅子豉汤主治。

方歌

栀子豉汤治懊侬,虚烦不眠此方好;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甘草。

辩证

本方临床诊断应——发热、虚烦不得眠、舌红苔微黄、脉微数为辨证要点。

配伍

栀子与香豉:苦辛相济旨在透泻郁热,苦甘相济旨在泻不伤正。

方解

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清泄郁热,解郁除烦降中有宣;

香豉体清气寒,解表宣热,升散调中,宣中有降,

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名家/论述

《伤寒论类方汇参》左季云:“栀子苦能泻热,寒能胜湿,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制而为豉,轻浮上升,化浊为清。……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

《医宗金鉴》程应旄:“盖栀子气味轻越,合以香豉能化浊为清,但使涌去客邪,则气升液化,而郁闷得舒矣。”

《伤寒缵论》:“栀子涌膈上虚热,香豉散寒热恶毒,能吐能汗,为汗下后虚烦不解之圣药。若呕,则加生姜以涤饮。”

《目经大成》:“表证未退,医早下之,阳邪乘虚入里,固结不能散,烦热懊侬,更以陷胸汤继投,愈虚其虚,病不起尔。”

《经方合方技巧》:“张仲景论栀子鼓汤是辨治郁热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基础方欲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而加减变化。栀子豉汤是辨治热郁证的重要的基础方,由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所组成,以清透郁热为主。”

《颜氏内科学术经验丛书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第一辑》栀子性滑向下,故张仲景有“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之说,豆豉性轻浮上行,二药同用,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气化则尿能出矣。

《金匮要略研究》:“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处'进’一词,可能是指不得已的事情。另外,可能因药中含有香豉,所以后人添加'得吐则止’一句。有人据此而认为该方为吐剂,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

《消化病经方治验》栀子豉汤为“虚烦”火郁证而设。其病机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

综合参考

夫病未经下,元气虽虚未损,头痛挟痰,又似实症,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夺之,诚为快利。

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讲究,何哉?

丹溪日: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戴人亦谓吐法兼汗。

镜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烧盐调热童便,本治霍乱搅肠,愚以治伤食睑肿,痛连胸膈,饮而三吐之,亦效。

所谓死方活用,全者多矣。

栀、豉清虚烦客热,服而探吐。俾误下表邪,一涌而出,去邪存正,此为上策。加姜者,既误必损胃之意。

君:栀子既能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又可导火下行以除热。臣:豆豉俱轻,辛凉宣散,透邪畅中,既能宣泄胸中郁热而助栀子除烦,又能开壅散满而和胃。

栀子味苦,性寒。苦寒相济旨在清热泻火。香豉味辛、甘、苦,寒(用青蒿、桑叶炮制)或微温。辛以透散,甘以补益,苦以降泄,性寒者偏于清,性温者偏于散寒。

  自渡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